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之民:张中行别传(精装)

六代之民:张中行别传(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郁 等 著
图书标签:
  • 张中行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民国史
  • 历史
  • 传记
  • 精装本
  • 文化
  • 人物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17411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600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看孙郁笔下的张中行一生

有对时代裹挟的自我坚守

更有对心之所向的怡然自乐

这是一个被丰富呈现、被真心理解的张中行


孙郁先生的《六代之民:张中行别传》,是一双眼睛对另一双眼睛的凝视,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洞察,这是一部处处充满生命感的传记,无声的对话无处不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学者、著名作家孙郁为张中行先生所作的传记。他从自己与张中行先生的交往中的感性印象出发,以饱含情感的笔触勾勒出这位有故事的老人的丰富一生。其间既有时间脉络,也有生命体验的线索,不仅叙其事,更画其魂。它的别致之处也在于,作者和传主的心灵之交,让这部传记在严谨客观之余,更多了以情动人的力量,对于想真切了解以至理解张中行的读者有很大帮助。


作者简介

孙郁,1957年出生。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

主要著作有:《民国文学十五讲》(2015年)、《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2014年)、《写作的叛徒》(2013年)、《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2003年)、《百年苦梦》(1997年)等。

目录

001 印 象

005 乡 土

010 新生活

015 初识北大

020 风暴边上

025 学院气

030 罗素弟子

035 默读时代

039 望 道

043 胡 适

048 择 业

052 婚 恋

057 杨 沫

066 困 城

071 沦陷之苦

076 京派人

080 死之都

085 远与近

089 苦雨斋

095 梦语者

100 文 怨

105 个体意味

109 度苦者

117 禅 风

121 无 常

126 心 死

130 易代之际

136 新职业

140 同路者

143 相知者

147 信与疑

151 受 辱

156 无声鸟

161 静的心

165 旧墨迹

169 穷人乐

174 儒 风

179 余永泽

184 林道静

189 苦日子

194 狂热病

199 瞬 间

203 小与大

208 悲 情

212 宽 恕

217 奴隶路

222 未始有物

227 尺牍种种

231 乡 下

236 未名湖

242 凄凉句

245 一鸣惊人

250 奇文章

254 文体感

258 男女情

264 才女们

268 红楼遗民

273 陷 阱

278 元白上人

283 伤 逝

287 丛 葬

292 小友们

296 “行公”

