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13年,住在倫敦的邁剋爾為男友做瞭一份特彆的早餐,並分享到瞭自己的Instagram賬號上。這是一份完全對稱的早餐,收獲瞭很多網友的贊。從此,邁剋爾每天早上都為男友做一份精緻的早餐,完全對稱,絕不重復,七點準時上傳。
英國著名廚師傑米·奧利弗給邁剋爾的早餐圖片點贊,Instagram創始人也成為他的崇拜者。他說,“這顯示瞭人們是如何度過這一天,並讓這一天變得美麗的。”至此,邁剋爾的賬號有瞭近70萬關注者,每張照片都能獲得將近兩萬個點贊。
接下來,有瞭這本邁剋爾齣版的早餐書。這本書已經在英國、美國、颱灣齣版,既是一本烹飪指南,也是一本精美的時尚生活讀物。書中以食譜的形式,介紹瞭幾十種日常易操作的早餐,分地域介紹這些早餐的文化背景,還配有邁剋爾自己製作、拍攝的完美對稱的精美圖片,令人飢腸轆轆的同時也鼓舞人心、讓人換一種方式來看待早餐這件“小事”。
作者簡介
[英]邁剋爾·徐,英國美食攝影師,自2013年在Instagram上開始“完美對稱早餐”的圖片連載,每天為戀人做一份完全對稱、每天不重樣的早餐,至今從未間斷。他的美食賬號“SymmetryBreakfast”現在已有近70萬粉絲。邁剋爾和他的伴侶馬剋現居住在上海。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這是一本認真寫作、能激發你對早餐的種種靈感的書。”
——傑米·奧利弗(英國大廚)
“這本書教會人們如何讓每一天過得更精彩。”
——凱文·斯特羅姆(Instagram聯閤創始人)
“這裏有來自全世界的早餐與愛的慶典。”
——《觀察者報》
“連傑米·奧利弗都關注瞭這個賬號,你就該明白他們有多贊!”
——《英國晚報》
“從經典的香蕉麵包、簡單的美式玉米餅到傳統日式早餐甚至委內瑞拉牛角包……這些鼓舞人心的美食帶我們瀏覽瞭整個世界。”
——《住宅與庭園》
“參考邁剋爾·徐的這些食譜,你可以在傢享受美食天堂。”
——《衛報》
目錄
引言 在世界的某個地方,一定有人正在吃早餐 006
早餐麵包 013
尼日利亞酸粥搭配油炸豆餅 015
木薯粥 019
李子蜜餞 021
牛奶燕麥粥 023
堅果碎 024
脆皮葡式蛋撻 027
脆脆的摩洛哥煎餅 030
北愛爾蘭式早餐 033
填滿火腿的委內瑞拉羊角包 039
燕麥果汁 041
天下之鮮,莫貪一招嘗遍 042
木薯餅 045
巴西芝士麵包 046
荷蘭醬 050
玉米餅夾蛋 051
薑汁啤酒培根配烤燕麥 055
至尊百吉餅 057
印第安薄煎餅 060
源自秘魯的紫玉米汁 062
秘魯玉米粽配薩爾薩辣醬 063
胖孩豆 069
炸雞與比司吉麵包 071
離婚雞蛋 075
吉事果加火腿配焦糖蘸醬 077
玉米麵包 081
魔法玉米粥 084
純肉汁 087
黑咖啡 089
南方冰茶 091
法式玉米吐司 095
荷蘭泡芙 097
一杯迷人的茶 100
夏威夷米飯漢堡 103
性彆不定的綠衣神仙 106
傳統日式早餐 111
溫泉蛋 113
大阪燒 115
飛碟三明治 118
菲律賓可可粥 121
泡菜 125
菲律賓茄子蛋捲 127
烤香蕉麵包 131
香蕉番茄醬 133
白粥和油條 137
簡易粥 139
香港抹茶雞蛋仔 141
擺盤的重要性 143
馬來西亞椰漿飯 147
生煎包 149
鴛鴦奶茶與港式奶茶 152
鷹嘴豆咖喱與炸麵包 157
印度南部的蒸米漿糕 161
泰式叉燒肉串、蒸米飯和辣椒蘸醬 163
焦特布爾最棒的拉西奶昔 166
馬沙拉奶茶 168
緬甸魚闆麵 171
孟買五香土豆漢堡 175
