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I音乐制作与编曲midi附光盘初学者入门自学教程书籍教材正版

MIDI音乐制作与编曲midi附光盘初学者入门自学教程书籍教材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MIDI
  • 音乐制作
  • 编曲
  • 初学者
  • 入门
  • 自学教程
  • 教材
  • 音乐软件
  • 数字音乐
  • 光盘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MIDI音乐制作与编曲midi附光盘初学者入门自学教程书籍教材正版
商品编号:29536458595
店铺: 阅读纪图书专营店
商品毛重:500.00g
货号:978755660129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MIDI音乐制作与编曲》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庄曜,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音乐家协会数码音乐委员会主任。多年从事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活动。作品两次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为”中国第六届艺术节”、”第十届全运会”开幕等大型文艺晚会以及多部影视作曲。为舞剧《潘玉良》、《嫦娥奔月》作曲,出版《少数民族印象之旅》等音像制品近十种以及《数字音频应用艺术》、《计算机应用作曲》等专业教材。
章崇彬,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博土在读,主要研究流行音乐创编和电子音乐创作,创编作品数百首,制作《丁香花》、《台北变心俱乐郡》等专辑多部,多次在省级音乐创作比赛中获奖。主要作品有音乐剧《我的青春我做主》、舞剧《剑魂》、室内乐《驱邪纳吉》、流行歌曲《金陵香颂》、动画音乐《嫦娥奔月》等多种体裁的音乐创作。

目录

第一章MlDI音乐制作概论
1.1MIDI音乐制作相关概念
1.2MIDI编曲常用音频效果器
1.3编曲模板的建立
1.4MIDI音符输人工具
第二章MIDI音序制作基础
2.1MIDI音符输人技巧
2.2MIDI基本编辑技巧
2.3音色编辑和常用MIDI控制器
2.4音频效果器的加载
2.5自动化控制技巧
第三章管弦乐器的演奏特征与制作技巧
3.1管弦乐MIDI制作概述
3.2弦乐组的演奏特征与制作技巧
3.3木管组的演奏特征与制作技巧
3.4铜管组的演奏特征与制作技巧
3.5打击乐组的演奏特征与制作技巧
3.6拨弦乐器和键盘乐器的演奏特征与制作技巧
4.1打击乐的演奏特征和制作技巧
4.2电贝司的演奏特征和制作技巧
4.3吉他的演奏特征和制作技巧
4.4键盘乐器的演奏特征和制作技巧
第五章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特性和制作技巧
5.1世界民族乐器概述
5.2民族吹管乐器的演奏特征和制作技巧
5.3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特性和制作技巧
5.4民族拉弦乐器的演奏特性和制作技巧
5.5民族打击乐器的演奏特性和制作技巧
第六章电子合成音色的演奏特征与制作技巧
6.1电子合成音色概述
6.2电子合成音色的制作技巧
6.3不同织体功能中电子合成音色的制作技巧
第七章音乐织体的构成与编配
7.1旋律层的织体构成与编配
7.2和声层的织体构成与编配
7.3低音层的织体构成与编配
7.4打击乐的织体构成与编配
7.5装饰层的织体构成与编配
第八章混合编制的MIDI编配
8.1混合编制的MIDI编配概述
8.2以管弦乐音色为主的混合编制
8.3以电声音色为主的混合编制
8.4以电子合成音色为主的混合编制
8.5几首完整的混合编制的MIDI音乐创作介绍
第九章Loop素材在MIDI编曲中的运用
9.1Loop素材的类型与运用方式
9.2Loop素材的选择
9.3不同音乐织体的Loop素材的运用
9.4Loop素材运用实例
第十章MIDI编曲的整体布局与缩混
10.1MIDI编曲的整体布局
10.2MIDI编曲缩混前的准备
10.3MIDI编曲缩混的内容
10.4管弦乐《青奥之歌》示范案例分析
10.5流行歌曲《金陵香颂》示范案例分析
附录光盘参考音响Wav文件、部分总谱PDF文件及工程文件目录
参考文献


