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學用解讀(第2版)-名醫世紀傳媒

經方學用解讀(第2版)-名醫世紀傳媒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付 著,王付 編
圖書標籤:
  • 經方
  • 中醫
  • 方劑學
  • 經典醫籍
  • 中醫臨床
  • 名醫世紀
  • 醫學
  • 養生
  • 中醫古籍
  • 中醫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河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4989322
版次:2
商品編碼:12200321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字數:496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在第1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全書共16章,分彆介紹瞭錶證、錶裏兼證,以及肺、心、肝、腎、脾胃、膽、大腸、膀胱、痰飲、婦科等多種病證的臨床用方,內容包括上述病證所用的代錶方劑、藥物組成、用法用量、治法功效,以及配伍原則與方法、臨床應用指導、方藥的藥理作用、臨床診治案例等。作者以經方理論結閤臨床為切入點,以經方組成和臨床運用為論點,以學用經方基本代錶方為核心,以類方組成及適應證為拓展,以臨床診治醫案為範例,引導讀者學習藉鑒古人組方思路和配伍技巧,從而達到學會運用經方辨治臨床病證之目的。本書內容豐富,思路新穎,理論聯係實際,指導性、實用性強,適閤於各級中醫與中西醫結閤臨床工作者閱讀參考,亦是中醫院校師生輔助教學的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本書在第1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全書共16章,分彆介紹瞭錶證、錶裏兼證,以及肺、心、肝、腎、脾胃、膽、大腸、膀胱、痰飲、婦科等多種病證的臨床用方,內容包括上述病證所用的代錶方劑、藥物組成、用法用量、治法功效,以及配伍原則與方法、臨床應用指導、方藥的藥理作用、臨床診治案例等。作者以經方理論結閤臨床為切入點,以經方組成和臨床運用為論點,以學用經方基本代錶方為核心,以類方組成及適應證為拓展,以臨床診治醫案為範例,引導讀者學習藉鑒古人組方思路和配伍技巧,從而達到學會運用經方辨治臨床病證之目的。本書內容豐富,思路新穎,理論聯係實際,指導性、實用性強,適閤於各級中醫與中西醫結閤臨床工作者閱讀參考,亦是中醫院校師生輔助教學的參考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錶證用方解讀

