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文章创作者周文慧诚挚之作,初次结集出版,十点读书倾力推荐。
《我要你有什么用》《上大学有什么用》《时间的胶囊》等爆款文章全收录,人民日报、十点读书、央视新闻、思想聚焦、灼见、中国青年报、青年文摘、读者、清华南都、治愈系心理学等众多媒体大号联合转发,被誉为“青年励志新偶像”;
文章自带话题光环,社会热度高频词一网打尽,在记忆、反思、沉淀与提升中完善自我,做敏感骄傲的那个本我。我们活在现实里,又在回忆里汲取力量。记忆里无比珍贵的那个人,只可能存在一次。我不愿意跟任何人交换一生,除了你。
随书赠送定制精美书签一对,给从不妥协勇往直前的你。怕什么呢,一无所有的人,zui能输。
周文慧作品初次集结,以身边事为引,深刻书写记忆里的青春沉思与所感人事变迁。笔锋独到,发人深省。
《上大学有什么用》:让你真正踏入人生漫无涯际的孤独与荒凉后,能凭借当初的记忆为自己点一盏灯。因为你知道那些美好你再也遇不到了,所以你才能擦擦眼泪,狠下心来,整好铠甲,磨好兵刃。准备开始进入到成人世界里的厮杀。
《我养你有什么用》:不过是漫长的人生里,你陪我走了一程,却是拿性命相托。
《爸爸的朋友圈》:他自动默认了网络世界里的全部善意,迫不及待想要跟别人分享眼前的一切。
周文慧诚挚之作,给内心悲悯,有一个敏感却不矫情的灵魂的你,一个舒服的拥抱。
周文慧
青年作者。肉食动物,常一个人寂寞撸串。喜欢做饭,泡方便面也要整俩菜。处女座难得的有趣,尘世间一条梦游的鱼。
我写过很多故事和道理,然而在张先生眼里,都不如买酸奶的时候要看生产日期。
微博:@周文慧ID
前言
辑一 活着就要温柔相待
时间的胶囊
当时只道是寻常
爸爸的朋友圈
孤独症患者
文艺青年四表叔
因为活着便是要温柔相爱
掉线
此去原知万事空?
辑二 看我
我要你有什么用
上大学有什么用
我养你有什么用
人老了有什么用
人死了有什么用
先用力,活下去
别着急,慢慢来
你那么努力又怎样
孤独与生俱在,灵魂只应独行
辑三 原谅时光记住爱
酒事三两三
最好吃的小龙虾
就此别过,后会无期
若能文艺到中年
剪断翅膀的人
你的翅膀停在哪儿了
风从何处来
桃李春风又一程
原谅时光,记住爱
辑四 回忆不在照片里
假以贫穷的名义
先见自己,后观天地
异乡人,第四年
回忆不在照片里
何不低到尘埃里
山高水长莫相忘
素衣素人
辑五 刺猬先生和梦游的鱼
等你前来,许我一束光
等你前来,递我一把刀
等你前来,给我带盒药
等你前来,给我上堂课
食物是最温暖的治愈
陪你到时间尽头
手机里的张先生
我要你有什么用
一个人时候过得也挺好,而你的出现,让两个人的世界更好玩儿了吧。
傍晚一个人坐在楼下的烧烤摊子边撸串儿,对街杂货铺老王兴致正高,手里握着个不知哪儿捡来的麦克“咳咳”两声起了《最炫民族风》的调,烤串大哥一边跟着旋律油滋滋地翻肉串儿一边喝彩叫好,这本是一幅世事清和其乐融融的画面,谁知旁边桌上的一对儿情侣突然吵了起来。
只见女生腾地站起来,指着男生,一字一顿咬牙切齿地说,你一不带我旅游二不让我享受三不给我花钱四不娶我,我要你有什么用?
男生难为情地看了一眼四周,我连忙抓起杯子佯装喝酒,耳朵却支棱起来想要听他怎么逐一反驳。谁知他嗫嚅了半天,说了一句,这不是带你吃好吃的了么?
