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作者*——美國著名漢學傢帕剋經過多年對匈奴曆史的研究寫成的作品;
譯者*——中國著名曆史學傢嚮達深入解譯。
全麵:
本書通過7個大章以時間綫詳述匈奴的起源、發展、沒落、消失。
全麵涵蓋瞭匈奴各時期軍事、外交、政治、經濟、文化……
解惑:
書中記述瞭很多人們想瞭解又難以找到答案的匈奴民族的神秘曆史。
★★★★★推薦閱讀
《中國傢風傢訓》《武則天傳》《簡明日本史》
內容簡介
匈奴一族究竟從何而來?
秦竟然不惜一切代價重建戰國長城抵禦匈奴!
匈奴究竟強大到瞭何種地步?
漢高祖劉邦被睏白登山束手無策!
如此強大的徵戰民族為何又會一夜消亡?
就好像人間蒸發,如今難以考證!
在這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傳奇?
這本書將通過7個大章的詳細著述給你答案!
作者簡介
E.H.Parker,音譯帕剋,外交官兼漢學傢。帕剋長期在中國生活,他藉此便利條件對漢語方言進行瞭深入的記錄和研究。他的研究在西方漢學界的漢語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
目錄
第一章 匈奴之古史
第二章 冒頓之禦宇
第三章 與中原爭霸時期
第四章 衰敗時期
第五章 屬國時期
第六章 匈奴之內屬分裂與衰亡
第七章 匈奴人之稱帝於中原北部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匈奴之古史
東亞遊牧民族之真正曆史,其時期情勢,俱與歐洲北族約略相似。中國自發現此輩而後,繼以戰伐,於是交往日繁;而種族間相刃相蕩之勢遂起;馴至邊患不絕,中國國勢因而淩夷,政治中心亦為之播遷不常;與羅馬帝國正復相似。希臘波斯之所遇者較夙於中國羅馬,然希羅多德(Herodotus)書中所紀塞種(Scythians)之生活習慣,栩栩若繪,而中國羅馬史籍所述則率為政治史,此其異也。然而希羅多德書中所紀,與中國史中之匈奴,羅馬史中之匈人,絲毫無殊。是故中國史中之匈奴與希臘之匈納(Oǔγγοι, or Hunnen)西方之匈人在字根上是否同源,隻一語而決耳。本書僅就中國史籍所紀,整齊排比,以任學人自為推尋,非確然有據,不漫為揚榷也。
匈奴史跡初見載籍之時,中國唯略知高麗、東北諸族、安南、大江以南諸土著,以及西藏遊牧民族之梗概,日本、緬甸、暹羅、印度、中亞、土耳其斯坦與夫南洋群島一帶,猶茫然不識。中國斯時對外關係唯局於北方騎馬寇掠之輩而已。匈奴一詞,屢見後來正史,唯在古初,不曰匈奴而為其他音近之字;歐西學者以為匈奴一詞始於西元前第二世紀,其說甚謬。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力闢其非,舉二例以證匈奴一詞,在西元前第二世紀前,即用為國名,且已聲威烜赫成為大國。中國史傢論述邊徼諸國,政治起源,輒喜歸諸中國流徙亡命之徒,以為此輩善於適應當地風尚,重以知書識字,故易居高位,掌大權,而團結各民族以成一國雲雲。後世如高麗、閩、廣、漢、甘、颱灣,誠如斯說;而西藏、濛古、滿洲諸遊牧民族中大緻亦不殊也。中史謂匈奴之先齣於夏後氏之苗裔曰湻維,以失行遁入北荒,建國稱王。自是以迄西元前二世紀,中國北方諸邦,屢遭此輩遊牧民族侵寇之害;然其世代年係絕少紀述,今日鈎稽古籍,於此輩往略跡窺一二;顧其濛昧之狀,比之希羅多德之紀塞種,無以異也。斯時東鬍民族尚未為中國所知,兩者接觸,猶在數百年後。唯匈奴以泱泱大國,故知之甚悉,後來屢用突厥人或突厥塞種(Tutko-Scythian)之名以稱匈奴帝國中各同種部落;然在西元後第五世紀以前,猶無突厥之名,漫以此稱往昔匈奴,將不免通人之譏矣。韃靼一詞或稱塔塔,或稱韃子,中史用此,殊為含混;而其見於史籍,亦在西元後第二世紀,其始此辭僅指一小部落而言,與突厥同。是故匈奴與匈(Hun)是否一詞,今姑不論,要之中國人對於北亞騎馬食肉飲酪之遊牧民族,除匈奴一詞外,並無他名以稱之,此與匈奴勢力失墮,為中國所驅,西行而入於北歐以後,北歐除匈以後之無他名以稱此輩騎馬食肉飲酪之遊牧民族,則可決也。復次,希羅多德所述與希臘波斯接觸之塞種,與中國之匈奴、歐洲之匈人正同,則屏去其他紛異之證,而謂此三者在種族上彼此息息相關,固至為閤理之結論也。
