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補編(套裝共2冊)

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補編(套裝共2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章太炎 著,上海人民齣版社 編,馬勇 整理
圖書標籤:
  • 章太炎
  • 文錄
  • 近代史
  • 史學
  • 思想史
  • 清史
  • 民國史
  • 學術著作
  • 史料
  • 中國近現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4367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1878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19
套裝數量:2
字數:66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全麵搜集整理章太炎各種未刊文字,是瞭解章太炎生平與學術的重要資料。

內容簡介

本書為《章太炎全集》之一種,收錄全集之前未收的全部章太炎文字,由馬勇自各種材料中輯齣,包括文章、談話、詩詞、對聯等,內容豐富,為首次結集整理,藉此則太炎文字基本收錄完整,是瞭解章太炎生平與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

作者簡介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浙江餘杭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革命傢、思想傢、學者。作為學者,章太炎是一位國學大師,被視作乾嘉漢學的殿軍,也是近代新學術的開創者。他撰著宏富,留存下來的文字涉及經學、史學、音韻學、訓詁學、醫學、佛學、西學等各個領域,且都有精深的研究,為文字學、經學史、文化史等的研究奠定瞭方嚮。

目錄

獨居記(一八九四年九月)1
論亞洲宜自爲唇齒(一八九七年二月二十二日)4
論學會有大益於黃人亟宜保護(一八九七年三月三日)7
《經世報》敘例(一八九七年八月二日)13
變法箴言(一八九七年八月二日)16
平等論(一八九七年八月十二日)24
《實學報》敘(一八九七年八月十二日)27
興浙會序(一八九七年八月)30
後聖(一八九七年九月七日)35
重設海軍議(一八九七年九月十七日)37
異術(一八九七年九月二十六日)39
《交涉紀事本末》序(一八九七年十月二十六日)41
譯書公會敘(一八九七年十一月一日)42
與孫寶瑄等談古代授田之法(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八日)45
讀《日本國誌》(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十五日)46
與孫寶瑄談中國古代科技等(一八九七年十二月三十日)49
與孫寶瑄談靈魂之有無(一八九八年二月二十三日)50
與孫寶瑄談哀樂及知緻(一八九八年三月二十三日)51
九江舟中寄懷(一八九八年四月四日)52
《正學報》緣起並例言(一八九八年春)53
改唐詩譏張之洞(一八九八年春)58
題贈誠公長兄聯(一八九八年春)59
與孫寶瑄談楊硃、墨子及孟子(一八九八年五月十六日)60
與孫寶瑄等論曹操(一八九八年五月十九日)61
懷寜舟中懷宋恕(一八九八年五月)62
與孫寶瑄談中國古代議院之法(一八九八年八月五日)63
祭維新六賢文(一八九八年九月)64
書漢以來革政之獄(一八九八年十月二十日)65
迴教盛衰論(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九日)74
佞賊盜名(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一日)77
清廷偵獲逋臣論(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六日)79
颱灣設書藏議(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八日)81
論清旗田(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八日)84
諄勸垂綸(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八日)86
書清慈禧太後事(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87
寄梁啓超(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90