他们面前放了一托盘肉串,目测不超过50块钱,其中绝大部分都在女生这边。从穿着上看,两人应该也是一对刚毕业没多久的小情侣,工资都不高,发了工资只能在路边的烧烤摊子上改善一下生活。女生大约是厌倦这样的生活状态了,在她条理分明逻辑清晰的指控中男生羞愧地低下了头。一片尴尬的沉默,好在客人不多,大多像我一样佯装认真地撕扯着手里的鸡翅,就着热闹下酒。
几天后我去鞍山,留宿在一家相识的家庭旅馆,早晨起来隔壁房间传来打骂声。女生一边骂一边打男生耳光,“我要你有什么用,一天天干啥啥不行,生病了也不知道关心,我要你有什么用!”反反复复就这两句,男生也不还手也不还嘴,只是嘤嘤地哭,这场景太凌乱我没敢往下听。后来跟朋友谈起,说两人已经大四,精力十足,每天晚上打游戏,白天打架。女生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便是,我要你有什么用。
我说,既然没用,还要干吗?
跟张先生吵架,也说过同样的话。彼时我们异地已久,只能靠食欲战胜思念。电话里我说我想吃火锅了。
张先生说,那就去啊。
我说,我不想一个人去。
张先生说,那就找朋友一起去啊。
我说,我想跟你一起去。
张先生说,别扯淡,你到底是想吃火锅还是想跟我一起吃火锅?
我说,想跟你一起吃火锅。
张先生说,又扯淡,你到底是想跟我一起吃火锅,还是不愿意自己去吃火锅?
我说,不愿意自己去吃火锅。别人都是有男朋友陪,会笑话我的。
张先生说,那你是去吃火锅,还是去看别人笑话你的?
我一想,也是。但是还是不服气,我说,那我既然可以一个人去吃火锅,去看电影,可以保护自己,可以强大到不需要你,那我要你干什么?
张先生愣了一下,反问说,那没有我你就不能好好活着了?
我顿时像被点了哑穴。
等我已经完全学会打理一个人的生活,处理好闲暇时间,回头才要想一句,两个人谈恋爱,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因为这世界太凶险,一个人身单力薄,需要有一个人来为你打点一切,好让你的日子不至于太过艰难,还是说,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已经满足不了自己透支的消费欲,需要一个人来帮你刷卡付现。你需要一个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细致周到的呵护,需要他月月工资卡上交,自己分文不花,需要他唯命是从,必要时又能化身英雄,需要他带你旅行,一览世间繁华,需要他当牛做马,为你却能一掷千金。
所以相爱,是因为需要对方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带来的双重安全感,是这样么?
可是,凭什么呢?
凭什么他要带你旅游带你享受,凭什么他要为你一掷千金当牛做马,凭什么他存在你身边的意义,仅仅变成了有用。原本对方没有义务做的,为你做了,是因为爱。可我们有什么权利将这些变成对方的义务呢?
想不明白。
带着一定的标准寻找爱情,带着不低的期望值与对方相处,脑海中已经有了对方应该怎样怎样的预想,当对方做不到的时候便要失望,问一句,要你有什么用。其实不过是将原本好好爱自己的义务转嫁给了别人,将原本应该两个人一同努力的责任推诿给了对方。两个本来应该独立前行的灵魂,因为遇见彼此,相互扶持,前行才更有力。而在质问对方有什么用之前何不问问自己,为这段感情,又做过什么事情。适当的示弱表示需要对方是两个人爱情的调和剂,而过分的要求与苛责是不是却成了自私的体现。两个人在一起,带着加倍的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总要好过一个人挂在另一个身上,成为难以前行的负累。如果自己都打点不好自己的生活,有什么资格要求对方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呢?