音乐制作与数字音频技术进阶指南 本书并非针对MIDI制作与编曲的初学者入门教程,而是面向已经掌握基础数字音频工作站(DAW)操作、熟悉基本音乐理论,并希望在音乐制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深度优化和专业化提升的进阶学习者。 本指南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当代音乐制作的复杂技术、前沿理念与艺术实践,内容涵盖从声学物理原理到高级混音母带处理的全光谱技术栈。我们致力于提供超越基础软件操作层面的知识体系,聚焦于如何通过精细的工程技术实现独特的听觉效果和行业标准的音质。 --- 第一部分:声学基础与空间化音频设计 本部分将系统回顾并深化对声音本质的理解,为后续的精确处理打下坚实的物理学基础。 1. 进阶声学原理与房间声学优化: 驻波与频率响应分析: 深入探讨房间尺寸、材料对低频驻波的影响模型(如模态分析),并介绍使用精确测量设备(如声学测试麦克风和软件)进行房间声学分析的方法,包括瀑布图、群延迟分析等。 吸声、扩散与陷阱设计: 详细解析不同频率段声波在各类声学材料上的行为,指导读者设计和构建高效的家庭工作室或小型专业录音室,重点讨论如何平衡吸收与扩散以获得“中性”的监听环境。 临场效应与听音位优化: 介绍伯特(Blattner Reference)监听设置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根据监听环境的声学特性精确计算最佳的监听三角和EQ补偿曲线,以应对房间模式导致的频率失真。 2. 现代麦克风技术与拾音艺术: 传声器换能原理深度解析: 超越电容、动圈、带式的基本分类,深入探究心形、超心形、八字形等指向性背后的声学设计(如压力梯度和压力拾音的结合),以及如何影响瞬态响应和离轴染色。 立体声与环绕声拾音阵列: 全面解析ORTF、NOS、AB、Blumlein等经典立体声拾音技术的数学模型和听感差异。同时,引入Ambisonics(全向声学)和双耳渲染(Binaural Rendering)的基础概念,为沉浸式音频制作做技术铺垫。 信号完整性与阻抗匹配: 探讨麦克风输出阻抗、前置放大器输入阻抗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高频响应和信噪比,指导读者根据设备特性选择最佳连接方案,避免电磁干扰和信号衰减。 --- 第二部分:高级录音技术与音源塑造 本章不再关注简单的录音流程,而是聚焦于如何通过复杂的拾音技巧和信号链设计来最大化音源的潜力。 1. 复杂乐器拾音策略: 鼓组多点拾音的平衡艺术: 探讨如何使用多达10个以上的麦克风来捕获鼓组的细节,包括底鼓(Kick)内部/外部的相位对齐技术、军鼓(Snare)上下盖的深度平衡,以及吊镲(Overhead)的立体声声像塑形。 人声录制中的“气流”控制: 深入分析齿音、喷麦(Pops)产生的物理机制,介绍专业的防喷罩和滤波技术。同时,讲解通过调整麦克风与嘴部的距离、角度来精细控制“临场感”和“温暖度”的实践方法。 电声乐器的DI与再放大(Re-amping): 教授如何利用高品质DI盒保证原始信号的纯净,以及如何通过复杂的信号路径(DI信号同时发送到模拟前级、音箱模拟器和真实音箱)实现灵活的后期重放和效果链选择。 2. 数字合成与声音设计深度探索: 现代波表合成(Wavetable Synthesis)的超越: 深入解析波表插值算法、调变矩阵的深度配置。学习如何利用非线性处理(如失真、滤波器的反馈回路)来创造传统振荡器无法产生的音色纹理。 颗粒合成与光谱塑形: 详述颗粒合成器的工作原理,如何控制颗粒的密度、抖动(Jitter)和随机性,用于创造环境音效、复杂的打击乐纹理或抽象的音景。 调制效果器的非线性应用: 探讨合唱(Chorus)、镶边(Flanger)、相位器(Phaser)的底层延迟和反馈机制,并指导如何将其参数设置为“非音乐性”的设置(如极短的延迟时间或高反馈量)以实现信号的染色和扭曲,而非单纯的效果叠加。 --- 第三部分:专业级混音工程与相位管理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专注于信号处理链的优化、动态控制的精确性和声像的立体空间构建。 1. 动态处理的精细化控制: 多段压缩(Multiband Compression)的艺术: 摒弃预设的频率划分,教授如何根据特定音轨的能量分布自定义交叉点(Crossover Points)。