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行為: 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作者作品

不當行為: 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作者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理查.塞勒 Richard H. Thaler 著,劉怡女 译
图书标签:
  • 行为经济学
  • 决策学
  • 心理学
  • 理财
  • 投资
  • 诺贝尔奖
  • 思考方式
  • 认知偏差
  • 实用指南
  • Dan Ariely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1342771
商品编码:16090164
包装:軟精裝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页数:46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行為經濟學之父、呼聲*高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重量級代表作 !

「塞勒博士研究人類行為四十餘年,在過去五年內,
操盤績效擊敗99%同類基金,不景氣中逆勢增長至37億美元!」──彭博新聞社

◎ 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冠軍
◎ 《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 《金融時報》、麥肯錫年度*具影響力6本書之一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丹尼爾?康納曼、羅伯?席勒 共同推薦
◎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 審定

人類會做出不符經濟學預測的行為?當我們談到經濟時,真該把自己擺進算式裡!

行為經濟學無所不在,諸如國家政策、企業管理,以及逛超商要不要買「第二件半價」等思考模式,皆與這門學科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英美各國政府、世界大學、金融界已將行為經濟學應用在政策執行與規畫管理上。

傳統經濟學假設經濟人是理性的,以追求*大利益為前提,但是行為經濟學之父塞勒博士指出,人類並非完全理性,我們不如愛因斯坦聰明,也沒有苦行僧的自制力,而是有熱情有偏見有衝動的人類。我們會在發薪日去大血拚,還會因為股市短期獲利而影響判斷,所做的決定反而與經濟學家假設的標準性模型相去甚遠,更有甚者,這種不合理行為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經濟的核心是人──可預測卻易犯錯的個人,我們需要的是以真實人類為主體的經濟模型,才能幫助個人、企業,以及政府做出更好的決定。 

本書行文幽默風趣,塞勒博士的研究貼合現實,能夠引導讀者在日趨複雜難懂的世界中做出更聰明的決定,並且將行為經濟學應用在生活各個層面中,包括理財、購物、投資等,將會徹底改變讀者對經濟學、自己,以及整個世界的看法。

我們每一天都在應用行為經濟學:

◎300元購入的紅酒現增值為3,000元,收藏家不願賣出,只偶爾開一瓶來喝,也不想花3,000元買酒。為何他寧願喝現值3,000元的酒,卻不想花同樣金額買酒或賣掉原先的收藏?

●這就是「機會成本」。無論喝掉藏酒或買新酒,機會成本是一樣的,可是一般人很難在機會成本和掏出現金之間畫上等號。放棄賣出賺錢的機會,感覺不像從皮夾裡拿出錢來那麼難受,相較於親手奉上實實在在的現金,機會成本既模糊又抽象。

◎黎妮雅願意開十分鐘的車去買原為500元,折價後少100元的鬧鐘,卻不願意為了定價5萬元的電視機,開十分鐘的車買折價100元的同樣商品。

●儘管這十分鐘都價值100元,但是我們較願意為了定價500元的鬧鐘多跑一趟,正是因為電視機省下的錢算不上是「*小可覺差異」。一般人對於獲得和損失皆呈現敏感度遞減,面對獲得,我們抱持著風險規避態度,面對損失,卻抱持風險偏好態度。

◎文斯付了3萬元的室內網球場會員費,他罹患網球肘後依然忍痛繼續打了三個月,只因不想浪費已繳的會員費,直到疼痛變得完全無法忍受才決定放棄。

●繼續打球對財務有助益嗎?或只是覺得「浪費錢」而有罪惡感?傳統經濟學家認為應該忽略沉沒成本,偏偏人們無法忘懷。如果花錢買了卻沒用,感覺很像實際損失那些錢。我們應該要知道忽略沉沒成本是完全符合理性,甚至是必要的。

◎學校在數學大考前五天傳簡訊通知家長,此作法提升數學測驗成績的程度相當於額外多上一個月的課。家長與學生們都說他們希望該作法能持續下去,顯然他們挺樂意被輕輕推一把。

