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學者文庫:中國民族語言文字大辭典》介紹瞭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各地學者對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成果,包括專著和大量的學術論文。粗略統計,已經選收並介紹瞭約700部專著。這些都是學者們多年來在某一領域潛心研究的成果。它們或者填補瞭某一領域的空白,或者對某問題有瞭新的發現、提齣瞭新的看法和搜集到新的資料。這些都是寶貴的精神財産。我們從全國各類刊物中挑選齣的3000多篇論文,它們涉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文學、文化方麵宏觀或微觀的問題,其範圍甚為廣泛,多是作者們的力作,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本辭典對這些論文萃取其精華寫成簡介,以便讀者能根據所提供的信息做進一步的探究。這部分也是本辭典的亮點之一。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緒論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史的迴顧
第一部分: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字
(一)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介
(二)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簡介
第二部分:有關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術語、曆史文獻
(一)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常用的術語
(二)有關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重要曆史文獻和民間流傳的語文作品
第三部分:有關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著作
(一)專著簡介
(二)論文簡介
第四部分:從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翻譯、教育工作的專傢、學者簡介
附錄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條目索引
後記
前言/序言
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工作如雨後春筍般飛速發展,新的著作不斷問世,新的人纔不斷湧現,各項工作呈現欣欣嚮榮的態勢。為瞭充分反映這一盛況,嚮世人展示有關中國少數民族語文方麵的豐碩成果和有關信息,編寫一部綜閤性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大辭典正閤時宜。本書定名為《中國民族語言文字大辭典》是因為它囊括瞭有關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各方麵的內容。為瞭讓讀者對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的調查研究有一個總的印象,在前麵的“緒論”裏對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的曆史作一個簡略的迴顧。內容包括20世紀前50年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20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民族語言調查研究和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民族語言調查研究三大部分。本書對第三部分的介紹尤其著重,分九個部分詳細介紹瞭近30餘年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方麵的成果。
本書正文首要介紹的是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字的情況。目前,由中國政府確認的56個民族絕大多數都有自己的語言,有的民族還使用兩種或更多的語言。如藏、門巴、景頗、瑤、怒、裕固、高山等民族使用的語言都有兩種或兩種以上。而漢族除瞭絕大多數使用漢語各種方言以外,還有幾個地方漢族成分的人使用的是“非漢語”,如廣東西北部地區有8萬餘人使用“標話”,海南島北部臨高縣以及澄邁、瓊山一些地方有50萬餘人使用“臨高語”,海南島西部東方市和昌江縣約有10萬人使用“村語”,他們的民族成分都是漢族,但都分彆使用一種“非漢語”作為母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主要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央政府對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的語言進行瞭全麵的普查,於20世紀80年代陸續齣版瞭包括59種語言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誌叢書》。近30年來,經過學者們的不斷努力,又陸續發現並調查瞭數十種過去鮮為人知的語言。有的語言使用人數雖然不少,但由於使用者是漢族或其他民族,其語言地位尚不能最終確定,無法以某一民族語言來命名,而大部分的新發現語言使用人口都很少,多處於“瀕危”狀態,甚至有的行將消失。這些語言既不是漢語方言,也與居住在其他地區的同一民族人所說的語言有所不同。這些“身份不明”的語言,過去多被人忽視,或者被誤認為是某一語言的方言。對這些瀕危語言加以調查整理,尋找它們的歸屬,把它們公之於世,豐富中國的語言學寶庫,這是我們研究者的責任。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的國土內已經發現並認真調查、識彆的“非漢語”近70種。加上原來已介紹過的語言,在中國境內有131種。這些語言大部分已由研究者們做瞭初步的研究,並陸續齣版瞭有關的研究專著。本辭典對這131種語言都一一進行介紹。另外,中國的少數民族,過去大多數沒有自己的文字,有的雖有文字,但使用得也不很普遍,有的已經消亡。還有,在曆史上中國各個時期曾經使用過的十幾種古文字,雖然早已廢棄不用,但它們都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在當時也曾發揮過作用。這些都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産。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府投入瞭巨大的財力、物力為一些沒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創製瞭拼音文字,或者改進瞭文字,這些文字有的已經起到應有的作用,有的還處在新創或試驗階段,要發展成為成熟的文字尚需時日。不管這些文字將來的發展前途如何,以後還需時日的磨煉,讓它在使用中日臻成熟、不斷完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簡介這一部分是本書的重要內容之一。語言簡介每篇隻限在2000字左右,每一篇之後還附有最核心的基本詞100多個。文字部分的簡介仿照語言簡介,字數多少視需要而定。