重点讲解如何利用低频段的压缩来控制“轰鸣感”,同时不影响中高频的动态表现。 瞬态塑形器(Transient Shapers)的高级应用: 深入理解瞬态塑形器在“前置”和“后置”信号处理中的区别。例如,如何在保持整体响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迟调整瞬态的起伏来增强特定乐器的“咬合感”。 噪声门与扩展器(Gate/Expander)的侧链应用: 教授如何利用外部信号(Sidechain)触发门控效果,实现节奏性的“呼吸感”或“侧链压缩”的更精准替代方案,特别是在处理复杂打击乐轨道时,避免非目标信号被不当削减。 2. 均衡器(EQ)的听觉心理学与相干性: 最小相位与线性相位EQ的抉择: 详细对比两种EQ类型在处理瞬态和延迟方面的差异。在需要极致精确对齐的场景(如总线处理或相位敏感的立体声配对)中,线性相位EQ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递归混响(Feedback Reverb)与空间反射模拟: 超越标准混响器的预设,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将混响的输出反馈回输入端,或在发送链中串联多个不同参数的混响单元,来模拟大型音乐厅或极端声学空间的自然衰减曲线。 相位对齐与立体声宽度管理: 深入分析多轨道录音中固有的相位问题。教授使用相位关联表(Correlation Meter)进行诊断,并利用精确延迟或反相处理来确保不同扬声器系统(单声道兼容性)下的声音能量一致性。 --- 第四部分:母带处理与声音的商业化 本部分面向希望达到发行标准的制作人,涵盖了将完成的混音提升至行业响度标准的关键步骤。 1. 响度标准与感知响度测量: LUFS标准化与响度战争的终结: 详细解释ITU-R BS.1770标准下的短时LUFS、整合LUFS和响度范围(LRA)。指导读者根据不同的发行平台(如Spotify、Apple Music、广播电视)设置目标响度窗口。 限幅器(Limiter)的选择与设置哲学: 不仅仅是推到顶端,而是探讨不同类型限幅器(如True Peak、Sample-based、Lookahead)对声音瞬态的影响。如何通过多级限制和削波(Clipping)的结合,实现最大响度而不牺牲动态体验。 2. 最终音质的校准与验证: 抖动(Dithering)与噪声整形(Noise Shaping): 解释在降位深(Bit Depth Reduction)过程中,抖动技术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噪声整形技术将量化误差转移到人耳不敏感的频率范围,从而获得更干净的数字尾音。 监听链的校准与A/B测试: 指导如何使用专业的DAC(数字模拟转换器)和参考监听音箱,并结合多种参考音箱(如小箱、头戴式耳机)进行交叉验证,确保最终成品在各种播放环境下都能保持预期的声音特性。 总结: 本书旨在将读者从“能制作”的阶段推向“能精通”的阶段,重点关注数字信号处理背后的理论、高级的工程实践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工具实现前瞻性的艺术表达。它假定读者已具备对DAW界面的熟悉度,并将资源集中于那些决定最终产品“专业度”的关键技术环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教程的“可操作性”要求非常高。很多理论书讲得头头是道,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处处碰壁,往往是因为作者忽略了硬件与软件之间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我希望这本教材在设备连接和故障排查方面能给予充分的关注。例如,当MIDI键盘没有反应时,读者该从哪个环节开始排查?声卡驱动与DAW的协同工作是否存在最佳设置方案?更进一步,如果书中能触及到基本的MIDI编辑规范,比如如何利用量化功能来保持节奏的稳定,但又避免“机器人化”的僵硬感,那我就非常满意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MIDI不只是记录音符的工具,它还是一个精密的“演奏控制系统”。如果它能教会我如何利用踏板、弯音轮等物理控制器来为MIDI数据增添表现力,那我就觉得物超所值了。

