基本信息
书名:给女儿的智慧宝盒
定价:38.00元
作者:(美)安妮特·格费特(美)戴安·布朗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8025169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如何爱自己的孩子才是对她好,年幼女儿的人生该由谁来掌舵,我们该把女儿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在女儿的青春叛逆期成为她的良师益友。
你能给女儿令她享用一生的礼物是什么?《给女儿的智慧宝盒》作者告诉您,就是——把她培养成为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的人。两位硕士妈妈养女的切身体会美国妇女基金会主席极力推荐美国儿童研究专家联名推荐。
内容提要
研究调查结果中,有一个普遍的让人感到十分惊讶的问题总是重复出现:女孩子们做的错误决定越多,她们就越自卑;越自卑,就越会做出不明智的选择。做出错的决定会影响她们的性格、气质吗?自身自信与否会导致她们接二连三地做出错误的决定吗?也许没人知道,但关键是结果都是一样的,即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相反,我们发现正确的决定能够保护自尊心,还让人产生一种自信心,认为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解决。女孩儿的自信心得到增强之后,不仅在解决问题时会显得更有能力,甚至在做错决定时,其自尊心也不会受到太大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必须教给女孩儿们一些决策技巧。
目录
作者介绍
安妮特·格费特和戴安·布朗致力于充实和丰富妇女儿童生活的事业已经二十余载。戴安获得了乔治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安妮特获得了休斯敦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位。二十年前,培养儿童自信和品格方面的共同追求使她们两人得以相识。戴安和安妮特都致力于有关女人的话题,尤其是培养女人在领导力方面技能的研究。通过共同努力,走近青少年的世界时,她们意识到如今青少年所面临的挑战是何等艰巨,并了解到,随之而来的还有女孩自尊心下降的问题。她们都想修复女孩日渐下降的自尊心,于是两人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此书就是她们努力合作的结晶。
戴安和安妮特都身为人母,她们各有三个女儿,小的十三岁,*的二十一岁,还有两个处于青春期的儿子,因此本书表达的都是作者的切身体验。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通常对这种主题的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空泛,要么用力过猛。但这本《给女儿的智慧宝盒》成功地避开了这些陷阱。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其对“边界感”和“独立思考”的细腻描绘。作者没有鼓吹极端式的“自我中心”,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讲解了如何健康地划分自我与他人的界限。比如,她如何教导孩子面对他人的不合理要求时,能够温和而坚定地说“不”。这不仅仅是社交技巧,更是自我尊重的基石。另外,书中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做得极其巧妙,不是教孩子去否定一切,而是鼓励他们去“提问的艺术”。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篇章背后,都蕴含着对独立人格养成的深刻思考。读完后,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个工具箱,里面装的不是成品,而是修理和建造自己人生的基础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里仿佛藏着一位老朋友的低语,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说教,更像是母亲在炉火旁,耐心为你梳理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小事。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告诉你“人生该如何”的宏大叙事,而是从柴米油盐的日常细节入手,去探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人生观。我尤其喜欢作者叙述故事的方式,总能把最深奥的哲理,包裹在一层温柔而坚韧的外衣里。比如她谈论“选择的重量”时,引用了某个古老童话里的意象,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猛然间感到肩膀上上的那份责任感。这种娓娓道来的力量,比任何生硬的口号都更有穿透力。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判断,不是批判,而是一种更柔和的理解与接纳。读完这本书,感觉心灵被好好地梳洗了一遍,像是在喧嚣的闹市中找到了一处可以安心休憩的角落,呼吸都变得舒畅了许多。这本书给予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陪你一起探索问题的勇气和视角。
评分我以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绘制的“情绪地图集”。我们常常教导孩子知识和技能,却鲜少有人教他们如何精准地命名和处理自己内心那些翻涌的情绪浪潮。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没有回避“愤怒”、“嫉妒”或“迷茫”这些词汇,反而将它们视为成长中必然会遇到的风景。作者对于“共情”的阐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她描述了如何区分“理解”与“认同”,这对于初入复杂人际关系的孩子来说,是无比宝贵的指南针。书中关于“脆弱的力量”的那几章,尤其打动我,它挑战了传统社会对坚强的刻板定义,倡导一种更真实、更富有人性的力量展示。那种笔触是锋利的,带着一丝批判的锐气,但包裹在关切之中,不让人感到被冒犯,只觉得被深深地看见了。它教会的不是压抑情感,而是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甚至将它们转化为创造性的能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节奏,有一种古典文学的韵味,但内容却紧贴现代生活,这种融合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像某些育儿书籍那样,热衷于提供一二三四步的“快速修复方案”,而是沉浸在一种慢节奏的“生命体验”的探讨之中。我发现,作者在谈论“时间管理”时,关注的不是效率的最大化,而是如何“有意识地浪费时间”——这听起来矛盾,实则深刻。她引导读者去体会那种不被数字和日程表奴役的自由感。再比如,书中探讨“审美品位”时,没有推荐任何品牌或流派,而是强调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界和历史遗迹来培养自己内在的和谐感。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长途的、有深度的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山间小径上发现了一个新的岔路口,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没有提供捷径,但它提供了一副更精良的望远镜,让你可以看得更远,更清楚自己脚下的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传承”和“遗忘”的哲学探讨。它超越了单纯的亲子教育范畴,触及了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更宏大议题。作者探讨了什么是真正应该被“记住”并传递下去的“家之精神”,以及哪些“包袱”是应该被智慧地“放下”的。这种对历史的审慎态度,非常成熟和富有远见。它没有沉湎于怀旧的伤感,而是将过去视为肥料,滋养当下的成长。书中对“美德”的定义也极其现代,它不再是陈旧的教条,而是被重新塑造成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复杂性的生存智慧。阅读时,我常常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一句关于“遗产”的描述,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留给下一代的,或许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一种面对未知时的内在秩序感。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写给未来世界的“精神备忘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