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古文觀止》書名“古文觀止”意指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錶文言文的水平,學習文言文至此觀止矣。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具有代錶性的古代散文222篇,大體反映瞭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大緻輪廓和主要麵貌。題材廣泛,獨具特色,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很高的水平。
文摘
《中華國學經典讀本:古文觀止》:
唉!我的父祟國葬六十周年後,他的兒子歐陽修纔能在墓道上竪墓錶,不是我有意拖延,而是有所等待。
我很不幸,四歲時父去世瞭,母立誌守節,傢境窮睏,依靠自己勞動操持生活,還要撫養我,教育我,使我長大。母告訴我說:“你的父做官清廉,又好周濟,喜歡接待賓客。他的俸祿雖然微薄,卻從來不留積蓄,說道:‘不要因為財産給我造成負擔。’所以當他去世之時,沒有留下一片能遮身的屋瓦,一壟能種植的土地,以便靠著這個維持生活,讓我依仗什麼能夠獨自支持呢?對你父的平生事跡,我略知一二,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自從我做瞭你傢的媳婦,沒有趕上侍奉我的婆母,但是我知道你的父很孝敬老人。你失去瞭父,年歲又小,我不能預料你將來必定有所建樹,但是知道你父必將有個像樣的子嗣。我剛嫁到你傢的時候,你的父守孝剛過一年,年末祭祀,就一定流著淚說:‘祭品再豐盛,也不如老人在世時微薄的供養呀!’有時供獻酒食,就又哭泣著說:‘從前常常短缺,現今有瞭富餘,有什麼用呢!’開始我見過一兩次,以為剛剛服完母喪偶然這樣罷瞭。後來卻經常如此,直到死前沒有哪次不是如此。我雖然沒有趕上侍奉婆母,可是根據這些就知道你的父是能供養老人的。你的父做官時,曾經在夜裏掌著蠟燭處理辦案的文書,屢次停下來嘆氣。我問他,他就說:‘這是一件死罪案子,我想給他找條生路,隻是找不到罷瞭。’我說:‘生路可以找到嗎?’他說:‘給他找條生路卻找不到,那麼,判處死刑的人和我都不會遺憾瞭,一何況有時也能找到生路呢!因為有的就找到生路瞭,就會知道辦案的人不想辦法去找,那麼判處死刑的人是要有遺憾的。經常為死囚找生路,還會誤判死刑,何況有的官吏經常方計要辦死罪呢!’迴頭看見奶媽正抱著你站在旁邊,就指著你感嘆地說:‘算命的說我將要在戌年死去,如果他的話當真,那我就趕不上看到兒子長大瞭,將來你應當把我所說的告訴他。’平時他教導彆的子弟,也常用這些話,我耳朵聽熟瞭,因此能記得詳細。他在外做事情,實際錶現怎樣,我沒法知道;他在傢裏,從不矜持做作,所作所為正是這樣,這些真是發自內心的話啊!啊,他的心腸富於仁愛啊!我就根據這些知道你的父將來必定有個像樣的子嗣。你要努力啊!供養父母不一定要物質豐盈,關鍵在於孝敬;對待眾人不一定能廣泛周濟,重在仁愛之心。我沒有能力能教育你,這是你父的願望。”我流著淚記下這些話,不敢忘記。
父大人年少喪父,他勤奮讀書,在鹹平三年時考中進士,曾任道州判官,泗州、綿州的推官,又曾擔任泰州判官,享年五十九歲,埋葬在沙溪的瀧岡上。母姓鄭,她的父名德儀世世代代都是江南有名望的傢族。母恭謹檢樸仁愛,又有禮法,起初封為福昌縣太君,後來晉升,封為樂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從傢境貧寒時,就儉省持傢,以後也常常不讓生活超過從前,說道:“我兒不能苟且從事,迎閤世俗,儉省度日,將來遇到患難也能維持生活瞭。”後來我被貶到夷陵,母談笑自若,她說:“你傢本來就貧賤,我過艱苦的日子已經很久瞭。你能安於這種生活,我也就放心瞭。”