第一節太陽中風證用方

第二節太陽傷寒證用方

第三節太陽溫病證用方

第四節太陽柔痙證用方

第五節太陽剛痙證用方

第六節太陽寒濕痹證用方

第七節太陽濕熱痹證用方

第八節太陽風水夾熱證用方

第九節太陽風水錶虛證太陽風濕錶虛證用方

第2章錶裏兼證用方解讀

第一節錶寒裏熱證用方

第二節錶裏俱寒證用方

第三節錶寒兼裏水氣證用方

第四節錶寒兼陽虛證用方

第五節錶寒兼營衛氣血虛證用方

第六節錶證兼陰陽氣血俱虛證用方

第3章肺病證用方解讀

第一節肺熱證用方

第二節肺寒證用方

第三節肺痰飲證用方

第四節肺(胃)陰虛證用方

第4章心病證用方解讀

第一節心陽虛證用方

第二節心(腎)陽欲脫證用方

第三節胸痹證用方

第四節心陰陽俱虛證用方

第五節心腎不交證用方

第六節心脾兼證用方

第七節心肺陰虛證用方

第八節心熱證用方

第九節飲邪淩心證用方

第5章脾胃病證用方解讀

第一節脾胃熱證用方

第二節脾胃寒證用方

第三節脾胃濕熱證用方

第四節胃熱脾寒證用方

第五節脾胃痰飲證用方

第六節脾胃水氣證用方

第七節脾虛水泛證用方

第八節脾氣滯氣虛證用方

第九節脾瘀血證用方

第十節脾約證用方

第十一節胃癰熱證用方

第十二節胃氣下泄證用方

第6章肝病證用方解讀

第一節肝熱證用方

第二節肝寒證用方

第三節肝氣鬱滯證用方

第四節肝瘀血證用方

第五節肝寒血虛證用方

第六節肝氣逆證用方

第七節肝膽濕熱證用方

第八節心肝陰血虛證用方

第九節肝脾兼證用方

第7章腎病證用方解讀

第一節腎陽虛證用方

第二節腎陽虛水氣證用方

第三節腎虛寒濕證用方

第四節腎寒氣逆證用方

第五節腎陰虛水氣證用方

第六節腎陰陽俱虛證用方

第七節腎中濁邪陰陽易證用方

第八節腎虛胃熱證用方

第8章膽病證用方解讀

第一節膽熱證用方

第二節少陽陽明熱證用方

第三節膽心熱證用方

第四節膽熱水氣證用方

第9章大腸病證用方解讀

第一節陽明熱結證用方

第二節陽明寒結證用方

第三節大腸熱結津虧證用方

第四節大腸熱利證用方

第五節大腸滑脫證用方

第六節大腸痰飲證用方

第七節大腸瘀熱癰證用方

第10章膀胱病證用方解讀

第一節膀胱瘀熱證用方

第二節膀胱濕熱證用方

第三節膀胱水氣證用方

第11章血證及婦科病證用方解讀

第一節血瘀證用方

第二節血虛證用方

第三節齣血證用方

第四節毒熱血證用方

第12章痹證用方解讀

第一節陽虛痹證用方

第二節氣虛痹證用方

第三節陽虛熱鬱痹證用方

第13章痰飲證用方解讀

第一節痰阻咽喉證用方

第二節痰阻胸膈證用方

第三節痰鬱牡瘧證用方

第四節飲結胸脅脘腹證用方

第五節膈間水飲證用方

第14章咽痛證用方解讀

第一節咽痛熱證用方

第二節咽痛寒證用方

第15章蟲證用方解讀

第16章外治用方解讀

第一節濕熱下注證用方

第二節濕毒下注證用方

第三節寒濕下注證用方

參考文獻

附錄方劑索引


精彩書摘

學用“腎病證用方解讀”,尤其是方藥配伍原則與方法,是提高臨床用方治病的關鍵因素之一,其主題有三。

其一,針對病變證機而用藥。審腎病證主要有:腎陰虛證,其治當滋補腎陰;腎陽虛證,其治當溫補腎陽;腎陰陽俱虛證,其治當滋陰溫陽;腎寒氣逆證,其治當散寒降逆;腎陽虛水泛證,其治當溫陽利水;腎陽虛寒濕證,其治溫陽散寒除濕,等等。辨腎病證盡管有諸多,但其辨其治均可從陰陽虛實入手,以法選用溫陽、益陰、利水、除濕,或陰陽並治,或虛實並調,隻有針對病變證機選方用藥,纔能達到提高治療效果之目的。

其二,針對生理特性而用藥。審腎的生理特性主要有:腎主陰陽,主藏精,主水等。所以在用方配伍方麵必須重視調理陰陽,溫陽,固精,育陰,氣化水津等,隻有針對生理特性而用藥,纔能將提高辨治腎病證落到實處。

其三,根據方藥組成而用藥。審病變證機在腎,其治既要考慮治邪,又要考慮腎的生理特性,同時還要考慮糾正方藥弊端而用藥,隻有這樣纔能使方藥充分發揮治療作用而沒有副作用,臨證隻有如此考慮用藥,纔能達到愈腎病證之目的。

第一節腎陽虛證用方

天雄散雖歸在腎陽虛證用方,但辨治病證並不局限於腎陽虛證,更可辨治其他諸多雜病。運用天雄散辨治諸多雜病的病變證機必須是陽虛不固,在臨床中無論是治療腎陽虛證還是治療諸多雜病,都能取得良好治療效果。再則,運用天雄散辨治腎陽虛證可用原方量,若是辨治其他諸多雜病可酌情調整方藥用量。

結閤臨床運用天雄散辨治諸多雜病的體會,既可辨治腎陽虛證,又可辨治陽虛滑脫證,更可辨治心腎不交證,還可辨治脾腎不固證,但必須因病變輕重而酌情調整用藥用量。

【代錶方】天雄散。

【組成】天雄炮,三兩(9g);白術八兩(24g);桂枝六兩(18g);龍骨三兩(9g)。

【方歌】天雄散中白桂龍,陽虛失精此方崇,

腰酸膝軟有惡寒,溫腎益陽能攝精。

【用法】上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功用】溫腎益陽攝精。

【適應證】腎陽虛失精證:夢中失精或無夢而失精,腰酸腿軟,惡寒,發脫齒動,或健忘,或頭暈,或耳鳴,舌淡,苔薄,脈沉弱。

【配伍原則與方法】腎陽虛失精證的基本病理病證是陽氣虛弱於內;精不得陽氣固攝而外泄。因此,治療陽虛失精證,其用方配伍原則與方法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麵。

1�閉攵災せ�選用溫陽散寒藥腎陽虛弱,寒氣內生,寒氣內生又肆虐陽氣,陽氣不得固攝陰精,精氣外泄,癥見失精,其治當溫陽散寒。如方中天雄、桂枝。

2�焙俠砼湮榻∑⒁嫫�藥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源,先天之陽氣虛弱,其治當健脾益氣以榮先天,隻有有效地健脾,纔能達到補益腎氣的目的。如方中白術。

3�蓖谘婆湮楣躺�藥精氣不得陽氣固攝而失守,一方麵要治病求本即溫陽散寒,而另一方麵還要治病求標即收斂固澀,隻有標本兼治,纔能使精氣得以內守。在配伍固澀藥時最好亦有安定心神的作用,以使心神能主持於下,精氣得心氣所主而安藏。如方中龍骨。

4�彼嬤ぜ蛹跤靡┤粢啪�滑泄者,加山萸肉、沙苑蒺藜,以固腎益精;若陽痿者,加巴戟天、陽起石,以溫腎壯陽;若少腹惡寒者,加烏藥、小茴香,以溫暖陽氣散寒,等等。

【臨床應用指導】

1�幣┯酶魴蘊煨鄹飾露�益陽,強筋骨而固腎精,使腎陽以主持、固澀腎精內守,堅固腎精而止失精。龍骨逐邪氣、安心神,使神明內守,以下交於腎,使腎氣得心神的交閤而止夢泄、夢交。桂枝溫陽通經,溫壯陽氣。白術益氣、補氣以生陽,並能使脾氣運化精微而滋榮腎氣腎陽。

2�幣┯黴殘願�據天雄散方中藥用主治的個性、共性及特殊性,再根據方中用藥相互作用的協調統一性與個體差異性,從而決定認識、研究與應用天雄散治法不僅可主治陽虛失精證,還可主治下列所舉病種而具有天雄散主治病理特點者,以法用之,則可取得明顯治療效果。

天雄散可以治療男子不育癥、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乳糜尿、重癥肌無力、神經衰弱、性功能減退、老年性尿頻等病證而見上述證機者。

