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漫画故事书,取材于声名显赫的哲学家伯特兰 罗素,讲述了他的早年生活以及他对真理满怀激情的追求过程。家族秘密和无法驱除的好奇心一直困扰着罗素,使他着迷于一个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式的目标:建立所有数学的逻辑基础。这个目标惠及人类,却令他自己痛苦、疯狂。在这种痛苦地探寻真理的过程中,罗素与很多传奇思想家相遇了,诸如阿尔弗雷德 诺夫 怀特海,戈特洛布 弗雷格和库尔特 哥德尔,以及他充满热情的学生、声名显赫的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
《疯狂的罗素》既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本逻辑学、数学的导引书,通俗易懂地介绍了数学和逻辑学中一些伟大的思想。书中用丰满的人物形象、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漫画、扣人心弦的故事,展示了这些20世纪的思想者追求真理的历程,一个个迷人的故事让我们感受与这些思想者一起探险的美妙和疯狂。
阿波斯托洛斯 佐克西亚季斯(Apostolos Doxiadis),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著有畅销书《佩德罗斯叔叔与哥德巴赫猜想》,这是一部围绕数学展开的迷人小说。除了在电影和戏剧方面屡获殊荣外,他还是探索数学和叙事文学关联的先锋。
赫里斯托斯 H.帕帕季米特里乌(Christos H. Papadimitriou),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专业教授,在计算复杂性和算法博弈论领域获得多个国际奖项,著有小说《图灵:关于计算的小说》。
阿雷卡斯 帕帕达托斯(Alecos Papadatos),在法国和希腊从事电影动画制作二十余年,1997年成为雅典一家知名日报《希腊论坛报》(To Vima)的漫画家。
安妮 迪 唐娜(Annie Di Donna),曾在法国学习图形艺术和绘画,作为动画画家参与过很多作品的制作,其中包括《巴巴》(Babar)和《丁丁》(Tintin)。1991年起,她和丈夫阿雷卡斯 帕帕达托斯共同运营一个动画工作室。
序幕
第一章 彭布罗克庄园
第二章 术士的学徒
第三章 游历
第四章 悖论
幕间休息
第五章 逻辑哲学战争
第六章 不完全性
尾声
《疯狂的罗素》与现实
笔记
参考书目
《疯狂的罗素》与现实
《疯狂的罗素》一书的灵感来自于追寻数学基础的故事,这一追寻的黄金时段从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尽管书中涉及的大多是真实人物,但这本书绝不是——也不想成为——一部历史著作。它是——也希望如此——一本图画小说。
在重构伯特兰•罗素的人生的具体过程中,我们徜徉在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削减、简化、解释,而且经常还有所发挥。同时,尽管我们已经让主要人物尽可能地接近他们的真实人生,但是为了让叙事更连贯和有深度,我们还是在不只一处背离了真实生活中的细节。这些发挥大多和没有史料依据的会面有关。有些情况下,还有历史证据显示这些会面根本就没发生过。但这些虚构出来的会面都是依托于包含其中的思想者之间的真实智力互动,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是借助书信和公开出版物的形式。
在这些与现实存在偏差的例子中,有些是与现存的证据相背离,有些则缺乏证据。可以肯定罗素并未与弗雷格或康托尔会过面;也没有迹象表明罗素出现在希尔伯特1900年发表他的重要演讲《数学问题》的现场,尽管在那之前的几天罗素肯定在巴黎,并出席了在巴黎举办的哲学大会,还在那里遇到了皮亚诺;也没有证据表明罗素出现在哥德尔做关于不完全性定理报告的现场——他可能没去,希尔伯特也肯定没去,尽管冯•诺依曼肯定去了,而且随后还说了:“一切都结束了。”尽管书中弗雷格对犹太人偏激诽谤言论出现的时间与实际不一致, 但弗雷格在本书中所交待的时间之前的几年的确写下过这些内容。
对历史敏感的读者可能会有兴趣发现更多这样的偏离事实之处。作为本书的创作团队,我们在画家多明尼克斯•狄奥托科普洛斯(又名艾尔•格列柯)解释了他在画作《托莱多风景》(Storm over Toledo)中所采取的自由度的言论中得到安慰:
我认为有必要缩小唐璜塔贝拉医院的尺寸,不仅因为它挡住了比萨格拉的大门,还因为它的圆顶太高,穿过了这座城市的轮廓线。既然我 已经把它缩小并移动了它,我就想最好展现它的正面,而不是其他几面。至于它在城里的实际位置,你可以翻阅地图。
还有,我们必须说明:除了为适应本书这类叙事作品的形式而进行的必要简化,我们对构成本书主线的伟大的思想探索的内容没有任何发挥,既没有改变核心问题、概念,甚至更重要的是,也未改变缠绕其中的哲学、生存以及情感上的挣扎。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奇特,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音乐剧,高潮迭起,低谷处又引人深思。结构上,它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多维度的网格,各个主题之间相互呼应,构建出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穿插历史轶事和个人思考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他知道何时该放慢脚步,深入解析一个关键的概念,也知道何时该疾驰而过,勾勒出整个思想图景。对于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来说,书中有些地方的深入探讨确实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会,但这正是我所期待的——一本真正能让你动脑筋的书,而不是只让你被动接受信息的读物。它迫使你的大脑走出舒适区,去感受逻辑推理的严谨之美和数学洞察的锐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都变得更有条理和深度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张弛有度,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感到任何枯燥或冗余的部分。