300 北京乎

304 自嘲者

309 漂泊的心

313 文 脉

317 微 词

323 底 线

328 园 地

333 死

精彩书摘

  1印象
  我一生的新旧朋友里,张中行是印象最深的。他其实和我的祖父同龄,是真正的老前辈。我们接触的十多年里,有时完全忘记了彼此的年龄。而且他是我所见的老人里文笔最好的。我有时静想:在所接触的当代老人里,谁影响我最深呢?想了想,还是他吧。我的这种感受,曾讲给他听,那时他已八十余岁了,我还是三十多的青年。他不以为自己是多么了不起的人,自嘲地说,我哪有什么学问呢?和周氏兄弟这样的人比,连小学也没毕业呢。
  但到了九十年代末,他的名气大振,已经很红火了。他似乎也隐约知道了自己不再是默默无闻的人,至少涂抹的文字是很有点销路的。而且研究他的文章也出来了许多。这样也开始注意自己的读者群。我成了他身边的常客之一。大约是1996年,有出版社要出版他的传记。张先生突然找到我,当时陆昕兄也在场。我却犹豫起来,以为这样的工作自己是做不来的。其实那时年轻,还没有读几本像样的文史书,对老北大出身的人,是不敢说三道四的。于是婉拒了此事。那一次,先生什么意见也没说,是赞成还是沉默,就不知道了。据一位日本人告诉我,我曾写的论述他的文字,先生以为并非都对,皮毛的地方也是有的。可他从没当面告诉过我。不过他的请我为之作传,也是没有人选的人选吧。
  将近十四年的时光,我不知和他见了多少面。我所认识的朋友,一些是在他家里见到的,比如陆听、刘德水等。可我一直不敢去写关于他的传记。直到他去世,陆昕提出此事时,才恍然觉得该做一点什么,写作的冲动渐渐萌芽了。2007年夏,我忽地有了写他的冲动,年到五十,意外地进入到了一种人生的盲区,对环境的不适,与日俱增起来。这时候,描述他的计划开始摆在日程上,想将自己熟悉的这个人唤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我想自己是可以写出别人没有的感受的。在中国,这样的老人是稀少的,理解他们,不能没有深深的苦难感。我自己是经历过一点点类似的经验的。流放、受辱、被压,几乎无路可逃。那样的非人的生活,才酿成了《流年碎影》、《顺生论》这样的大书,是值得还是不值得呢?而且小民无法寻路的苦境,也是超于世间的想象的。他笔下那些无奈和无辜者的死,流溢在我的世界里,和先前的流血的日子及恐怖的记忆叠加在一起,浑然地夹杂着,蒸发、膨胀,一点点飘来。而且重要的是,那些对人间事的超常规的凝视,婉转多致的精神盘诘,对于曾是似人非人的尘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嘲弄和戏谑。我知道他的智慧和不安定的心的缘由了。一部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就烙印在他的世界里。平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度人与度己的挣扎,在他的世界都有一一些。了解他的思想,可以看见我们历史底层的原态,和精神高远的独思。他身上的一高一低,牵动着认知的两极,象牙塔里的文人和山林里的思考者,谁能够做到这些呢?
  描述张先生,以往的记人的办法似乎都难奏效。他有学问,却是典型的平民,布衣学者的称号是无愧的。另一方面是知识杂,看的东西多,文史里有趣的存在都喜欢。就是说有旧文人气。可他的见解,却不是老朽的那一套,有时还很先锋呢。罗素的哲学和周氏兄弟的境界,对他都有大的影响。五四那代人有趣的存在,也多少折射在他的世界里。所以,我平生第一次从一个老人的身上,亲自感受到传统和现代的那么有趣的结合。这在现在的中国,几乎难以见到了。我在他那里,也第一次印证了五四文人遗绪的形态。做人与作文的特别,现在谁还能如此呢?读书人的本色和智慧,在先生身上是很好地结合着的。
  张中行个子挺高,瘦长的身体,大大的耳朵,都给我很深的印象。他的声音苍老,调子浑厚,有美的韵律在。谈天的时候,祥和得很,似乎从不以敌意的眼光看人,心是宁静的。他穿的衣服都很百姓化,老气的一面多些。但干干净净,没有拖泥带水的衰老感。第一次见面是1993年,那一次和同事陈戎一起去看他,坦承来意是约稿。地点在景山边的一间老房子里,老人显得很兴奋。他从抽屉里拿出几篇随笔给我,还讲了些男女情长类的话题。印象是健谈、和蔼,对人生有大的无奈在里边。而话语很有力量,像铁打在石头上,叮咚地响着。这是个有内容的老人,苍老之中还有青年人的热力在。过去只是在知堂回忆录里阅读的东西,现在竟在他的身上蠕活着。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诧异和惊喜。
  他并不漂亮,一点儿也没有人们印象里的“学者”“绅士”风度,走在街上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甚至像一个乡下来的老人。但你接触过一次,就忘不了他的声音、情态、思想和智慧。你会从他那里体味到历史的化石的分量,在我与他对视的片刻,我已意识到找到了一个可以学习、攀谈的老人了。平常里的深刻,布衣学人的灵光,延续着我曾渴求的美质。就是这次的相遇,我的精神生活开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这变化之一,是觉得人生的目标不是遥远的未来,而在普通的日常里。他不是令人崇尚的大人物,而是普通的常人。学问、思想都是常态的,不是彼岸的灵光闪闪。我们都是常人,过得都是小民的生活,他的价值是让我们这些小民懂得,小民有小民的分量,在创造性和思想的高度上,也能不亚于那些装模做样的人,而且能过得更充实。而这里的尺度,不同于流行色调,安于小,安于平常,天底下没有过不来的日子。他用一生的平凡,造就了一个精神的奇迹。由于有了他,我觉得可以找到一个安宁的参照。先前的伟大人物,似乎没有暗示给我们这样的东西。也因为此,我们拥有了一个新的传统。
