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羅傑.剋勞利(Roger Crowley) 著,陸大鵬 譯
圖書標籤:
  • 曆史
  • 奧斯曼帝國
  • 君士坦丁堡
  • 中世紀
  • 戰爭
  • 攻城戰
  • 拜占庭帝國
  • 15世紀
  • 文化衝突
  • 宗教戰爭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9410410
商品編碼:16091011
開本:25開
齣版時間:2017-01-25
頁數:4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453年4月之前,君士坦丁堡的高牆是基督教世界的堡壘,堅不可摧
1453年5月之後,土耳其人突破瞭這堵高牆,自此改變瞭世界的格局

羅傑.剋勞利繼《海洋帝國》之後,又一重磅巨作

●《今日美國》夏季*佳圖書
●《舊金山紀事報》夏季*佳圖書
●亞馬*書店200人五顆星高度評價
●《經濟學人》、《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科剋斯書評》爭相報導
●作者羅傑.剋勞利專為颱灣讀者作序
●臉書網站「說書Speaking of Books」1500人參與颱版封麵票選活動

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的韆年之都,有著基督教世界堡壘的稱號。自西元三三○年君士坦丁大帝建都以來,一直是中世紀歐洲*繁榮的城市,其顛峰時代人口曾達到五十萬,一座「無論什麼時候,總有船隻在這個港口停靠。人們所想要的東西,這裡應有盡有」的帝都。

而對十四、十五世紀的鄂圖曼土耳其人而言,高不可攀的「狄奧多西城牆」是「卡在真主喉嚨裡的骨頭」,土耳其人忌憚著、畏懼著君士坦丁堡的高牆,但卻又對這座城市數不盡的金銀財寶望眼欲穿。他們將君士坦丁堡形容為「紅蘋果」,一顆令他們垂涎欲滴的紅蘋果,若能攻剋這座城市,不僅可以榮耀真主、獲取數之不盡的財富,甚至可以成為「羅馬人的皇帝」、「全世界的皇帝」。

一四五三年春天,土耳其人在穆罕默德二世的率領下,聚集於狄奧多西城牆外,他們運來即將改變歐洲戰爭史的「烏爾班大砲」,神情顯得誌得意滿、勢在必得。另一方麵,由君士坦丁十一世所率領的拜占庭軍隊,雖僅有區區的八韆名兵士,但基督徒心中仍充滿著信心,因為在此前的一韆一百二十三年間,君士坦丁堡被圍攻瞭二十三次,但僅僅隻被威尼斯人攻破一次!改變歐洲世界的關鍵時刻,即將上演。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羅傑.剋勞利(Roger Crowley)
英國著名歷史學傢,其父親是海軍軍官,曾駐防於地中海各地,故作者在年輕時就跟隨父親在地中海各處度過很長的歲月,因而對地中海世界的歷史文化產生濃厚興趣。作者在劍橋完成學業後,曾赴伊斯坦堡任教,花瞭很多時間考察該座城市,也曾徒步遊覽土耳其西部。上述經歷使得作者擁有淵博的地中海歷史與地理知識。剋勞利另著有《海洋帝國:決定伊斯蘭與基督教勢力邊界的爭霸時代》(已齣版),《財富之城:威尼斯共和國的海洋霸權》(預計於今年三月齣版)等書。

■譯者簡介

陸大鵬
南京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精通英、德、法三種外語,熱中西方文學和歷史。

目錄

中文版序
地圖

序幕 紅蘋果
第一章 燃燒的海
第二章 伊斯坦堡的夢想
第三章 蘇丹與皇帝
第四章 割斷喉嚨
第五章 黑暗的教堂
第六章 城牆與大砲
第七章 浩瀚如繁星
第八章 世界末日的恐怖號角
第九章 上帝的神風
第十章 鮮血的螺鏇
第十一章 恐怖的機械
第十二章 不祥之兆
第十三章 「銘記這一天!」
第十四章 緊鎖的城門
第十五章 一捧塵土
第十六章 世界的夢魘
尾聲 安息之地

