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宝宝0~1个月
宝宝的成长发育
身体发育
动作发育
感知发育
睡眠
新生儿具备的反射能力
宝宝的左脑开发
语言能力
听觉能力
精细动作能力
触觉能力
宝宝的右脑开发
适应能力
视觉能力
大动作能力
社交行为能力
教养重点与疑问解答
怎样安慰哭闹中的宝宝
宝宝老让人抱着睡,放下就哭怎么办
如何培养宝宝独自入睡的习惯
PART 2 宝宝1~2个月
宝宝的成长发育
身体发育
动作发育
感知发育
心理发育
睡眠
宝宝的左脑开发
语言能力
听觉能力
精细动作能力
触觉能力
宝宝的右脑开发
适应能力
视觉能力
大动作能力
社交行为能力
教养重点与疑问解答
尽早发现宝宝的视力问题
与宝宝分床睡更好
给宝宝选择小床的要点
PART 3 宝宝2~3个月
宝宝的生长发育
身体发育
动作发育
语言发育
感知发育
心理发育
睡眠
宝宝的左脑开发
语言能力
听觉能力
精细动作能力
触觉能力
宝宝的右脑开发
适应能力
视觉能力
大动作能力
社交行为能力
教养重点与疑问解答
给宝宝用安抚奶嘴好不好
给宝宝听英语好不好
不要低估了婴幼儿的能力
爱笑的宝宝更聪明
PART 4 宝宝3~4个月
宝宝的生长发育
身体发育
动作发育
语言发育
感知发育
心理发育
睡眠
宝宝的左脑开发
语言能力
听觉能力
精细动作能力
宝宝的右脑开发
适应能力
视觉能力
大动作能力
社交行为能力
教养重点与疑问解答
给宝宝选择合适的玩具
解读宝宝的体态语言
喜欢模仿的宝宝
不要忽略父亲的角色
PART 5 宝宝4~5个月
宝宝的生长发育
身体发育
动作发育
语言发育
感知发育
心理发育
睡眠
宝宝的左脑开发
语言能力
听觉能力
精细动作能力
认知能力
宝宝的右脑开发
适应能力
视觉能力
……
PART 6 宝宝5~6个月
PART 7 宝宝6~7个月
PART 8 宝宝7~8个月
PART 9 宝宝8~9个月
PART 10 宝宝9~10个月
PART 11 宝宝10~11个月
PART 12 宝宝11~12个月
PART 13 宝宝1岁1~3个月
PART 14 宝宝1岁3~6个月
PART 15 宝宝1岁6~9个月
PART 16 宝宝1岁9~2岁
PART 17 宝宝2岁~2岁3个月
PART 18 宝宝2岁3~6个月
PART 19 宝宝2岁6~9个月
PART 20 宝宝2岁9个月~3岁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但绝非徒有其表。我最欣赏它在不同认知领域之间所做的精妙平衡。比如,它没有一味地推崇左脑的逻辑推理,而是花了大篇幅去引导右脑的想象力和空间感知能力。书中有一组关于“色彩联想与情绪表达”的练习,要求孩子根据特定的颜色组合来讲述一个小故事,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家那个平时比较内向的孩子的表达欲。更难得的是,它对不同年龄段的适用性考虑得非常周全。我特意对比了书中关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展的章节,发现它不仅调整了知识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引导方式——对于小龄儿童,它使用大量的图像和简单的指令;而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则引入了更复杂的规则和抽象的概念。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不会买回来用一季就束之高阁。此外,它对“艺术熏陶”的讲解也很有独到之处,它不是教孩子画得多像,而是引导孩子去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和结构,比如如何通过音乐的快慢来感受画面的动静,这种跨领域的整合能力,恰恰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可以说是超越了我的预期。很多育儿工具书,常常罗列出各种活动,但往往因为所需材料过于稀有或者步骤过于复杂,导致家长望而却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仿佛是一位精打细算的“家庭教育总管家”。大部分的活动材料,我都是在厨房、储藏室或者旧玩具箱里就能找到的——比如豆子、纸板、橡皮筋、旧袜子等等。这种“零门槛”的易操作性,极大地降低了实施的难度。更让人称赞的是,它对每个活动的“风险提示”和“调整空间”都描述得非常清晰。比如,在进行涉及攀爬或平衡的活动时,它会明确指出需要家长在旁看护的距离和时间;同时,如果孩子某项能力暂时达不到要求,书里会立刻提供一个“简化版”或“替代版”的方案,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就感。这体现了作者对现实中家庭教育环境的深刻理解和体谅,它懂得家长的忙碌和偶尔的力不从心,并为此提供了弹性方案。这种细腻入微的人文关怀,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百科全书”这个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可能内容泛泛而谈,缺乏深度。但阅读之后,我发现我对它的理解太狭隘了。这本书的“百科”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儿童心智发展地图。它不仅仅停留在告诉家长“做什么”,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当它建议进行某种手眼协调训练时,后面会附上简短的神经科学解释,说明这项活动如何促进特定脑区的发展。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家长指导的专业性和信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逆向思维训练”的部分。它提供了一系列看似简单却极具挑战性的谜题,鼓励孩子不按常理出牌。这对我家那个习惯于“标准答案”的孩子来说,是一次非常及时的思想解放。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是一大亮点,它摒弃了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而是用一种平等交流的姿态,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探索未知。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和老朋友一起交流育儿心得的轻松感。它真的做到了将深奥的儿童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日常可操作的亲子活动指南。
评分如果非要从一个非常挑剔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许就是它所倡导的理念体系非常完整,以至于初次接触的家长可能会被海量信息所淹没。这本书内容详实到近乎百科全书的密度,涵盖了感官、认知、语言、社交情感等多个维度,初次翻阅时,我需要花时间去梳理和筛选,找出最适合我家孩子当下阶段的重点模块。但话又说回来,正是这种“全面”,才保证了它是一本可以伴随孩子成长的工具书。它并非一次性读完就束之高阁的读物,而是需要反复翻阅、根据孩子成长阶段进行“动态调整”的参考手册。我注意到,它在讲解“问题解决能力”时,引入了非常有趣的“情景模拟”训练,要求家长扮演各种突发情况下的角色,引导孩子临场反应。这种训练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孩子的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远比单纯的口头说教有效得多。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科学且充满乐趣的框架,让我们能更自信、更有章法地陪伴孩子,去探索他们内在无限的潜能。它不是快速见效的“速效药”,而是一套科学、细致的“成长导航图”。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鲜艳的色彩和那些可爱的小动物插图,就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我本是带着些许怀疑的心态买回来的,毕竟市面上“全脑开发”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只是华而不实的口号。然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扎实的。它不像某些教辅书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复杂的理论,而是巧妙地融入到了非常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它有一部分内容专门讲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了很多小小的“侦探游戏”,比如观察蚂蚁搬家、记录不同天气下的光影变化等等。这些活动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实实在在的“动手动脑”过程。我特别欣赏它对感觉统合训练的重视,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不同材质的触摸游戏来刺激孩子的触觉和本体感觉,这对那些容易分心或者精细动作发展较慢的孩子来说,简直是福音。书里提供的很多小道具都是家里随处可见的材料,操作性极强,不会给家长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这一点非常贴心。我试着和孩子一起完成了一组“韵律与节奏”的练习,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孩子在那段时间里明显更加专注和快乐。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耐心且富有创意的家庭教育伙伴,而不是冰冷的教材。它强调的是“玩中学”,让学习变成一场充满惊喜的探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