●「推力」是吸引我們注意力和影響行為環境的某些小功能。人會犯下可預測的錯誤,如果我們能夠預期這些錯誤,就能先想辦法以減少錯誤發生,或提醒人們可能會忽略的事情,發簡訊就是方法之一。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理查?塞勒 Richard H. Thaler
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目前在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任教,並且擔任決策研究中心主任,亦曾任美國經濟學會主席,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主持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工作,為歐巴馬政府經濟政策的幕後推手。

塞勒博士被美國國家公共電台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中,其論文被引用次數高居前三名,學界一直視他為呼聲*高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之一。引領他進入這個領域的前輩丹尼爾?康納曼(《快思慢想》作者)在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金融學大師羅伯?席勒也在2013年獲獎,其研究也受到他的影響。塞勒博士的代表著作有《贏家的詛咒》《推力》(與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凱斯?桑思汀合著)。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暨《快思慢想》作者康納曼讚譽塞勒博士為「當代*懶惰也*不凡的經濟學奇才」。行為經濟學近年在社會各層面嶄露鋒芒,被主流經濟學家、市場和政府機構所重視,如今已是經濟學中不斷成長茁壯的一支,世界各地的大學都可見其追隨者,其背後*強力的推手就是塞勒博士。行為經濟學家與行為科學家近年亦逐漸成為決策當局的諮商對象。英國政府在2010年成立內閣辦公室行為研究小組,其它國家亦加入此一行列,成立特殊任務小組,並且將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發現整合至公共政策規畫當中。此外,商界也跟上了腳步,體認到了解人類的行為就跟了解財務報表與經營管理一樣重要,兩者都是經營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畢竟經營公司的是人類,而他們的員工與顧客也都是人類。

■譯者簡介

劉怡女
中興大學外文系畢業,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社會經濟系碩士,現任職於媒體。作品有《跟TED學表達,讓世界記住你》《簡潔的威力》(先覺出版)等書。

精彩书评

「塞勒不僅是開創行為經濟學的創意天才,也是很有趣的說故事高手,他的所有天分都在這本書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 康納曼

「過去30年間,經濟學界發生一場*重大的革命,塞勒正是這場革命的中心人物。在這本迷人的傑作中,他舉出行為經濟學的例證,解釋學界抗拒的原因。拿起來品讀就對了!本書是這門新興刺激經濟學的*佳指南。」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金融與美好社會》作者/羅伯?席勒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暨商學研究所所長/黃俊堯

「本書必然成為經典!塞勒如今已是經濟思想史上的一號人物,可謂前無古人……確實顛覆出新局……種種銳利觀察激發出*遠大的真知灼見,簡直該獲頒奧運金牌。」
--《新漫遊者評論》,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與本書作者合著《推力》/凱斯.桑思汀

「本書精采道出塞勒如何把對判斷與行為的觀察跟經濟學鎔鑄於一爐,並呈現這些研究方法的箇中價值。」
--《自然》雜誌

「對行為經濟學歷來發展的慧黠探討,稍帶顛覆意味……引人入勝,相當發人深省。」
--《紐約時報》,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財務經濟學兼任教授/強納森.肯尼

「讀來非常享受……精采例子俯拾皆是……在理論與實務預測方面,早該把思維從「經濟」改為『人』。」
--《華爾街日報》,社會心理學家/卡蘿.塔芙瑞斯

「塞勒在本書以冷冷的幽默感闡述他所掀起的經濟學革命,簡單說明箇中關鍵概念,時而挑戰既有看法。」
--《芝加哥論壇報》

「奇特而有趣。奇特之處在於,多數教授寫不出這樣好玩而切身的好書;有趣之處在於,書中內容不只道出塞勒的職涯歷程,也呈現行為經濟學的思維理路──這門學科是探討活生生的真人,不像傳統經濟學理論是預設人會理性的謀求*大利益。」
--《魔球》《大賣空》作者/麥可.路易士

「社會科學領域的大膽聰明之作,妥善呈現這個重要的思維變革,一般讀者也能讀得興味盎然……一本處理重要主題的傑作。」
--《泰晤士報》,丹尼爾.芬克斯坦

「先前並無書籍闡述此一主題的發展歷程,塞勒教授堪稱先驅,憑本書補足現有缺口。」
--《獨立報》
 
「令人不忍釋卷……小說般的發展紀實,充斥英雄與惡徒、勝利與災難、衝突與友誼……塞勒才華洋溢,抱持無盡的求知欲,講究實證精神,關注公眾福祉。」
--《衛報》

「我希望所有商界人士都購買本書,這本書實在太好了!」
--英國奧美集團副總裁/羅里?塞瑟蘭

「本書道出現代經濟學裡幾個*重要洞見的背後故事。如果我必須跟一位當代天才困在電梯裡,我會選擇塞勒。」
--《異數》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

