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中,他結閤自己多年為兒童進行心理谘詢與治療的經曆,通過大量親自診療的案例,全麵且細緻地剖析瞭每一種問題兒童産生的根源:追求卓越、自卑感、社會興趣、對性彆角色的認識、獨生子女、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青春期與性教育、傢庭環境與親子衝突、師生關係、社會影響……針對這些根源,阿德勒為教師和傢長提齣瞭中肯的教育建議。本書既可為兒童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學工作者提供參考,又可為普通讀者提供豐富的教育案例和有價值的教育啓示。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傢,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是與弗洛伊德並駕齊驅的心理學大師,修正瞭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産生瞭重大影響。
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無比單純,誰都能獲得幸福。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第一章?導論......................................................................................................... 1
第二章?人格的一緻性................................................................................... 13
第三章?優勢追求及其教育意義............................................................... 21
第四章?引導優勢追求................................................................................... 36
第五章?自卑情結............................................................................................. 46
第六章?兒童的成長:預防自卑情結..................................................... 57
第七章?社會情感及阻礙社會感發展的因素...................................... 70
第八章?兒童在傢庭中的地位:心理狀態及糾正辦法.................. 83
第九章?新處境:對心理準備的考驗..................................................... 90
第十章?上學後的兒童................................................................................ 100
第十一章?外部影響..................................................................................... 115
第十二章?青春期和性教育...................................................................... 127
第十三章?教育誤區..................................................................................... 139
第十四章?教育傢長..................................................................................... 146
附錄一?個體心理學調查問捲................................................................. 153
附錄二?五個孩子的案例及評注............................................................ 160
第一章?導?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對於成年人而言,教育問題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麵,即自我認知與理性的自我引導問題。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麵對兒童教育的問題。不過,二者之間還是有所區彆的:由於兒童並未發育成熟,因此,引導這個問題極為重要(當然,成年人也絕非不再需要引導)。假如我們放心任由兒童自行成長,如果每個人生存的時間足夠長,例如有兩韆年左右的時間,在一種有利的環境之下成長,那麼孩子們最終就會達到成年人的那種文明標準。這種情況當然是不可能齣現的,所以成年人必須關注和引導孩子的成長纔行。
在這個方麵,最大的問題就是無知。對於成年人來說,認識自我、瞭解自身的情緒和産生愛憎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本來就是夠睏難的瞭。因此,理解兒童,並且以正確的知識為基礎去引導兒童,必然會加倍睏難。
個體心理學尤其關注兒童的心理,這既是齣於這門科學自身的原因,也在於它清晰地闡明瞭成年人的性格特質與成年人的行為産生的根源。與其他心理學方法不同,個體心理學當中並不允許理論與實踐脫節。它緊緊抓住人格的一緻性,研究人格成長與錶達過程中那種動態的努力。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個體心理學理論是一種實踐理論,因為這種理論源於其對錯誤和謬論的認知。所以,無論是誰掌握瞭這種知識(不管是心理學傢、父母、朋友或者個人本身),他都會馬上看齣,這種知識可以實際應用到引導人格成長的過程中去。
由於個體心理學所用的處理方法獨具一格,因此它的諸多原理結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個體心理學認為,個人的行為受到瞭人格一緻性的激發與引導,所以個體心理學在人類行為方麵的任何理論都會反映齣這些行為間的相互關聯性,而這些行為也同樣摺射齣個體的心理變化。因此,在開篇的這一章裏,我們先從整體上對個體心理學的觀點進行介紹,在後續各章中再來更加詳細地對這裏提齣的各種相關問題進行闡述。
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精神具有動態且有目的的追求。一個兒童,從嬰兒早期開始,就在不停地努力成長,這種成長,又與一種無意識地形成的、卻永遠都存在的目標,即對於偉大、完美與優越的展望保持著一緻。這種努力和形成目標的活動,自然反映齣瞭人類進行思維與想象的這種獨特本領,並且主宰著我們一生當中所有的具體行為。這種活動甚至還主宰著我們的思想,因為我們並不是客觀地進行思考,而是基於我們的目標與生活方式去思考的。
整體人格依據每個個體的存在而存在。每一個人,既代錶瞭一種人格的一緻性,也代錶瞭對這種一緻性的一種個人化塑造。因此,個人既是畫作,又是畫傢。他是自身人格的畫傢,但作為一名畫傢,他既不是一個永不犯錯的人,也不是一個徹底理解心靈與肉體的人。更準確地說,他是一個相當脆弱、極其容易犯錯,並且並不完美的人。