在術語和曆史文獻部分,凡是在調查研究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方麵所用到的術語,曆史上有關某一民族在語文方麵的資料、重要的曆史文獻都在本辭典的收集範圍。收錄的原則是,術語類條目隻收錄與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有關的那些,而所列舉的例子也盡量使用少數民族語言中較為常見的,並盡量詳盡,以增大其信息量。文獻類條目隻選取其中比較重要的、影響比較大的。
本辭典還介紹瞭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各地學者對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成果,包括專著和大量的學術論文。粗略統計,已經選收並介紹瞭約700部專著。這些都是學者們多年來在某一領域潛心研究的成果。它們或者填補瞭某一領域的空白,或者對某問題有瞭新的發現、提齣瞭新的看法和搜集到新的資料。這些都是寶貴的精神財産。我們從全國各類刊物中挑選齣的3000多篇論文,它們涉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文學、文化方麵宏觀或微觀的問題,其範圍甚為廣泛,多是作者們的力作,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本辭典對這些論文萃取其精華寫成簡介,以便讀者能根據所提供的信息做進一步的探究。這部分也是本辭典的亮點之一。
本辭典還鄭重地介紹在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研究、教學、翻譯編輯方麵作齣過一定貢獻的專傢、學者。他們在數十年的工作生涯中鍥而不捨、努力耕耘,付齣瞭很大的辛勞。本書所徵集的對象首先是已退休多年且具有高級職稱的科學研究人員、教學人員、翻譯編輯人員,在過去的年代裏,由於條件所限,各種“政治運動”蹉跎瞭他們的歲月,而展現他們的平颱又不多,盡管這樣,他們還是做齣瞭一定的成績。我們希望利用這部辭典盡量展示齣來,以錶達人們對他們的尊重。另外,在這個研究領域裏的一大批後起之秀,在最近30多年的辛勤工作中,新的成績不斷湧現,標誌著這項事業日益繁榮發達,後繼有人。本辭典共介紹瞭約500位學者。可以肯定,因為有瞭新老人物介紹的篇章而使本辭典更為精彩。
參加本辭典撰稿的有300多位學者,由於得到瞭他們的大力支持,編寫工作纔能順利進行,在此嚮各位專傢、學者緻以誠摯的謝意!同時又由於種種原因,還有不少學者沒有聯係上,他們的個人簡介有的由他人代筆,由於各人的資料詳略有異,其簡介也不能很全麵詳盡,而少數缺乏資料的隻好暫付闕如,不過對他們的優秀著作本書已盡量收集,並加以介紹。
本辭典條目的排列方法是首先按內容分類,每一部分內的條目按照拼音次序排列先後,查找非常方便。書後附有一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條目索引,以幫助讀者查閱有關內容。
由於內容龐大復雜,遺漏現象不可避免,謹請讀者不吝賜教。
《中國民族語言文字大辭典》:一座關於中華民族語言文字寶庫的殿堂 在璀璨的中華文明長河中,語言文字始終是傳承文化、連接思想、凝聚族群的生命綫。中國,這片廣袤而多元的土地,孕育瞭豐富的民族文化,而民族語言文字,正是這些文化最生動、最直接的載體。為瞭係統梳理、深入研究並嚮世人展現中國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與輝煌成就,《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學者文庫:中國民族語言文字大辭典》應運而生。這部巨著,匯集瞭中國頂尖語言學傢、民族學傢和民俗學傢的畢生心血,是對中國民族語言文字曆史、現狀及其未來發展的一次全麵、深刻的文獻梳理與理論總結,它不僅僅是一部工具書,更是一座珍藏著中華民族語言智慧的寶庫,一座供後人瞻仰和學習的殿堂。 一、 宏大的視野與精深的學術積澱 《中國民族語言文字大辭典》的編纂,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中國民族語言文字研究領域數代學人智慧與努力的結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這一國傢級學術機構推齣的“老學者文庫”係列,本身就代錶瞭該領域最前沿、最權威的研究成果。而這部辭典,更是該係列中極具分量的一部。它涵蓋瞭中國境內的主要民族及其使用的語言文字,從最普遍的漢語,到各少數民族擁有悠久曆史和獨特體係的語言,無一不被收錄。其收錄範圍之廣,視角之宏大,體現瞭對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傢的深刻理解和對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珍視。 辭典的編纂團隊,由一批在中國民族語言文字研究領域享有崇高聲譽的老一輩學者組成。他們中有許多人,將一生都奉獻給瞭對某個民族語言文字的田野調查、文字整理、語法分析和曆史演變研究。他們不僅擁有紮實的理論功底,更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深入到最基層,與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親身感受語言文字的鮮活生命力。這種深厚的學術積澱和實踐經驗,使得辭典的內容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概括,更是對活生生語言現象的細緻描摹與科學闡釋。 二、 辭典的構成與核心內容 《中國民族語言文字大辭典》以其嚴謹的體例和豐富的內涵,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全麵認識中國民族語言文字的框架。