我要你有什么用,大概是一个人时候过得也挺好,而你的出现,让两个人的世界更好玩儿了吧。
这本书的文字像一层薄雾,轻轻地笼罩着那些我们以为已经遗忘的角落。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更像是一次漫长的、深入内心的散步。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描绘一张褪色的老照片的边缘,那些细微的纹理、光影的交错,都被他捕捉得一丝不苟。读着读着,我仿佛被拉回到某个特定的时间点,那种空气中的味道,那种心跳的节奏,都重新鲜活起来。它探讨的更多是“在”与“不在”的辩证关系,是那些潜藏在日常琐碎之下,难以言说的情绪暗流。每一章似乎都在抛出一个哲学层面的小问题,不强迫你给出答案,只是让你在文字的引导下,自行去咀嚼、去体会。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功力,那种将场景与人物心境完美融合的处理手法,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久久地沉浸在那种特有的氛围之中,感受到一种近乎冥想的平静,尽管这份平静之下,可能翻涌着复杂的情感波澜。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那大概是“疏离的亲密”。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极其冷静的旁观者角度,审视着人与人之间那些微妙的、难以言说的张力。他笔下的人物,都带着一层薄薄的、看不见的茧,他们渴望连接,却又本能地抗拒被完全看穿。这种矛盾感贯穿始终,使得故事的张力并非来自于外部冲突,而是源于角色内在的拉扯。我尤其注意到了作者对“时间”的描摹,时间在这里不是一个固定的刻度,而是一种流动的、具有弹性的介质,它时而凝固成永恒的瞬间,时而又加速奔流,将重要性不高的细节稀释。这种对时间感官的细腻把控,让整部作品的基调显得既古典又现代,透露出一种对存在本质的深沉叩问,让人读完后,会忍不住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生命中的“刻度点”到底意味着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坦白说,一开始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它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记忆片段,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逻辑牵引,更像是意识流的涌现。但这恰恰是它最迷人之处——它挑战了我们习惯的阅读习惯,迫使我们的大脑去主动建立联系,去填补那些被留白的间隙。作者似乎非常精通“不把话说透”的艺术,他留给读者的解读空间是巨大的,你可以将自己过去所有的经历和感受投射进去,构建出独属于你自己的理解体系。我感觉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许根本不在于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构建一个可以供人栖居的“情绪空间站”。书中的某些段落,如同精准的暗语,直击我内心深处某个尘封已久的角落,那种共鸣是猛烈的,带着一丝隐秘的疼痛和释然。它需要你慢下来,去品味那些精心选择的词汇,它们像被反复打磨过的鹅卵石,光滑,但又带着岁月的重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极为克制和精准,它不像某些文学作品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反而偏爱使用那些看似平实无奇的日常用语,但每一个词语的摆放位置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仿佛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结构件。这种“少即是多”的哲学在文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时常会发现自己需要反复阅读同一句话,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其背后的意蕴太丰富,一层层剥开后,总有新的感触浮现。它对“沉默”的描绘尤其出色,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语,那些眼神的交汇,那些未曾付诸行动的冲动,在作者的笔下,比任何激烈的对话都更有力量。这种对“空白”的艺术处理,使得整本书的呼吸感非常强,你能在文字的缝隙中感受到作者给予读者的呼吸空间,一种深呼吸的必要性。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沉浸式阅读体验的作品,如果你指望它能提供即时的娱乐或快速的解压,那可能会感到失望。它的节奏非常缓慢,像是在一片浓雾弥漫的湖面上缓缓划行的小船,你看不清远方的岸在哪里,但你享受这被水汽包裹的宁静。作者似乎对“记忆的不可靠性”有着深刻的洞察,他展示了我们如何主动或被动地重塑过去,将那些不合时宜的细节剔除,留下一个美化或扭曲的版本。这种对个体叙事建构的解构,让这本书具有一种独特的元小说色彩。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讨论“讲述”这个行为本身。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刻翻开空白的笔记本,记录下此刻脑海中闪现的、那些稍纵即逝的、关于自我的新理解,生怕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被我“遗忘”或“重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