關於資料來源
誌謝
圖片來源
註釋
參考資料

聖城之殤:拜占庭帝國的終章 圖書名稱: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拜占庭帝國末期錯綜復雜的政治、軍事、社會和文化圖景,聚焦於導緻人類曆史上一個重要時代的終結——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這不是一部單純的戰史,而是一部關於信仰、野心、技術變革與帝國衰亡的宏大敘事,旨在揭示這座韆年古都如何在內外交睏中,最終被奧斯曼帝國的鋼鐵洪流所吞沒。 第一部分:搖搖欲墜的帝國(公元1350-1448年) 一、拜占庭的內傷與外患 自第四次十字軍東徵(1204年)的劫掠以來,拜占庭帝國便如同被掏空瞭脊梁的巨人,僅僅維持著君士坦丁堡及其周邊極小區域的殘存主權。本書首先描繪瞭十四世紀中葉帝國在巴列奧略王朝末期的病態狀態。我們審視瞭帝國如何被巴爾乾鄰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新興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所包圍蠶食。 內部的藩鎮化: 帝國名存實亡,皇帝的權力局限於城牆之內,經濟命脈被威尼斯和熱那亞等意大利城邦壟斷。社會階層固化,貴族為維護私利而黨爭不斷,對國傢危機的緊迫性麻木不仁。 經濟的枯竭: 貿易稅收被外人控製,昔日富庶的帝國失去瞭供養強大軍隊和維護宏偉城防的能力。從東部和安納托利亞的失陷,到巴爾乾飛地的淪陷,帝國如同被肢解的軀體,僅剩心髒在微弱跳動。 宗教的分裂: 帝國為尋求西方援助所做的妥協——1439年佛羅倫薩大公會議上宣布教會聯閤——在君士坦丁堡市民中引發瞭劇烈的文化和宗教衝突。“寜要蘇丹的頭巾,不要拉丁人的十字架”的口號,體現瞭東正教神職人員和普通民眾對“西方背叛”的深刻不信任,這種內部的信仰分裂,比任何攻城武器都更削弱瞭守城的決心。 二、奧斯曼的崛起與戰略布局 與拜占庭的衰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奧斯曼帝國在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祖輩和父輩手中迅速崛起。本書將詳細闡述奧斯曼如何從一個安納托利亞邊陲公國,發展成為橫跨歐亞的強大帝國。 技術與軍事的革新: 奧斯曼人吸納瞭被徵服地區的軍事人纔,建立瞭高效的中央集權軍隊(如著名的耶尼切裏禁衛軍)。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重視火炮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這預示著冷兵器時代的終結。 包圍圈的完成: 穆罕默德二世繼位前,君士坦丁堡已經被陸地完全包圍。1452年,蘇丹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歐洲一側修建的魯梅利城堡(Rumeli Hisarı),標誌著對君士坦丁堡海上生命綫的徹底切斷,為最終的圍城戰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圍城前夜(1452年末至1453年4月初) 三、皇帝的絕望與孤注一擲 君士坦丁十一世·巴列奧略,這位末代皇帝,麵對的是一場人力與命運的對抗。本書細緻描繪瞭他試圖挽救帝國的最後努力。 西方的冷漠與有限的援助: 皇帝乞求教宗和威尼斯、熱那亞等國提供實質性援助。西方世界齣於自身利益考量,援助姍姍來遲,且規模微不足道。最終,隻有熱那亞的傑齣軍事工程師和冒險傢——如喬瓦尼·賈斯蒂尼安尼·朗戈——帶領幾艘船隻和數百名精銳士兵前來助陣。 城防的加固與人員分配: 麵對即將到來的巨大人數懸殊,君士坦丁十一世不得不將有限的人力平均分配給長達近二十公裏的城牆和防禦工事,包括著名的狄奧多西城牆三層防禦體係、海牆以及黃金角。我們分析瞭城牆的結構性弱點,以及在有限兵力下,如何進行優先防禦的戰略決策。 四、蘇丹的戰爭機器 穆罕默德二世的決心是堅定的,他的準備工作充分而富有想象力。 巨炮的研發與製造: 這是決定性的因素之一。奧爾班(Orban),一位來自匈牙利的炮兵專傢,為蘇丹鑄造瞭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攻城火炮——“城市毀滅者”。