【藥理作用】

天雄:詳見烏頭桂枝湯中烏頭。

白術:詳見防己黃芪湯。

桂枝:詳見桂枝湯。

龍骨:詳見風引湯。

【類方】

乾薑附子湯

【組成】乾薑一兩(3g);附子生用,去皮,切八片,一枚(5g)。

【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功用】溫陽散寒。

【適應證】腎陽虛煩躁證:晝日煩躁不得臥,夜而安靜,或惡寒,或手足冷,或汗齣,舌淡,苔薄,脈沉微。

【原文應用導航】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錶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61)

桃花湯

【組成】赤石脂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一斤(48g);乾薑一兩(3g);粳米一升(24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閤,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功用】溫澀固脫。

【適應證】腎陽虛滑脫證:腹痛,喜溫喜按,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惡寒,腰酸,舌淡,脈弱。

【原文應用導航】

1�鄙僖醪。�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306)(第十七42)

2�鄙僖醪。�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307)

【診治案例】

1�鄙窬�性耳鳴

郭某,男,22歲,學生。主訴:近2年來經常耳鳴,尤其是情緒變化或學習緊張時,則耳鳴加重,曾多次經中西醫治療,耳鳴癥狀仍未能有效得到控製,今經同學介紹而前來診治。刻診:耳鳴,尤其是睡眠前耳鳴更甚,手足不溫,遺精,全身惡寒,大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略弱。診為腎陽虛失精證,其治當溫暖腎陽固精,以天雄散加味:天雄6g,白術12g,桂枝9g,龍骨12g,龜甲18g,巴戟天12g,山茱萸18g,磁石30g。10劑,1日1劑,水煎2次分3次服,其中將4劑藥研為粉狀,加少許醋與酒,拌勻晾乾,敷於臍,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內服藥與外用藥同時應用。

二診:用藥第5天耳鳴有所減輕,復以前方繼續治療。之後,纍計服用前方約30餘劑,外用藥連續用約50天左右,耳鳴解除。

用方體會:耳鳴是臨床中比較難治病癥之一,審耳鳴證機一是腎陽虛不得上奉於耳,二是精氣虧虛於下,三是寒氣內盛,故其治以天雄散溫腎陽,散寒氣,固精氣,加龜甲以潛陽安神,巴戟天、山茱萸以溫補腎陽固精,磁石以滋腎潛陽。方中諸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2�本�囊炎

許某,男,34歲,鄭州人,3年前經檢查診斷為精囊炎(精液不液化>40分鍾,精子數A+B<20%),雖經中西藥治療可未能取得治療效果,近因病友介紹前來診治。刻診:腰酸腿軟,倦怠乏力,陰囊不舒,情緒急躁,胸悶,腹部怕冷,手足不溫,舌質淡,苔白膩,脈沉弱;辨為陽虛不化,肝氣鬱滯證,治當溫補陽氣,疏肝理氣,給予天雄散與四逆散閤方加味:製附子10g,白術24g,桂枝20g,龍骨10g,柴鬍12g,枳實12g,白芍12g,巴戟天15g,鹿角霜12g,蜂房10g,菟絲子12g,炙甘草2g。6劑,以水800~1000ml,浸泡30分鍾,大火燒開,小火煎煮40分鍾,每次服用150ml;第2次煎煮15分鍾;第3次煎煮若水少可酌情加水,煎煮15分鍾,每日1劑,分3次服。

二診:腹部怕冷略有減輕,以前方加乾薑10g,6劑。

三診:胸悶好轉,腰酸腿軟減輕,以前方6劑。

四診:諸癥較前均有好轉,以前方12劑。

五診:經復查,精液不液化>30分鍾、精子數A+B<48%,諸癥較前又有好轉,以前方20劑。

六診:諸癥較前均有好轉,以前方20劑。

七診:經復查,精液不液化<30分鍾、精子數A+B<73%,諸癥較前又有好轉。隨訪半年,其妻已孕,一切尚好。

用方體會:根據腰酸腿軟、倦怠乏力辨為腎虛,再根據腰酸腿軟、腹部怕冷辨為陽虛,因情緒急躁、胸悶辨為氣鬱,以此辨為陽虛不化,肝氣鬱滯證。方以天雄散溫壯陽氣,固澀腎精;以四逆散疏肝解鬱,加巴戟天、鹿角霜、菟絲子、蜂房、炙甘草溫補陽氣,壯陽生精。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第二節腎陽虛水氣證用方

真武湯雖歸在腎陽虛水氣證用方,但辨治病證並不局限於腎陽虛水氣證,更可辨治其他諸多雜病。運用真武湯辨治諸多雜病的病變證機必須是陽虛水氣,在臨床中無論是治療腎陽虛水氣證還是治療諸多雜病,都能取得良好治療效果。再則,運用真武湯辨治腎陽虛水氣證可用原方量,若是辨治其他諸多雜病可酌情調整方藥用量。

結閤臨床運用真武湯辨治諸多雜病的體會,既可辨治腎陽虛水氣證,又可辨治心陽虛水氣證,也可辨治心腎陽虛水氣證,還可辨治陽虛水氣夾血虛證,但必須因病變輕重而酌情調整用藥用量。

【代錶方】真武湯。

【組成】茯苓三兩(9g);芍藥三兩(9g);生薑切,三兩(9g);白術二兩(6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方歌】真武湯溫陽利水,茯苓芍術附子薑,

心腎陽虛水氣證,審證準確效果良。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閤,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功用】溫陽利水。

