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荡一百年 套装 上下册 共2册 中国企业1870-1977

跌荡一百年 套装 上下册 共2册 中国企业1870-197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晓波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企业史
  • 经济史
  • 历史
  • 传记
  • 商业
  • 中国历史
  • 改革
  • 民国史
  • 社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6053
商品编码:1458236237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跌荡一百年(套装上下册)
  • 作者:吴晓波
  • 定价:90
  • 出版社:中信
  • ISBN号:978750864605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08-01
  • 印刷时间:2014-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编辑推荐语

继《激荡三十年》之后,吴晓波溯流而上,《跌荡一百年》书写中国企业100年大起大落、是非变迁。 《跌荡一百年》,了解中国百年崛起,一部不容错过的史诗般作品。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09年度十大图书”之一


《中国现代金融史:从晚清到改革开放初期》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自晚清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开始,历经民国动荡、抗日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主导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直至改革开放前夕的金融变迁轨迹。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以制度变迁和经济结构调整为核心,力图还原一个复杂多变、充满张力的中国金融史画卷。 第一部分:晚清的金融探索与外资主导(约1840-1911年) 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被迫开启了有限的金融现代化进程。本书首先考察了传统金融组织,如票号、钱庄在应对时代变革时的挣扎与转型。重点分析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的官办、官督商办金融机构——例如中国通商银行、大清银行的建立,这些机构不仅是吸收外资、筹措军费和支持工业建设的工具,也标志着近代金融制度的初步引入。 这一时期的金融市场具有显著的“双轨制”特征:一方面是受制于传统习惯和政府干预的内部金融网络;另一方面则是由外国银行和洋行主导的对外贸易结算和信贷体系。本书将详细梳理各国在华设立的银行、汇兑机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方式、它们在短期贷款和长期投资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掌握外汇和海关收入来间接控制中国的财政命脉。特别关注了白银的对外流失、铜钱的贬值以及地方性货币发行的混乱局面,这些都为辛亥革命后的金融重构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第二部分:民国初期的金融博弈与通货膨胀(约1912-1937年) 辛亥革命后,金融权力下放与中央集权的反复拉锯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本书详细描绘了四大家族、北洋政府与地方军阀之间围绕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控制权争夺。这一阶段,民族资本的金融力量虽然在努力壮大,但始终面临军阀割据带来的财政动荡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威胁。 重点剖析了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推行的一系列旨在统一货币、稳定金融的改革措施,尤其是法币改革的背景、实施过程及其短期成效。法币改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货币兑换,更是对国家主权和宏观调控能力的集中体现。然而,地方金融势力的排斥、对国际黄金储备的依赖,以及随后抗日战争爆发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使得法币的信用基础在战火中迅速瓦解。本书将引入对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分析,阐释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中期,中国经历的超前通胀是如何摧毁民众财富并最终导致金融体系崩溃的。 第三部分:战争时期与后方金融的演变(约1937-1949年) 抗日战争和随后的解放战争对中国的金融结构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本书将探讨战时经济体制下的金融管理,包括政府如何通过垄断外汇、发行公债、控制物资来支撑战争机器的运转。重点分析了沦陷区与大后方金融环境的巨大差异,以及敌伪政权发行的伪币对经济秩序的破坏。 在解放区,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机构,如北方银行、边区银行,如何结合自身区域的经济特点,发行地方性货币,并逐步建立起一套服务于敌后根据地的金融体系。这部分内容将展现出不同政权在极端困境下,对金融工具的创造性运用和对民众信心的维护策略。随着内战的推进,本书详述了国民政府在治理通胀中屡次失败的深层原因,特别是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不可逆转性,最终导致法币的彻底崩溃。 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金融统一与体系重塑(约1949-1952/1953年) 新政权接管的,是一个饱受战乱摧残、多币并行(法币、伪币、解放区银行券)的金融“烂摊子”。本书的收官部分集中讨论了建国初期,中国人民银行如何迅速统一全国金融市场,遏制恶性通胀,恢复物价稳定。这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迅速、最成功的宏观经济治理之一。 详细阐述了人民银行如何通过“金八十,银九十”等政策,回收旧币、统一发行人民银行券。同时,本书也将聚焦于金融体系的初步重塑——如何建立起一个集中、统一、服务于国家经济恢复与初步工业化目标的金融管理架构。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金融机构的公私合营、收归国有,标志着中国彻底告别了近代以来混合、多主体参与的金融时代,为即将到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金融体制奠定了基础。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系统、细致的分析框架,探讨近代中国金融体系在内忧外患中如何挣扎求存,以及制度选择对经济发展轨迹的深远影响。它关注的不是某一特定企业的兴衰,而是支撑整个经济运行的信用、货币和国家调控能力的演变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跌宕一百年》给我带来了太多震撼和思考。作为一本聚焦中国企业史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数据和事件,更是深入剖析了在晚清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波澜壮阔的百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起起伏伏、生生死死。我尤其被书中对早期民族工业萌芽期的细致描绘所吸引,从洋务运动时期的洋务派官员的局限性,到官办民营、商办民营的艰难探索,再到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作者以扎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企业家群像。他们中有勇于创新的先行者,也有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普通经营者。我能感受到他们面对技术落后、资金匮乏、外国资本压迫时的无奈与不屈。书中关于民族资本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短暂繁荣,以及之后又迅速衰落的原因分析,更是发人深省。它不仅仅是一部商业史,更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政治风云、文化思潮交织作用下的时代画卷。读罢此书,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看到了经济发展的脉络,看到了无数个体的努力与牺牲,这让我对“中国制造”的今天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跌宕一百年》这套书,确实是在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方面的严谨和深入。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企业所有制的变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到具体的企业运营,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例如,在讲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标签化,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改造的步骤、以及对企业家个人心理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个微观的个体选择和宏观的时代力量共同推动的。我经常在想,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做出艰难决策的企业家们,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复盘,让我能够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曾经的“跌宕”。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著作。