俳諧録(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91
餞歲(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93
正月朏日即事(一八九九年一月五日)94
平礦論(一八九九年一月八日)95
視天論(一八九九年一月八日)97
刻包氏《齊民四術》第二十五捲序(一八九九年一月十一日)101
識康有爲復書(一八九九年一月十二日)104
人定論(一八九九年一月二十四日)106
論亞東三十年中之形勢(一八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108
黨碑誤鑿(一八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111
兒玉爵帥以《帝國名勝圖》見贈,賦呈一首(一八九九年
一月二十九日)113
論學校不宜專校語言文字(一八九九年二月三日)114
絶頌(一八九九年二月七日)116
書《原君篇》後(一八九九年二月十日)118
颱灣祀鄭延平議(一八九九年二月十六日)120
摘《楞嚴經》不閤物理學兩條(一八九九年二月十九日)122
非島屬美利害論(一八九九年三月五日)126
論醫師不宜休息(一八九九年三月八日)128
客帝論(一八九九年三月十二日)130
颱北旅舘書懷寄呈南海先生(一八九九年三月十二日)133
三門割屬意國論(一八九九年三月十九日)134
究移植論(一八九九年四月二日)136
失機論(一八九九年四月五日)138
東方格緻(一八九九年四月六日)140
書甘莊恪公事有感(一八九九年四月十九日)154
《颱島踏查實記》序(一八九九年四月)156
《拙存園叢稿》序(一八九九年春)157
玉山吟社席上即事(一八九九年五月二十五日)158
玉山吟社雅集分韻得鼕(一八九九年五月三十日)159
將東歸賦此以留彆諸同人(一八九九年六月十日)160
儒冠(一八九九年七月八日)161
與日人藻洲子的談話(一八九九年六至八月)162
儒術真論(一八九九年八月六日)164
菌説(一八九九年八月七日)178
安昌謡(一八九九年九月五日)191
梁園客(一八九九年九月五日)192
襍感(一八九九年九月二十五日)193
西歸留彆中東諸君子(一八九九年九月二十五日)194
《翼教叢編》書後(一八九九年十月十四日)195
藩鎮論(一八九九年十月十四日)197
今古文辨義(一八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201
跋館森鴻《與人書》(一八九九年)209
《照井氏遺書》序(一八九九年)210
題《封建》《禮樂》等四論之後(一八九九年)212
江建霞像贊(一八九九年)213
感遇五首(一九〇〇年四月)214
和麯園先生《鞦懷·傳傢》(一九〇〇年十月一日)216
《拙存園叢稿》後序(一九〇一年三月)217
祓三厲文(一九〇一年四月二十六日)219
贈吳君遂詩並跋(一九〇一年四月)220
與孫寶瑄戲以《石頭記》比擬當世人物(一九〇一年
七月二十七日)221
正仇滿論(一九〇一年八月十日)222
漫興(一九〇一年十二月十一日)229
謝本師(一九〇一年)230
名學會攝影書後(一九〇二年四月八日)231
《革命軍》序(一九〇三年六月)232
駁《革命駁議》(一九〇三年六月十二日)234
獄中答《新聞報》(一九〇三年七月六日)240
獄中贈鄒容(一九〇三年七月二十二日)242
獄中聞瀋禹希見(一九〇三年八月四日)243
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一九〇三年八月九日)244
獄中聞湘人楊度被捕有感(一九〇三年八月十日)246
《瀋藎》序(一九〇三年九月)247
《孫逸仙》題辭(一九〇三年)248
釋真(一九〇三年)249
刺慈禧太後生日聯(一九〇四年十月十六日)250
讀佛典雜記(一九〇五年四月二十四日)251
廣告(一九〇六年七月二十五日)253
詠南海康氏(一九〇六年九月三日)254
雜感(一九〇六年九月三日)255
國學振起社廣告(一九〇六年十月八日)256
逐滿謌(一九〇六年十月十二日)257
爲《洞庭波》創刊題字(一九〇六年十月十八日)259
陳春生《滿清二百年來失地記》序(一九〇六年十二月)260
《洪秀全演義》序(一九〇六年)262
題《革命評論》詩(一九〇六年鞦至一九〇七年
一月二十五日之間)264
《漢幟》發刊序(一九〇七年一月二十五日)265
《亡國慘記》題辭(一九〇七年一月二十五日)266
《敢死論》按語(一九〇七年一月二十五日)267
與權藤成卿、武田範之筆談記録(一九〇七年一月)268
慰田桐傢人(一九〇七年二月)273
題《獵鬍圖》(一九〇七年四月二十五日)274
題《嶽鄂王遊池州翠微亭圖》(一九〇七年四月二十五日)275
題《徐中山王莫愁湖泛舟圖》(一九〇七年四月二十五日)276
題《陳元孝題奇石壁圖》(一九〇七年四月二十五日)277
題《太平天國翼王夜嘯圖》(一九〇七年四月二十五日)278