【適應證】陽虛水泛證:小便不利或小便利,四肢沉重疼痛或肢體浮腫,腹痛或腰痛,下利,心悸,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沉弱。

【原文應用導航】

1�碧�陽病,發汗,汗齣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k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82)

2�鄙僖醪《�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316)

【配伍原則與方法】陽虛水泛證的基本病理病證是陽虛不能製水;水氣肆虐內外。所以,治療陽虛水泛證,其用方配伍原則與方法必須重視以下幾個方麵。

1�閉攵災せ�選用溫陽藥心腎陽氣虛弱,陽虛不能主水,水氣泛濫而溢於肌膚,則癥見四肢沉重疼痛或肢體浮腫,其治當溫壯陽氣,使陽氣能夠氣化水氣,以司主水之職。如方中附子。

2�焙俠砼湮榻∑⒁┧�之於人雖有腎所主,但與脾氣所製則密切相關。因此,治療陽虛水氣病證,其治必須閤理配伍健脾藥,使脾能製水,脾製水又能助溫陽藥更好地發揮主水作用。如方中白術。

3�蓖谘婆湮檣⑺�利水藥水氣泛濫於肌膚,其治溫陽主水與健脾製水雖最為重要,但為瞭取得最佳治療效果,在選用主水藥與製水藥時,必須配伍散水藥與利水藥,隻有散水藥與利水藥有機地結閤,纔能使水氣得以從下從外而去。如方中生薑、茯苓。

4�弊們榕湮橐�經藥水為陰,因用主水、製水、散水、利水之藥,雖可治水,但與水氣證機易於發生格拒。因此在治療時最好酌情配伍寒性入陰引經藥,以使藥力直達病所,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如方中芍藥。

5�彼嬤ぜ蛹跤靡┛人哉擼�寒氣上逆於肺,加乾薑、細辛,以散肺寒,加五味子以斂肺氣;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甚者,寒氣下漬於腸,當去芍藥之陰寒,加乾薑,以溫裏散寒;嘔者,寒氣上逆於胃,重用生薑以溫胃降逆散水,至於是否去附子,且當因證情變化而斟酌用之。

【臨床應用指導】

1�幣┯酶魴願階有寥紉宰成鮁簦�使水有所主。白術健脾燥濕,使水有所製。生薑宣散,輔佐附子以助陽,是於主水之中有散水。茯苓淡滲,輔佐白術以健脾,是於製水之中以利水。芍藥既可斂陰和營,又可引陽藥入陰以利水氣,更可製附子剛燥之性,使溫藥不燥陰津。

2�幣┯黴殘願�據真武湯方中藥用主治的個性、共性及特殊性,再根據方中用藥相互作用的協調統一性與個體差異性,從而決定認識、研究與應用真武湯治法不僅可主治陽虛水泛證,還可主治下列所舉病種而具有真武湯主治病理特點者,以法用之,則可取得明顯治療效果。

本方可以用於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腎衰竭、心源性水腫、心力衰竭、肺源性心髒病、風濕性心髒病、慢性腸炎、腸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哮喘、甲狀腺功能低下、阻塞性肺氣腫、梅尼埃病等病證而見上述證機者,均可以本方加減治療。

【方劑作用研究】

1�備納菩墓δ蘢饔枚勻�實驗性心力衰竭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力衰竭犬腎的泌尿功能。

2�苯笛�脂作用對實驗動物能降低血清膽固醇、三酰甘油以及血糖。

3�備納莆⒀�環作用降低血黏度,減低血流阻力,減輕心髒負擔;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力衰竭犬腎的泌尿功能,增加腎血流量,使尿量增加,並可能調節體液代謝。

4�備納粕齬δ蘢饔媚芄恍朔蓯芤值腍PA軸,促進腎上腺皮質醇分泌至正常水平;能夠明顯拮抗HCA對腎上腺皮質功能及組織形態的抑製,對HPA軸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能夠調整實驗大鼠滲透壓調定點,減少ADH的分泌,顯示較強的利尿作用;能夠拮抗外源性糖皮質激素對動物腎上腺皮質功能分泌的抑製,使ALD含量保持在正常水平;能夠通過興奮受抑HPA軸,增加機體有效循環血容量,促進ANP恢復至正常水平;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腎功能作用,抗自由基的作用等。

【藥理作用】

附子:詳見麻黃附子細辛湯。

白術:詳見防己黃芪湯。

生薑、芍藥:詳見桂枝湯。

茯苓:詳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類方】

栝樓瞿麥丸

【組成】瓜蔞根二兩(6g);茯苓三兩(9g);薯蕷三兩(9g);附子炮,一枚(5g)瞿麥一兩(3g)。

【方歌】栝樓瞿麥山苓附,小便不利有水氣,

其人苦渴最相宜,溫腎潤燥功效奇。

【用法】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功用】溫腎潤燥,益氣化水。

【適應證】腎氣不化水氣證:小便不利,腰酸腿軟,或少腹拘急,或腹中冷,或浮腫,或麵色浮白,口渴,或口渴特甚,且不欲多飲,舌淡或苔薄,脈細沉。

【原文應用導航】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樓瞿麥丸主之。(第十三10)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組成】茯苓半斤(24g);桂枝去皮,四兩(12g);甘草炙,二兩(6g);大棗擘,十五枚。

【方歌】治水苓桂棗草湯,臍下悸動此方準,

功用助陽又化水,先煮茯苓甘爛水。

【用法】上四味,以甘爛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爛水法,取水二鬥,置大盆內,以勺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韆顆相逐,取用之。

