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明,**心理咨询专家,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浙江大学EMBA导师,北京晨晖心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专注于心理咨询领域。在全国30多档卫视电视节目担任心理专家、点评嘉宾和主持人,是万达、乐视网、可口可乐、现代汽车、协和医院、民生银行、时尚集团等多家企***的心理顾问。
24~27个月宝宝聪明游戏
1. 小小守门员
2. 开心摇摇马
3.小手拍拍拍
4. 积木搭高楼
5. 小球搬家(升级版)
6.动物拼图
7.想想怎么办
8.谁的包
9.学洗手
10.学洗脸
27~30个月宝宝聪明游戏
1.金鸡独立
2.学骑三轮车
3.玩橡皮泥
4.描方描圆
5.瓶盖回家
6.猜多少
7.猜声音
8.认天气
9.打扮娃娃
10.几何拼图
11.猜猜是什么
12.学解扣子
30~33个月宝宝聪明游戏
1.学走独木桥
2.举高扔球
3.折纸游戏
4.花样串珠
5.说反话
6.石头剪刀布
7.小马过河
8.小鼓咚咚
9.贺卡拼图
10.它们吃什么
11.购物达人
12.学刷牙
33~36个月宝宝聪明游戏
1.画方画圆
2.说说画画
3.小园艺家
4.认读数字
5.初识货币
6.学系扣子
7.看图说话
8.小马过河(升级版)
9.自己穿鞋
10.学穿衣服
特别提示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魔力,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输出,更像是两个充满智慧的成年人,在认真地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一个两岁孩子那丰富而又常常令人费解的内心世界。我最深有感触的是它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我们都知道,这个年纪是“情绪风暴”的高发期,孩子一个不顺心就能掀翻天。这本书没有提供一套标准化的“制服”来控制情绪,而是教我们如何成为孩子情绪的“翻译官”。它提供的台词和情景模拟非常贴合实际,例如,当孩子因为搭的积木倒塌而大哭时,我们应该先承认他的“沮丧”,而不是急于安慰或重建。这个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极大地降低了亲子间的冲突张力。我尝试了书中的几种“暂停”技巧,比如深呼吸游戏,发现孩子的情绪冷却速度明显加快了,而且他开始愿意用语言来表达他的不满,而不是单纯地肢体对抗。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进步,感觉我们家的“战争烟硝”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和同理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家那个精力旺盛、好奇心爆棚的小不点量身定做的!我原本还在为如何有效地引导他进行日常的亲子互动而感到头疼,市面上那些大同小异的早教书,不是内容太浅,就是操作性太差,读起来像是在应付任务。但是这本,初翻开来,就被那种活泼、充满想象力的氛围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手册,而是真正融入了游戏和探索的元素。我特别喜欢它在设计每一个活动时所体现出的细腻考量——它能精准地抓住两三岁孩子那个“我什么都想自己来”的阶段特点。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利用家里常见物品进行感官刺激的游戏,简直是太实用了!我之前总觉得需要购置很多昂贵的教具,结果发现,用面粉、水、豆子这些最基础的材料,就能在书的引导下,创造出让孩子目不转睛的“大工程”。更重要的是,它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中的观察和沟通。每次我们完成一个“小任务”,孩子那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比我夸他一万遍都有用。那种眼神,那种迫不及待想展示“我做到了”的骄傲,让我觉得,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高质量的亲子联结。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棒,色彩鲜明,图片清晰,即使是大人不费太多脑筋,也能快速进入状态,是那种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来翻阅的“急救包”。
评分我是一个追求效率的职场妈妈,时间对我来说比黄金珍贵。很多早教书的缺点在于,它会要求家长投入大量时间去“准备”材料和环境,这反而成了我的负担。这本书的亮点就在于其极高的“即时反馈率”。它里面的许多活动,你可能前一秒还在看书,后一秒就能立刻在客厅里开始实施。我特别欣赏它对“专注力”培养的理解——它不追求孩子必须盯着一个东西看半小时,而是通过一系列快速切换、但逻辑连贯的小任务,来训练孩子注意力的“敏捷性”。比如,书中关于色彩和形状配对的部分,它设计的节奏非常快,当你感觉孩子开始分心时,下一个环节已经进来了,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完美地适配了这个年龄段孩子注意力广度的特点。而且,这些小游戏大多对场地要求不高,即便是阴雨天,关在家里,也能让室内环境充满活力,完全避免了那种“我好想带他出去玩,但是天气不允许”的挫败感。对我而言,它最大的价值是帮我把碎片时间利用到了极致,真正实现了“随手学,随时用”。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针对特定年龄段的指南书一向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为了迎合“科学育儿”的标签,会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但这本的风格却出奇地接地气,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又非常懂孩子心理的邻家长辈在耳边轻声细语地传授心得。我最欣赏它在引导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方面的处理方式。你知道的,两岁多的孩子是“规则的终结者”,他们只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本书并没有采用生硬的“不许这样做”来对抗,而是巧妙地将“规则”包裹在有趣的“角色扮演”或者“小小探险”之中。例如,书中关于“整理玩具”的部分,我试着采用了它建议的“把积木送回家”的游戏化叙事,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不再觉得这是个必须完成的家务,而是变成了他当天要完成的“使命”。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比我过去苦口婆心地说教有效一百倍。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重新点燃了火花的“游戏设计师”,而不是一个疲惫的“监管员”。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在这个阶段,玩耍就是学习的唯一途径,而如何让玩耍更有效率,这本书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箱。
评分从设计美学和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做得非常用心,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工具书”范畴。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精心制作的“互动艺术品”。内页的插图风格统一而温暖,色彩搭配柔和却不失童趣,即便是我们大人读起来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种高品质的呈现,让我更愿意主动去阅读和实践。此外,书中关于“如何观察孩子”的提示非常到位。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只告诉你“这样做”,然后期待你看到某种结果。这本书会提示家长:“如果你看到孩子在做XXX行为,可能意味着他正在发展YYY能力。”这种深入的背景知识补充,让我从一个单纯的“执行者”升级成了更具洞察力的“观察者”。我不再只是机械地重复书里的游戏,而是能根据自己孩子的即时反应,灵活地调整游戏的难度和节奏,甚至在没有书在手边的时候,也能根据书里传授的理念,即兴创造出新的互动环节。这本书给予的,是一种“育儿的底层逻辑”,而不是一套需要严格遵守的“SOP”。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