「塞勒不只是行為經濟學的奠基者,還是擅長觀察的說書人,下筆幽默而風趣。找個位子,倒杯好酒,且聽塞勒娓娓道出他是如何讓經濟學界不得不承認人腦的影響。」
--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暨《讓創意更有黏性》作者/奇普.希思

「把行為經濟學闡述得精采生動,寫得極好。」
--普立茲獎得主/大衛.魏瑟

「饒富趣味……精采道出傳統經濟學與金融理論的缺點。」
--CFA特許財務分析師協會/羅納德.莫伊

「本書跟刻板老調大相逕庭。塞勒與同仁的研究發現無法整理為一條討喜公式,原因是這些發現關乎混亂的真人,但是本書讓人不得不同意,當談到經濟學的時候,我們真該把自己也擺進算式裡。」
--《君子》雜誌

「塞勒寫下了行為經濟學的聖經。本書引人入勝,內容廣泛全面,描述他如何投身論戰並大舉獲致成功,*終讓經濟學界不得不承認人類會做出不符合經濟學預測的行為。」
--《展望》雜誌

「結合個人自傳與學門歷史,講述塞勒如何從博士班即著迷一個現象:經濟學模型的預測是一回事,一般人的行為卻是另一回事。」
--《今日管理》雜誌

目录

各界熱烈迴響
導讀 行為經濟學帶你掌握人性,做出更聰明的決策 馮勃翰
前言 行為經濟學的有趣之處

第1部 緣起:尋找更周延的經濟學研究方式(1970年~1978年)
1. 無關勝有關
2. 稟賦效應:人類更看重已擁有物品的價值
3. 人類的「不當行為」清單
4. 我們對損失比獲得更加敏感?
5. 加州夢:初晤康納曼與特維斯基
6. 舌戰群英

第2部 心理帳戶:一般人如何思考金錢?(1979年~1985年)
7. 撿便宜與宰客
8. 我們應該忽略沉沒成本?
9. 家庭財務管理的盲點:心理帳戶的兩面性
10. 牌桌上的賭性

第3部 自我控制:理性經濟人與人類的差別(1975年~1988年)
11. 意志力?沒問題!
12. 計畫者與行動者

插曲
13. 真實世界中的不當行為

第4部 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共事(1984年~1985年)
14. 何種價格才算合理?
15. 公平遊戲:民眾會懲罰行為不公的企業?
16. 你願意賣掉已擁有的馬克杯?

第5部 擂鼓鳴金號召戰友(1986年~1994年)
17. 行為經濟學的第一次論戰
18. 解釋傳統經濟學中的異例
19. 組隊出擊
20. 上東區的狹窄框架

第6部 行為偏誤對金融市場造成的影響(1983年~2003年)
21. 選美比賽
22. 股市反應過度了嗎?
23. 對過度反應的反應
24. 股價是錯的?
25. 封閉型基金之戰
26. 果蠅、冰山,以及負股價

第7部  歡迎來到芝加哥(1995年迄今)
27. 融合法律觀點的行為經濟學
28. 挑選辦公室的行為經濟學
29. 美式足球選秀的祕密
30. 如何在競賽節目中脫穎而出?

