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激荡三十年》之后,吴晓波溯流而上,《跌荡一百年》书写中国企业100年大起大落、是非变迁。 《跌荡一百年》,了解中国百年崛起,一部不容错过的史诗般作品。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09年度十大图书”之一
这本《跌宕一百年》给我带来了太多震撼和思考。作为一本聚焦中国企业史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数据和事件,更是深入剖析了在晚清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波澜壮阔的百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起起伏伏、生生死死。我尤其被书中对早期民族工业萌芽期的细致描绘所吸引,从洋务运动时期的洋务派官员的局限性,到官办民营、商办民营的艰难探索,再到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作者以扎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企业家群像。他们中有勇于创新的先行者,也有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普通经营者。我能感受到他们面对技术落后、资金匮乏、外国资本压迫时的无奈与不屈。书中关于民族资本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短暂繁荣,以及之后又迅速衰落的原因分析,更是发人深省。它不仅仅是一部商业史,更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政治风云、文化思潮交织作用下的时代画卷。读罢此书,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看到了经济发展的脉络,看到了无数个体的努力与牺牲,这让我对“中国制造”的今天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跌宕一百年》这套书,确实是在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方面的严谨和深入。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企业所有制的变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到具体的企业运营,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例如,在讲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标签化,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改造的步骤、以及对企业家个人心理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个微观的个体选择和宏观的时代力量共同推动的。我经常在想,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做出艰难决策的企业家们,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复盘,让我能够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曾经的“跌宕”。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著作。
评分《跌宕一百年》套装,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了从晚清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企业的百年时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和分析,从早期的官办、民营,到民国时期的自由竞争与压迫,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逻辑和运作方式,也带来了不同的社会影响。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比如“五年计划”的实施、工业化的进程、以及“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影响,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我从中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以及国家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发展的不同考量。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是平坦的大道,而是充满了挑战、机遇和无数次的自我调整。它为我理解当代中国经济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
评分读完《跌宕一百年》的下册,我深切感受到中国企业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政治变革后,所经历的又一次深刻的转型与重塑。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发展,再到“文革”时期生产的停滞与混乱,作者以冷静客观的视角,梳理了这一时期的企业状况。书中对于集体所有制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多种经济形式的阐述,以及计划经济下企业管理的模式、产品生产的特点,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经济运作有了清晰的认识。虽然那个年代的经济发展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局限性,但书中也展现了在那样的条件下,中国工业仍然取得了一些基础性的成就。尤其让我感到触动的是,作者在描述“文革”期间,企业生产所受到的冲击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民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它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沉淀和反思,为理解当下中国的经济奇迹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评分《跌宕一百年》的上册,尤其是在讲述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困境时,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穿透力,让我几度掩卷沉思。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背景对商业的影响,从军阀混战时期的物资紧缺带来的短暂商机,到国民政府时期“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挤压,再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工厂内迁的艰辛与辉煌,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几个代表性企业或家族的深入挖掘,通过他们的兴衰,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商业巨子,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无不令人唏嘘。作者在梳理这些纷繁复杂史料的同时,还穿插了不少当时的社会风貌、生活细节,使得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生动。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那个动荡的年代,亲历了那个时代的企业家们所经历的焦虑、希望与绝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让我对“实业救国”这个曾经响亮的口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