在研究人格的構成時,我們需要注意的一種主要缺陷就在於人格的一緻性、一個人獨特的生活方式與目標,都並非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個人看待人生現實時的那種主觀看法之上。想法和看待某一事實的觀點,永遠都不是事實本身。也正是齣於這個原因,人類雖然生活在由事實組成的同一個世界上,卻會把自己塑造成不同的樣子。每一個人,都會根據他看待事物的個人化觀點,使自己變成一個有機整體。而這些觀點當中,有些較為閤理,有些卻不是那麼正確。因此,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始終都必須考慮到這些個人的錯誤與失敗。尤其是,我們必須重視兒童早期形成的那些錯誤理解,因為這些東西將會主宰他們日後的生存過程。
。。。。。。
譯 者 序
在現代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史上,奧地利精神病學傢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無疑占有重要的位置。他既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和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泛性論”的心理學傢,對後世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做齣瞭重要的貢獻。
1870年2月7日,阿德勒齣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郊區。盡管傢境富裕,從小生活舒適安逸,但由於體弱多病,並且自認為長相醜陋,因此阿德勒認為自己的童年是很不幸福的。5歲時的一場大病,加上一個弟弟的死亡,使得他從小就萌生瞭要當一名醫生的願望。中學畢業後,阿德勒進入維也納醫學院,係統地學習瞭心理學和哲學方麵的知識,並且接受瞭良好的醫學培訓。在後來的實習與行醫期間,阿德勒讀到瞭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一書,便寫瞭一篇捍衛弗洛伊德觀點的論文,産生瞭一定的社會反響。於是,弗洛伊德便在1902年邀請他加入瞭維也納的“精神分析小組”,並讓他擔任這一組織的主席。但不久之後,阿德勒與弗洛伊德兩人之間的分歧便日漸顯露齣來,因此到瞭1911年,阿德勒便辭去瞭“精神分析小組”主席一職,隨後又退齣該小組,另起爐竈,創立瞭“個體心理學協會”。
盡管阿德勒是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破繭而齣,並且開創齣瞭自己的學說,但探討“個體心理學”與“精神分析學”這兩種理論之間的差異,卻屬於非常專業的心理學範疇,顯然並不是普通讀者追求的方嚮。但在目前競爭壓力巨大、社會發展變化迅速、新生事物層齣不窮的背景下,普通讀者瞭解“個體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將它們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並且據此而調整好自身的狀態,讓每個人的努力始終都保持在有益於人生(也包括有益於社會)的層麵上,無疑會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加輕鬆,也會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和諧。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在幼兒時期就已形成瞭一種“生活方式”,並且會據此而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標。不過,由於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相同,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也不相同,所以,研究心理過程應當以每個人的特殊心理經曆為對象。這一點,也正是阿德勒將其心理學稱為“個體心理學”的原因所在。
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統一,強調人們的行為各有其目的,認為未來比過去重要得多。他認為,我們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與創造者,會用獨特的生活方式來錶達我們的人生目標。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長大之後都必然會麵對所謂的人生三大問題,即社會問題、職業問題、愛情和婚姻問題。盡管許多的專傢、學者對他的這種分類都存有異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這一理論所重視的社會因素和個人經驗正是其他心理學流派所欠缺的方麵。比如,阿德勒認為,人天生是一種社會動物,人的行為會受社會驅力所推動,因而他更重視社會興趣,相信社會可促進人格的發展。再如,阿德勒認為,一個人滿足性本能的方式決定於他的生活方式,而並非是與此相反,即並非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決定於他滿足性本能的方式。我們認為,這些方麵都有彆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也更接近於現實情況。
此外,在教育領域,阿德勒強調教師不應該放棄任何一個兒童,或者將兒童身上齣現的問題歸咎於遺傳;在心理治療領域,阿德勒主張醫生應當與患者麵對麵,友好而坦誠地進行交流;在愛情和婚姻領域,阿德勒提倡人們積極改善婚姻生活的質量,而不是建議人們去結束一段姻緣。這些主張,非但符閤阿德勒所處時代的社會主流思想,也很契閤如今我們提倡的“和諧社會”“以人為本”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從而證明瞭這一心理學流派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這一點也正是我們推齣阿德勒這幾本心理學著作並係統地介紹“個體心理學”的原因所在。
自然,阿德勒及其“個體心理學”對西方心理學發展的貢獻,遠不止於我們所提到的這些。他提齣的許多概念和方法都已逐漸滲透到心理學主流體係中。比如,自卑感和自卑情結的概念已經被整個心理學體係所吸納,而他提倡的社區治療、傢庭治療和閤作治療等心理療法,也已經被全社會普遍接受。
我們相信,結閤自身現實與社會現實係統地瞭解這些方麵,對如今的每一個人來說都會有所裨益。因此,我們精心選取瞭阿德勒的一部分作品翻譯齣來,以便普通讀者也能夠一覽這位與弗洛伊德齊名的大師的作品。本書並非僅僅是一本心理學著作,並非僅僅是為瞭推行“個體心理學”的觀點,而是適閤於專業人士、廣大傢長以及即將為人父母的人來閱讀。當然,由於譯者並非心理學方麵的專業人士,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齣現謬誤也是在所難免的,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定居美國4年之後,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在講學途中因心髒病發作,病逝於英國蘇格蘭的亞伯丁。《紐約先驅論壇》為他發瞭一則訃告,如此評價道:“阿德勒,自卑情結之父,拒絕成為精神分析的某個零件。他既有點像科學傢弗洛伊德,又和預言傢榮格相似。他就是他,一個傳播福音的人。”在我們看來,阿德勒開創的“個體心理學”,他提齣並踐行的諸多理論與療法,就是他傳播給整個人類的福音。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從一個迷霧籠罩的山榖走到瞭陽光普照的山頂,豁然開朗。它不僅讓我理解瞭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因,更重要的是,它給瞭我一套係統性的思維框架來分析和應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挑戰。書中關於“遊戲中的學習”的章節,讓我意識到遊戲並非是單純的娛樂,而是孩子探索世界、學習新知、發展社交技能的重要途徑。我開始嘗試設計更有意義的遊戲,觀察孩子在遊戲中的反應,並從中發掘他們的興趣點和潛在能力,這種互動方式帶來的積極反饋讓我倍感欣慰,也讓我對未來的親子時光充滿瞭期待。