亞洲和親會約章(一九〇七年四月)279
《曼殊畫譜》序(一九〇七年八月十日)282
鞦女士遺詩序(一九〇七年八月十日)284
在豫晉秦隴協會發起的留學界全體大會上的演講
(一九〇七年十一月十七日)285
題所撰初本《新方言》予黃侃(一九〇七年底或
一九〇八年初)286
龍樹菩薩生滅年月考(一九〇八年二月二十五日)287
特彆廣告(一九〇八年六月十日)290
博徵海內方言告白(一九〇八年六月十日)291
哀陸軍學生(一九〇八年七月十日)292
革命軍約法問荅(一九〇八年七月十日)298
颱灣人與《新世紀》記者(一九〇八年七月十日)304
滿洲總督侵吞賑欵狀(一九〇八年七月十日)308
越南設法倀議員(一九〇八年七月十日)312
王夫之從祀與楊度參機要(一九〇八年七月十日)314
馬良請速開國會(一九〇八年八月十日)317
劉道一傳(一九〇八年八月二十五日)319
規《新世紀》(一九〇八年十月十日)321
清美同盟之利病(一九〇八年十月十日)340
德皇保護迴教事(一九〇八年十月十日)346
政聞社解散之實情(一九〇八年十月十日)348
中國之川喜多大尉袁樹勳(一九〇八年十月十日)351
爲《民報》封禁事第一次抗議書(一九〇八年十月二十日)354
韓太上皇誄(一九〇八年十月)355
自題造象贈曼殊師(一九〇八年)356
王荊公畫像贊(一九〇八年)357
《中國秘密社會史》敍言(一九〇八年)358
書譚文勤遺事(約一九〇八年)360
爲曼殊題《師梨集》(一九一〇年十二月)362
書黃侃《夢謁母墳圖記》後(一九一〇年)363
與棲庵道人談佛教(一九一一年八月十五日)364
讀《靈魂論》(一九一一年九月十五日)367
中國革命宣言書(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七日)370
中華民國聯閤會開會通告(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十九日)373
中華民國聯閤會啓事(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374
中華民國聯閤會簡章(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376
迴國啓事(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378
誅政黨(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379
自日本歸國途中之政見(一九一一年十一月)387
宣言九則(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一日)389
與盛先覺的談話(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三日)392
中華民國聯閤會呈請組織參議院文(一九一一年
十二月十五日)394
《大共和日報》發刊辭(一九一二年一月四日)396
宣言十(一九一二年一月五日)398
時評一(一九一二年一月六日)399
中華民國聯閤會啓事(一九一二年一月七日)400
敬告新聞記者(一九一二年一月七日)401
宣言十一(一九一二年一月八日)402
時評二(一九一二年一月八日)403
先綜核後統一論(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一日)404
光復會繼起之領袖陶煥卿君事略(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五日)406
中華民國聯閤會通知(一九一二年一月)408
解釋優待皇室條件(一九一二年二月十日)409
敬告對待間諜者(一九一二年二月)410
參議員論(一九一二年二月)412
中華民國聯閤會改黨通告(一九一二年三月一日)415
卻還內務部所定報律議(一九一二年三月七日)416
否認《臨時約法》(一九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419
挽四川革命烈士聯(一九一二年三月下旬)423
統一黨宣言書(一九一二年三月)424
統一黨暫行總理章炳麟宣言書(一九一二年三月)425
答張庸問(一九一二年四月八日至九日)427
《新紀元報》發刊辭(一九一二年四月二十五日)436
與某人在京談政見(一九一二年五月二日)438
點評各國務員及袁世凱、黎元洪(一九一二年五月十五日)440
黃花崗烈士周年紀念會上的演説(一九一二年五月十五日)441
宣布統一黨不能閤並之理由(一九一二年五月二十六日)442
論國民捐之弊(一九一二年六月五日)446
再論統一黨閤並條件(一九一二年六月六日)448
處分前總理議(一九一二年六月十七日或稍後)450
內閣進退論(一九一二年六月十八日)452
挽張振武聯(一九一二年八月二十三日)454
《新紀元星期報》發刊辭(一九一二年九月)455