评分

《跌宕一百年》套装,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了从晚清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企业的百年时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和分析,从早期的官办、民营,到民国时期的自由竞争与压迫,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逻辑和运作方式,也带来了不同的社会影响。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比如“五年计划”的实施、工业化的进程、以及“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影响,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我从中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以及国家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发展的不同考量。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是平坦的大道,而是充满了挑战、机遇和无数次的自我调整。它为我理解当代中国经济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

评分

读完《跌宕一百年》的下册,我深切感受到中国企业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政治变革后,所经历的又一次深刻的转型与重塑。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发展,再到“文革”时期生产的停滞与混乱,作者以冷静客观的视角,梳理了这一时期的企业状况。书中对于集体所有制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多种经济形式的阐述,以及计划经济下企业管理的模式、产品生产的特点,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经济运作有了清晰的认识。虽然那个年代的经济发展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局限性,但书中也展现了在那样的条件下,中国工业仍然取得了一些基础性的成就。尤其让我感到触动的是,作者在描述“文革”期间,企业生产所受到的冲击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民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它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沉淀和反思,为理解当下中国的经济奇迹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评分

《跌宕一百年》的上册,尤其是在讲述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困境时,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穿透力,让我几度掩卷沉思。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背景对商业的影响,从军阀混战时期的物资紧缺带来的短暂商机,到国民政府时期“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挤压,再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工厂内迁的艰辛与辉煌,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几个代表性企业或家族的深入挖掘,通过他们的兴衰,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商业巨子,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无不令人唏嘘。作者在梳理这些纷繁复杂史料的同时,还穿插了不少当时的社会风貌、生活细节,使得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生动。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那个动荡的年代,亲历了那个时代的企业家们所经历的焦虑、希望与绝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让我对“实业救国”这个曾经响亮的口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