巴格達奇異蛋 181
俄羅斯芝士煎餅 183
羅特餅 186
埃塞俄比亞英吉拉餅與飛飛燉菜 188
波波利五香粉 192
羽衣甘藍 193
埃塞俄比亞雞肉燉菜 194
埃塞俄比亞紅扁豆燉菜 195
埃塞俄比亞辣味黃油 196
埃塞俄比亞番茄沙拉 197
猶太捲餅 201
埃及燉豆 203
布雷剋酥餅 207
蔬菜烘蛋 209
土耳其薄餅213
利比亞甜甜圈 215
茄醬烘蛋 219
鹹味酸奶 221
荷式早餐 225
卡諾裏捲 226
意式早餐 229
芝士烘蛋餅 233
愷撒煎餅 236
布裏歐麵包與格蘭尼塔冰沙 239
挪威脆餅 241
阿爾及利亞蜂蜜煎餅 245
西班牙辣土豆 246
丹麥酸奶黑麥麵包 248
荷蘭小煎餅 251
盤中世界 253
單糖漿 258
美祿馬提尼 259
牡蠣雞尾酒 260
僵屍復活2 號 261
血腥瑪麗 263
午後之死 265
髒髒科米特 267
我要媽媽 269
琴酒泡茶 270
攝政潘趣酒 271
鋼梁酒 274
伯爵紅茶威士忌酸 276
葡萄柚甜酒 277
緻謝 278
精彩書摘
在世界的某個地方,一定有人正在吃早餐
愛情總會讓人犯傻,當初以愛為名所做的事過後往往令自己羞愧不安,但是,那些為愛而生的行為卻從此在世上留下瞭最美的痕跡。這本書或許就是其中之一。
最初將早餐擺成對稱形狀並拍照記錄下來之時,我完全沒有想到這一舉動會産生什麼影響,也沒有想到我會從中收獲什麼。甚至三年後,麵對將其總結成書的機遇,我依然甚感惶恐。我從心底裏認為,這件事的重點並不在於食物,也不在於我全職工作於博物館之餘還花費大量時間創造齣這600多張圖片裏的美食。
甚至也不關乎承諾或責任。它隻是代錶著與愛人在一起的金色時光。
寫作的過程中,我也認識到瞭一些其他事情。
首先,我發現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或許我們之前有政治隔閡、有不同的曆史因緣、有各異的體態特徵,但很多人都會激動而真誠地嚮我展示他們如何做齣自己喜愛的美食,偶爾也讓我垂涎不已,有一些人甚至因此交到瞭好朋友。我喜歡各式各樣的人,喜歡結交新朋友,這種感情驅動著我不斷去探索食物、探索人們分享美食的方式。
其次,我發現食物其實有著根深蒂固的政治性。敢不敢試試在格拉斯哥點一份英式早餐?在意大利中午喝卡布奇諾?或者問問以色列人茄醬烘蛋的來曆?食物之所以對我們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定義著每個人,反映著我們的喜好,同時還代錶著一種群體認同感。這也是寫一本食譜的挑戰所在,不僅僅要匯集優質食譜,還要避免觸犯部分人的忌諱。希望這本書裏的內容沒有踩到雷區。
有些食譜有著通用做法,有些則因政治或地理因素而各有不同。因此在成書的過程中我學到的第三點就是:早餐的形式沒有定義或標準。這裏我想引用世界頂尖食品研究專傢馬西莫·濛塔納裏的一句話:“你所說的早餐僅僅是你知道的早餐。”然而我還是幾乎每天都會收到這樣的評論:“這根本不算早餐。”
我每天發布的早餐會在社交網絡上得到很多評論,說實話,上述這種評論最讓我感到睏擾。並不是因為這些評論者說錯瞭,也不是因為我對他們的看法有何意見,而是對這種故步自封的想法感到遺憾。我自己也一直生活在根深蒂固的傳統之中,但是我始終相信跳齣傳統纔有樂趣,不循常規纔會創造新意。大多數傳統都不是全球共有的,也並非每個人都能接納彆人的傳統。這就是我想通過本書所傳達的理念。
我們的飲食習慣來源於各自的曆史文化,這也就解釋瞭為什麼正宗的印度美食會偏辣,為什麼中國人會喜歡喝茶。這些傳統習慣是在曆史長河中一點一滴構建起來的,而如今它們正接受著全球化的衝擊。通過網絡,我能看到與英國有8個小時時差的中國香港人正在吃早餐,但這種事對我父母來說相當奇幻,對先輩更是不可思議。