發起根本改革團意見書(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一日)457
籌邊政策要點(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461
《國語學草創》序(一九一三年一月)463
駡吉林督軍(一九一三年二月二十日)465
追悼熊烈士味根文(一九一三年二月二十三日)466
癸醜長春籌邊(一九一三年二月)467
解釋“土司”之含義(一九一三年三月一日)468
批示一則(一九一三年三月五日)469
招撫宗社黨之廣告(一九一三年三月十九日)470
宣言(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五日)473
挽宋教仁聯(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五日)474
在上海交通部舉行的黃花崗二周年紀念會上的演説
(一九一三年四月二十七日)475
與黎元洪麵談調和南北之意見(一九一三年五月十二日)476
麵見袁世凱時的建議(一九一三年五月三十一日)477
談時局(一九一三年六月三日)478
時局談(一九一三年六月四日)480
評南省四督(一九一三年六月七日)481
談南北問題(一九一三年六月八日)482
代蔡元培擬婚禮證詞(一九一三年六月十五日)483
婚禮即席賦詩(一九一三年六月十五日)484
婚禮賦詩以謝婚事介紹人(一九一三年六月十五日)485
宣言書(一九一三年七月十六日)486
第二次宣言(一九一三年七月二十七日)488
《南枝集》序(一九一三年八月上旬)489
書贈陳乾聯(一九一三年)490
幽居中題贈連橫(一九一四年三月)491
唐紱丞畫像賛(一九一四年四月十日)492
語硃希祖(一九一四年六月初)493
自述學術次第(一九一四年五至六月間)494
讀《周易圖》題記(一九一四年鞦)509
時危四首(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五日)511
鬍節母陳氏傳(約一九一四年)512
約僕規則(一九一五年二月)514
奐彬同學屬題麗樓圖(一九一五年五月十日)515
南夏英賢題名記(一九一五年六月)516
吊劉文成公文(一九一五年六月)518
《毛詩箋疏辨異》序(一九一五年七月)519
石鼓説(一九一五年八月十五日)521
“速死”並跋(一九一五年八月)523
改王闓運《遊仙詩》(一九一五年十一月)524
改唐詩譏黎元洪(一九一五年十一月)525
評袁世凱改元洪憲(一九一五年十一月)526
代龔未生擬生平大略(一九一五年)527
雜評一束(約一九一五年)530
鞦夜一章寄曼殊爪哇(一九一六年一月十五日)531
南海道士行(一九一六年二月十五日)532
對於時局之意見(一九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533
新聞一則(約一九一六年六月十日)534
書贈陳乾(一九一六年六月十五日前)535
鼎山湖題名記(一九一六年八月二十九日)536
重刊《甲寅》雜誌題辭(一九一六年九月)537
贈李根源聯(一九一六年十月)539
與徐洋溢談副總統選舉問題(一九一六年十月十五日前後)
540
《騰越杜亂紀寔》跋(一九一六年鞦)541
與李鐵夫等人的談話(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七日)542
挽黃興聯(一九一六年十二月二十日)544
“無卯”字説(一九一六年)545
《會議通則》序(一九一七年二月)546
雲南首義擁護共和始末記序(一九一七年二月)548
在亞洲古學會第一次大會上的演説(一九一七年三月四日)550
亞洲古學會宣言小啓(一九一七年三月五日)551
亞洲古學會暫定簡章(一九一七年四月八日)552
爲陳其美舉殯訃告(一九一七年五月一日)554
挽陳其美聯(一九一七年五月)555
代擬大元帥就職宣言(一九一七年九月十日)556
《捫虱齋麯本》序(一九一七年鞦)558
與渝報記者的談話(一九一八年一月十一日)559
賦詩諷湘西五總司令(一九一八年四月)560
漫録(一九一九年五月二十日)561
《洪憲紀事詩》序(一九一九年夏)566
支那內學院緣起(一九一九年十月)567
《曼殊遺畫》弁言(一九一九年十二月)569
擬閔子騫、少正卯贈荅詩(一九一九年前後)570
宋教仁《我之曆史》序(一九二〇年五月)572
與民黨代錶談話責備舊國會(一九二〇年九月八日)573
研究中國文學的途徑(一九二〇年十月二十五日)574
與羅素的談話(一九二〇年十月二十七日)575
談聯邦自治(一九二〇年十一月一日)576
聯省自治虛置政府議(一九二〇年十一月四日)578
《陶小石遺書》序(一九二〇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80
易校《三國誌》序(一九二〇年鼕)582
與諸橋轍次的筆談(約一九二〇年)583
説求學(一九二一年五月)584
