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革命性变化,也给媒介自身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契机。《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角》围绕“组织再造”这一关键词,以三种“组织”(媒介组织、社会组织和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对媒介的“重构性力量”及其导致的政治和社会变迁进行了深入阐释,横跨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的视角。书中所有的议题都从中国社会中来,切合当下现实,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中国本土研究视角。
作者简介
潘祥辉,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爱思想网”及“传媒学术网”专栏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华夏传播学、媒介考古学、比较传播学、中国媒介社会学、政治传播学等。研究兴趣较为广泛,“传播失灵理论”(Communication Failure Theory).提出了苏联解体的“传播失灵说”、五四运动的“观众成本说”,以及传播史上的“青铜时代”等命题。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首次引入了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生物学分析视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有《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华夏传播新探:一种跨文化比较视角》等著作,在《传播与社会学刊》《新闻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2010年及2014年两度赴香港中文大学访学,2011年赴香港城市大学访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上篇 媒介社会学的理论视野
第一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功能研究
一、大众媒介的一般功能
二、大众媒介的独特功能
三、大众媒介与非媒体信息机构的功能比较
第二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的非媒体信息机构研究
一、“媒体万能论”的认识误区
二、非媒体信息的重要性:知识、市场与社会行动
三、非媒体信息机构的监督功能
第三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社会组织与媒体的互动研究
一、社会组织与媒体的同盟关系
二、社会组织与媒体互动的三种模式
三、社会组织与媒体合作模式的选择
第四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的电视“失聪”研究
一、电视媒体的“失聪”现象
二、电视生理歧视与媒介生态的失衡
三、无障碍传播与媒介歧视的消除
第五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的无障碍电影研究
一、电影媒介的“障碍”与“无障碍”
二、中国无障碍电影发展史
三、中国无障碍电影发展的瓶颈
四、中国无障碍电影的社会改进
第六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的技术与制度变迁研究
一、媒介技术与制度之间的互嵌
二、媒介技术影响制度变迁的机制
三、媒介技术与中国社会变迁
第七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的互联网“去科层化”功能研究
一、科层制与前互联网时代的政治传播
二、互联网的“去科层化”传播功能
三、“去科层化”对政治治理的促进作用
第八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的“自媒体革命”考察
一、自媒体与传播要素的融合
二、自媒体引爆的“信源革命”
三、“传播个人主义”的崛起
四、“自媒体革命”的政治社会学想象
第九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新媒体的双面属性分析
一、新媒体的“中国特色”
二、新媒体技术的双面属性
三、新媒体规制的“两难”
四、新媒体的溢出效应
二、服刑人员信息获取情况及其影响
三、完善信息传播渠道服务罪犯改造
下篇 媒介社会学的案例研究
第十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罪犯改造:以浙江省乔司监狱为例
一、监狱的改造功能与信息控制
第十一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灾难呈现:以电影《1942》为例
一、《1942》:直面历史灾难
二、转换:历史叙事的多重表达
三、真相:影像表达的历史困境
第十二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资本市场:以股灾报道为例
一、“互联网+”时代的资本市场与信息市场
二、传统媒体的“传播失灵”
三、资本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看门狗”
第十三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利益冲突:以财经记者炒股现象为例
一、财经记者炒股与“利益冲突”
二、西方媒体对财经记者炒股行为的规范
三、中国财经记者炒股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四、避免“利益冲突”的规范路径
第十四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共享经济:以网约车的发展为例
一、网约车的出现及管理政策的出台
二、互联网技术与网约车的效率优势
三、新技术与旧制度的博弈
四、中国“社会化互联网”的扩散逻辑
第十五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传媒改制:以《中华新闻报》为例
一、媒介市场化改革的激励与倒逼机制
二、政府“有形之手”的规制逻辑
三、体制壁垒、利益格局与传媒业的改制困境
第十六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媒体上市:以浙报传媒为例
一、媒体上市与嵌入新场域
二、上市与媒介体制改造的“浙报”样本
三、新组织场域对传媒体制改造的途径与机制
四、上市对传媒体制改造的限度及影响
第十七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网络反腐:以中纪委网站为例
一、新媒体与中纪委的技术赋权
二、作为新媒体平台的中纪委网站
三、中纪委网站的“去科层化”政治传播
第十八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科学家型舆论领袖:以“知识分子”等
微信公众号为例
一、科学家群体在舆论场中的崛起
二、科学家型舆论领袖的话语特征
三、科学家型舆论领袖生成的技术社会成因
四、科学家作为自媒体人的优势与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角》:
社会离不开媒介,媒介是社会沟通与社会整合的渠道与纽带。媒介也离不开社会,任何媒介都置身于特定的社会体系,并带有一定的社会性。媒介社会学( Media Sociology)即研究媒介与社会互动的一门学科。在国内最早引进的媒介社会学专著——戴维·巴勒特( David Barrat)的《媒介社会学》-书中,译者给媒介社会学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社会学是近年来从传播学和社会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年 轻的边缘学科,是社会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它是运用社会学 理论,分析传播过程,研究媒介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规律的学科。随着电子传播媒介在全世界的普及以及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媒介社会学的研究也迅速开展起来。①然而,要给媒介社会学划出一个具体而清晰的研究领地,是十分困难的。
实际上,大众传播学的研究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社会学取向。我们无法脱离社会的视角来分析传播现象或媒介现象。著名传播学家丹尼斯·麦 奎尔( Denis Mc Quail)就将大众传播视为“社会过程”,将媒介视为“社会关系的中介”,他的《大众传播理论》一书,其实也可以视为一部媒介 社会学论著。事实上,传播学的研究与媒介社会学的研究一开始就是交织在一起的。邵培仁教授在《探索文明的进路——西方媒介社会学的历史、 现状与趋势》一文中,将媒介社会学的理论渊源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媒介研究、二战后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研 究、沃尔特·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的舆论学研究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研究,认为这些“社会学视野下的传播研究”为媒介社会学奠定了 理论基础。在总结参考麦奎尔的媒介与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该文还梳理了“媒介社会学的十大理论成果”,将“大众社会理论”“媒介的社会功能理 论”“媒介与社会的规范理论”(传媒的四种理论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媒介批判理论”“批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英国文化研究”“美国 和欧陆的媒介文化研究”“传播技术决定论和媒介生态学理论”“发展传播学理论”(现代化与发展理论)以及“新闻社会学与建构主义理论”等都 纳入媒介社会学的理论范畴。①可见媒介社会学的理论范畴及涉及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媒介社会学的研究没有边界或大 而无当。媒介社会学的核心领域是关注媒介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以及 社会体系对媒介的形塑。
……
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角 [Rebuilding of Organizations China's Perspectives on Media Sociology]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角 [Rebuilding of Organizations China's Perspectives on Media Sociology]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角 [Rebuilding of Organizations China's Perspectives on Media Sociology]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