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食器

和食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浜裕子 著
图书标签:
  • 和食
  • 食器
  • 日本料理
  • 餐具
  • 生活美学
  • 饮食文化
  • 器物
  • 设计
  • 美食
  • 传统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122098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60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128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瓷器爱好者 日本文化爱好者 大众

  1. 你或许经常吃日本料理,也许偶尔还会在家做点日式家常菜,但你注意过日本料理所用的餐具吗?日本对器皿的讲究举世闻名,具体到餐桌上,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不同菜式都要用不同的餐具,这些餐具的纹理、质地、款式、搭配有什么深意,礼仪专家浜裕子将通过大量实物图为您讲解。

  2. 你喜欢和食器,精致的,古朴的,各有特色。大概也经常看到“清水烧”“美浓烧”“信乐烧”“唐津粉引”这些名词,这些术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器皿的格调“真,行,草”是什么,《和食器》为您一一道来。

  3.如果你只想购入一些基本款的和食器,该选择哪几件单品呢?餐具日常要怎样保养,摆盘有什么诀窍,“季节感”如何体现?《和食器》都将给出实用贴心的建议。


内容简介

  器皿是料理的衣装。

  即使是同样的菜品,放到不同的器皿中,其外观、带给人的感觉甚至味道都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

  《和食器》从常用的饭碗与汤碗开始,循序介绍和食器的款式、材质、纹样、产地等基础知识,挑选与保养的窍门,并示范正确的餐桌摆设。

  除此之外,还包含了和食器的历史与格调、不同纹理蕴含的意义、日式料理的用餐礼仪等等。

  和食器的世界很大,有道不完的知识,不妨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皿开始吧。


作者简介

  浜 裕子,花艺与空间设计师。

  历任英语、日语教师,后开始从事花艺装饰、桌面布置、室内设计、派对、广告等策划。近几年研究日本的生活文化,提出将生活空间艺术化的概念,主持“花生活空间”、举办“花&桌面布置者培养讲座”。著有《现代桌面布置》、《待客桌面布置72变》、《茶与日式点心的桌面布置》、《花餐巾》、《日式桌面布置》、《聚会桌面布置》、《花的桌面布置》,系列丛书《桌面餐巾的100种折法》(诚文堂新光社)等多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6
何谓“和食器” 8
第一章 陶器?瓷器 10
饭碗(陶器)12
饭碗(瓷器)14
茶杯茶碗 16
中盘 18
小碟?小豆碟 22
小钵?珍味钵 26
有盖瓷器?茶碗蒸容器 30
方盘 32
向付 34
荞麦猪口杯 36
土锅 38
大盘 40
大钵 42
德利?铫子?深底大杯?猪口小杯 44
急须?土瓶 46
其他的接待器皿 48
专栏 和食器衍生的赏玩法1
玩味和选择日本料理店的方法 50
第二章 漆器?玻璃器皿?其他 52
碗(漆器) 54
酒器及其他器皿(漆器) 56
膳?托盘(漆器) 58
重箱?切溜(漆器) 60
玻璃器皿 62
锡?竹?杉制器皿 66
复合素材器皿 68
筷子 70
筷架 72
桌布 74
长桌巾?桌旗 76
餐巾 77
手巾 78
纸饰 79
第三章 和食器的餐桌布置 80
将时尚的和食器用于日常生活 82
用三菜一汤款待意外的访客 84
轻松享受九谷烧的变绘系列器皿 86
用玻璃器皿打造夏日的清凉餐桌 88
深秋时节,与工作伙伴小酌一杯 90
在“盛大”的日子里营造出高格调的桌面 92
和食器的基本配置顺序 96
和食器组合的失败案例 97
专栏 和食器衍生的赏玩法2
拜访九谷烧作家、窑户 五十吉深香陶窑 98
第四章 和食器的基础知识 100
和食器各部分的名称 102
和食器的大小 103
和食器的历史 104
首先应该备齐的和食器物件 106
各式各样的和风纹样 108
根据季节选择器皿 110
器皿的格调『真?行?草』是什么? 112
和食礼仪 114
和食器的护理方法 116
和食器的摆盘 118
和食器的材料及制造方法 120
陶瓷器的制作技法与产地 122
个人推荐的和食器商店 124
专有名词索引126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时光的印记》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内容,且不涉及任何与“和食器”相关的主题。 --- 《时光的印记》 内容简介 《时光的印记》是一部跨越百年历史的家族史诗,深刻描绘了二十世纪初至当代,一个普通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坚韧与变迁。全书以细腻的笔触,聚焦于“林”氏家族三代人的命运轨迹,探讨了个人选择与宏大历史背景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时间如何塑造人的性格,又如何被人的意志所抗衡。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微光(1900-1940年代) 故事始于清末民初的江南小镇。林家祖父林文轩,一位受过新式教育的乡村教师,敏锐地察觉到旧世界的崩塌与新秩序的萌芽。这一部分重点刻画了文轩一辈人所面临的传统与现代的剧烈冲突。他倾尽所有,将家中的几亩薄田变卖,资助儿子林秉诚前往上海求学,期望知识能成为家族延续下去的唯一希望。 书中详尽描绘了二十年代上海的繁华与动荡。秉诚在法租界的一家外资银行工作,他迅速适应了都市节奏,但也因此与恪守旧礼的父亲产生了深刻的隔阂。秉诚的挣扎不仅仅是职业选择上的,更是文化认同上的——他是新世界的先锋,却也时常被内心深处的乡愁所困扰。这一时期,小说穿插了大量关于民国时期社会风貌、教育改革以及早期工人运动的细致观察,力求还原那个充满希望又暗流涌动的年代。文轩在故乡的坚守与秉诚在都市的漂泊,构成了第一代人精神世界的两极。 