對芥川龍之介的談話(一九二一年五月)586
易白沙傳(一九二一年夏)587
故鄜州州判張君墓誌銘(一九二一年)589
慈谿洪君銘(一九二一年)591
改革法製之新主張(一九二二年六月二十四日)593
弭亂在去三蠹説(一九二二年六月)596
各省自治共保全國領土説(約一九二二年六月)599
挽伍廷芳聯(一九二二年六月)601
感事(一九二二年七至八月間)602
與國聞通信社記者談孫嶽宣言、晉給勳一位事
(一九二二年八月三十一日)603
《天壇憲法》之劣點(一九二二年九月十日)605
《履素詩集》題辭(一九二二年鞦)608
壽吳子玉聯(一九二二年鞦)610
時學箴言(一九二二年十月十日)611
論浙江文學(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底)613
《新聞報》三十年紀念辭(一九二二年鼕)614
饒太夫人墓誌銘(一九二二年)616
雷丕作先生八十壽序(一九二二年)618
關於國民應付時局態度之意見(一九二二年六月二十二日)620
對湘當局通電之意見(一九二三年六月二十九日)621
最近之時局意見(一九二三年七月九日)623
《華國月刊》發刊辭(一九二三年九月十五日)625
聲討曹錕賄選(一九二三年十月六日)627
與汪東連句三首(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五日)628
對蘇省票決憲法意見(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十五日)630
吳采臣先生八十壽序(一九二三年)631
重過威丹墓(一九二四年四月五日)633
倡白話者終不能廢文言(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五日)634
改定張原煒《先府君軼事》(一九二四年七月十五日)635
華嚴庵記(一九二四年七月)637
《華嚴庵記》書後(一九二四年七月)638
鄭井叔妥賓鍾記(一九二四年八月十五日)640
告江浙人無恐(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一日)642
再告江浙人無恐(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三日)644
改革意見書(一)(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一日)646
東南六省人民宣言(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七日)648
改革意見書(二)(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四日)650
王陽明先生像贊(一九二四年十一月)653
中學國文書目(一九二四年十二月)654
《西嶽華山廟碑》跋(一九二四年鼕)666
跋但植之《賦》(一九二四年)667
書秦蕙田《五禮通考》後(一九二五年一月)668
《現代民主政治》序(一九二五年二月)670
汪寄庵、星伯書畫例(一九二五年二月)672
論組織辛亥同誌俱樂部(一九二五年三月七日)674
定期追悼王文慶通告(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675
對改南京城爲中山城的意見(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四日)676
祭王文慶文(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九日)678
論孫中山的曆史功績(一九二五年三月下旬)679
徵求對句(一九二五年三月)680
挽孫中山聯(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二日)681
再挽孫中山聯(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二日)682
書段若膺《明世宗非禮論》後(一九二五年四月)683
爲華界販賣鴉片之宣言(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一日)685
祭鬍景翼文(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一日)687
鬍景翼遺像贊(一九二五年五月)688
對五卅慘劇之意見(一九二五年七月一日)689
與公平通信社記者的談話(一九二五年八月十三日)690
讀《論語》小記(一九二五年八月)692
書例(一九二五年八月)695
湖南縣長考試甄録試布告(一九二五年九月二十九日)697
湖南縣長考試揭曉榜示(一九二五年十月四日)698
在湖南省議會的演講(一九二五年十月七日)699
跋薑拙文得明太祖像(一九二五年十月八日)701
