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自傢的孩子自己教》(專傢、老師無法給你的育兒經)
定價:32.80元
作者:佘璽,曾麗華
齣版社:雲南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22211187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1、任何一位傢教專傢都不可能跟我們一直住在一起,孩子,還要靠我們自己用心來養。本書原材料內容源自一位外祖母的育孫日記,而非理論性的教材。
2、用“錢”養孩子,不如用“心”養孩子。用錢堆起來的孩子的養育方法,不適閤大多數還在為瞭房貸而掙紮的年輕父母及其傢庭。那麼,平常傢庭該怎麼養齣身心健康的好孩子呢?這是該書要解決的問題。
3、這本書適閤0-7歲小孩的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看。年輕父母沒時間帶孩子,老一輩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時候又不得法,兩代人為瞭孩子的教育時有衝突,該怎麼辦呢?這裏提供瞭108個案例,有多種可資藉鑒的解決方案及解決問題的思路。
4、本書為網兒童頻道、公益頻道**任主編佘璽及其母親曾麗華女士(70歲)閤力著作的傢教心得。根據曾麗華女士(姥姥)帶外孫女7年來幾十萬字的育孫日記寫成,每篇日記提齣瞭一個問題,一共選錄108篇。每篇日記下都有身為媽佘璽對姥姥育孫方式的評論以及育兒建議。
5、此外,該書也為留守兒童傢庭的隔代教育提供瞭一種可資藉鑒的養育方式,值得參考。
6、本書作者對孩子的觀察體貼入微,親子之情感人肺腑,文筆親切自然。
內容提要
準確說,這是一本給普通人傢的0-7歲小孩監護人看的書,這是一本兩代人怎樣配閤共同用心養育好孩子的書——年輕一代,忙於工作,把孩子交給父母撫養,卻又抱怨老人溺愛孩子,隔代教育齣來的孩子不是任性,就是膽小,可是抱怨不能解決問題,著急隻能壞瞭身體,孩子的成長不容等待。我們的孩子,需要兩代人共同用心培養,隻有兩代人共同努力,纔能夠培養齣身心健康的孩子。可說到底兩代人怎樣共同用心養育齣一個好孩子呢?我們在這裏拋磚引玉,希望能夠給大傢一些幫助。
……
值此書齣版之際,迴過頭來再次縱觀姥姥這些年的育孫日記,給人留下一個深刻印象,那就是,小孩的早期教育太重要瞭。如果說小學基礎教育重要,那麼在孩子上小學之前的傢庭教育,就更是重中之重瞭。姥姥的育孫日記,記錄的就是孩子從學吃飯到山小學這樣一個持續的傢教實施過程,大事小事,拉屎撒尿,吃飯睡覺,上學放學……身體的變化,精神的成長,瑣瑣碎碎,不一而足。
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韆韆萬萬的普通傢庭,提供一點帶孩子的思路。自己的孩子終歸要自己養,任何一位專傢都不可能跟我們一直住在一起,跟我們一起看著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有什麼條件,給什麼環境,隻要那份愛心在、關心在,我想孩子會記著的。如果沒有那份心,孩子也是知道的。不是每個人都能生在帝王傢,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精英教育,在都市以外成長的許許多多的孩子,將怎樣過上幸福的人生,不靠彆人,靠我們這些做父母的自己去學習和探索。
……
目錄
開 篇
職場女性作為媽幸福與煩惱
1.天使來人間
2.母乳喂養
3.記育兒日記
4.齣門工作,還是做全職主婦
第二篇
1-2歲
1.明確責任分工
2.離開媽媽去姥姥傢
3.允許孩子跟狗玩
4.和小孩一起成長
5.讓幼兒自己穿鞋
6.練大小孩的膽量
7.從小愛護公共環境
8.摔倒瞭自己爬起來
9.觀嬰兒的自私錶現
10.孩子是這樣學會說話的
11.教嬰兒學嗑瓜子
12.寶寶是淘氣的孩子嗎
13.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14.尊重幼兒的個人意誌
15.到人群裏去纔不怕人
16.愛美是本能
17.成全寶寶愛玩的天性
18.任性是慣齣來的
19.大自然中頤孫樂
20.給放羊娃
21.教幼兒錶達感恩
22.反思自己帶孩子怎麼樣
23.允許幼兒學習自己吃飯
24.火車停下的地方就有媽媽
25.我想媽媽
26.嬰兒的一年等於十年
27.從現在開始,發現母親
第三篇
3-4歲
1.3歲小孩迴憶1歲時光
2.媽媽加班怎麼辦
3.我要自己挑魚刺
4.巧用“紅綠燈遊戲”治懶惰的毛病
5.玩師生遊戲過識字關
6.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而不是抱怨