本書各章節食譜大緻根據時區劃分,從我和馬剋的傢倫敦,一路嚮西環繞全球,因此第一章的內容包含英國、葡萄牙、摩洛哥和尼日利亞的食譜。從北極到南極,在這一條細細的本初子午綫上,不同大洲、不同種族、不同季節的數百萬人在同一時刻起床享用早餐。雖然或許早餐對他們各有著不同意義,但我想將這些食譜匯集起來,用一種有理可循又不會引起爭端的方式。
作為一個蘇格蘭人、上班族、英中混血,我覺得自己比較有資格嚮大眾發問:什麼是傳統?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我要讓傳統來指導我自己的生活?當然,你也並非必須得是混血纔能做齣這樣的考問。自兒時起,我的一日三餐就同時混雜著各國風味(不要太驚訝,這就是我們老徐傢的生活方式)。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我想許多傢庭都會有這種體驗。
第四,我學會瞭不要對其他人的生活方式指手畫腳。如果你不喜歡吃早餐,我也不會勉強,更不會嚮你灌輸早餐的營養健康之道。如果你根本不喜歡跟伴侶吃同樣的早餐,那就不用吃一樣的!不喜歡喝茶?雖說有點遺憾,不過完全沒關係!我希望我的早餐能給你帶來靈感,而不是讓你更加沮喪。之所以每天為馬剋做早餐,是因為我們每天能在一起相處的時間隻有早上。或許對大傢來說,要做齣這種早餐有些難,5點起床是有點早,但我希望大傢意識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早餐可以成為與愛人相處的珍貴時光,對我來說,正是這些早餐讓每日清晨都如此意義非凡。
本書中的食譜大多依照其起源地的口味製作,算是比較正宗。我媽媽過去常說:文化遷移的難度堪比搬動仙人掌,而追求完美更是成事之敵。她的教誨讓我明白,你不可能取悅每一個人,也不必這樣做。我曾在北京麥當勞見過有些人拿筷子吃薯條,也曾在倫敦史密斯菲爾德區的聖約翰餐廳吃過瑪德琳蛋糕,比所有法國餐廳做得都好。這麼多食譜從久遠的中世紀流傳至今,早已穿上瞭現代的外衣,變成瞭更適閤在Instagram分享的模樣。
食物是文化的入口,而不是國與國之間的城牆。人們不該太執著於贊頌正宗口味,但說實話這真是太難瞭。來自緬甸甚至是某個無主權國傢的一個食譜,怎麼就能反映齣該國的復雜性、人民習慣或是曆史故事呢?不可能的。不過我還是想做齣來試一試。
最終,迴到主題,我們又說到瞭愛。從邂逅的第一天起,我對馬剋的愛就從未隨時間流逝過,反而日日增長。我們保持著對食物、對旅行的熱愛,享受著彼此之間的陪伴。盡管我還等著有朝一日馬剋也能早起為我做早餐,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不會停歇。如我所說,這一切都是為瞭愛。
……
晨曦之約:一本書,關於生命與時間流轉的隱秘注腳 作者:佚名 內容提要: 《晨曦之約》並非一本工具書,也非流行的心靈雞湯。它是一部跨越時間、融入哲學與觀察的隨筆集,以“黎明時分”這一特定時間點為切入點,探索人類在世界蘇醒前那段獨有的、介於夢境與現實之間的微妙心境。全書分為“光影的誕生”、“寂靜的對話”、“萬物的序麯”三個宏大篇章,通過細膩的筆觸,解構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卻又至關重要的瞬間。 第一章:光影的誕生——宇宙尺度的獨白 本章聚焦於日齣前後的物理現象與心理感受。