從先父去世二十年後,我纔得到俸祿奉養母。又過瞭十二年,在朝廷中有瞭官職,纔能封贈屬。又過瞭十年,我做瞭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南京留守。母因為患病死在官捨,享年七十二歲。又過瞭八年,我以不稱職的纔能進入樞密院擔任副職,接著又任參加政事。又過瞭七年,就罷免瞭。自從升到二府中來,天子推廣恩德,褒奬我的三代祖先,所以自從嘉枯年間以來,每逢國傢重大慶典,一定給以光榮的封賞。曾祖父,連續受到封贈直到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曾祖母,連續受到封贈直到楚國太夫人。祖父,連續受到封贈直到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祖母,連續受到封贈直到吳國太夫人。父祟國公,連續受到封贈直到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母,連續受到封贈直到越國太夫人。當今皇上初次舉行郊祀大典,賜予父祟國公爵位,母晉升封號為魏國太夫人。
在這時,我纔哭泣說:“唉!修好行善沒有不得到報答的,隻是或早或晚各有時候,這是永恒的真理。我的祖先,積纍善行,修成道德,理應享有這種崇高的榮譽。雖然他們生前沒有能身享受,但是賜予爵位,贈給封號,顯赫榮耀,崇高,有三朝皇上封贈的詔書擺在這裏。這就足以宣揚於後世,蔭庇他們的子孫瞭。”於是排列傢族的世代譜係,詳細地刻在石碑上,接著又記載我的父崇國公的遺訓和母用來教導我並且對我有所期待的話語,一並刻在墓錶上,使人們知道小子歐陽修德行淺薄,纔能缺乏,遭逢良機,竊居官位,然而僥幸保全大節,沒有玷辱他的祖先,這結果是有緣由的。
熙寜三年四月十五日,兒子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知青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京東東路安撫使、上柱國、樂安郡齊國公、食邑四三戶、食實封一二戶,歐陽修撰寫墓錶。
……
作者介紹
吳楚材,名乘權,字子輿,號楚材,清代文學傢。吳調侯,清代文學傢。與其叔吳楚材二人均飽覽經典,皆不宜仕途而埋沒民間;都長期從事私塾教學,因閤編《古文觀止》而留名後世。
對於一個像我這樣,想係統地學習古文,但又缺乏足夠指導的讀者來說,這套《古文觀止》簡直是救星。我過去也嘗試過一些古文書,但要麼是選文過於零散,要麼是講解過於片麵,總感覺意猶未盡。《古文觀止(足本典藏)》這個名字就讓人覺得安心,足本意味著內容的完整性,典藏則暗示瞭其價值和經典性。拿到手後,它“名著古文觀止鑒賞”的定位也確實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提供瞭原文和白話文的對照,更重要的是,它附帶瞭非常精彩的鑒賞部分。這些鑒賞文字,並非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分析,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文學洞察力。作者在鑒賞時,會結閤文章的曆史背景、作者的個人經曆,甚至會分析文章在不同時代的流傳和影響。這種多角度的鑒賞,讓我能夠從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和品味這些古文名篇,不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的理解上。有時候,讀完一篇文章,再去看鑒賞,就像是解開瞭一個心結,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古人言語中的深意和智慧。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學習體驗,是我一直在尋找的。
评分收到這套《古文觀止》的時候,我幾乎是迫不及待地翻看瞭起來。作為一名對古典文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常常在閱讀古文時感到力不從心,既想體會原文的韻味,又希望能夠準確理解其含義。這套書的“文白對照”設計簡直是為我這樣的“夾心層”讀者量身打造的福音。首先,它提供瞭原文,讓我有機會直接接觸到古人最樸素、最精煉的文字錶達。然後,緊隨其後的白話文翻譯,並不是那種逐字翻譯、生硬晦澀的解釋,而是更側重於意譯,能夠很好地傳達原文的意思,讓我閱讀起來幾乎沒有障礙。這種對照閱讀的方式,極大地提高瞭我的閱讀效率,也讓我能夠更直觀地體會到古文的魅力所在。我特彆喜歡它的“鑒賞”部分,它不僅僅是對文章內容的簡單復述,而是深入挖掘瞭文章的藝術特色、思想內涵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作者的點評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能夠引發我更多的思考。例如,在閱讀一些名篇時,鑒賞部分會為我點撥齣作者的高妙之處,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欣賞這篇文章的價值。總而言之,這套書讓我覺得,學習古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一次充滿樂趣的文化探索之旅。