评分

坦白说,我对市面上那些动辄宣称“速成”的教程总抱持着一份警惕。我更看重的是基础概念的扎实构建和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我希望这本教材在讲解完MIDI信号的传输原理、时钟同步这些“幕后工作”之后,能迅速过渡到实际的创作流程。例如,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乐队编配——鼓组的采样选择与节奏型编写、贝斯的行走逻辑、和弦的铺陈与色彩变化。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不同风格音乐(比如流行、摇滚或者电子乐)的MIDI编曲套路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或归纳。一个好的教程应该教会我“思考”如何编曲,而不是仅仅“复制”书中的例子。如果它能深入探讨一些高级的自动化(Automation)技巧,比如如何用控制信息(CC)来模拟推子的推拉、颤音的微妙变化,让我的音乐作品听起来更具动态感和专业度,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初学”的范畴,真正能陪伴我走过入门的瓶颈期。

评分

作为一名有一定音乐基础,但对MIDI工作流程感到陌生的“半路出家”者,我最看重的是软件操作的兼容性和效率问题。虽然书名强调“初学者”,但如果它能覆盖主流DAW软件(如Cubase, Logic, Ableton Live中的一个或多个)的核心MIDI功能对比和通用逻辑,那就更好了。我希望书中能有一章专门梳理MIDI参数的“黑话”,把那些让人头疼的“轮询率”、“量化网格精度”、“通道分配”等概念,用清晰的图示和实际操作效果来解释。光盘的作用不应该只是放一些示范文件,我更希望看到实时的屏幕录制教程,跟着操作,消除那种“看书明白,上手就忘”的尴尬。如果能提供关于如何管理大量音源和效果器预设的经验分享,对于长期使用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一本优秀的教材,应该让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养成良好的工程习惯。

评分

这本关于MIDI音乐制作的教材,光是书名就透露着一股务实和面向新手的诚意。“附光盘初学者入门自学教程”这样的表述,让我这个对数字音乐一窍不通的人立刻感到安心了不少。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走出我对DAW软件的迷茫。我希望书中能有足够详尽的图文并茂的步骤解析,毕竟对于初学者而言,那些复杂的菜单和参数设置简直就是天书。特别是关于如何设置MIDI设备连接、理解钢琴卷帘窗口的基本操作,这些“地基”知识点,如果能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那就太棒了。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音乐理论与MIDI结合的实用技巧,比如如何用MIDI数据来精确控制力度和表情,让冰冷的音符听起来有人情味。如果光盘里能附带一些基础的工程模板或者示范音轨,让我可以“边听边学”,那无疑是给自学过程装上了加速器。这本书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通往音乐创作世界的“新手通行证”。

评分

这本教材如果真正面向自学,那么它的“复习与巩固”机制就至关重要。我期待书中包含大量的、不同难度的“实践挑战”或者“项目演练”。比如,第一章学完基础后,就要求读者尝试重现一段简单的古典乐段;第三章学完鼓组编程后,就要求设计一套符合特定风格的鼓循环。这种“学完即用,学完即测”的模式,比单纯的知识点罗列要有效得多。此外,我非常好奇它对“音色设计”这一环是如何处理的。MIDI本身不包含音色,但它如何控制外部合成器或软件音源的参数,这才是决定最终听感的关键。如果书中能用MIDI信息来“描绘”一个经典的合成器音色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贝斯音色或主音Lead,这将极大地拓宽我对声音塑造的理解,让我的音乐不再局限于默认的General MIDI音色,真正迈向个性化的创作之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