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日》初版于1936年。它由一则征文启事而发轫,迅即在全国激起回响,“收到的来稿,以字数计,不下六百万言,以篇数计,在三千篇以上”。编委会从中“严格选取”四百六十九篇,计八十余万字,四个月后编辑成书,堪为当年文化街的一大盛事。它记录下了1936年5月21日这一天里,全中国各个阶层、各种处境、各种职业的人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把那会儿的城市的慌乱、农村的崩溃、富有者的荒淫、饥饿者的挣扎、小市民的彷徨、求索者的奋勇……都活泼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1936年的UGC啊,不火没天理。不仅是记录下中国普通一日生活的创意出色,在体例上除了征稿,还有同一天各城市的报纸要闻、上映的电影、剧院的演出、电台的节目表等,编辑部甚至还想过搜罗当天的经济数据(虽然不可能),力图多角度地还原可能并不在历史转折点上的中国普通一日,这不就是埋在树下的时间胶囊吗?印象最深刻的稿件来自一个县城公务员和一个店铺学徒,但你不会知道他们到底是谁,命运如何,没有前情,没有后果,只是生活在1936年的普通人,恰好看到了一则征稿启事……
评分##20180037虽然模式很好,但是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还没有尽力的感觉
评分##1936年5月21日,因为这样一个创意,为我们保留下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全景式的面貌。原稿600万言,几经删减,到今天看到的这个版本已经很不完整,即使这样,也是很宝贵的。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的日常,折射出了整个时代,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一天。有趣的是,书里记载了一条老家发生的事,1936年我老爷37岁,据说就在附近做工,当天的爆炸应该也是他劳作之余的谈资吧。
评分##陈独秀说了这太扯淡了。不过是满足皇帝批改奏折般的意淫罢了!
评分##这是在校读的最后一本书,有时候在舍友们熟睡的时候自己坐在位子上慢慢读,有时候是舍友们在打包行李,我在一旁读,最后在帮舍友搬完家回学校的地铁上读完了。很日常的场景,配上这一本看似日常的书。每一日都深深留下时代的烙印,我们这个时代的一日呢?
评分##想看全本!1936.5.21,中国的一日!虽日新月异,但百年以来,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多么相似啊!想起田中芳树说人的基本情感是不变的,多年前建金字塔的苦力一边干活一边吐槽老板,多年后开着飞船的宇航员也一样为失恋痛苦。这感觉,又伤感又有点莫名温馨
评分##马克几篇:1、黄炎培的一天 2、南昌人吐槽国学班 3、梁漱溟邀请的邹平女生训练处生活指导委员寄给儿子的家信 4、韬奋的一天,有种现在苦逼青年白领的感觉 5、上海的电影单真的是开放………
评分##内容非常令人感触,篇幅缩编到原书四分之一极为可惜
评分1936年的UGC啊,不火没天理。不仅是记录下中国普通一日生活的创意出色,在体例上除了征稿,还有同一天各城市的报纸要闻、上映的电影、剧院的演出、电台的节目表等,编辑部甚至还想过搜罗当天的经济数据(虽然不可能),力图多角度地还原可能并不在历史转折点上的中国普通一日,这不就是埋在树下的时间胶囊吗?印象最深刻的稿件来自一个县城公务员和一个店铺学徒,但你不会知道他们到底是谁,命运如何,没有前情,没有后果,只是生活在1936年的普通人,恰好看到了一则征稿启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