  2乡土
  张中行辞世时九十七岁,算是高龄者。他晚年讲起过去的生活,难忘的竟是乡下的土炕,和烤白薯。中国的乡村社会可留念的东西不多,对他而言,仅是某种生活方式而已。但那种生活方式给他带来的淳朴和智慧,又是书斋里的文人所没有的。土的和洋的,在他那里交织得很好。直到晚年,乡下人的厚道还保留在他的身上。
  算起来,他是晚清的人,早期生活还在旧王朝的影子里。对于乡下人来说,时光和时代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流年碎影》讲起他的出身背景,有这样一段话:
  我是清朝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十二月十六日丑时(午夜后一时至三时)生人,折合公历就移后一年,成为1909年1月7日。其时光绪皇帝和那位狠毒胡涂的那拉氏老太太都已经见了上帝(他们都是戊申十月死的),所以坠地之后,名义是光绪皇帝载湉的子民,实际是宣统皇帝溥仪(戊申十一月即位)的子民。
  由于他出身在乡下,早期记忆就多了一种乡土的气息。他一生没有摆脱这些乡土里质朴的东西。关于家乡的环境,他有很好的记录。在描绘那些岁时、人文的时候,心是很平静的。既非歌咏也非厌弃,透着哲人的冷峻。比如乡野间的人神杂居,关帝庙和土地庙的存在,都是乡土社会常恒的东西。旧时代的乡下,孩子记忆里的美丽都是那些东西,张先生涉猎这些时也没有特别的贡献在那里。只是他描述过往的生活时,那种态度是平和的。他说:
  四邻没有什么可说的,既都是农户,又都姓石。村里有两口水井,一在家门以西几十步,街北,一在东西街和南北街的交接处。我们吃家门以西那口井的水,总是早晨挑满缸(在正房前的院内),用一天。当时觉得,水味甜而正,比其他村的好,现在想,这大概就是同于阿Q之爱未庄吧?这也好,因为合于祖传的养生之道,知足常乐。还要说一下,其时都是人神杂居,我们村,东西街近西端路北有个关帝庙(其前为水井),东端路北有个土地庙。关帝庙只一间,敞亮,屋前有砖陛,便于年节在其上放炮。土地庙过于矮小,身材高的头可以及檐,其前有空地,早晨总有十个八个长舌男人在那里聊大天。其时是这样利用庙,或看待庙,落后吗?愚昧吗?承认有神鬼,是愚昧。但那是清末民初,五四大以前,现在是将及百年过去,不是还有不少男领其带,女高其跟,到神庙大叩其头吗,可见开化云云也并不容易。
  在回忆录里,像五四那代人一样,照例少不了对岁时、节气、民风的观照。他对婚丧、戏剧、节日、信仰的勾画,差不多是旧小说常见的。比如对杨柳青绘画的感受,完全是天然的。靠着直觉判断问题。与鲁迅当年的体味很是接近:
  腊月十五小学放假之后,年前的准备只是集日到镇上买年画和鞭炮。逢五逢十是集日,年画市在镇中心路南关帝庙(通称老爷庙)的两层殿里,卖鞭炮的集中在镇东南角的牲口市。腊月三十俗称穷汉子市,只是近午之前的匆匆一会儿,所以赶集买物,主要在二十和二十五两个上午。家里给钱不多,要算计,买如意的,量不大而全面。年画都是杨柳青产的,大多是连生贵子、喜庆有馀之类,我不喜欢。我喜欢看风景画和故事画,因为可以引起并容纳遐思。这类画张幅较大,还有四条一组,价钱比较高,所以每年至多买一两件。自己没有住屋,回来贴在父母的屋子里,看看,很得意。卖鞭炮,市上有多种摊贩,要选择物美价廉公道的。种类多,记得只买小鞭、麻雷子、花灯、黄烟;不买二踢脚和起花,因为那是大人放的。
  ……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六代之民:张中行别传(精装)》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自然,不含任何AI痕迹: --- 《星尘回响:古文明的黄昏与新生》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失落文明的宏大叙事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人物的生平记录,而是深入探索一个架空的世界——“伊索斯星域”——在其第三纪元末期所经历的漫长而痛苦的文明转型。伊索斯文明以其对“光能矩阵”的精妙掌握而闻名遐迩,他们的城市如同漂浮在以太之上的水晶塔群,科技与哲思达到了一个前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然而,任何鼎盛的辉煌都孕育着衰败的种子。 《星尘回响》以三部曲的形式,层层剥开了伊索斯文明由盛转衰的复杂肌理。 第一部:静默之蚀 (The Silent Blight) 故事始于一个看似寻常的“恒星周期”。伊索斯人习以为常的能量来源——矩阵核心,开始出现微弱但无法逆转的衰变。