【功用】助腎氣,伐水氣。

【適應證】腎虛水氣上衝證:小便不利,臍下悸動,欲有氣上衝但至臍而止,少腹畏寒不適,舌淡,苔薄而滑,脈沉或弱。

【原文應用導航】

1�狽⒑購螅�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65)

2�狽⒑購螅�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第八4)

【診治案例】

1�斃牧λソ�

曹某,男,64歲。主訴:有慢性哮喘病,肺源性心髒病已多年,經常服用中西藥以控製癥狀,近1年來發作性氣喘,胸悶氣短比較突齣,最近10天來病癥加重而前來診治。刻診:心悸胸悶,咳嗽氣喘,不得平臥,輕度浮腫,伴有腹脹,不欲飲食,四肢不溫,大便不調,舌質暗,苔薄白略膩,脈沉弱,頸靜脈怒張,心率106次/分鍾,血壓130/80mmHg,彩超檢查:左心室肥大,右心室功能差。西醫診斷為肺源性心髒病,心力衰竭。將其診為心腎陽虛水泛證,治當溫陽利水,以真武湯加味:茯苓18g,白芍9g,生薑9g,白術15g,附子10g,紅參10g,桂枝10g,葶藶子10g,牡蠣12g,大棗10枚。6劑,1日1劑,水煎2次分3次服。

二診:氣喘,不得平臥有所好轉,又以前方6劑。之後,復以前方纍計服用40餘劑,改湯劑為丸劑,囑其繼續服用,以資鞏固療效。

用方體會:審肺源性心髒病、心力衰竭的病證錶現既有心腎陽虛如四肢不溫,心悸胸悶,又有水氣泛濫如浮腫等,治以真武湯溫陽利水,加紅參、大棗以益氣助陽化水,桂枝以溫陽化氣化水,葶藶子以瀉肺行水止逆,牡蠣斂陰監製利水藥不傷陰。方中諸藥相互為用,以奏其功。

2�鄙霾∽酆險鰲⒛ば隕霾�

楊某,男,56歲,鄭州人,有多年腎病綜閤徵及膜性腎病病史,近因病友介紹前來診治。刻診:經檢查蛋白尿(�罰�,隱血(�叮�,血壓160/115mmHg,小便不利,顔麵下肢水腫,腰酸腿軟,腰腹怕冷,手足不溫,倦怠乏力,頭暈目眩,口渴,舌紅少苔,脈沉弱。辨為陽虛水泛,陰陽俱虛證,治當溫陽化水,滋補陰陽,給予真武湯與腎氣丸閤方加味:茯苓10g,白芍10g,生薑10g,白術6g,製附子5g,生地黃24g,山藥12g,山茱萸12g,澤瀉10g,桂枝3g,牡丹皮10g,阿膠珠15g,炙甘草6g。6劑,以水800~1000ml,浸泡30分鍾,大火燒開,小火煎煮40分鍾,每次服用150ml;第2次煎煮15分鍾;第3次煎煮若水少可酌情加水,煎煮15分鍾,每日1劑,分3次服。

二診:顔麵水腫減輕,仍手足不溫,以前方變桂枝、製附子各為10g,6劑。

三診:手足溫和,全身怕冷明顯減輕,仍口渴,以前方變生地黃30g,6劑。

四診:顔麵下肢水腫基本消除,口渴減輕,以前方6劑。

五診:經檢查蛋白尿(+),隱血(-),血壓145/85mmHg,諸癥較前又有好轉,以前方12劑。

六診:諸證較前均有好轉,以前方20劑。

七診:顔麵水腫基本消除,其餘諸癥明顯減輕,以前方20劑。

八診:諸證基本消除,經檢查蛋白尿(-),隱血(-),血壓135/85mmHg,隨訪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體會:根據腰腹怕冷、顔麵下肢水腫辨為陽虛不化,再根據倦怠乏力、頭暈目眩辨為氣虛,因小便不利、舌紅少苔辨為陰虛,以此辨為陽虛水泛,陰陽俱虛證。方以真武湯溫陽化水;以腎氣丸滋補腎陰,溫補腎陽,利水水腫,加阿膠珠補血止血。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第三節腎虛寒濕證用方

附子湯雖歸在腎虛寒濕證用方,但辨治病證並不局限於腎虛寒濕證,更可辨治其他諸多雜病。運用附子湯辨治諸多雜病的病變證機必須是陽虛寒濕,在臨床中無論是治療腎虛寒濕證還是治療諸多雜病,都能取得良好治療效果。再則,運用附子湯辨治腎虛寒濕證可用原方量,若是辨治其他諸多雜病可酌情調整方藥用量。

結閤臨床運用附子湯辨治諸多雜病的體會,既可辨治腎虛寒濕證,又可辨治心腎陽虛證,更可辨治肌肉寒濕證,還可辨治關節寒濕證,但必須因病變輕重而酌情調整用藥用量。

【代錶方】附子湯。

【組成】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10g);茯苓三兩(9g);人參二兩(6g);白術四兩(12g);芍藥三兩(9g)。

【方歌】附子湯苓參術芍,身體疼痛手足寒,

妊娠宮寒腹痛證,溫暖腎陽不一般。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溫暖腎陽,驅逐寒濕。

【適應證】腎陽虛寒濕證:身體疼痛,骨節疼痛,手足寒冷,口中和,脈沉。


前言/序言

《經方學用解讀》自2004年初版至今,多次重印,銷售達2萬多冊。根據圖書市場需求,很有必要對本書進行修訂再版。此次修訂在整體上注重闡述經方配伍的思路及方法,增補瞭臨床診治案例,同時,將原第17章內容重新編寫整理,將方藥治病特點閤並到其他相關章節,以使內容更加完善並更好地指導於臨床。

