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
定价:29.80元
作者:龙应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495501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推荐购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 亲爱的安德烈 目送》(布面典藏版) ★ ——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野火集》有万丈豪气,34岁**次做母亲,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龙应台“人生三书”系列,《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2014年简体字经典新版,海峡两岸,为读者**次汇拢。★ —— 两个德国版孩子,一位台湾版妈妈,孩子调皮,母亲教育,相互之间一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用她的语言来说,是希望孩子成为“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全书精选28幅家庭照片,特别收入孩子视角的跋语2篇,哥哥华安(安德烈)19岁写的《放手》,弟弟华飞(菲力普)15岁写的《我这样长大》。★ —— 给华人世界无数读者、无数家庭带来感动和启迪。
内容提要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 20周年经典新版“母子之书” 妈妈50后 孩子80后 “家有二胎”的成长镜头……
作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作深刻的思索,不思索的热爱。面对初生至童年、少年时期的两个孩子(华飞、华安),从出生,到开始说话、识字、逐渐认识这个世界,书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无法抑制的爱怜,也有母子的无奈和迷惑。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后来,15岁的“底笛”(弟弟)说:“有时候,妈妈带我们在草原上放风筝。草原那么大,草绿得出水,我们躺下来,看风筝在天空里飞。我觉得我可以一辈子躺在那里。”
后来,19岁的“葛格”(哥哥)说:“尽管我们之间一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母亲却仍然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用她的语言来说,‘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而初,34岁的母亲(龙应台)说:“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目录
【妈序言】蝴蝶结/龙应台
初识
龙
那是什么
终于嫁给了王子
野心
欧嬷
写给怀孕的女人
他的名字叫做“人”
啊!洋娃娃
寻找幼稚园
神话迷信信仰
男子汉大丈夫
渐行渐远
读《水浒》的小孩
一只老鼠
葛格和底笛
高玩
放学
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触电的小牛
【孩子的跋语】
我这样长大/华飞(15岁的弟弟)
放手/华安(19岁的哥哥)
作者介绍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台湾甚至大陆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龙应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对“时间”和“关系”这两个永恒主题的探讨深度。我发现自己常常会读到一半就停下来,不是因为累了,而是因为那些触动我的观点需要时间在脑海中发酵。特别是关于亲子之间那份微妙的、难以言说的情感联结,作者的描述极其精准,仿佛她偷窥了每一个家庭内部最隐秘的角落。她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展示了无数种可能性和矛盾性共存的状态,这让我感到极大的安慰——原来那些我以为只有我才有的困惑,其实是人类共同的体验。书中对社会变迁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疏离的描绘,也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时代共鸣,我们似乎都在飞速前进,却忘了问自己要去哪里,和身边的人走得是否一致。这种对“慢下来”的呼唤,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重新校准,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完成了多少任务,而在于感受了多少真实的情绪。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感化过程,它像是一壶温热的茶,初尝时或许平淡无奇,但随着温度的散发和时间的沉淀,那种回甘和醇厚感会慢慢渗入心脾。我发现自己不是在“读”这本书,而是在和书中的“灵魂”进行对话。特别是在一些关于文化身份和个体自由的探讨中,作者的表达充满了张力与辩证的美感,她敢于直面那些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清醒与克制。这种文字的力度,不是靠夸张的辞藻堆砌出来的,而是源于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生命深刻的洞察力。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被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巨大的希望感所包围,这是一种非常复杂但又极其真实的情感体验。它教会了我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和遗憾,并学会在这种不完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力量。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真实的自己,并且给予你继续前行的勇气。
评分与其他同类主题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思想的跨度与广度。它不像某些散文集那样聚焦于某一单一的情感体验,而是将个人化的细腻情感,巧妙地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潮相结合。你会发现,作者在讲述一件小事时,笔锋一转,就能将你带入一个更广阔的文化景观之中,让你理解到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复杂纠葛。这种叙事技巧的处理非常高明,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我惊喜地发现,原来许多困扰我的哲学性问题,都可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找到新的切入点。书中的那些反思,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根植于鲜活的生活经验之中,使得它们具有无可辩驳的真实力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拓宽了一圈,看待事物的视角也变得更加多维和立体。它迫使你跳出自我中心的局限,去理解不同代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挣扎着寻找意义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反复回味那些文字里流淌出来的思绪,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与一位智者长时间的促膝长谈,那种感觉是任何短视频或碎片化信息都无法替代的。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她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打磨成可以穿透人心的珍珠。她描绘的场景常常是那么的日常,比如清晨窗外的光线,或者是一次无意的街头偶遇,但她总能从中捕捉到人类情感中最核心、最不易察觉的脉络。我特别喜欢她观察世界的角度,那种带着深刻的同理心和批判性的目光,让你在读完后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她没有用激烈的言辞去强迫你接受什么,而是像一位温柔的引路人,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悄悄地在你心底种下了一颗思考的种子。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需要慢下来才能品出韵味的,句子结构多变,时而如诗歌般悠扬,时而又像散文般沉稳有力,这种节奏感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它不像那种直白的指导手册,更像是一本人生经验的拓片,每一层都值得反复拓印、细细摩挲。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装帧设计得很有质感,米白色的封皮,拿在手上有一种朴实又温暖的感觉,光是看着就让人心生宁静。我最欣赏的是它字体排版的考究,字号大小和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翻开内页,那纸张的触感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光滑刺眼的现代纸张,而是带着一点点亚光质感,仿佛能感受到油墨在纤维间缓缓渗透的过程。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一些老旧的、充满故事感的书籍,读起来似乎也带着一种时间的重量。这本书的装帧细节透露出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不是那种追求快速消费的快餐式出版物,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每一个细节,从封面烫印的工艺到侧边的切割,都显示出一种对文字本身的敬意。当我把它放在书架上时,它与其他那些色彩斑斓的畅销书相比,显得低调而内敛,却有着一种沉淀下来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深厚内容。这种外在的精致与内里的深度,形成了一种无声的对话,预示着接下来的阅读旅程将是一次精神上的沉浸,而非肤浅的浏览。我期待着这种高质量的实体书能带给我阅读时心灵上的共鸣与抚慰,毕竟,在这个数字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拥有一本如此用心的书,本身就是一种小小的奢侈和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