第二部分:风暴与重建(1940年代末-1970年代) 随着局势的转变,秉诚被迫放弃了他在上海的体面生活,带着妻儿举家迁往北方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第二部分的核心人物是林秉诚的女儿,林晓岚。晓岚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完全嵌入了新中国的建设浪潮中。 这一部分着重展现了在集体主义意识形态下,个体身份的重新定义。晓岚从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工厂技术员,逐渐成长为坚韧的劳动者。小说并未回避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带来的艰辛与牺牲,而是通过晓岚与她的工友、以及她那一代知识分子,展现了他们在巨大压力下如何维系人性的光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晓岚在“文革”期间对家庭的守护与对内心信念的坚持,进行了深入且克制的描写。她与父亲秉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曾经的隔阂在共同经历磨难后,转化为一种无声的理解与相互依靠。这一部分是关于牺牲、奉献与集体记忆如何影响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 第三部分:开放与寻根(1980年代至今) 故事进入了第三代人——晓岚的儿子,林远方的时代。远方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他的童年是物质匮乏向丰裕过渡的见证者。他没有经历过父辈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个人的成长与精神世界的探索。 远方是大学恢复招生后的第一批受益者,他选择学习文学与历史,这既是对父辈实用主义价值观的一种温和反叛,也是对家族历史的一种不自觉的追溯。他渴望了解祖辈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一部分的叙事节奏明显加快,充满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碎片化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 远方在成年后,利用工作之便,开始着手整理家族遗留下来的信件、日记和老照片。他重返江南故乡,试图找回“林家”最初的根脉所在。这段寻根之旅,不仅是地理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的和解。他意识到,祖辈的每一次抉择,无论看似多么微不足道,都如同水滴汇入江河,最终塑造了自己所处的时代。书中通过远方的视角,探讨了当代人在身份认同上的迷茫与超越。 主题与风格 《时光的印记》的叙事风格是扎实而富有层次感的。作者摒弃了宏大的政治说教,而是专注于通过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细微的情感波动和具体的物质环境来展现历史的重量。小说探讨的核心主题包括:代际的传承与断裂、知识分子的责任与困境、传统与现代性的永恒拉扯、以及在动荡年代中人性光辉的韧性。 最终,小说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共鸣:每一个生命都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注脚,但正是这些个体的“印记”,构筑了我们共同的历史。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近现代史、家族叙事文学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成为我们自己”的深刻沉思录。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考据方面也做得极为扎实严谨,完全可以作为一部辅助性的参考资料来使用。作者清晰地梳理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对“美”的不同诠释是如何体现在餐具设计上的。她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的“好”与“坏”、“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将器物放置在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去审视。例如,在讨论特定时期因资源短缺而诞生的“缺陷美”时,她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佐证,分析了当时材料供应的制约如何反而催生了意想不到的创新。书中对术语的解释也异常清晰,即便是对陶瓷烧制工艺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能通过作者抽丝剥茧的讲解,理解什么是“天目釉”的深邃,什么是“曜变”的斑斓。这种兼顾专业深度和大众可读性的平衡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仿佛经历了一次深度的冥想训练。每当翻到一页,看到那些静默、对称、带着自然肌理的器皿图片时,周围的喧嚣仿佛都被这书页的力量暂时屏蔽了。这与作者对“间”的理解息息相关。她反复强调,食器之美,不仅在于其形体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空间——即用餐者与食物之间、器皿与桌面之间的那片留白。这种留白,正是东方哲学中“空即是色”的最佳体现。它迫使读者慢下来,去关注那些通常会被忽略的细节:器口边缘那不经意的一抹弧度、盘底为了保持平衡而特意留下的痕迹。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用餐的方式都产生了微妙的转变,不再只是将餐具视为“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有生命的媒介,连接着食物的本味和生活的美学。这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洗礼,远超出了阅读一本工艺书籍的预期收获。