編寫本書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學習中醫經方,理解並進一步掌握學用經方的思路與技巧。修訂《經方學用解讀》的目的也是為瞭更好地拓展讀者學習經方之思路和應用經方治病之方法。在本次修訂過程中,筆者再次強調:隻有以學用經方基礎代錶方為基本切入點,纔能抓住學用經方的較佳應用證治準則,纔能提高運用經方辨治雜病的理論思辨性和臨床實用性。讀者不僅要全麵理解並運用基本代錶方,還應懂得變通類方的隨機性,隻有這樣,臨床中纔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達到運用經方有效辨治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病之目的。

怎樣纔能學好、用活中醫古方?如何更好地精通及運用經方?筆者結閤自己數十年臨床使用經方治病的經驗,以及患者服用經方後反饋的療效信息,得齣體會:隻有嫻熟運用經方基礎代錶方,纔能確保臨床治病療效的可靠性;隻有掌握經方治病的基本證型及基礎代錶方,纔能辨清復雜多變的證型是不同基本證型因患者個體差異而錶現齣不同特徵的有機結閤,進而融會貫通地運用經方閤方以取得臨床治病的較佳效果。

在此,感謝廣大讀者對本書的厚愛,同時也為能給讀者提供有益的學用技巧及方法而高興,懇請讀者對本次修訂提齣寶貴意見,以供再版時修改。

王付2017年4月


經方即《傷寒雜病論》方,曆代名醫稱之為方劑鼻祖。經方是臨床中辨治疾病,尤其是辨治疑難雜病的較佳用方。臨證如能用方切中病變證機,則可取得預期治療效果。如何學用經方理論精華?如何探討經方配伍要旨?如何發掘經方用藥真諦?如何提高經方主治病證?如何擴大經方主治範圍?如何學活用活經方?為中醫臨床工作者解答一係列疑難問題,特撰寫《經方學用解讀》一書。

眾所周知,在臨床中並不是隻要用經方就能取得治療效果的,必須把握經方在臨床中的實用性、可靠性、切機性和指導性。可見,學用經方並非隨手拈來,必須深入探討與研發經方藥物之間的配伍原理,審明經方主治病變證機,懂得病變證機與方藥主治之間的辯證關係,把握基本病證與基本代錶方之間既有相等關係又有不等關係之原則,如太陽中風證的基本代錶方是桂枝湯,但桂枝湯主治並不局限於太陽中風證。發掘與探析方藥配伍原則與方法,闡明用活經方的基本思路與技能,引導學用經方的思維與方法,正是解讀學用經方的突破點、基本點、切入點、齣發點與著眼點。

爾今,方劑數目(已逾10萬首)眾多且龐雜。臨床用方時,如何從龐雜的方劑中有效、閤理地選擇切閤實用的方劑呢?這就要求醫者以學用經方的基本適應證及基本代錶方配伍思路與方法為切入點,從經方中學會應用方劑的基本規律、應用方法、具體措施及運用規則,把握經方主治病變證機的一般性與特殊性,從而在眾多方劑中識彆閤適之方為己所用。方劑數目雖多,但其多數是在經方組方基礎之上所組成的類方或近似方,其基本組方原則與方法離不開經方配伍思路。以學用經方為基礎方而引導辨證思路與治療方法重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並能把學用經方配伍原則與方法用於指導臨床切閤證機組方而隨機應變,重點突齣應用經方的目的是能隨證加減用藥的實用性、科學性及變化性,不為錯綜復雜的病證所迷惑,能夠以變應變,這正是解讀經方及用藥與擴大經方主治範圍的關鍵與核心。

編寫此書曆經數年,從學用經方理論到臨床體驗,通過臨床反饋到理論發微,曆經學習、揣摩—研究、分析—臨床體會,再到思考、實踐—探索、發微—臨床總結,斯有所得。在編寫過程中,限於筆者水平,疏漏與不盡之處,懇請讀者提齣寶貴意見,以便今後修訂完善。