评分說實話,當初選擇這套《古文觀止》,主要還是被它的“文白對照”和“譯注全解”吸引。我平時工作忙,閱讀時間有限,如果一本古文書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查字典、啃注釋,我可能就堅持不下來瞭。這套書的設計真的非常人性化。原文旁邊就是通順流暢的白話文翻譯,讓我能夠快速理解文章的意思,建立起閱讀的信心。而當我對某些詞語、句子或者典故感到好奇時,旁邊的注釋和譯注就能派上用場瞭。它們的注釋非常到位,該詳細的地方詳細,該簡潔的地方簡潔,而且解釋得很清楚,不會讓人感到睏惑。尤其是一些比較長的句子,譯注會幫助我梳理清楚句子的結構,讓我不再覺得晦澀難懂。我特彆喜歡的是,這套書的編者似乎非常瞭解讀者的需求,在翻譯和注釋上都力求準確而不失文學性,讓我在學習古文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這種“省時省力”的學習方式,讓我能夠真正地享受閱讀古文的樂趣,而不是被學習過程中的睏難所阻礙。
评分這套《古文觀止》實在太讓我驚喜瞭!我一直對古文感興趣,但苦於自己文言功底不深,常常在閱讀過程中遇到障礙。之前也斷斷續續看過一些古文讀物,有的翻譯過於淺白,丟失瞭原文的味道;有的注釋又過於晦澀,反而增加瞭理解的難度。這套書簡直就是為我這樣的讀者量身定做的!首先,它的“足本典藏”四個字就讓我覺得分量十足,不用擔心內容有刪減。翻開目錄,發現收錄的文章真是廣博,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散文,基本上涵蓋瞭古文的精華。最讓我稱贊的是它的“原文譯文注釋譯注全解”部分。原文的排版清晰,譯文也相當貼閤原文的語境,不會生搬硬套,讀起來流暢自然,讓我能快速把握文章大意。而注釋部分則非常詳細,對於一些生僻字詞、典故、語法現象都做瞭深入的解釋,而且解釋得通俗易懂,不會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讓人望而卻步。更絕的是“譯注全解”,它不僅解釋瞭字詞,還分析瞭句子的結構,甚至對文章的背景、作者的寫作意圖都進行瞭闡釋,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方式,讓我對文章的理解更上一層樓。讀完一遍譯文,再對照注釋和譯注,感覺自己仿佛請瞭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身邊逐字逐句地講解,這種學習體驗太棒瞭!
评分我一直覺得,好的古文讀本,不僅僅是提供原文和翻譯,更應該能夠引導讀者真正走進古人的世界,理解他們思想的深度。這套《古文觀止》恰恰做到瞭這一點,而且做得相當齣色。“中華國學經典讀本”的名頭並非虛設,這套書在整體的裝幀設計、紙張質感上都透著一股沉靜典雅的國學韻味,拿在手裏就有一種特彆的質感,讓人心生敬意。我最看重的還是它對“原文譯文注釋譯注全解”的處理。以往我讀過的版本,要麼翻譯過於信達,缺乏文采,要麼注釋繁雜,讓人頭疼。這套書的譯文,保留瞭原文的氣韻,同時又清晰易懂,能夠讓我流暢地讀下去。而注釋部分,我尤其欣賞它的“全解”理念,不僅僅是字詞的解釋,更包含瞭對句子結構的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文章的用典背景,甚至還會對作者的生平有所涉及。這種“全解”式的注釋,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循循善誘,將我從淺層理解帶入深層感悟。讀完一段,再看注釋,總能豁然開朗,仿佛被點醒瞭似的。這種細緻入微的解讀,極大地提升瞭我對古文的理解能力和欣賞水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