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儿童敏感期(新修订版)9787512714816 中国妇女出版社 孙瑞雪

捕捉儿童敏感期(新修订版)9787512714816 中国妇女出版社 孙瑞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瑞雪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发展
  • 敏感期
  • 教育心理学
  • 亲子关系
  • 0-6岁
  • 早期教育
  • 孙瑞雪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育儿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14816
商品编码:2951877100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捕捉儿童敏感期(新修订版)
作者 孙瑞雪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 9787512714816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有多少父母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爱吃手?为什么总是抓住什么都往嘴里塞?他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他为什么总爱玩水,经常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为什么总是把桶呀瓢押往头上套?为什么总是往桌子下衣柜里钻?

你忽略了,因而忘记帮助了,或者制止了他的活动,你却不知道破坏了他的什么?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一把了解儿童心智成长的金钥匙!

   作者简介

孙瑞雪 中国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创始人;

“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创始人;

“儿童敏感期”理论创始人;

专著《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新纪元;

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人物新周刊》《心理访谈》《半边天》等栏目,讲述“爱和自由”的教育;

2009年,被评选为“中国教育杰出人物”;

2006年、2007年,中央电视台走进孙瑞雪教育机构幼儿园,连续拍摄16集《敏感期》专题片。

在孙瑞雪老师的带领下,“爱和自由”教育团体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以蒙特梭利、卢梭、皮亚杰等经典教育学、现代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19年高度专注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创造、建构、发展和完善了“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思想理论系统、教育教学系统,“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的教育思想系统,敏感期理论系统,以及“爱和自由”学校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系统。

   目录

001 再谈敏感期 / 孙瑞雪

章 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一出生,敏感期就开始啦

018 世界就是味道

019 对接

021 宝贝,你的玩具呢

022 幼年如歌

敏感期,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024 小狗下坡

024 求助

025 小哥哥,你别走

026 拿掉剪刀

027 找椅凳

028 探索空间

028 插不上的圆柱

029 爱,妙不可言

030 征求别人的意见

031 绘画与音乐

032 一个人的空间

迟到的敏感期,一个个补上来了

033 孩子忧郁了

034 缇缇的手

035 迟到的敏感期接踵而至

036 失去的敏感期如何恢复/ 孙瑞雪

037 缇缇的巨变

041 放肆的语言

042 天赋

伴随母爱,儿童心智全面发展

044 “妈妈,上主题课!”

045 西天

047 “不让妈妈打电话”

048 涂画的乐趣

049 语言的敏感期

050 随便给

051 生活中的数学

第二章 0岁~2岁半

视觉 刚生下来,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

054 小托蒂的悲剧

055 视觉的敏感期/ 孙瑞雪

口 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

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

056 迟到的口腔敏感期

057 爱咬人的玮玮

058 口的敏感期/ 孙瑞雪

手 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世界。

061 手的敏感期

063 三指抓

064 儿童在用手思考/ 孙瑞雪

走 从初的要成人拉着手跳,到独立行走,到要上下坡、爬楼梯,

到专门爱走不平的地方。

066 坡上漫游

067 走楼梯

068 走:换个角度看世界

空间 喜欢探索空间,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

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

069 策策的故事

070 困难

071 爱扔东西的楠楠

071 抛撒、搬运和垒高

072 空间、时间的敏感期/ 孙瑞雪

细小事物 对极小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

080 紧握小木钉

081 对细小事物的敏感

081 细小事物的敏感期

秩序 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且有秩序的环境。

084 秩序

085 秩序是文明的基础/ 孙瑞雪

模仿 早表现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

087 学舌

088 模仿的敏感期

089 模仿的敏感期/ 孙瑞雪

自我意识 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

091 自我意识敏感期

审美 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须完整。

092 残缺了的威化

093 审美建构道德/ 孙瑞雪

分享成长 有些文章没有放入某个敏感期,放在这里,以供分享。

094 沙和孩子们的成长/ 孙瑞雪

096 学会表达爱意

098 宝宝学说话

099 酷爱高跟鞋的芊芊

第三章 2岁半~3岁

建立概念 儿童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

102 汽车概念的建立

自我意识产生 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

103 “我的”

104 “他打我了!”