第8部  援軍已至(2004年迄今)
31. 退休儲蓄:明天存更多?
32. 推出你的影響力:走向群眾
33. 英國政府的行為洞察團隊

結語 接下來呢?
《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書籍簡介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人類決策背後潛藏的非理性因素,揭示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消費、投資到人際互動中,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偏離「理性人」的預期軌跡。它並非一本純粹的學術著作,而是一場引人入勝的認知旅程,引導讀者直面自身思維的盲點與慣性。 本書的核心建立在行為經濟學的基石之上,這門學科挑戰了古典經濟學中「人是完全理性」的假設。作者憑藉其對人類心理與決策的深刻洞察,系統性地剖析了影響我們判斷的各種認知偏差和啟發式捷徑。讀者將會驚訝地發現,那些看似隨機或偶爾的失誤,實際上遵循著一套可預測的模式。 預期與現實的鴻溝:認知偏差的層層剖析 書中詳盡地闡述了數十種重要的認知偏差,這些偏差如同我們心智中的「濾鏡」,扭曲了我們對事實的解讀。 一、損失厭惡與風險規避: 作者首先著墨於人們對損失的恐懼遠大於對同等收益的喜悅。這種不對稱性如何驅使人們在投資組合中過度保守,或在商業談判中選擇次優方案以避免潛在的風險暴露?書中通過具體的實驗案例,展示了「錨定效應」如何在價格設定中起作用,以及人們如何因為初始資訊的影響而難以做出客觀判斷。 二、過度自信與判斷失誤: 儘管我們傾向於認為自己比平均水平更聰明、更熟練,但事實往往相反。本書揭示了「樂觀偏誤」如何導致人們低估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和成本,特別是在大型專案和個人財務規劃中。這種自我高估的傾向,正是許多商業泡沫和個人投資失敗的溫床。 三、框架效應與選擇的悖論: 我們如何表述一個問題,往往比問題本身的內容更能決定我們的選擇。書中詳細分析了「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解釋了同樣的資訊,僅僅因為被包裝成「成功率」或「死亡率」,就能引導出截然不同的決策。此外,對於「現狀偏差」(Status Quo Bias)的探討,說明了我們為何寧願維持現狀,即使存在明顯更優的替代選項。 四、時間折現與衝動消費: 行為經濟學對「時間價值」的理解,遠比傳統經濟學來得複雜。本書指出,人類天生具有「對當下獎勵的偏好」,即我們傾向於低估未來的價值,從而導致延遲滿足的困難。這解釋了信用卡債務的累積、儲蓄目標的推遲,以及健康決策中的短視行為。 理財與決策的實戰應用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診斷問題,更在於提供實際的「解方」。作者將理論模型無縫轉化為日常可操作的策略,旨在幫助讀者建立一個更具韌性的決策框架。 一、設計助推系統: 既然人性的弱點難以根除,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推力」(Nudge)系統來引導行為。這部分內容詳細探討了如何利用環境設計來優化選擇,例如自動加入退休金計畫、預設健康的選項等。這不僅適用於政府政策制定,也適用於個人管理日常習慣的場景。 二、理解市場的非理性: 對於投資者而言,本書提供了對市場波動的全新視角。它解釋了為何群體恐慌和集體狂熱會導致資產價格脫離基本面。通過解析「羊群效應」和「可得性啟發」(Availability Heuristic)在金融市場中的表現,讀者能夠在市場波動時,保持冷靜,識別那些由情緒驅動的交易信號,從而避免追漲殺跌的陷阱。 三、提升溝通與談判能力: 決策能力不僅關乎個人,也影響著與他人的互動。書中探討了「公平性感知」如何影響談判結果,以及人們如何根據基準線來評判交易是否合理。理解對手方在乎的「非金錢價值」(如面子、尊嚴、公平感),是達成雙贏局面的關鍵。 核心洞見:從「應該」到「事實」 本書的最高層次貢獻在於,它迫使讀者接受一個事實:我們並非我們自以為的那個冷靜、計算精確的決策者。我們是「有局限的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產物,我們的決策是情緒、環境、記憶和認知捷徑共同作用的結果。 作者鼓勵讀者從「我們應該如何決策」的規範性描述,轉向「我們實際上如何決策」的描述性分析。通過理解這些內在的偏誤,讀者便能建立起一套「第二系統」的思考模式——一種能夠審視和校準第一反應的機制。 總而言之,《不當行為》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指南,它不僅解釋了為什麼人類會犯錯,更指導讀者如何設計一個更智慧的個人環境和決策流程,以最小化認知成本,實現更優化的人生結果。這是一本關於自我認知、審慎理財和理解世界的必讀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让你“看见”自己思维盲区的书。作者以一种极其幽默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思维中那些隐藏的“非理性”规律。我之前对经济学没有太大的兴趣,总觉得枯燥难懂,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将那些复杂的理论,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实验,变得生动有趣,甚至有些令人捧腹。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框架效应”的论述,原来同样的选项,仅仅是描述方式的不同,就能极大地影响我们的选择。比如,一个手术的成功率描述为“90%存活”和“10%死亡”,显然会给人们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即使背后的信息是相同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信息的呈现方式所操控,而我们却以为自己在做“理性”的决策。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指出问题,他更着重于提供解决之道,教我们如何识别这些心理偏差,如何在决策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初次拿到地图的探险家,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对未来的旅程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不當行為》读起来真是酣畅淋漓,感觉像是在和一位睿智的朋友聊天,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一点点剥开我们大脑里那些隐藏的“bug”。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非批判性”的写作风格。他不是在告诉你“你错了,你应该这样做”,而是引导你去发现“哦,原来是这样运作的”,然后你自己去决定如何调整。比如,在谈到“禀赋效应”时,我才意识到自己为什么总是对旧物难以割舍,哪怕它们早已失去了实用价值,却依然被我视为“珍宝”。