匈奴以馬背為傢,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駝(tuó tuó,同駱駝)、驢、騾、駃騠(jué tí)、騊駼(táo tú)、驒騱(tuó xí);亞述(Assyria)中亞之野驢,當亦有之。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無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烏獸;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氈)裘;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韃靼此俗,曆韆數年而不衰。至於子與兄弟,孰得先取,尚未之知;大約無子則歸兄弟,無兄弟則歸子耳。其俗無事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有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蓋其戰略,不外突擊詐敗與夫埋伏而已。中史稱其苟利所在,不知禮義;短刀相接,則有劍及匕首以為利器。古史或稱其鼕則穴居,此或特指東鬍而言也。
韃靼民族中亦復戰伐不絕,唯古紀濛昧,難得其概。要之自西元前一韆四百年至西元前二百年之間,中國與此輩遊牧民族戰爭之事,時見古籍,時期亦可見梗概,雖所述簡略,固可視為信史;至於年代不定,不足為病,中國史籍亦自西元前八二八年(周共和十四年)以後,年歲始有可徵也。今日中國如陝西、山西、河北諸省之北部,在當時俱為此輩遊牧民族牧馬之區;終戰國之世(西元前七〇〇年—前二〇〇年),中國與此輩常保其平等之勢。周室自天子以至諸侯,先後數與此輩遊牧民族藉和親以保其安謐,而趙武靈王且鬍服騎射,以效之也。現今又有一字源問題,即所謂東鬍(此辭大率用以稱契丹、滿洲以及高麗之先世而言,與以匈奴指突厥、迴鶻、黠戛斯之先世而言正同)一詞是否與歐洲之通古斯(Tungusic or Tunguz)一詞是否同源是也,在此不欲為詳細之討論,今隻略述其概。案俄文此字與中文意義正同,故二字語根若非同齣一源,則當屬非常巧遇之事。此外尚有一點,亦可見中國邊陲諸邦漸染韃靼思想之深也。趙襄子曾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此事深悖孔子禮教之觀念,而與匈奴塞種之習則甚近也。西元前第三世紀,嬴秦統一以前,趙國奄有今日山西、河北兩省之地,名將李牧戍邊,以誘敵之策,大破匈奴,殺十餘萬騎。秦滅六國而後,濛恬將十萬之眾北擊鬍,今河套一帶號稱鄂爾多斯旗之地,當時所謂河南地者,本已淪於異域,至是俱為所復。鬍人遁走漠北。濛恬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雲陽,因邊山險塹溪榖可繕者治之。起臨洮(今甘肅蘭州府地)至遼東萬餘裏築長城以防鬍。長城至今大緻完好,現代中國地圖率可見此。自長城築後,沿邊奇異之地名,常因代而不同。然在又一方麵讀史者應知此長城者,實一大血綫也,埋骨其間,無代或絕,韆餘年來,魂繞邊塞者奚止百萬。然而長城之築,固不自濛恬始;趙武靈王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秦亦築長城以拒鬍。東則燕(今北京平原一帶)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其後濛恬以三十萬眾戍邊塞,築長城,要不過增修前人之舊,而聯之為一而已耳。後來諸朝代有繕修,嚮東擴展;今日離北京三十裏所見之長城,大都為後來所修;兩韆年前之古長城,唯見於西北邊陲一帶,然已廢圮無餘矣。
前言/序言
簡明匈奴史(一本書破解馬背上的戰鬥民族興衰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