这种衰变并非物理上的损耗,而是一种“信息熵”的累积,它像无声的瘟疫一样侵蚀着世代积累的知识库和生物的基因稳定结构。 本部分着重描绘了社会上不同阶层的反应:以“守序者议会”为代表的保守派,坚信可以通过传统的仪式和对古老代码的反复校准来修复危机;而以年轻的星图绘制师卡西欧为首的“唤醒者”群体,则预见到这场危机源于文明对单一、脆弱技术的过度依赖。卡西欧和他的伙伴们,不顾议会的禁令,开始探索星域边缘那些被遗忘的、使用“谐振驱动”的原始技术,试图寻找替代能源的线索。他们面临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困境,更有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因为任何质疑矩阵的行为都被视为对神圣秩序的亵渎。 第二部:裂痕与流亡 (Fissures and Exile) 随着矩阵核心的衰竭速度加快,社会结构开始崩溃。昔日井然有序的城市变成了资源争夺的战场。本卷的叙事重心转向了“流亡者”群体。当中央权力体系彻底瓦解,数以百万计的平民被迫放弃漂浮的都市,踏上布满辐射尘埃的行星表面——“大地”,一个他们只在历史档案中读到过的、充满危险生物和稀薄空气的地方。 我们跟随伊利亚,一位前矩阵工程师的后代,她在逃亡的队伍中努力维持着秩序和希望。伊利亚发现,大地深处隐藏着一种远古的、有机生命形式——“硅藻森林”,它们似乎能够吸收并中和矩阵衰变产生的有害辐射。然而,硅藻森林不仅是生存的希望,也是新的冲突点。一部分流亡者渴望利用它们,将其视为新的能量源,这无疑将重复过去的错误;而另一部分人,在经历了失去一切的痛苦后,主张与自然共存,回归一种低科技的、更具韧性的生存模式。这一部分详细探讨了道德困境:为了生存,是否可以牺牲对环境的敬畏? 第三部:余烬的播种 (Sowing the Embers) 文明的黄昏并非意味着彻底的终结,而是形态的转变。《星尘回响》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千年之后。伊索斯文明的遗民已经分散在星域的各个角落,形成了无数个小型、自治的聚落。这些聚落有的依然固执地维护着破碎的矩阵残片,试图重建过去的荣耀;有的则完全融入了大地,其生活方式已经与曾经的星际文明截然不同。 故事的高潮聚焦于一个偏远的观测站,“低语哨站”。在这里,卡西欧的后裔和伊利亚的族人意外地发现了一份来自矩阵初建之时的加密日志。这份日志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矩阵的衰变并非意外,而是设计者刻意留下的“安全阀门”,旨在防止文明在达到技术顶峰后停止进化,强迫其进行“意识的跃迁”。 最终,幸存者们必须决定如何解读这份遗产。他们是选择继续与过去对抗,还是接受“星尘回响”的召唤,以全新的视角,编织一个不再依赖单一神话的未来?本书的结尾,没有提供一个圆满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开放式场景:在一颗新生的行星上,孩子们正用泥土和晶体碎片,而非全息投影,搭建着他们对星空的最初想象。 本书的特色: 《星尘回响》以其细腻的社会观察、深邃的哲学思辨和宏大的世界构建,探讨了技术依赖的危险性、文明的韧性以及记忆在传承中的扭曲与重塑。它是一部关于如何面对必然的“失落”,并从中寻找“新生”的史诗级探讨。书中对光能、熵变、信息学与有机生命形态交织的描绘,构建了一个既冰冷又充满生命力的独特宇宙景观。 ---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六代之民:张中行别传》(精装),就被其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精美的封面设计,似乎预示着书中蕴含的厚重历史与深邃人文。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传记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留下独特印记的个体。《六代之民》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想的空间,仿佛穿越了漫长的岁月,见证了家族的传承与个人的际遇。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史实的堆砌,更希望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张中行先生的人生轨迹,感受他所处的时代氛围,以及他对那个时代乃至后世可能产生的微弱却真实的影响。这本书是否能如我所愿,为我展现一个鲜活、立体的张中行?它又将如何描绘“六代之民”这一宏大叙事下的个体生存状态?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阅读中寻求答案的。精装本的品质,也让我对书的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希望能看到严谨的研究、精妙的叙述,以及能触动人心的细节。

