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曾国藩家训
定价:32.80元
作者:革文军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06431019
字数:300000
页码:2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篇 修身之道
第二篇 修心之道
第三篇 劝学之道
第四篇 治家之道
第五篇 兴家之道
第六篇 居家之*
第七篇 之道
附录 曾国藩大事年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历史背景的结合处理得非常巧妙。它并非那种晦涩难懂的古文选集,也不是过度白话化的通俗读物,而是在保持原有语境的庄重感的同时,加入了必要的现代注释和背景解释,让现代读者能够顺畅地进入那个复杂的历史语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一些关键事件的解读,他没有简单地褒贬人物,而是试图还原当时情境下,一个决策者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与道德张力。例如,书中涉及湘军与八旗、绿营的矛盾冲突时,那种“体制内改革”的艰难与妥协,读来令人深思。这不单单是曾家内部的家训,它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僵化体制中寻求突破的“治理学”教材。每一次阅读,我都会被书中那些关于自我反省的段落所触动,那种对“戒骄戒躁”、“不为情所困”的毕生追求,让人不禁反思自己生活中的许多小失控。它提供了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现代人在追求效率和物质满足的同时,所遗失的那份向内求索的定力。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它对“学问”与“实践”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在曾国藩的诸多教诲中,有一种强烈的内在驱动力,那就是“学而不已,阖棺乃止”。这种对知识和能力的终身追求,并非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一种保持自身精神活力的必要手段。书中对读书方法、批注心得的记录,详细描绘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是如何在繁重的政务之余,维持其学业的精进的。这对我触动很大,因为它打破了“太忙了就没时间学习”的借口。此外,书中关于如何对待失败的态度也极为深刻,不是一味地粉饰太平,而是坦诚地记录下挫折,并从中提炼出教训,这种“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是这本书最震撼人心的部分之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犯错,而是在犯错之后,能够迅速修复和成长的能力。这本书读下来,与其说是了解了一位历史人物的家训,不如说是一次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韧性的人”的深度学习之旅。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这些家训时,展现出一种极其冷静和克制的叙事手法。他没有过多地渲染曾国藩一生的跌宕起伏,而是像一个精密的考古学家,将那些散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家书、批示、以及与亲友的书信中的精髓片段,系统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这种结构上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很清晰地把握住“家风”是如何从顶层设计一步步渗透到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中的。尤其是在关于“用人”和“理财”的论述上,我发现了一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都极具参考价值的原则。比如,对于一个家族的继承人培养,书中强调的不是天赋的显赫,而是“恒心”与“勤勉”的磨砺,这与当下社会流行的“赢在起跑线”的焦虑形成了鲜明对比,提供了一种更具耐性和长远眼光的教育观。对于那些正在为家庭教育感到困惑的父母来说,书中那些看似朴素的教诲,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厚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历史人物的伟大,落回到了最基础、最日常的家庭维度去进行阐释,显得格外真实和可操作。
评分从一个单纯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和索引设计非常人性化。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死板,反而像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书。我发现自己会时不时地将书放在手边,遇到工作上的难题或与人交往中的困惑时,随意翻开一页,往往能从中找到一句恰到好处的箴言。这种随机性带来的启发,往往比系统学习更加深刻和直接。我尤其喜欢它对“交友之道”的论述,曾国藩对朋友的选择和维护,体现了一种超越了个人利益的君子之交的境界。在如今这个社交媒体充斥着浅层连接的时代,重新审视这种深厚、长久的人际关系哲学,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把那些高悬于庙堂之上的“圣贤教诲”,转化成了可以被普通人切实模仿和践行的生活哲学,让历史的智慧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成为日常生活的支撑力量。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一位沉默的、德高望重的长者,时时给予你无声的指引。
评分这本书刚入手的时候,就被它典雅厚重的封面吸引住了。我一直对晚清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尤其是湘军崛起的历史背景很感兴趣,总觉得那里面藏着许多为人所不知的智慧和权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用心,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而是一份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化遗产。我特别喜欢那种老式印刷特有的墨香,每次翻开它,仿佛都能穿越时空,与那位历史上的巨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当然,更重要的是内容本身。我期待看到的是,在一个极端动荡、礼乐崩坏的年代,一位封疆大吏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超凡的远见,不仅安顿了自己的家族,还为整个王朝力挽狂澜的。这种实践性的智慧,远比空洞的理论更具有穿透力。我对书中关于“修身”、“齐家”的具体条目尤为关注,想看看他是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到日常的琐碎事务中,化为切实的行动指南。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剖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构中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