王付2004年2月



《經方學用解讀(第2版)-名醫世紀傳媒》的簡介(不包含書中內容): 古老智慧的現代迴響:深入探索中醫經方精髓與臨床應用 在中醫藥的浩瀚星海中,經方以其悠久的曆史、確鑿的療效和深厚的理論積澱,占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它們是醫聖張仲景智慧的結晶,是曆代醫傢傳承與發展的瑰寶,更是現代中醫臨床實踐中不可或缺的基石。本書,作為一本專注於經方學與應用解讀的權威著作,旨在為廣大中醫同道、有誌於深入探究中醫藥精髓的學者以及對傳統醫學充滿好奇的讀者,呈現一幅全麵而深入的經方畫捲。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經方方劑,而是著眼於“學”與“用”的辯證統一,力求從多個維度、多個層麵,係統地梳理和闡釋經方的科學內涵與臨床價值。我們將一同走進那個充滿智慧與探索的時代,追溯經方的源頭,理解其誕生的曆史背景、哲學思想以及臨床實踐的指導原則。經方,絕非僵化的古籍條文,而是活生生的、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被驗證和優化的醫學體係。 一、經方的理論基石:道法自然,辨證論治的哲學底蘊 中醫理論體係的構建,深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經方,作為中醫理論最直接、最精煉的體現,其背後蘊含著深厚的道傢、儒傢思想。本書將深入剖析經方所蘊含的“天人閤一”、“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精氣神”等核心概念,闡釋這些抽象的哲學原理如何轉化為具體的臨床辨證指導。我們將看到,經方並非依靠經驗的簡單堆砌,而是建立在對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以及藥物藥性藥理深刻理解之上的科學體係。 陰陽五行與髒腑辨證: 經方的核心是基於陰陽五行理論的髒腑辨證。本書將詳細講解如何運用陰陽的盛衰、寒熱的轉變,以及五行生剋製化的關係來分析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每一個經方,都對應著特定的陰陽屬性、髒腑功能紊亂或病邪性質,理解瞭這些,纔能真正把握經方的“司馬牛”之眼,精準施治。 病因病機與治則治法: 經方的應用,離不開對病因病機的準確把握。我們將探討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多種病因如何引發不同的病機,以及如何根據病機製定相應的治則治法。經方的精妙之處在於,其治法往往簡潔而高效,直接切中病機要害,體現瞭“治未病”和“扶正祛邪”的整體觀。 二、經方的方證辨識:精準匹配,高效施治的藝術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靈魂,而“方證相對”則是經方臨床應用的關鍵。本書將重點闡述如何通過細緻的望聞問切,捕捉病人的癥狀、體徵、脈象、舌象等信息,進行準確的辨證,並最終與經方的“方證”進行精準匹配。 方證的內涵與外延: 什麼是“方證”?它不僅僅是癥狀的簡單羅列,更是指一種證候群,一種特定病理狀態下的錶現。我們將詳細解析經典的方證,例如“太陽病”、“陽明病”、“少陰病”等不同病證的核心特徵,以及與這些病證相對應的經方。 臨床思維的訓練: 本書將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思維導圖,引導讀者掌握辨識方證的臨床思維方法。從細微的癥狀差異到關鍵的脈象特點,從舌苔的顔色變化到腹部的觸診感受,都可能成為方證辨識的重要綫索。我們將學習如何從紛繁復雜的臨床錶現中提煉齣最本質的證候,從而為選擇最適閤的經方打下堅實基礎。 類方與加減的智慧: 並非所有的病證都有一一對應的經方。本書也將探討類方(即與經典方證相似,但癥情略有差異的證候)的辨識,以及經方在臨床中如何根據具體病情進行閤理的加減化裁,以達到更精準、更個體化的治療效果。這體現瞭經方應用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三、經方臨床應用:古方今用,療效卓著的實踐典範 理論的升華終將迴歸實踐。本書將匯集一批經驗豐富的名老中醫,通過他們對經方的深刻理解和豐富多樣的臨床實踐,展示經方在各個疾病領域的廣泛應用。 內科疾病的經方治療: 涵蓋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瀉、泄瀉、水腫、失眠、心悸、頭痛、眩暈等常見內科疾病。我們將詳細解析這些疾病的經方辨證思路和具體方劑的使用,以及加減變化。 婦科疾病的經方治療: 探討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妊娠嘔吐、産後病等婦科常見病癥的經方應用。 兒科疾病的經方治療: 重點關注小兒感冒、發熱、咳嗽、消化不良、疳積等兒科常見病癥的經方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其他雜病的應用: 觸及皮膚科、骨傷科、五官科等領域的經方應用,展示經方跨越學科界限的強大生命力。 名醫經驗的傳承: 本書將精選多位當代名老中醫運用經方的經典案例,深入剖析其辨證用方的思維過程、加減變化以及治療心得,為讀者提供寶貴的臨床經驗藉鑒。 四、經方的現代價值:科學探索,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醫藥的科學性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本書將關注經方在現代醫學研究中的進展,從藥理、毒理、藥代動力學等多個角度,解析經方的科學內涵,為經方的現代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藥理機製的闡釋: 探討經典經方中單味藥及復方在現代藥理學研究中的作用,揭示其治療疾病的微觀機製。 循證醫學的視角: 結閤循證醫學的研究方法,對經方的療效進行客觀評價,為經方的科學性和可靠性提供證據。 古方今用的新探索: 關注經方在重大疾病、疑難雜癥,乃至新興疾病治療中的新應用和新突破。 本書特色: 體係完整: 從理論到實踐,從微觀到宏觀,係統地構建經方知識體係。 案例豐富: 大量真實臨床案例,直觀展示經方的臨床應用和療效。 名傢薈萃: 匯集眾多中醫名傢和學術大傢,傳承寶貴臨床經驗。 圖文並茂: 結閤大量插圖、圖錶、思維導圖,輔助理解,提高閱讀趣味性。 語言精煉: 力求語言通俗易懂,既保留中醫經典的學術嚴謹性,又不失現代科普的易讀性。 《經方學用解讀(第2版)-名醫世紀傳媒》是一本集理論研究、臨床實踐、現代科學探索於一體的權威著作。它不僅是對中醫古老智慧的緻敬,更是對經方在現代醫學中生命力的一次深刻挖掘。我們相信,通過本書的閱讀,讀者將能夠更係統、更深入地理解經方,並在臨床實踐中更好地運用這一寶貴的醫學遺産,為人類健康事業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评分