评分

从《六代之民:张中行别传》(精装)的书名来看,我预感到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尤其是“别传”二字,总会让人联想到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或是被正史所忽略的细节。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和波澜壮阔的事件,更在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流淌的涓涓细流。张中行先生,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他的“六代”传承,又蕴含着怎样的故事?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勾勒出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他在这个背景下是如何一步步成长、如何做出选择的。精装本的包装,也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有了更高的期许,希望能看到扎实的考证和深刻的洞见。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一个家族的沧桑,以及一个时代在个人身上的印记。

评分

《六代之民:张中行别传》(精装)这个书名,极具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我一直对家族史和人物传记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我深信,每一个个体的人生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家族的传承更是历史的脉络。张中行先生,以及“六代之民”所代表的群体,究竟在怎样的历史舞台上,书写了怎样的篇章?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精装本的质感,也暗示了这本书可能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内容严谨的作品。我期待能够从中读到生动的人物故事,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甚至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生、关于传承的启示。它是否能够如其名所示,带我穿越历史的尘埃,去理解张中行先生及其家族的生命轨迹?

评分

读完《六代之民:张中行别传》(精装)的扉页和前言,我内心涌动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历史求真的敬意,也有对个体生命力的好奇。《六代之民》这个概念,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指血脉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一种在不同时代烙下的集体印记。张中行先生,在这个宏大的框架下,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是承接者,是开创者,还是默默的见证者?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以及人际关系的描摹。历史的宏大叙事固然重要,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细微之处,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选择与挣扎。精装版的厚重感,似乎也在强调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收藏意义,这让我更加期待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人的生平,更能窥见一个时代在个体身上的投射。

评分

捧着《六代之民:张中行别传》(精装),我仿佛闻到了纸张和油墨混合的古朴气息,这本身就带来一种历史的沉浸感。书名中的“六代之民”几个字,像是一个巨大的钩子,瞬间勾起了我对历史长卷的想象。“别传”二字则预示着,这不是一本寻常的传记,或许能挖掘出更多不为大众所知的细节和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张中行先生的个人经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更希望它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串联起“六代”的血脉与精神传承。精装本的厚实感,也让我对书的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相信其中必有经过仔细考量和深度挖掘的内容。我想知道,在那六代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哪些共同的印记,又有哪些鲜明的个体差异?这本书是否能让我看到历史的连续性,以及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坚韧与变迁?

评分

张师别传,点滴娓娓,亦事亦情,的确好书!推荐阅读。

评分

更有对心之所向的怡然自乐

评分

更有对心之所向的怡然自乐

评分

读书节活动买的,划算,质量也好

评分

书为大32开纸面精装本,装帧设计不错,可惜字体偏小,随手翻阅竟发现错别字,看来小社的编校质量还是堪忧

评分

更有对心之所向的怡然自乐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有时间慢慢读。

评分

作者从自己与张中行先生的交往中的感性印象出发,以饱含情感的笔触勾勒出这位有故事的老人的丰富一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