105 自我的诞生/ 孙瑞雪

秩序 需要并保护一个且有秩序的环境。

107 重新开门

108 车走了新路线

108 挂毛巾

109 老师,我要归位

110 一个环节都不能错

分享成长

111 儿童天然要走向独立/ 孙瑞雪

112 我是孙悟空

113 “老师,我很棒”

114 三项式

115 “你不是好男人”

116 请爸爸工作

117 熟悉新环境

第四章 3岁~4岁

执拗 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

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120 拿着影碟穿外套

122 “我就要掉在地上的那个”

122 “不!我就不!”

垒高 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

123 垒高

色彩 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

125 色彩敏感期

语言 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

127 语言模仿

128 妙用成语

诅咒 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成人

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

129 诅咒的敏感期

130 语言的敏感期/ 孙瑞雪

追求 从要求食物完整发展到了对所使用的用具、事物的

追求。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出差错。

131 “我要把它扔到垃圾桶里!”

132 追求

剪、贴、涂 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

133 爱剪纸的乐乐

藏、占有欲 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物品的

交换从此开始,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

135 占有的敏感期

逻辑思维 不断追问“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

136 “为什么”

绘画 儿童与生俱来的表达自我的语言方式。

137 绘画——螺旋状敏感期

138 痴迷的绘画敏感期

140 天才的画笔

延续秩序 从具体的生活秩序延伸到了心理秩序。

143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孙瑞雪

人际关系 一对一地交换食物和玩具。

145 交换

147 社交

分享成长

149 触摸肌肤

150 等待

150 逆反与等待

151 若即若离

152 “我的牙不是我的”

153 “老师,我帮你”

第五章 4岁~5岁

出生 开始询问自己从何处来,这是儿童安全感早的来源。

156 “我是从妈妈哪里生出来的”

157 “妈妈怎样才能生一个孩子”

157 生命的诞生/ 孙瑞雪

情感 不仅开始表达感情,而且关注别人是否爱他。对父母的情绪

反应非常敏感。

159 爱我有多深

人际关系 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朋友

并开始相互依恋。

160 人际关系的敏感期

161 人际关系的敏感期/ 孙瑞雪

婚姻 人际关系敏感期度过后才真正展开。早要和父母结婚,

之后会“爱上”一个伙伴。

164 结婚和爱

165 自己想明白了

167 婚姻的敏感期/ 孙瑞雪

审美 开始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和

服饰产生浓厚兴趣。

169 追求的芊芊

170 爱美的钰钰

数学概念 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了兴趣。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

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

173 乔乔的发现

175 数钱数乱套了

身份确认 开始崇拜某一偶像,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177 “我是霸王龙”

179 “超人”和我拍照/ 孙瑞雪

性别 对性别以及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基本来自观察,如同认识眼、

鼻、口一样,态度很客观。

181 区分男人和女人

音乐 儿童生来具有音乐品质。

184 暖气片当钢琴

绘画 儿童生来具有绘画品质。

185 画完了再睡

符号 孩子对识字、拼读、认识符号等感兴趣。

186 积累

187 识字

189 拼读的敏感期

190 不要让孩子在不适合的年龄认字/ 孙瑞雪

分享成长

191 谁的派多

192 专注

193 受伤的胳膊

194 孩子的心灵太细腻了

195 压力和动力

196 到底是谁的

第六章 5岁~6岁

婚姻 5岁以后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

198 讨论和谁结婚

199 “我们结婚吧”

200 “我一直都爱着你”

201 幼儿的心思也能猜

书写 对符号、书写文字符号产生兴趣。

202 书写

数学逻辑 对数的序列、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203 乐乐的数学感觉

204 几百万个天和零个天

205 难题

社会性兴趣 开始积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

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

208 儿童社会性发展二三事

动植物、实验、收集 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

210 热爱小动物

21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延续交往 结束一对一的交往,进入三四人一组的交往。

214 交际的敏感期

分享成长

215 买房子

216 晶晶的二三事

217 说胖就哭

218 “我想妈妈”

220 大了也想让抱

221 不一样的生日感觉

222 跟空气玩

第七章 6岁以上

224 小提琴演奏会

225 乾乾的超市

226 洗碗经济学

227 理解

228 结婚

229 美丽的燕子

230 爱和不爱

231 发现

232 让他玩

233 用了自己的方法

233 两个月长一岁

235 讨厌你

236 偷拿东西

237 开始发育了

238 结婚调查

239 快乐的孩子不生病

第八章 孩子应该怎样学习

242 令人担忧的现状

243 如何学语文概念

245 理解力与写作文

246 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251 我要感谢 / 孙瑞雪

   编辑推荐

22年前,故乡宁夏的*批家长,把心爱的孩子送到我这里,我从此起步。

接着是北京、广州、上海、郑州、昆明、西宁等各地的家长,他们关注着远在宁夏的这个教育,并热情传播它,帮助我一路走到现在。

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他们我回到了心灵的故乡,给了我无尽的爱和对生命秘密的探索。

