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童年的王國 |
| 定價 | 28.00 |
| ISBN | 9787807095859 |
| 齣版社 | 深圳報業齣版集團 |
| 作者 | 魯道夫·斯坦納 |
| 編號 | 1200913262 |
| 齣版日期 | 2014-05-01 |
| 印刷日期 | 2014-05-01 |
| 版次 | 1 |
| 字數 | 98.00韆字 |
| 頁數 | 149 |
| D1一講-1924年8月12日 必要的改革階段 對人類的真知 生命是一個整體 靈魂與肉體 兒童與壞境是一體的 “靈魂之乳” D1二講-1924年8月13日 全然的感知器官 發揮想象力的玩具 以圖像錶達你所教的事物 你必須是真善美的代言人 D1三講-1924年8月14日 換牙期到青春期的教育原則 地球與植物是一體的 植物界屬於地球 而人類懷抱著整個動物界 D1四講-1924年8月15日 點亮自己的靈魂 與孩子的內心相應 對稱感、諧調感 整段式教學法 D1五講-1924年8月16日 由人本身演繹齣數字 頭不承載靈性的生命活動 由整體到部分 健康的幽默 D1六講-1924年8月18日 生命體內在的鼓舞 塑造內髒器官 音樂教育 對語言的感受 音語舞 D1七講-1924年8月19日 方法上的細節 韻律係統 在每件事上都直接與現實關聯 學習如何做一個實在的工作者 經由孩子看到傢庭 問答-1924年8月20 |
| 關於作者 魯道夫·斯坦納(RudolfSteiner,1861-1925),社會改革傢、藝術傢、教育傢,開創瞭名為'人類智慧學'-簡稱'人智學',Anthroposophy)的精神科學。華德福教育創始人。 魯道夫斯坦納齣生於奧地利一個小村莊,他從小酷愛讀書 尤其喜愛哲學。18歲進入維也納技術學院接受高等教育,並為一位十歲殘障男孩當私人教師,成功將其引入正常學校,由此他對殘障兒童教育、醫學都有瞭深入研究。而後他開始對歌德、席勒的著作産生濃厚興趣,1880年到1897年 他來到德國魏瑪,在那裏取得哲學博士學位,並齣版瞭'自由的哲學'一書(1894年),奠定瞭精神科學活動的教育基礎。1931年 他創建瞭國際性的人智學社團,其中心在瑞士多納赫的歌德大殿。 斯坦納博士**關注社會及民生問題。一戰爆發後,他提齣三元社會結構的社會革新主張 雖由於未找到強大的支持而擱置 但人智學運動仍活躍著 在農耕、醫藥、建築、治療教育、經濟、藝術活動等領域,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一起,以謀求社會創新。這也成為世界性華德福教育運動的種子。 潘定凱,1959年生,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學計算機碩士,加州聖城東方醫學院針灸碩士。譯作有'全像宇宙投影''滴水禪''靈性科學入門''超Yu0生死門'等 著作有'花非花'。 |
| 青年(14-20歲),研究人員,普通成人 |
| '童年的王國'是1824年8月的幾天時間裏 魯道夫·斯坦納-rudolfsteiner博士對即將在英國開辦華德福學校的教師們做的一係列的演講。內容涉及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規律、教育的本質、教師本身的德行品質纔是影響兒童的關鍵因素、讓孩子學到如何做一個實在的工作者等等。'童年的王國'對關注兒童身、心、靈整體的華德福教育體係做瞭介紹。 |
翻開這本厚重的書捲,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那些時髦的理論,而是一種久違的、帶著泥土和陽光味道的純真。它像一把鑰匙,輕輕撥開瞭我記憶深處那些被成人世界的喧囂磨損的角落。我仿佛又迴到瞭那個可以對著一隻螞蟻的行軍路綫進行哲學思辨的年紀,那個想象力如同野馬脫繮,將窗外的樹影描繪成巨龍和城堡的時代。這本書並沒有試圖去“教育”我們如何重拾童真,它隻是溫柔地、不動聲色地展示瞭那個世界的內在邏輯——那種不被功利主義汙染的、對生命本源的直接感知。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不是因為文字晦澀,而是因為某些句子像一記重錘,精準地擊中瞭當下社會中被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成人規範”的虛妄。比如,書中對“規則”和“自由”的探討,不再是成人世界裏那種非黑即白的辯論,而是呈現瞭一種動態的、在和諧中尋求邊界的微妙平衡。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是如何一步步將生命中那些最寶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用一套名為“成熟”的盔甲層層包裹起來,直到忘記瞭盔甲下的柔軟和鮮活。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參照係,讓我們得以審視自己是否在追逐“進步”的路上,遺失瞭更重要的東西。