我欣赏作者在处理数学公理体系的演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纵深感。他不仅展示了A如何推导出B,更重要的是,他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相信A是起点,以及后人是如何挑战这一起点的。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导入,让逻辑学不再是僵硬的规则集,而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关于集合论悖论的讨论,作者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留了其作为“发现”的历史意义,又清晰地指出了其带来的方法论挑战。这本书的最终效果是,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精确表达的需求——当你在阅读关于形式系统的论述时,会下意识地去审视每一个词汇和连接词的准确性。这是一次对思维清晰度的全面训练。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震撼”。这不是一本读完就能束之高阁的书,它会像一颗种子一样,在你脑海中持续发芽生长。作者对“确定性”和“无限”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他没有止步于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类思维在面对这两大命题时的局限与伟大。书中对那些伟大思想家们在构建形式系统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追求,描写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反思,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知识,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文字的韵律感也非常强,有些段落的排比和转折,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的庄重感,这在探讨现代逻辑的著作中是相当罕见的。它成功地将晦涩的学术内容,提升到了人文关怀的高度。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逻辑学与数学”这类主题持保留态度,总觉得会是硬邦邦的教科书腔调。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且富有画面感,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抽象的符号转化为生动的哲学场景。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早期数学家们挣扎与突破的描绘,那种面对未知时的那种既敬畏又执着的精神,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书中对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处理得极为精彩,没有简单地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展现了真理探索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必然的冲突。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报告。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依赖的数学工具,理解了它们背后那段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旅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提问,而不是仅仅提供答案。
评分这本关于逻辑和数学的书,简直是一次思想的探险!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越了抽象概念的迷宫。我尤其欣赏他对复杂理论的拆解,那些原本看起来高不可攀的数学定理,在他笔下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思考和历史的厚重感。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公式和定义,更是在讲述这些思想是如何诞生,如何影响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进程。比如,他对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阐述,没有陷入纯粹的技术讨论,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对人类理性的冲击和哲学层面的意义。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那种久违的智力上的兴奋感又回来了。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思维方式的重塑。对于任何对基础科学抱有好奇心,又害怕被枯燥术语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证明了逻辑和数学的美,绝非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充满活力的思想火花。
评分一直想看的书,趁着大促终于入手
评分不可多得的漫画书 把逻辑学的思想讲得有声有色
评分加购物车很久了,赶上618活动赶紧购买,很值
评分不可多得的漫画书 把逻辑学的思想讲得有声有色
评分一直想看的书,趁着大促终于入手
评分东西很好,物流也超级快。
评分怎么开发票
评分非常好的书,大人小孩都适合!
评分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很有看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