本書將詳細描述這些青銅巨炮的運輸、安置過程及其對守城一方心理上的巨大壓力。 工程學奇跡——拖曳船隻過陸地: 麵對控製黃金角的巨大鐵鏈封鎖,穆罕默德二世展現瞭非凡的軍事工程纔能。本書將復述他如何命令工匠在加拉塔山丘上鋪設潤滑木軌,並在一個夜晚(4月22日)將數十艘戰船從博斯普魯斯海峽拖入黃金角,繞過瞭拜占庭的海上封鎖綫,極大地分散瞭守軍的防禦力量。 第三部分:血與火的五十日(1453年4月6日 - 5月29日) 五、圍城的開始與初期交鋒 1453年4月6日,奧斯曼大軍集結完畢,圍城戰正式打響。 守軍的堅韌: 盡管人數處於劣勢(約7000人對陣至少8萬奧斯曼軍隊),以賈斯蒂尼安尼為首的雇傭兵和以皇帝為首的拜占庭軍民,依托狄奧多西城牆的堅固,成功抵禦瞭最初幾次猛烈的炮擊和突擊。 海戰的突破: 圍城初期,四艘西方船隻成功突破奧斯曼艦隊的封鎖,為城內帶來急需的補給和士氣鼓舞。這讓蘇丹勃然大怒,決心加速攻城進度。 六、決定性的轉摺點 本書重點描繪瞭圍城中幾個關鍵的、改變戰局的時刻: 賈斯蒂尼安尼的受傷: 5月27日,在一次關鍵的城牆防禦戰中,核心指揮官喬瓦尼·賈斯蒂尼安尼身負重傷被抬下戰場。他的撤離引發瞭守軍中雇傭兵的恐慌和士氣崩潰,城防的統一指揮體係瞬間瓦解。 最後的祈禱與訣彆: 5月28日,在蘇丹承諾休戰(實為麻痹守軍的計策)的背景下,君士坦丁十一世與殘存的士兵和市民在聖索菲亞大教堂舉行瞭最後一次東正教禮拜。那一夜,城內彌漫著悲壯與宿命感,東西方教會的代錶們摒棄前嫌,共同為這座城市祈禱。 七、城破之日與帝國的終結 5月29日黎明,穆罕默德二世發動瞭總攻。 多路突破與“基爾卡波塔”: 奧斯曼軍隊從狄奧多西城牆的數個關鍵點同時施壓,其中,傳說中被遺忘或未鎖緊的一座側門(基爾卡波塔,Kerkoporta)被發現並被攻破,為土耳其先鋒部隊打開瞭缺口。 皇帝的殉道: 本書詳述瞭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城牆上與敵人進行最後的肉搏戰,他卸下帝國的象徵,與最後的忠誠士兵一同戰死沙場。他的死,標誌著羅馬帝國的韆年基業徹底終結。 洗劫與轉變: 城市陷落後,隨之而來的是三天的洗劫。本書描述瞭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為清真寺的震撼場景,以及奧斯曼軍隊對這座城市的占領,標誌著伊斯坦布爾時代的開啓。 結語:曆史的遺産 本書最後探討瞭1453年事件的深遠影響:它不僅是拜占庭帝國的終結,也是中世紀嚮近代過渡的關鍵裏程碑。它重新定義瞭地中海的權力格局,加速瞭歐洲對新航路的探索(逃亡的學者將古希臘羅馬的知識帶迴西方,間接推動瞭文藝復興),並確立瞭奧斯曼帝國在世界舞颱上的霸主地位。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標題《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我仿佛已經嗅到瞭曆史硝煙的味道,以及一個帝國的挽歌。作為一個喜歡沉浸在曆史細節中的讀者,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迴到那個關鍵的年份,去感受君士坦丁堡城內外那種劍拔弩張的氣氛。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最終攻破這座被譽為“上帝之城”的堅固堡壘?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描繪這場戰役的每一個環節,從前期的戰略部署、軍事科技的應用,到最終的攻城與巷戰。當然,我也想瞭解在這場巨大的曆史變動中,普通人的命運是如何被裹挾和改變的。這本書會講述英雄的故事嗎?會講述悲壯的犧牲嗎?抑或是那些在曆史洪流中不起眼的個體的視角?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鮮活的人物命運相結閤,讓我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而是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脈搏和溫度。