辭典的核心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語言概述與分類: 辭典開篇即會對中國各民族語言進行科學的分類,詳細闡述其所屬的語係、語族,以及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麵的基本特徵。這部分內容為讀者理解不同語言之間的親緣關係和演變脈絡提供瞭基礎。例如,會詳細介紹印歐語係、阿爾泰語係、漢藏語係等主要語係在中國境內的分支,並對各語族的核心語言進行深入分析。 文字係統與演變: 對於擁有獨立文字係統的民族,辭典將對其文字的起源、發展、演變過程進行詳盡的考證。包括古文字的釋讀、文字結構的分析、書寫規範的形成以及在曆史進程中的變遷。例如,對於藏文、維吾爾文、濛古文等,辭典會深入剖析其獨特的造字原理、字母體係以及與宗教、政治、經濟等因素的互動關係。對於一些曾經使用過文字但現已不再使用的民族,辭典也會對其文字遺産進行搶救性的記錄和研究。 詞匯與錶達: 辭典的本體部分,將對中國各民族語言的詞匯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釋義。這包括常用詞匯、特色詞匯、專門詞匯(如稱謂、地名、動植物名等)以及成語、諺語、俗語等。對於每一個詞條,辭典會給齣其在不同民族語言中的對應錶達,並進行詳細的解釋,包括詞義的演變、用法的區彆、文化內涵等。通過對詞匯的深入研究,讀者可以窺見各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生活習俗和文化觀念。 語法結構與特點: 辭典還將重點分析各民族語言的語法結構。包括語音係統(聲母、韻母、聲調)、詞類劃分、句子結構(語序、修辭手段)、句法變化等。這部分內容對於語言學研究者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能夠幫助他們理解不同語言在錶達方式上的差異,以及其背後深刻的語言學原理。 民族語言文字的現狀與保護: 除瞭曆史梳理和係統分析,辭典還高度關注當代民族語言文字的生存與發展狀況。它會記錄各民族語言的使用情況、麵臨的挑戰,以及為保護和傳承民族語言文字所做的努力。這部分內容具有現實的緊迫性和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於引起社會各界對民族語言文字保護的關注。 文化語境下的語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辭典的內容必然滲透著對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許多詞條的解釋,不僅僅局限於語言本身,還會追溯其與民族曆史、宗教信仰、民間傳說、社會習俗等方麵的聯係。例如,在解釋某些神話傳說中的專有名詞時,辭典會詳細介紹其在相關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意義。 三、 辭典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中國民族語言文字大辭典》的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麵: 學術研究的基石: 對於語言學、民族學、民俗學、曆史學等相關領域的學者而言,這部辭典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權威工具書。它提供瞭大量第一手資料和嚴謹的分析,為深入開展各項研究提供瞭堅實的基礎。它能夠幫助研究者更精準地把握研究對象,避免重復勞動,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文化傳承的載體: 語言是文化最核心的要素。通過這部辭典,各民族語言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得以係統地呈現,有助於增進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文化認同。它也是珍貴的文化遺産,為後人研究祖輩的語言智慧、民族曆史提供瞭寶貴的文獻。 教育教學的寶庫: 對於高等教育機構的語言學、漢語言文學、民族學等專業,這部辭典是重要的教學參考資料。它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對中國民族語言文字的整體認知,培養其跨語言、跨文化的視野。 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在中國日益強調民族團結和文化自信的今天,深入瞭解和尊重各民族語言文字,是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前提。《中國民族語言文字大辭典》的問世,正是這一時代需求的體現。它能夠為相關政策的製定提供科學依據,為民族地區的發展提供文化支持。 國際交流的橋梁: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世界對中國的語言和文化越來越感興趣。這部辭典為國際學者和語言愛好者提供瞭一個瞭解中國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威窗口,有助於打破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增進中外人民的友誼。 四、 結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學者文庫:中國民族語言文字大辭典》的編纂和齣版,是中國語言文字研究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它以其宏大的規模、嚴謹的學風、深厚的學術底蘊,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民族語言文字的壯麗畫捲。它不僅是對過去研究成果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研究的啓迪。這部辭典,如同中國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凝聚瞭無數智慧,承載瞭無數故事,必將為中國乃至世界瞭解中華民族的語言智慧、文化魅力,以及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做齣不可磨滅的貢獻。它是一座永不落幕的學術殿堂,永遠歡迎著每一個渴望探索中華語言文化奧秘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