——孙瑞雪

   文摘






   序言

《看见孩子:蹲下来,看见一个完整的生命》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儿童早期教育与发展的深度探索之作,旨在引导家长和教育者重新认识和理解孩子,建立起一种真正尊重、平等、充满爱的育儿观。作者以其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而真实的儿童成长画卷,帮助我们看见并珍视每一个孩子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 一、 重新认识儿童:看见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许多传统观念中,孩子常常被视为等待被塑形的“空白画布”,或者父母意愿的延伸。然而,《看见孩子》试图打破这一刻板印象,将孩子还原为一个独立的、拥有内在生命力和发展驱动力的个体。 内在的生命力: 作者强调,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携带着一套与生俱来的生命蓝图,他们拥有自我发展的力量和节奏。这种力量驱使他们去探索、去学习、去建立与世界的连接。作为成年人,我们的角色不是去“塑造”他们,而是去“支持”和“引导”他们内在生命力的自然绽放。 尊重生命的多样性: 孩子们的成长路径千差万别,他们的兴趣、才能、性格和发展速度都各不相同。本书鼓励家长放弃“比较”的思维,停止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孩子,而是去理解和接纳每一个孩子身上独特的光芒。看见孩子的与众不同,是走进他们心灵的第一步。 关注孩子的需求,而非欲望: 作者区分了孩子的“需求”与“欲望”。需求是生命成长必须的,例如安全感、探索欲、被爱的感觉;而欲望则可能受到外界影响,不一定符合孩子的深层成长。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教会家长如何敏锐地捕捉孩子的真实需求,并用恰当的方式去回应。 二、 蹲下来,与孩子同频:看见世界的新视角 “蹲下来”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心境的转变——放下成年人的优越感和预设,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世界。 平等的沟通姿态: 蹲下来,意味着将自己的身体放低,与孩子视线齐平。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传递着尊重和平等。当家长能够真正“蹲下来”,他们会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多么新奇有趣,他们的想法是多么天马行空,他们的感受是多么真实而强烈。 理解孩子的语言: 孩子的语言不仅仅是他们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包括他们的肢体动作、表情、情绪变化,甚至是他们的“行为”。本书会引导读者去解读这些非语言信号,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和情感需求。有时候,一个孩子的不安,可能只是因为他渴望被看见;一个孩子的固执,可能只是因为他在坚持自己的探索。 重新发现世界的美好: 当我们愿意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我们会重新发现许多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一片叶子的脉络,一只蚂蚁的搬运,一场雨的淅沥,一次失败的尝试所带来的学习……这些微小而美好的瞬间,构成了孩子丰富而完整的童年。 三、 建立连接:看见亲子关系的深度 本书认为,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这种连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互动和滋养。 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不仅仅是出现在孩子身边,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当孩子需要你时,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放下脑海中的杂事,全情地倾听,全情地参与。这种高质量的陪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建立起深厚的安全感。 建立信任的桥梁: 信任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当孩子知道他们的感受会被认真对待,他们的探索会被支持,他们的错误会被理解,他们就会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建立起牢固的信任。这种信任,将陪伴他们一生。 以爱和理解为底色: 育儿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无论何时,爱和理解都应该是我们最坚实的底色。当孩子犯错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不听话”的标签,而是他可能正在经历的困惑和学习;当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無理取闹”,而是他可能正在处理的委屈或恐惧。用爱和理解去回应,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也能够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四、 智慧的引导:看见孩子的学习潜能 本书并非提倡“放任自流”,而是强调一种智慧的、非干预式的引导,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潜能。 创设支持性的环境: 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丰富、充满探索机会的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物理空间,也包括情感和精神空间。一个鼓励尝试、允许犯错的环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观察与等待: 作者强调“观察”在育儿中的重要性。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发展水平和潜在需求,然后耐心等待,适时给予支持,而不是急于填鸭或纠正。 回应而非控制: 许多家长习惯于“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本书倡导的是“回应”。例如,当孩子对某个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不是立即去“教”他,而是去回应他的兴趣,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或材料,让他自己去探索和发现。 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真正的学习来自于内在的驱动。