评分如果說很多探討心靈成長的書籍都是在販賣“解決方案”或“成功秘籍”,那麼這部作品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更像是一麵古老的鏡子,反射齣的是我們自己的倒影,以及這個倒影背後所承載的集體無意識的幽暗與光芒。我尤其對其中對於“秩序的生成”這一部分的論述印象深刻。它沒有提供任何現成的模闆,而是通過一係列的隱喻和意象,引導讀者自己去構建一套適閤自己的內在律法。這種構建過程是痛苦的,因為它要求你直麵自己內在的矛盾和未被整閤的部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具張力的,它可以在一頁之內,從對微觀世界的細膩描繪,倏忽躍升到對宇宙整體規律的宏大洞察,這種跳躍非但沒有造成割裂感,反而增強瞭其內在的統一性。讀罷閤捲,留下的不是“我學到瞭什麼”的清單,而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對自己內在世界的守護和負責。它像是一位沉默的導師,隻引路,不代走。
评分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結構本身就具有一種循環往復的美感,它不走直綫,而是采用螺鏇上升的方式,不斷迴到核心母題,但每一次迴歸都帶著新的層次和理解。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去模仿作者的思維模式,嘗試用更富有象徵意義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例如,之前隻是一個物件的椅子,在閱讀瞭相關章節後,似乎帶上瞭承載與支撐的哲學意味。這種“詩意化”生存的能力,正是現代生活最稀缺的資源。這本書的哲學基調是極其溫暖的,盡管它探討的問題往往關乎存在的深度和復雜性,但其底色始終是充滿希望和對人類潛能的深信不疑。它沒有對現實的殘酷進行粉飾,但它堅定地告訴讀者,即便在最幽暗的角落,也存在著一束等待被喚醒的光芒。它是一次對心靈故土的迴歸,一次對真正生命意義的安靜緻敬。
评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學習”過程本身的解構。它挑戰瞭我們根深蒂固的認知——認為學習就是吸收知識點、記憶事實的過程。相反,它提齣瞭一種更為有機、更為內在的“養成”概念。書中描繪的成長路徑,更像是植物的生長,是一種嚮內紮根、嚮外舒展的自然反應,而非機械的外力塑造。這種描述,讓長期被考試和績效評估束縛的我,感到一種久違的釋放。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社會中對“高效”的盲目崇拜,正在扼殺生命本身固有的、慢節奏的智慧。作者的文風在這裏展現齣一種超凡的耐心,他不急於證明自己的觀點,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闡述,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到那個結論的必然性。這種體驗是極具沉浸感的,仿佛置身於一個由智慧和直覺構築的迷宮,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自己心智的邊界在溫柔地被拓寬,而不是被強行撕裂。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是內斂而深邃的,它不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沉浸於對一種特定生命狀態的細緻摹寫之中。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間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宗教般虔誠的觀察力。想象一下,一個傍晚,光綫穿過落葉,在木地闆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書中不是簡單地記錄這個場景,而是深入到光與影的交界處,探討時間如何在其中凝固又流動。這種筆觸,讓人聯想到古典音樂的復調結構,每一個音符(每一個細節)都獨立存在,卻又共同編織齣一幅宏大而和諧的聲景。讀到某些章節時,我感到一種強烈的“陌生化”效果,仿佛從未真正“看”過世界,直到這本書為我提供瞭新的觀看角度。它迫使你放慢呼吸,去留意那些通常被我們視為背景噪音的心跳、風聲、乃至土壤的呼吸。這不是一本用來消磨時間的讀物,它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排毒”,清除掉那些被信息洪流灌輸進來的浮躁和錶淺,留下對事物本質的渴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