評價二 說實話,剛開始拿到《經方學用解讀(第2版)》的時候,我有點忐忑。我對經方研究一直很感興趣,但市麵上相關的書籍實在太多瞭,質量參差不齊。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排版風格,一開始並沒有給我留下特彆深刻的印象,我擔心它又是一本流於錶麵的“科普讀物”,缺乏真正的深度。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那種感覺就完全變瞭。它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介紹,而是深入到經方背後的邏輯和哲學。作者對於每一個方劑的解讀,都不僅僅停留在“治什麼病”層麵,更著重於“為什麼治”,以及“如何治齣效果”。我特彆欣賞它在理論闡述上所展現齣的嚴謹性,引用瞭大量的古籍文獻作為支撐,同時又結閤瞭現代醫學的視角,進行一些閤理的詮釋。這使得經方不再是神秘莫測的古老智慧,而是可以被理解、被驗證的科學體係。書中對一些經典方劑的“微調”和“變通”的處理,也讓我耳目一新,看到瞭經方在時代發展中的生命力。讀這本書,就像在和一位博學多纔的學者對話,他能讓你看到事物的本質,並且引導你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它極大地激發瞭我對經方研究的興趣,讓我更加渴望去探索其中蘊含的無窮奧秘。

评分

評價四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中醫經典,應該能夠穿越時空,與現代人産生共鳴。而《經方學用解讀(第2版)》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把經方束之高閣,而是將它們置於鮮活的臨床實踐中,展現齣經方強大的生命力。書中的案例,有許多都是齣自當代名傢之手,他們的臨床經驗和獨到見解,讓我在閱讀中受益匪淺。我特彆喜歡它對於“證”的辨析,以及如何從“證”齣發,靈活運用經方。很多時候,我們學習經方,容易陷入僵化的思維模式,認為某個方子隻能治某個病。這本書卻告訴我們,經方是一種思想,是一種方法,它能夠根據人體的陰陽失衡,靈活地調整藥性,達到“以人為本”的治療效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某幾個經典方劑的“化裁”講解,那些看似微小的調整,卻能帶來截然不同的療效,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中醫的精妙之處。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學習方劑,更是在學習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觀察和理解人體健康與疾病的獨特視角。它讓我更加熱愛中醫,也更有信心去傳承和發展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评分

評價五 這本書的編排和內容,都透著一股“實在”勁兒。我之前看過不少關於經方的書籍,有的講得過於玄乎,有的則過於簡略,難以深入。而《經方學用解讀(第2版)》則恰恰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它在保留經方精髓的同時,又加入瞭非常詳實和貼近臨床的解讀。每一個方劑的介紹,都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從其來龍去脈、功用主治、方劑組成、辨證要點,一直講到臨床加減運用和典型醫案。這種條理清晰、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對於我這樣希望紮實掌握經方知識的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辨證施治”的強調,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這個方子治那個病”,而是引導你去分析病人的具體情況,如何一步步走到這個方劑的選擇,以及在實際運用中如何去調整。裏麵的案例,都很有代錶性,而且講解得非常細緻,仿佛你就在現場觀摩學習一般。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經方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瞭一個更加係統和完整的知識體係。它極大地增強瞭我學習和運用經方的信心,也讓我對未來的中醫學習之路充滿瞭期待。

评分

評價一 最近真是被這本《經方學用解讀(第2版)》給深深吸引住瞭,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中醫經方的刻闆印象。我一直覺得中醫講究的是經驗傳承,很多時候難以言傳身教,特彆是對於像經方這樣博大精深的內容,更是覺得望而卻步。但這本書真的不一樣,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病例,把經方的臨床應用講得活靈活現。我尤其喜歡它對每個方劑的辨證施治思路的剖析,從病因病機到方劑組成,再到加減變化,每一步都講解得清晰透徹。而且,書中的很多案例都來自於名傢經驗,那些耳熟能詳的醫傢,他們的智慧和心得通過文字躍然紙上,讀起來讓人受益匪淺。以前看書,總感覺缺瞭點什麼,可能就是這種“道地”的臨床感覺,這本書恰恰彌補瞭這一點。它讓我看到瞭經方不僅僅是古籍中的文字,更是活生生的、能夠解決實際病痛的有力武器。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醫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對於如何運用經方去幫助病人,心裏更有底瞭。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耐心地手把手教你,讓你從“知道”到“會用”,這種感覺太棒瞭。

评分

評價三 這本書的實用性,真的是讓我驚艷到瞭。作為一名初入中醫領域的學習者,我對經方一直抱著敬畏之心,總覺得它非常難以掌握。市麵上的很多經方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案例稀少,要麼就是案例的講解不夠詳細,導緻學完之後,真正運用到臨床上還是摸不著頭腦。《經方學用解讀(第2版)》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顧慮。它不僅收錄瞭大量名傢的臨床經驗,而且對每一個案例的分析都非常到位。從患者的癥狀、舌苔、脈象,到辨證思路,再到最終的方藥選擇和療效反饋,都寫得清清楚楚。我尤其喜歡它對於“加減”的講解,這一點太重要瞭。同一個方子,麵對不同的患者,需要如何調整,如何根據病情的細微變化來選擇閤適的藥物,這本書給齣瞭非常清晰的指導。我試著將書中的一些思路應用到我的學習和實踐中,發現真的很有幫助,能夠更準確地把握病機的變化,開齣更符閤病情的方劑。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把他的“秘訣”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你,讓你能夠快速地提升臨床能力。它是我學習經方過程中,最得力的助手。

評分

好書

評分

評分

評分

很喜歡很好!

評分

很喜歡很好!

評分

好書

評分

評分

很喜歡很好!

評分

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