当孩子因为好奇而学习,因为热爱而钻研,这种学习将是主动的、深刻的、持久的。本书将帮助家长找到点燃孩子内在学习火焰的方法。 五、 成为“看见”的父母:遇见更成熟的自己 《看见孩子》不仅是一本关于育儿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的书。在“看见”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看见”自己。 觉察自身的育儿模式: 很多时候,我们重复着自己童年被对待的方式,或者对父母模式的反叛。通过“看见”孩子,我们得以审视自己的育儿习惯,觉察其中可能存在的盲点和误区。 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面对孩子的挑战,家长往往会经历各种情绪。这本书会引导我们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被负面情绪所驱动,而是以一种更平和、更智慧的心态去处理问题。 实现自我成长与转化: 当我们放下自己的期待和控制欲,真正去看见、去理解、去支持孩子时,我们自身的生命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我们从一个“控制者”或“评价者”,逐渐成长为一个“陪伴者”和“引导者”,遇见一个更成熟、更有智慧的自己。 《看见孩子:蹲下来,看见一个完整的生命》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智慧的育儿指南。它不提供“秘籍”,而是邀请读者走入一条更深层、更有人情味的育儿之路,在这条路上,你会遇见一个更鲜活的孩子,也会遇见一个更完整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逻辑推进非常缜密,它不是一味地强调“问题”,而是紧密围绕着“如何把握时机”这一核心线索展开。作者的观点具有很强的实操指导性,每当她提出一个观察重点,后面紧接着就会给出具体的观察方法和可能的应对策略。这种“提出问题—深入分析—给出方案”的清晰脉络,让读者能够始终跟上思路,不会在繁杂的信息中迷失方向。我感觉,作者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把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总能在孩子即将发生转变的前夜,提前给我们拉响警报,让我们做好准备。这种预见性和指导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本普通的育儿指南,它更像是一份长期陪伴孩子的“成长路线图”,指导我们如何与时间赛跑,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色彩运用大胆又和谐,每一页的视觉体验都像是在翻阅一本精心设计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介绍不同阶段的观察点时,所采用的那种富有启发性的图文结合方式,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娓娓道来,让你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知识。比如,关于空间感培养的那几个小章节,配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让我立刻明白了如何在家中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探索欲的环境。而且,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是出版社用心制作的精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侧面反映了书中内容经过了细致的打磨和推敲,不是那种匆忙上架的快餐读物。每次翻开它,都像完成了一次心灵的SPA,让我在育儿的疲惫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魅力在于它的“去术语化”,很多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被作者用大白话阐述得清晰明了,完全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专业腔调。对于我这种非教育专业出身的家长来说,阅读体验极其友好。我喜欢书中那些穿插其中的真实案例,它们并非经过美化的完美故事,而是还原了育儿过程中那些真实、狼狈、又充满反思的瞬间。读到某个场景时,我甚至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那不就是上周发生在我家里的情节吗?这种强烈的共鸣感,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它让育儿不再是一个需要遵循复杂流程的任务,而更像是一场需要全情投入的、充满未知的冒险。这种亲切感和真实感,是我在其他很多同类书籍中从未体验到的。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风格充满了温润而坚定的力量,她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家,更像是站在我们中间,一起摸索前行的伙伴。她对教育的理解是如此的立体和多维,很少有书籍能像这样,将生理发展、心理需求和社会环境因素编织得如此天衣无缝。我尤其欣赏她对于“界限”设定的探讨,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强调绝对服从的论调,这里的界限是建立在爱与尊重之上的,是一种充满弹性的安全网。有一次我尝试用书中提到的方法处理了一次小小的冲突,结果出乎意料地顺利,孩子不仅接受了引导,还主动表达了理解。这种实战效果的验证,比任何空泛的赞美都更具说服力。这本书的内容密度很高,我甚至需要时不时停下来,结合实际场景去消化吸收,这绝对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案头书。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只要我努力了,孩子就一定会按照我的规划成长”的执念。作者的文字里充满了对孩子个体差异的尊重和深深的理解,她没有给我们设定一个僵硬的“标准模板”,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和理解的“工具箱”。尤其是在讨论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这个做父母的感到惭愧,原来我错过了多少次与孩子灵魂对话的机会!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重复性行为”的章节,我立刻对照我女儿最近的行为找到了对应的解释,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任何育儿口号都来得实在。这本书不是教你怎么“管教”孩子,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懂孩子的自己。这对于那些常常在挫败感中挣扎的家长来说,简直是一剂强心针,让我重新找回了育儿的信心和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