原来,我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会天然地赋予更高的价值,这在二手交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且,作者还巧妙地将这些心理学原理与社会现象相结合,让我对很多社会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为什么很多公益广告强调“损失”,而不是“收益”,因为这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覆盖了认知偏差、决策心理、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每一章都像一个独立的宝藏,等待你去发掘。它不仅仅是一本“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真正改变你思考世界的方式,让你在面对信息洪流时,能有更清醒的判断力。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震撼了!读完之后,感觉自己过去很多认知都被颠覆了,尤其是关于“理性”的传统经济学观念。作者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实验案例,一点点揭示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机制。他并没有居高临下地指责我们,而是以一种“原来如此”的轻松语气,引导我们去理解这些“非理性”的诱因。比如,关于“锚定效应”的例子,我至今都印象深刻。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被一个初始信息影响决策,无论是购物时看到的标价,还是与人谈判时对方提出的数字,都可能成为我们心理上的“锚”。书里举的那个关于红酒价格的实验,更是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价格本身就能影响我们对品质的感知,这完全超出了我过去对价值判断的理解。而且,作者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会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我们如何识别这些“陷阱”,如何避免被误导,从而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从投资理财到人际交往,再到日常生活中的大小决策,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接受了一次思维的“升级”,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决策”的看法。过去,我总以为自己是个相当理性的人,做决定前会权衡利弊,仔细分析。但读了《不當行為》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认知陷阱”,而我却浑然不知。作者用大量细致入微的实验,展示了人类思维的“捷径”是如何在很多时候误导我们的。比如,关于“确认偏误”的部分,让我深思。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支持我们已有观点的证据,而忽略那些反驳的。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危险,很容易让我们陷入“信息茧房”。这本书教会我,要时刻保持警惕,主动去接触那些不同的声音,去质疑自己的想法,才能避免被固有的认知所束缚。而且,作者对于“社会规范”的解读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们很多行为的驱动力,并非纯粹的理性计算,而是来自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和对社会期望的迎合。了解了这一点,我更能理解一些群体行为的逻辑,也更能审视自己是否被不恰当的社会规范所裹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给了我一套“反思的工具”,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觉得“不当行为”听起来有点像揭秘,想看看大家到底有哪些“不寻常”的举动。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远不止于此。作者非常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听起来很专业的行为经济学概念。他没有罗列一堆晦涩难懂的公式,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一个又一个生活化的场景,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到那些实验中。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损失厌恶”的部分,原来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远大于对同等收益的喜爱程度。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即使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愿意冒险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因为“失去”现有的稳定,比“获得”未知的成功更让人恐惧。这种心理偏差在投资中尤其明显,很多人不愿意止损,宁愿眼睁睁看着账户亏损,也不愿承认错误。作者通过这些案例,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谓的“理性”决策,很多时候是被情绪和心理偏见所左右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学,更是关于人性。它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让我能够更平静地接受那些“不完美”,同时也能更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避免落入那些“认知陷阱”。

评分

书好,是正版,速度快,第二天就到了。

评分

双十一价格虚高,原价440台币

评分

商品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双十一价格虚高,原价440台币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上脏乎乎的,书皮也折了。这么贵的一本书,就不能用心包一下?内容很好,但是与书商没什么关系。

评分

可以,

评分

不当行为心理学家说飞起一脚

评分

不当行为心理学家说飞起一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