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用妈信任握住孩子的手:激发孩子自信成长的潜能(特惠品)*
定价:26.80元
作者:陈小静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5385411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孩子的不自信是因为妈不信任 树立信任教育新理念,激发孩子自信成长 《用妈信任握住孩子的手》提出一个*重要、却经常被人们忽略的教育理念:用信任激发孩子的自信。 自信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根本。生活中许多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他们缺乏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不是因为他们不敢去做,而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好。孩子并非天生就是不自信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母的不信任。本书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教育经验告诉妈妈们:怎样才能让孩子变得自信。
内容提要
《用妈信任握住孩子的手》:生活中许多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他们缺乏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不是因为他们不敢去做,而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好。孩子并非天生就是不自信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母的不信任。
本书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子经验和多年的教育经验,向广大父母介绍了如何信任孩子的许多心灵感悟和实用的新方法,新技巧。其中包含:如何让孩子体会到你对他们的信任;正确地给孩子以爱;如何提供一个宽松和舒适的客观环境;父母如何起到榜样的作用;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欣赏他们;懂得和孩子共同分享和倾听孩子的心声;像朋友一样平等地对待他们;不让自己变得讨厌;学会尊重他们等许多丰富和切实的内容。本书力图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健康、愉快的信任关系,能够在关爱、尊敬、引导、教育和保护中培养出更加自信、出色的孩子。
目录
章 宝贝,妈妈爱你
第二章 妈妈永远相信你
第三章 我会看到你的美
第四章 妈妈愿意对你说,也愿意听你说
第五章 宝贝,我们是平等的
第六章 妈妈不会让自己变得讨厌
第七章 妈妈会尊重你
第八章 为了你,我会做好我自己
作者介绍
陈小静:幼儿教育工作者,早年长期在幼儿教育机构从事幼儿教育和辅导工作,对于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实践,有多年的亲身工作经验和很深的心得感悟。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大部分篇幅都致力于帮助父母重建与自身的和解。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严苛,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童年遗憾的一种投射或补偿心理。作者巧妙地将育儿的议题扩展到了个体成长的范畴,提醒我们,一个内心平和、自我接纳的父母,才是孩子最稳定安全的港湾。书中有一个关于“父母的自我滋养”的章节,它并没有用“牺牲奉献”的老套路来要求家长,反而鼓励我们要像对待最珍贵的朋友一样对待自己,保证自己的能量池是满的。这种先照顾好自己的理念,对于很多长期处于高压育儿状态下的母亲(或者父亲)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让我们明白,健康的亲子关系,建立在两个独立、完整的人格之上,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无尽依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似乎轻了一些,因为我意识到,我需要做的不是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努力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看见”的强调上。现代社会节奏太快,我们很容易陷入“做事实”的怪圈:检查作业、准备饭菜、安排课程,忙于“做”一个好父母,却忘了真正去“感受”我的孩子。作者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如何真正地“看见”孩子内在的努力、微小的进步,甚至是那些被我们视为“缺点”的特质。我曾经很苦恼于我的孩子似乎总是不够主动,做什么事都拖拉,读完书中关于“内在动机激发”的那几个章节后,我才明白,这种“拖拉”很多时候是我们过度干预和过多指令所导致的习得性无助。书中提供了一种“好奇提问法”,鼓励父母放下评判,用“哦,我注意到你似乎对这件事有些犹豫,是什么让你停下了脚步?”来代替“你为什么还不快点做?”。这种语气的转变,如同施展了魔法一般,我的孩子开始愿意与我分享他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敷衍了事。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任何昂贵的早教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从排版和细节处理来看,这本书的编辑团队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不是那种厚重到让人想束之高阁的工具书,反而是那种非常适合随手翻阅、随时可以获得启发的“口袋伴侣”。书中穿插的那些精致的手绘插图,简洁明快,每一个图案都恰到好处地呼应了旁边的文字主题,丝毫没有多余的装饰感。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讨论一些敏感话题时,保持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比如,在谈到“表扬的艺术”时,书中明确指出了过度、空泛的表扬可能带来的反噬作用,教导我们如何将焦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和“努力”上。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深信作者不仅是理论家,更是一个在实践中摸爬滚打过来的资深家长。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它提供给我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激发我寻找自己独特答案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温润的触感和朴实又不失格调的封面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通常对于育儿类的书籍都会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的书汗牛充栋,真正能触及心灵深处的又能提供切实可行方法的凤毛麟角。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展现出一种不同于以往“说教式”育儿书籍的温暖与真诚。它没有一味地强调“成功学”或“精英培养”,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家庭氛围的构建和父母心境的调整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绪的共振与引导”那几个章节的叙述方式,作者运用了很多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来举例说明,比如孩子因为小事而爆发情绪时,父母应该如何抽离出自己的焦虑,真正去倾听背后的需求。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听见了一个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在耳边轻声细语,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家在发号施令。它提供的工具箱,更像是一套心法口诀,侧重于内功的修炼,而非花哨的招式。读完第一部分,我已经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处理亲子冲突时的僵硬模式,那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像是迷雾中找到了一盏可以指引方向的灯塔。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逻辑非常流畅且富有层次感,它不像一些理论堆砌的书籍那样让人望而却步,而是像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深度对话。作者在阐述每一个育儿理念时,都会引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家庭片段,但正是这些片段,揭示了宏大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的落地难题。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设立边界”的那一段论述,它没有采取强硬的“管教”视角,而是将其描述为一种充满爱的“界限的艺术”。作者探讨了为什么孩子需要边界,以及父母在设立边界时常常因为内疚感而退缩,并提供了一套非常温和但坚定的沟通脚本。这种脚本的精妙之处在于,它首先肯定了孩子的情绪,继而清晰地表达了父母的立场和期望,最后给予了替代性的选择。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规则”,绝不是为了限制孩子,而是为了保护他们探索世界的安全范围。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自我修正和心态重塑的旅程,它帮助我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包袱,让育儿这件事重新变得可以期待,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