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套装组合请点击图片购买: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世界史 当代卷
考研指定教材用书!
基本信息
世界史(当代卷)
作 者:齐世荣 主编,彭树智 分册主编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5-1
ISBN:9787040183702
版 次:1
页 数:490
字 数:540000
印刷时间:2011-1-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6
包 装:平装
定价:42.2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系齐世荣任总编的四卷本《世界史》中的第4卷。本卷系统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至21世纪初的历史;编者注意在原六卷本《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的基础上,吸取近年科研、教学成果,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横向联系上把握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在内容上适当增补了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有关史实和联合国维和行动及其改革的近况,战后科技和文化所占的比重亦有所增加,力求为读者勾勒出当代世界历史的全貌。本书主要供高校历史专业本科教学使用,亦为广大史学工作者研究世界通史的读本。与本卷配套的《世界史·古代卷》(第1卷)、《世界史·近代卷》(第2卷)、《世界史·现代卷》(第3卷)将由我社于今明两年内陆续出版。
目录
章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当代世界历史的转折
节 世界经济的新变化
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
二、世界经济统一性的加强
三、世界经济多样性的新局面
四、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世界政治的新格局
一、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五大国
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三、联合国活动的开始
第三节 世界文化的新潮流
一、人类进步文化的胜利
二、世界文化思潮的多元化
三、国际文化交流的普遍性
第二章 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节 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合作与斗争
一、对意、罗、匈、保、芬五国和约的缔结
二、对德国问题的处理
三、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
第二节 冷战的兴起和德国的分裂
一、美苏从盟友到对手的转变
二、美、苏冷战政策的相继出台
三、杜鲁门主义和冷战的全面展开
四、马歇尔计划与德国的分裂
第三节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美国主导下的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第三章 战后至50年代中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
节 苏联的恢复与发展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地位的加强
二、社会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斗争
三、联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与斯大林的逝世
四、1953年至1956年初的苏联
第二节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政治经济建设
一、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二、东欧国家转向和接受苏联模式
三、东欧各国的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三节 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
一、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朝鲜抗美战争的胜利
三、越南人民抗法战争的胜利
四、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发展
第四节 苏共二十大及其在社会主义国家引起的震荡
一、苏共二十大和1957年的“反党集团”事件
二、1956年的波兰、匈牙利事件
第四章 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
节 日、德、意三国的民主改造与经济发展
一、日本
二、联邦德国
三、意大利
第二节 西欧、北欧各国的政治经济重建
一、英国
二、法国
三、北欧国家
第三节 美国的新政式改革
一、杜鲁门的“公平施政”
二、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
……
第五章 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
第六章 两大阵营的分化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七章 从经济繁荣到低速发展的西方国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变动
第九章 独立后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第十章 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第十一章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
第十二章 丰富多彩的当代世界文化
第十三章 世纪更替、千年交接的世界
......
阅读这套书,给我带来最大的震撼不是知识量的增加,而是思维方式的重塑。我发现自己开始习惯于用更长远的历史眼光去看待眼下的新闻事件。当某个地区发生冲突或经济政策调整时,我不再仅仅关注即时的影响,而是会本能地去追溯其在过去几十年乃至上个世纪的根源。这种“历史化”的视角,极大地削弱了信息的即时冲击力,增强了判断的理性基础。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宏大的历史观,仿佛让你拥有了一个能俯瞰时间长河的望远镜,那些看似突发的热点事件,在更广阔的背景下,都不过是漫长演进中的一个注脚。这种学习体验是渐进的、潜移默化的,它不会让你读完某一章就立刻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但它会彻底改变你提问的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它教会你,理解“现在”的唯一途径,就是耐心且严谨地去剖析“过去”的每一步逻辑。尽管阅读过程需要高度的投入和专注,但最终所获得的洞察力,是任何快速摘要或科普文章都无法比拟的深度回报。
评分终于把这套沉甸甸的“世界史”啃下来了,不得不说,这套书的厚度光是看着就让人心生敬畏,但一旦翻开,那种学术的严谨性和资料的丰富性立马就能抓住你的眼球。我特意挑了这一卷来读,主要还是对近现代史的脉络特别感兴趣,想看看权威的史学大家是如何梳理那些波澜壮阔又充满争议的事件的。坦白讲,初读之下,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历史档案馆门口,里面的卷宗堆得比人还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才能从中理出头绪。作者的叙述方式,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全球性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剧烈碰撞时,显得尤为克制和冷静,很少有那种煽情或预设立场的文字,完全是基于史料的梳理和论证,这对于追求真实历史面貌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那种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的分析,把冷战的成因、区域冲突的复杂性,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得与失,剖析得入木三分。读完后,我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固有认知被彻底颠覆,明白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充满了多重面向的解读空间。这本书绝不是那种轻松阅读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次严肃的智力攀登,每爬升一步,视野都会变得开阔一分,但付出的汗水也绝不是白流的。
评分这套书的选材和视角拿捏得非常到位,它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传统的西方中心论叙事上,而是努力构建了一个更加宏大和多元的世界图景。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非西方世界崛起和挣扎的部分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平衡感。例如,对于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独立运动的描写,不是简单地归结为“殖民主义的终结”,而是深入探讨了内部社会结构变迁、外部大国博弈以及民族主义思潮相互激荡的复杂过程。文字的密度非常高,每一个段落似乎都塞满了重要的概念和关键的时间节点,这要求读者必须得拿着笔做笔记,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一下背景资料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对于我这种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偶尔会觉得有些吃力,仿佛在参加一场高强度的历史研讨会,生怕漏掉一个关键的脚注就可能理解偏差。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阅读体验变得异常充实。它逼迫你去思考,去比较不同历史学派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释,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知识框架,让你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当今世界的格局是如何一步步塑造而成的,这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比单纯记住日期和人名要深刻得多。
评分从整体的史学构建来看,我感觉作者在力图描绘一个“连续”的世界历史进程,而不是简单地将各个国家和地区孤立起来进行描述。尤其在当代卷的叙述中,他巧妙地穿插了技术革新、全球思潮流动与地缘政治变动的相互影响,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例如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冲击,是如何与特定地区的政治博弈同时发生并相互作用的。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无疑是该书的一大亮点。它不仅仅是关于“谁打了谁”或者“谁统治了谁”的记录,更是关于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所采取的集体或个体应对策略的深入探讨。书中对一些长期被忽略的社会运动和文化现象的关注,也让我耳目一新,意识到历史的肌理远比我们教科书上呈现的要丰富和立体得多。这本书无疑是为有志于从事相关研究的学子准备的深度教材,但对于任何渴望真正理解我们所处这个“当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人来说,它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只提供最扎实的问题基础。
评分我得承认,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对于阅读体验有着微妙的影响。首先,它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是毋庸置疑的,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但同时,对于习惯了网络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来说,这种密集的文字排布和大量的专有名词,确实构成了一道不小的门槛。我尝试过在通勤路上阅读,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任何微小的环境干扰都会导致思路的中断和内容的遗失。这本书需要一个完全沉浸、不受打扰的环境,最好是配上一杯热茶,在安静的书房里,如同面对一位老教授的课堂讲座般全神贯注。它在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国际条约和经济政策变化时,那种详尽到近乎苛刻的程度,虽然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但也使得某些章节的阅读速度异常缓慢。不过,一旦你熬过了那些信息密度极高的段落,会发现作者在关键转折点的总结和提炼又是极其精妙的,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掉一个时代的核心矛盾。这种强烈的反差,反而激发了继续深入下去的动力,就像是在一片茂密的丛林中,你每劈开一棵藤蔓,就能看到一片更开阔的天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