评分《兒童教育心理學》如同一位智慧的長者,用溫和而堅定的聲音告訴我,教育並非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心智的啓迪和人格的塑造。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自我效能感”的探討,它讓我認識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遠比單純追求分數來得重要。通過書中提供的具體策略,我開始引導孩子主動承擔責任,鼓勵他們獨立思考,並在他們取得小小的進步時給予及時的肯定。看到孩子臉上洋溢的自信笑容,我更加堅信,教育的真諦在於賦能,在於幫助他們找到內心的力量。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孩子的成長都充滿瞭好奇和關注,總想找到更科學、更有效的方法去引導他們。偶然間翻開這本《兒童教育心理學》,原本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卻沒想到它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書中的內容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用生動鮮活的案例,深入淺齣地闡釋瞭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我尤其被其中關於“依戀理論”的章節深深吸引,作者細緻地分析瞭早期親子關係對孩子未來性格形成、社交能力乃至學業成就的深遠影響,讓我反思瞭自己與孩子互動中的一些細節,開始更加有意識地去建立和維護健康的依戀關係。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看到瞭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擁有著自己獨特的成長節奏和發展軌跡。作者強調瞭“個體差異”的重要性,並提供瞭許多實用的方法來識彆和尊重這些差異,從而因材施教。我一直苦惱於如何平衡不同孩子之間的需求,這本書恰好提供瞭解決方案。它讓我明白,與其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孩子,不如去發現他們各自的光芒,並為他們提供最適閤的土壤去生長。這種“看見”和“接納”的態度,讓我與孩子的關係變得更加和諧融洽。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貼近生活,充滿瞭人文關懷,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創造力培養”的論點,它讓我看到瞭孩子身上無限的潛力,也讓我意識到,教育的目的是解放他們的天性,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我開始鼓勵孩子進行自由想象,支持他們嘗試不同的錶達方式,並在他們的創意中發現驚喜。看著孩子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創作齣的作品,我看到瞭他們閃耀的火花。
评分當我翻開《兒童教育心理學》時,我並沒有預設它會改變我太多,但它的確做到瞭。它讓我從一個被動接受孩子成長變化的觀察者,轉變為一個主動參與、積極引導的實踐者。書中關於“情緒管理”的部分,尤其讓我受益匪淺。我以前總是因為孩子的小情緒而感到焦慮,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情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識彆、錶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我開始嘗試用更平和的心態去迴應孩子的情緒,並引導他們找到健康的情緒宣泄方式。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愉悅,它並沒有使用大量晦澀的學術術語,而是通過豐富的案例故事,將復雜的心理學概念具象化。我最難忘的是關於“同伴關係”的章節,它讓我深刻理解瞭孩子在社交互動中可能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人際交往模式。通過書中的建議,我開始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學習分享和閤作,並引導他們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看著孩子在和小夥伴們玩耍時,能夠主動分享玩具,也能在遇到小摩擦時嘗試溝通解決,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评分《兒童教育心理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孩子的世界,也讓我找到瞭與孩子溝通和連接的更深層方式。書中關於“道德發展”的探討,讓我明白瞭如何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我開始注重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故事、遊戲等方式,引導孩子理解善良、誠實、責任等品質的重要性。看著孩子在點滴中展現齣的善良和正直,我看到瞭他們心靈深處的光輝,也感受到瞭為人父母的責任與幸福。
评分《兒童教育心理學》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寶藏。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兒童心理學的讀物,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懂孩子、更優秀父母的指南。書中關於“規則意識”的建立,給我提供瞭很多實用的方法。我以前總覺得孩子不聽話,現在纔明白,很多時候是因為規則不清晰,或者執行不到位。我開始嘗試和孩子一起製定傢庭規則,並讓他們理解規則背後的原因。這種參與式的規則製定,讓孩子更能接受和遵守規則。
评分這本書就像是一麵清澈的鏡子,映照齣孩子內心深處的渴望和需求,也讓我反思瞭自己在教育方式上的不足。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學習動機”的章節,它讓我意識到,激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比外部的奬勵和懲罰更為重要。我開始嘗試將學習與孩子的興趣相結閤,鼓勵他們主動探索,而不是被動接受。看著孩子因為對某個知識點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而主動去鑽研,那種由內而外的學習熱情,讓我感受到瞭教育的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