评分

初读这部作品,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观察力所震撼。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餐具的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时间”和“技艺”的史诗。作者并未停留在对器型和釉料的简单罗列,而是将笔触深入到制作过程的每一个微小环节。比如,她会细致地描述拉坯师傅在泥土中心找到平衡点的那个瞬间,或者釉料在高温窑火中经历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奇妙变色的临界点。文字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讲述某个家族几代人守护同一款模具的故事;时而又像猛烈的窑火般,激昂地描绘匠人在极限环境下挑战自我,试图复刻出失传釉色的决心与挣扎。这种深入骨髓的体验式描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被拉进了那个充满泥土芬芳和高温灼热的工作室,与那些沉静的器物一同呼吸、一同经历漫长的等待与蜕变。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器物与炙热的人文情感进行了完美嫁接。很多关于传统手工艺的书籍,往往会陷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赞美和刻板记录中,读起来让人觉得有些疏离和说教。然而,作者却很聪明地采用了“器物人格化”的手法。她没有直接去赞美某位大师的成就,而是通过记录这些餐具在不同家庭、不同人生阶段所扮演的角色,来侧面烘托出器物本身的价值。比如,一件朴素的茶碗,如何伴随一位老者度过数十年的晨昏,从新时期的光洁无瑕,到被岁月摩挲出包浆的温润;或者一套用于宴客的精致碗碟,如何见证了一场盛大喜宴背后的紧张筹备和欢声笑语。这些故事像散落在时间线上的珍珠,串联起来,便构成了这些“食器”鲜活的生命轨迹,让人在欣赏其工艺之美的同时,也为其中蕴含的日常温情而动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粗粝感的麻布材质,触感温润而厚实,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主色调是低饱和度的灰蓝色,中央烫印着简洁有力的书名“和食器”,没有多余的装饰,却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内页的纸张选择了米白色的纯木浆纸,纸张的纹理非常细腻,即使用钢笔书写也不会有墨水洇开的困扰。更令人称道的是插图的排版和印刷质量。那些描绘器皿局部特写的照片,光影处理得极其到位,器皿上的釉色、细微的裂纹,甚至是手工拉胚时留下的指痕,都被清晰地捕捉下来,那种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的质感,让人对这些餐具产生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作者在版式设计上似乎也深谙留白的艺术,疏密有致的布局,给予文字和图像足够的呼吸空间,阅读体验因此变得极为流畅和放松。即便是最不讲究阅读体验的读者,看到这样一本精心制作的书摆在案头,也会忍不住想要翻阅一番,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

开始好好做饭了,荒废一个夏天,养好家人

评分

有瑕疵

评分

信赖京东,物流速度快,品质有保证

评分

618活动满减加优惠卷价格超值,好评。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还行吧,感觉对我不是很实用。

评分

开始好好做饭了,荒废一个夏天,养好家人

评分

正宗的法餐讲法,详细讲了酱料等的制作,比教做几个菜重要得多。

评分

信赖京东,物流速度快,品质有保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