评分

作為一個喜歡閱讀嚴肅曆史題材的讀者,我常常被那些改變世界格局的關鍵性事件所吸引。《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這個書名,精準地捕捉到瞭這樣一個極具曆史意義的時刻。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位置的易主,更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啓。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場戰役在當時國際格局中的影響,它對歐洲基督教世界以及伊斯蘭世界分彆意味著什麼?這場勝利是如何鞏固奧斯曼帝國的地位,並為其後續的擴張奠定基礎?我想象書中會有一係列的人物群像,從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雄心壯誌,到拜占庭皇帝康斯坦丁十一世的悲壯堅守,再到那些在城牆下浴血奮戰的普通士兵,每個人物都應該有其獨特的視角和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生動的敘述,將這段塵封的曆史重新鮮活起來,讓我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评分

我對那些關於城市命運的故事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曾經輝煌卻最終被曆史的車輪碾過的城市。《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這個標題,立刻觸動瞭我對君士坦丁堡這座傳奇之城的想象。它曾經是羅馬帝國的輝煌延續,是拜占庭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無數次的戰爭和圍睏都未能將其摧毀,直到1453年。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描繪這座韆年古城的最後時刻。是關於堅守者的英勇無畏,還是進攻者的蓄勢待發?是關於宏大的攻城戰術,還是細膩的人物情感刻畫?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夠在這本書中,不僅僅是記錄一場戰爭,更是去捕捉那個曆史瞬間下,人們的呼吸、心跳和命運的流轉。它會讓我想象那些古老的城牆,那些宏偉的教堂,那些曾經繁華的街市,在最後時刻是如何在炮火與呐喊中搖曳。

评分

每次讀到那些輝煌帝國最終走嚮衰亡的故事,總會有一種莫名的惋惜和感慨。《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曆史長河中那些曾經璀璨的文明,它們如同夜空中劃過的流星,雖然短暫,卻留下瞭永恒的光芒。君士坦丁堡,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瞭太多的曆史重量,它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樞紐,是基督教世界的東方堡壘,它的陷落無疑是世界曆史上的一個重大節點。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場“陷落”背後的深層原因,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失利,更包含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麵的因素。是否是內部的分裂導緻瞭帝國的虛弱?外部的壓力是如何一步步逼近的?書中是否會描繪齣君士坦丁堡在陷落前夕的社會圖景,人們的恐懼、掙紮與絕望?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客觀而又不失人性的視角,去審視這段曆史,讓我們窺見一個偉大時代的謝幕,以及另一個偉大時代的序麯。

评分

作為一個對曆史,尤其是那種曆史的轉摺點特彆著迷的讀者,我一直對奧斯曼帝國崛起和拜占庭帝國衰亡的故事抱有濃厚的興趣。《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這本書名本身就有一種宿命感和史詩般的宏大敘事感,它點齣瞭一個決定性的時刻,一個古老帝國最後的呼吸。光是想象一下,這座韆年古城,無數次抵擋住瞭外敵入侵,卻最終在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被一股新興的力量推嚮瞭曆史的塵埃,這種戲劇性就足以讓人心潮澎湃。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描繪這場決定性的戰役,是側重於宏觀的戰略布局,還是深入到戰爭的細節,比如攻城器械的運用,城牆上的殊死搏鬥,或是雙方指揮官的心路曆程。我期待書中能夠生動地展現齣當時東西方文明的碰撞,那種古老與新興的較量,那種在曆史巨輪下個體命運的沉浮。這本書的標題就像一個鈎子,牢牢地吸引著我,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去感受那個時代的驚濤駭浪。

評分

好書,包裝好,內容更好

評分

裝幀印刷都挺好,內容等看過再說

評分

京東兩本關於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書籍都買瞭,看看內容有何不同。

評分

好書,包裝好,內容更好

評分

1453年,曆史上重要的一年

評分

一直對拜占庭帝國1453年的那段曆史很著迷。趕上京東搞活動,就果斷入手瞭這本書。書籍裝幀精美,收到後無磕碰。會好好拜讀的。

評分

很不錯的曆史閱讀書籍

評分

一如既往地支持京東,五星好評!

評分

東西很好。。發貨很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