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童年的王国 |
| 定价 | 28.00 |
| ISBN | 9787807095859 |
| 出版社 | 深圳报业出版集团 |
| 作者 | 鲁道夫·斯坦纳 |
| 编号 | 1200913262 |
| 出版日期 | 2014-05-01 |
| 印刷日期 | 2014-05-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98.00千字 |
| 页数 | 149 |
| D1一讲-1924年8月12日 必要的改革阶段 对人类的真知 生命是一个整体 灵魂与肉体 儿童与坏境是一体的 “灵魂之乳” D1二讲-1924年8月13日 全然的感知器官 发挥想象力的玩具 以图像表达你所教的事物 你必须是真善美的代言人 D1三讲-1924年8月14日 换牙期到青春期的教育原则 地球与植物是一体的 植物界属于地球 而人类怀抱着整个动物界 D1四讲-1924年8月15日 点亮自己的灵魂 与孩子的内心相应 对称感、谐调感 整段式教学法 D1五讲-1924年8月16日 由人本身演绎出数字 头不承载灵性的生命活动 由整体到部分 健康的幽默 D1六讲-1924年8月18日 生命体内在的鼓舞 塑造内脏器官 音乐教育 对语言的感受 音语舞 D1七讲-1924年8月19日 方法上的细节 韵律系统 在每件事上都直接与现实关联 学习如何做一个实在的工作者 经由孩子看到家庭 问答-1924年8月20 |
| 关于作者 鲁道夫·斯坦纳(RudolfSteiner,1861-1925),社会改革家、艺术家、教育家,开创了名为'人类智慧学'-简称'人智学',Anthroposophy)的精神科学。华德福教育创始人。 鲁道夫斯坦纳出生于奥地利一个小村庄,他从小酷爱读书 尤其喜爱哲学。18岁进入维也纳技术学院接受高等教育,并为一位十岁残障男孩当私人教师,成功将其引入正常学校,由此他对残障儿童教育、医学都有了深入研究。而后他开始对歌德、席勒的著作产生浓厚兴趣,1880年到1897年 他来到德国魏玛,在那里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出版了'自由的哲学'一书(1894年),奠定了精神科学活动的教育基础。1931年 他创建了国际性的人智学社团,其中心在瑞士多纳赫的歌德大殿。 斯坦纳博士**关注社会及民生问题。一战爆发后,他提出三元社会结构的社会革新主张 虽由于未找到强大的支持而搁置 但人智学运动仍活跃着 在农耕、医药、建筑、治疗教育、经济、艺术活动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一起,以谋求社会创新。这也成为世界性华德福教育运动的种子。 潘定凯,1959年生,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计算机硕士,加州圣城东方医学院针灸硕士。译作有'全像宇宙投影''滴水禅''灵性科学入门''超Yu0生死门'等 著作有'花非花'。 |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童年的王国'是1824年8月的几天时间里 鲁道夫·斯坦纳-rudolfsteiner博士对即将在英国开办华德福学校的教师们做的一系列的演讲。内容涉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教育的本质、教师本身的德行品质才是影响儿童的关键因素、让孩子学到如何做一个实在的工作者等等。'童年的王国'对关注儿童身、心、灵整体的华德福教育体系做了介绍。 |
如果说很多探讨心灵成长的书籍都是在贩卖“解决方案”或“成功秘籍”,那么这部作品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更像是一面古老的镜子,反射出的是我们自己的倒影,以及这个倒影背后所承载的集体无意识的幽暗与光芒。我尤其对其中对于“秩序的生成”这一部分的论述印象深刻。它没有提供任何现成的模板,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隐喻和意象,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内在律法。这种构建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它要求你直面自己内在的矛盾和未被整合的部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具张力的,它可以在一页之内,从对微观世界的细腻描绘,倏忽跃升到对宇宙整体规律的宏大洞察,这种跳跃非但没有造成割裂感,反而增强了其内在的统一性。读罢合卷,留下的不是“我学到了什么”的清单,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对自己内在世界的守护和负责。它像是一位沉默的导师,只引路,不代走。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学习”过程本身的解构。它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认知——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点、记忆事实的过程。相反,它提出了一种更为有机、更为内在的“养成”概念。书中描绘的成长路径,更像是植物的生长,是一种向内扎根、向外舒展的自然反应,而非机械的外力塑造。这种描述,让长期被考试和绩效评估束缚的我,感到一种久违的释放。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社会中对“高效”的盲目崇拜,正在扼杀生命本身固有的、慢节奏的智慧。作者的文风在这里展现出一种超凡的耐心,他不急于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阐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到那个结论的必然性。这种体验是极具沉浸感的,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智慧和直觉构筑的迷宫,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自己心智的边界在温柔地被拓宽,而不是被强行撕裂。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结构本身就具有一种循环往复的美感,它不走直线,而是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不断回到核心母题,但每一次回归都带着新的层次和理解。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去模仿作者的思维模式,尝试用更富有象征意义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例如,之前只是一个物件的椅子,在阅读了相关章节后,似乎带上了承载与支撑的哲学意味。这种“诗意化”生存的能力,正是现代生活最稀缺的资源。这本书的哲学基调是极其温暖的,尽管它探讨的问题往往关乎存在的深度和复杂性,但其底色始终是充满希望和对人类潜能的深信不疑。它没有对现实的残酷进行粉饰,但它坚定地告诉读者,即便在最幽暗的角落,也存在着一束等待被唤醒的光芒。它是一次对心灵故土的回归,一次对真正生命意义的安静致敬。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书卷,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那些时髦的理论,而是一种久违的、带着泥土和阳光味道的纯真。它像一把钥匙,轻轻拨开了我记忆深处那些被成人世界的喧嚣磨损的角落。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可以对着一只蚂蚁的行军路线进行哲学思辨的年纪,那个想象力如同野马脱缰,将窗外的树影描绘成巨龙和城堡的时代。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教育”我们如何重拾童真,它只是温柔地、不动声色地展示了那个世界的内在逻辑——那种不被功利主义污染的、对生命本源的直接感知。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某些句子像一记重锤,精准地击中了当下社会中被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成人规范”的虚妄。比如,书中对“规则”和“自由”的探讨,不再是成人世界里那种非黑即白的辩论,而是呈现了一种动态的、在和谐中寻求边界的微妙平衡。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将生命中那些最宝贵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用一套名为“成熟”的盔甲层层包裹起来,直到忘记了盔甲下的柔软和鲜活。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是否在追逐“进步”的路上,遗失了更重要的东西。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内敛而深邃的,它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沉浸于对一种特定生命状态的细致摹写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间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宗教般虔诚的观察力。想象一下,一个傍晚,光线穿过落叶,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书中不是简单地记录这个场景,而是深入到光与影的交界处,探讨时间如何在其中凝固又流动。这种笔触,让人联想到古典音乐的复调结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细节)都独立存在,却又共同编织出一幅宏大而和谐的声景。读到某些章节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陌生化”效果,仿佛从未真正“看”过世界,直到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新的观看角度。它迫使你放慢呼吸,去留意那些通常被我们视为背景噪音的心跳、风声、乃至土壤的呼吸。这不是一本用来消磨时间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排毒”,清除掉那些被信息洪流灌输进来的浮躁和表浅,留下对事物本质的渴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