7.怎樣糾正“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
8.保護孩子們的友誼
9.嚮老人錶達感激
10.重申原則:自己的事自己乾
11.讓母愛留在女孩心中
12.小孩是有責任心的
13.尿褲子不是理所當然的事
1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15.學習說“不客氣”
16.繼續親近大自然
17.學習使用剪刀
18.小孩跟你耍心眼怎麼辦
第四篇
4-5歲
1.用短信拉近心靈的距離
2.幫老人學會電腦和發短信
3.商量好兩代人共同養育孩子
4.和學習有關的短信息
5.和日常生活有關的短信息
6.和思念有關的短信息
7.什麼是倒影
8.自己一個人睡
9.三歲半開始學習舞蹈
10.鼓勵小孩子畫畫和貼圖
11.打陀螺:抽好人生鞭
12.學習做生日蛋糕
13.晚安,做個好夢
14.批評挑食、好吃、小氣的毛病
15.學習乾點傢務活
16.看電視瞭解體育知識
17.懶病又犯瞭怎麼辦
18.學習感謝和幫助彆人
19.幸福就是兩隻手都有人牽著
20. 孩子丟瞭
第五篇
5-6歲
1.老牛拉破車
2.遲到的問題
3.小小孩也可以有自己的隱私
4.林中鳥與籠中鳥
5.應該給孩子背書包嗎
6.尊重對孩子的承諾
7.與孩子一起讀書朗誦
8.確認自己的做法是對的
9.年齡大就要讓著年齡小的嗎?
10.學前班的考試成績齣來瞭
11.想辦法讓孩子聽得進批評的話
12.為什麼要學“孔融讓梨”
13.培養孩子的品質遠比我的麵子重要
14.如果60歲還能生孩子
15.汶川地震愛心教育
16.難忘的兒童節
17.教外孫女騎自行車的體會
18.帶著孩子去旅遊
第六篇
6-7歲
1.遲到的問題解決瞭
2.給外孫女當學生
3.跟老師好好溝通
4.試試放學不接她
5.小孩子寫日記
6.彆小看一年級小學生
7.自信就是要相信自己
8.要捨得給孩子買書
9.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品德課
10.教育孩子不能太八股
11.糾正愛說彆人缺點的毛病
12.自己洗襪子
13.自己吃早飯
14.玩電腦和上網管理
15.修正孩子浪費糧食的行為
16.引導小孩的責任心
17.什麼是好看
18.關於學習特長
19.多和小孩溝通
20.她們為什麼盼望長大
21.和寶貝的朋友溝通
22.關於談戀愛
23.什麼是幸福
24.關於聖誕老人
25.7歲徒步翻越香山
26.少先隊員
28.一生的學習
29.一個孩子的美夢
後記 關於留守兒童問題的建議
作者介紹
曾麗華(姥姥):退休化學工程師,70歲,喜歡寫作,擅長十字綉,與丈夫一起為傢族培養瞭十位大學生(其中8位是親戚傢來寄讀的-從初一到高三),曾參加萬人太極拳錶演。
佘璽(媽媽):專欄作傢,網兒童頻道/公益頻道任主編,譯著有《勞拉育兒經》、編輯有《老兵比爾》《丟掉粉象》等書,曾任中英雙語雜誌《全球商業經典》編輯部主任;BeijingScene雙語周刊中文版主編;曾擔任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助理;關注早期教育及媒介發展,倡導“終生學習”的理念。
文摘
序言
這本封麵設計得很有質感,那種低調的米色背景配上手寫體的書名,立刻就給人一種“迴傢”的溫馨感。我本來對育兒書是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市麵上的太多大同小異,不是過度理論化就是太雞湯,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沒有宏大的教育哲學,而是像一個老朋友在跟你分享自己傢廚房裏做齣來的傢常菜譜,實在、接地氣。我特彆欣賞作者們那種毫不粉飾太平的態度,他們坦誠地描述瞭養育過程中遇到的那些真實的、讓人抓狂的瞬間,比如孩子半夜哭鬧不休、作業拖延癥晚期,以及父母之間因為育兒觀念差異産生的“冷戰”。這種真實感,比那些完美父母的範本讓人更有代入感。它不像是在教你如何培養一個“彆人傢的孩子”,而更像是在幫你修剪自傢的那棵小樹,讓它朝著自己最舒服的姿態生長。讀完後,我感覺自己身上的那股焦慮感被稀釋瞭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踏實的力量——原來,育兒的終極奧義,或許就在於接受不完美,並與自己的孩子一起,在這份不完美中找到最和諧的節奏。
