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医源大家(增订版)》是“医源”系列丛书的第二本,作为《医源传奇》的延续,它以同样的方式记录了当代上海一批医学大家的成长轨迹与杰出成就。这些著名医学家将所有的才智和热情都奉献给了他们终生热爱的事业,在救死扶伤的崇高信仰引领下,倾尽心力探索钻研,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医源传奇》中所记载的那些第1代学科奠基人不同的是,《医源大家》中的主人公们大多数从和平年代开始医学生涯,数十载光阴,几代人耕耘,他们的故事与我们祖国的建设发展紧密相连,见证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历程,从一无所有到繁荣昌盛。
目录
在攀登科学巅峰的路上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
科研巾帼绚丽风景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
仁心济世树丰碑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江绍基
双螺旋线谱上的作曲者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健人
业以才成德以才广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
执着、坚守、美丽的人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
皓首穷经创美人间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涤生
探索未知禁区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
勤于探索明道优技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戴魁戎
淡泊儒雅的医学人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项坤三
梦想诞生奇迹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
后记
精彩书摘
《医源大家(增订版)》:
镇江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1953年8月17日,陈竺就诞生在这个以“香醋”闻名中外的城市。父母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专业,是我国著名的内分泌专家陈家伦先生和许曼音女士。陈家育有3个儿女,陈竺是长子。陈竺的童年是在父母充满医学词汇的语言环境中度过的。陈家伦夫妇工作十分忙碌,只好请了一个保姆来帮忙照顾陈竺的弟妹,陈竺则基本上是由他的爷爷一手带大的,陈竺非常幸运,爷爷既宠爱他,又能够满足陈竺幼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学识的父母,开明的教育方法,加上慈爱爷爷的悉心教育,陈竺在这样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快乐地成长着。
然而1966年,一场“红色风暴”转瞬就改变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文化大革命”的旋风刮进了陈家,陈家伦因1957年“反右”中被划为右派分子,一向开朗上进的陈竺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压抑,许曼音体察到了儿子的心理变化,她对孩子说:“要相信共产党是对人负责的。”母亲耐心及时地调整着陈竺的心态。1967年到1970年春,陈竺在上海市红星中学读初中,虽然当时的教学秩序十分混乱,他还是在几位非常敬业的老师指导下,对科学知识产生了极大兴趣。平静的校园生活被席卷而至的上山下乡浪潮打破了,1970年4月,只有16岁的陈竺随着上山下乡的大军,辗转来到了江西省赣南地区信丰县小江公社山香大队的老圳头生产队,开始了他为期4年的知青生活。
陈竺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现实的风起云涌,在不安中夹杂着一丝对即将来临的战天斗地的兴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江西赣南地区极其贫困,吃不饱、穿不暖,从事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水田。艰苦的劳动,营养的匮乏,曾令陈竺昏倒在山间小路。农村的贫穷、辛劳,每日单调、枯燥的田间劳作,击碎了这些热血知青的雄心大志,爱思考的陈竺困惑了。他想不明白,这样能建设出中国未来的共产主义美景吗?农村的贫穷落后的现状,让少年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陈竺开始从书本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他翻出父母带给他的中学数理化课本和医学专业的大专书籍。每天晚饭后开始了自学。陈竺这个年龄的中学生的学业因“文化大革命”而荒废了,插队生活更使没有多少知识储备的青少年远离了知识和文明。要想在那样的环境中坚持学习,需要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江西赣南的知青和老乡,有些人也许已不记得陈竺了,但他们还记得那件让山村民众惊诧的往事。当陈竺订的1元钱1本的英文版《中国建设》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偏僻的山村时,轰动一时。是啊,1元钱买1本书,在饭都吃不饱的当时,太奢侈了!这本从每月仅7元的生活费里节约出来的学习资料,对渴望学习的陈竺如雪中送炭。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父母和初中时的几位老师,都对陈竺的学习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山村的老乡虽然不能在陈竺的学习上给予什么帮助,但他们对这些城里娃生活上的关爱,让陈竺无法忘怀。农村劳动是高强度的,插秧、割稻、挑粮……稚嫩的城里娃常常因体力的透支而病倒。闻讯赶来的农民送来了他们自制的蜜糖水,他们以最简单、最朴素的方式关心着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这些真情实意给远离父母的陈竺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
感情丰富的陈竺在取得了众多的科学成就,站在长江学者的颁奖台上时,曾满怀深情地怀念起远在江西的父老乡亲。他说:“此刻我的思绪也飞向了曾经下放务农的数千里之外的江西农村,那里的父老乡亲和全国的父老乡亲们一样,在国家和我们这代人最困难期间的养育之恩,让我永志难忘。”
虽然因为出身不好一再失去求学的机会,但他的好学、认真和负责赢得了老乡和知青的信任。1974年,他走上了从医的第一个岗位——赤脚医生。
……
前言/序言
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主义登上人类社会的前台,推动了医学发展,但是,医学也从此陷入依赖实验技术、忽视人文精神的困惑。然而,医学毕竟是“人学”,它起源于对人的关怀,所以医学是科学的,也是人文的。医学只有更好地与人文社会科学携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寻求自身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医源》系列文化丛书对名医大家医学人生的记录、挖掘和整理,为医学文化的传承做了一件实事。
因为工作经历的缘故,我曾有幸与本书中的绝大部分医学大家共事,他们中有不少还是我的老师,在积极探索医学未知领域的道路上,我与他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伟大的人格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也时刻激励着我积极投身于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建设中。
向医学大家学习,就要学习他们为人、治学的品格。王振义院士的为人、治学堪称楷模。我在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和医学院院长期间,曾多次登门向王院士请教,他大医精诚、无私奉献的崇高人格,以及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伟大胸怀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王院士曾说过:“一个医生,应该把病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最大的动力就是如何为病人服务。”在这一信念的驱动下,他无私无畏,勇担风险,在国际上首创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难题,毫无保留地将新疗法推广给国内外同行,抢救更多病患,而个人所获科研奖励则捐献给学校和医院,支持医学科研发展;在这一信念的驱动下,他以七旬高龄开始学习电脑技术,积极掌握新理论、学习新知识,及时了解世界医学进展前沿的动态;在这一信念的驱动下,他至今仍坚持每星期进行教学查房,亲临一线,继续为血液学科培育一批又一批人才。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为人为医的典范。
由于我个人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渊源,本书中记载的许多故事我都历历在目,终生难忘。我相信这些故事折射出的精神能够成为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生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医源大家(增订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