作者以近乎天文學傢的嚴謹,描繪瞭地球自轉帶來的光綫變化如何影響人的感知閾值。書中收錄瞭大量作者在不同地理位置,從北極圈的漫長曙光到赤道雨林中突如其來的破曉的觀察記錄。 這不是簡單的天氣記錄,而是一種對“存在”的叩問。作者探討瞭“預見性”在人類心理中的作用——我們對光明的渴望,是否源於對黑暗的本能恐懼?書中有一篇著名的篇章《灰色的價值》,詳細分析瞭日齣前“純粹的灰色”如何成為色彩的母體,以及這種中性色調如何使人的思緒變得更為純淨、不受既有經驗的乾擾。 其中穿插瞭對古代文明如何將黎明視為神諭降臨時刻的考證,比如古埃及對拉神初升的崇拜,以及早期農耕社會對第一縷陽光下露水成分的神秘解讀。作者將這些曆史的碎片與現代人麵對手機屏幕時瞳孔的微小擴張進行對比,思考人類對“開始”的集體無意識依賴。 第二章:寂靜的對話——城市肌理下的內在迴響 如果說第一章是麵嚮外部宇宙的觀察,那麼第二章則完全內嚮,聚焦於城市在清晨五點到七點間的“真空期”。此時,絕大多數人尚未開始活動,交通係統處於最低負荷,這是城市最接近“原始自然狀態”的時刻。 作者深入描寫瞭在這些寂靜中纔能捕捉到的聲音:老舊建築管道中水流的私語、清晨第一班地鐵列車駛過軌道時特有的低沉共振、環衛工人掃帚與石闆路摩擦發齣的規律聲響。這些聲音被賦予瞭人格化的意義,成為與“自我”進行對話的媒介。 本章的重點是“隱形的勞動者”。作者花費瞭數月時間跟蹤記錄清晨準備開店的麵點師、清晨送奶工、以及在黎明前就開始準備第一班手術的醫護人員。通過他們的側麵視角,揭示瞭一種在社會喧囂被關閉時纔能被看見的、堅韌而默默付齣的生命力。書中沒有煽情,隻有對“秩序構建者”的冷靜緻敬,強調瞭在“完美”的錶象背後,必然存在著大量的、不被記錄的、對時間的精準掌控。 例如,作者詳細描繪瞭一位淩晨三點開始揉製麵包的老匠人,他揉麵的力度、節奏與他自己的人生經曆形成瞭怎樣的對應關係;以及一名清晨通勤者,在擁擠的公交車上,如何通過冥想的方式,將外界的嘈雜轉化為內在的背景音樂。 第三章:萬物的序麯——微觀世界的秩序與不確定性 第三章將視野從宏大轉嚮微小,探討在晨光初現時,生命體是如何對環境變化做齣即時反應的。這部分內容結閤瞭生物學觀察與哲學思辨。 作者觀察瞭蜘蛛在清晨露水中編織新網的結構力學,分析瞭第一隻醒來的鳥兒為何選擇特定的音調鳴叫,以及植物葉片如何通過氣孔調節水分蒸發以應對即將到來的熱量。這些微觀的“序麯”,被視為整個白晝活動的總綱。 其中一個核心論點是“預設的混亂”。作者指齣,雖然黎明象徵著秩序的迴歸,但清晨的微小變動——如突然的強風、不期而至的濃霧——往往是打破既有平衡、引發後續事件的關鍵。書中記錄瞭一次作者在山區目睹閃電引發的早期林火,以及清晨第一束陽光穿過煙霧時形成的奇異光暈,探討瞭美學與災難在同一時刻共存的可能性。 《晨曦之約》的最終指嚮,是邀請讀者慢下來,重新校準自己的生物鍾與自然節律。它不提供答案,隻提供一種更具穿透力的“看見”的方式。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參與瞭一場極其私密且漫長的清晨對話,關於我們如何啓動新的一天,關於我們如何與那個即將到來的世界達成和解或挑戰。它提醒我們,一天中最本質的邏輯,都已在光綫尚未完全鋪展開來的那一刻,被低語著設定好瞭。 讀者群體: 適閤對時間哲學、城市觀察、自然現象細微變化感興趣的讀者;以及任何希望在快節奏生活中尋找片刻靜謐與深度思考的個體。 全書風格: 冷靜、剋製、觀察入微,文筆內斂而富有畫麵感,兼具科學的精確與文學的詩意。全書的基調是清醒的,但又不失對生命奇跡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