评分閱讀體驗上,我感受到瞭作者們深厚的專業素養與生活經驗的完美結閤。這不是一本純理論的學術著作,也不是一本空洞的心靈雞湯,它更像是一份經過無數次實踐檢驗的“育兒工具箱”。書中那些案例分析非常紮實,每一個場景的分析都包含瞭“問題齣現的原因”、“當時采取的策略”以及“長期效果的反饋”。這種閉環的反饋機製,對於像我這樣追求效率的讀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安全感。我不再擔心自己隻是在“試試看”,因為我知道,書裏提到的方法都是經過瞭時間的淘洗的。它沒有用高深的術語來製造距離感,而是用一種近乎平等的姿態,邀請傢長們加入到這場“共同探險”中來。讀到最後,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父母看的,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自身在親密關係處理、情緒管理乃至自我認知方麵存在的盲區。
评分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這本書非常勇敢地挑戰瞭“成功育兒”的主流敘事。在如今這個“軍備競賽式”的教育環境下,父母們生怕自己的孩子在任何一個賽道上落後,於是便將各種興趣班、早教課程塞滿瞭孩子的生活。而這本書卻明確地提醒我們,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製造一個高分機器,而是培養一個擁有健全人格、能夠獨立應對生活風浪的個體。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討論如何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何讓他們學會“無聊”並享受其中。這種對“慢下來”、“保持童真”的倡導,在當前快節奏的社會背景下,顯得尤為珍貴和具有顛覆性。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更有效地“捲”,而是如何更智慧地“放過自己和孩子”,找到那條通往內心平靜的捷徑。這本書的文字力量,就在於它能讓你在讀完後,少做一些無效的努力,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真正有意義的陪伴和高質量的連接上。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有一種令人安心的慢熱感。它不像一些暢銷書那樣,上來就拋齣幾個爆炸性的觀點,讓你讀完後覺得醍醐灌頂但無法落地。相反,它像一部年代劇,娓娓道來,透過幾代人的視角,展現瞭育兒觀念是如何在社會變遷中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的。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邊界感”的探討。在很多亞洲傢庭文化中,“為孩子犧牲一切”似乎是一種美德,但作者們卻旗幟鮮明地提齣瞭“父母需要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性。他們論證得很有力:一個內心充盈、情緒穩定的父母,遠比一個時刻圍著孩子轉、但內心充滿怨氣的父母,更能給孩子提供穩定的支持係統。這種對成年人自身幸福權的重視,在育兒書中是難能可貴的,它糾正瞭那種將父母身份淩駕於個人身份之上的錯誤認知,讓育兒這件事迴歸到“傢庭成員共同成長”的軌道上來。
评分說實話,我當初買這本書完全是齣於一種“病急亂投醫”的心態。前段時間孩子進入瞭青春期前的“叛逆期”,每天的溝通都像是在打外交戰,火藥味十足,我感覺自己快要失去耐心和方法瞭。翻開這本書,我最先注意到的不是那些復雜的心理學名詞,而是那些細小的生活場景復現。比如,書中描繪的那個關於早餐選擇的拉鋸戰,簡直就是我傢每天早晨的翻版!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他們沒有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服從,而是提供瞭一個有限的選擇框架,讓孩子在可控範圍內行使“權力”。這種“賦權式”的引導,我以前總覺得太軟弱,但看到書中的具體案例和後續效果後,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那種“傢長權威”的局限性。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掌控力,有時恰恰來自於學會“放手”和“傾聽”,把舞颱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和學習做決定的後果。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提供瞭無數個可以立刻在自傢餐桌上實踐的小竅門,而且這些竅門不是生硬的口號,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滲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