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北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定价:32.00元
作者:王嘉毅,常宝宁,王慧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04146038
字数:247000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还将调查的问卷、访谈提纲和课堂观察表以及个别的访谈记录和课堂观察实录作为附件予以呈现,以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本研究及其结果。
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一般项目“西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资助号BHA030026)的终成果。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处、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以及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大力支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训练背景。从理论框架的构建,到实证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再到结论和对策的提出,逻辑链条是完整且清晰的。我个人对其中对“地方性知识”在课程开发中的融入程度这一点非常感兴趣。西北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教学素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资源常常因为缺乏系统化的开发和整合工具而被束之高阁。我希望看到作者们是如何探索将地域文化元素系统地嵌入到国家规定的学科框架中的有效方法论。这不仅仅是增加几节地方史课那么简单,而是要看如何在数学、科学、语言学习等核心课程中,找到这些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教育目标的交汇点。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展示如何设计一个以黄土高原地貌变迁为主题的综合性项目式学习(PBL),并评估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际效果,那无疑会大大提升这本书的价值。这种“根植本土,放眼世界”的课程理念,才是未来教育改革的真正方向。
评分初读几页,我就被作者对问题的切入角度所折服。他们似乎没有急于去评判某个政策的优劣,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审慎的、溯源式的研究路径。这种做法,在当前许多浮躁的教育研究中显得尤为可贵。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行动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这块的论述。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无疑是核心的执行者,但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群体。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构建一套能真正激发一线教师主动性、内生动力的反馈和支持体系。例如,在那些偏远学校,教师可能面临着巨大的专业发展停滞感,这本书有没有深入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或区域协同机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和学术交流平台?如果仅仅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那对于一线教师的帮助是有限的。我更关注那些微观、具体的操作细节,比如一份有效的教研活动设计模板,或者一套针对跨学科整合教学的模块化资源包。这些“干货”,才是推动课程改革真正落地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实践者最迫切想了解的部分。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这本书如何平衡“改革的迫切性”与“实践的稳健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往往牵动千家万户,任何过于激进或准备不足的变动,都可能带来巨大的震荡。我希望作者们能提供一个审慎的时间表和分阶段实施的路线图。特别是对于那些资源极度匮乏的农村学校,推行新技术或新教学法的成本往往更高。书中是否探讨了如何通过差异化的支持策略,来避免改革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的“马太效应”?例如,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究竟是优先投入硬件设备,还是更侧重于培养能够熟练应用这些设备进行深度教学的教师?这是一个现实的取舍问题。我期待看到数据能支撑起这种取舍的合理性,比如对比投入不同资源后,学生学习投入度和成绩提升的边际效益。这本书如果能就此提供一个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决策模型,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将是无价之宝。
评分总体来看,这本书给我一种深沉的使命感。它不仅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最后部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那里面透露出对中国农村教育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怀。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问题分析,更是对未来图景的勾勒。比如,在探讨“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在西北农村的应用前景时,作者是否考虑到了技术鸿沟、数据隐私保护,以及教师对新技术的抵触情绪等现实障碍?如果能提出一套“低技术、高效率”的过渡性策略,注重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而不是盲目追求最前沿的技术配置,那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会大大增强。我对它能在教育理论与中国国情之间架起坚实桥梁的努力,表示由衷的赞赏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的色调和朴实的字体,让人立刻感受到一股严肃而踏实的学术气息。我拿起它的时候,心里就盘算着,这肯定是一本深入探讨特定区域教育问题的力作。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章节,毕竟西北地区的特殊地理和经济背景,使得教育公平问题显得尤为尖锐。我希望书中能详细剖析当前课程设置在面对多元文化和现代化需求时所面临的实际挑战,比如如何平衡国家统一课程标准与地方特色的有机结合,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理想中的内容,应该包括大量的田野调查数据和一手访谈资料,这样才能让理论分析有坚实的支撑,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推演。如果能看到具体的案例研究,比如某个县域在推行新课程标准后,师资力量、教学效果乃至学生辍学率的变化曲线,那将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不仅要符合教育规律,还要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和执行层面的实际操作难度,毕竟,再好的蓝图,也需要能落地的实施路径。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让我有理由相信它在这方面不会让人失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