在漢口答某外人詢(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702
與青年會乾事楊文泉的談話(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四日)703
與《申報》記者的談話(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八日)704
與《申報》記者談時局(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十六日)706
談蘇浙贛皖閩五省協會事(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三十日)707
談恢復法統等政治主張(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日)708
論代錶會議三不可(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九日)711
與國聞通信社記者談時局(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714
與國聞通信社記者談法統運動(一九二六年二月四日)715
勸孫傳芳好自爲之(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三日)716
與人談時局(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六日)717
在國民外交協會成立大會上的演説(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一日)719
反赤救國大聯閤宣言草案(一九二六年四月十四日)720
反赤救國大聯閤宣言(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八日)722
釋秦量(一九二六年五至六月間)724
國民大學暨附中招男女生啓事(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725
上海法科大學招生啓事(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726
《騰越寶峰山佛殿碑記》跋(一九二六年七月)727
支持唐繼堯阻撓北伐之手稿殘文(約一九二六年八月十三日)728
國民大學暨附中遷移招生啓事(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日)730
挽張謇聯(一九二六年八月底)731
張母楊太君五十壽序(一九二六年)732
挽唐繼堯聯(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三日)734
介紹名相崑雲使者蔡北侖先生(一九二七年六月)735
論醫二則(一九二七年七月)736
次韻許行彬《六十自述》(一九二七年底)739

……

前言/序言

  世論論太炎先生,曰“有學問的革命傢”,或曰“有革命業績的學問傢”,無論何者為確,謂太炎先生之於近代中國為鮮有之關鍵人物,當無異議。
  先生名炳麟,字枚叔,浙江餘杭人。以慕顧亭林之為人,遂改名絳,彆號太炎,後竟以號行。先生生於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一八六九年一月十二日),逝於中華民國廿五年(一九三六)六月十四日,春鞦六十有九。
  先生生當季世,內政隳頹,外侮日深。先生幼承庭訓,讀《東華錄》,民族主義思想萌焉;博涉經史,不自外於時勢,乃漸有救國之誌。初則主改良,入“強學會”,撰述於《時務報》,與康、梁為同道;庚子,斷發割辮,與清廷決絕,既而重訂《訄書》,作《客帝匡謬》、《分鎮匡謬》,一掃尊清之迷思,耑以“光復舊物”排滿革命為的矣。嗣後宣揚革命思想,纍遭捕係而不殆。時國人思變,而康氏撰文纍牘,以為民主不可行,力倡君主立憲之說。先生以為大繆,奮筆痛駁保皇之非,斥皇帝小醜不辨菽麥,頌民主革命求索自由。時鄒容著《革命軍》,先生序而廣之。清廷大恐,起“蘇報案”,拘先生於獄者三年,而先生聲名益高矣。時人謂《訄書》、《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及《革命軍》齣,人人皆言說革命矣。是先生於晚清思潮中,揚清汰濁,改良思想遂漸為世棄。先生凡七遭追捕,三入囹圄,革命之誌,彌篤不衰。一九〇六年,先生齣獄,東渡扶桑,入同盟會,主筆機關報《民報》倡言革命,與康氏一脈相詰難。有誌青年得先生熏潤而投身革命者,豈可數哉!先生又著《俱分進化論》、《革命之道德》、《建立宗教論》、《代議然否論》諸文,於革命力量之奮揚、帝製後之國體、建製諸事,皆有學理之探討,即“中華民國”之名亦齣於先生。唏!民國之肇興,先生奠基之功钜矣。其所論說雖未能盡行,然未可輕而忽之也。
  民元既始,先生與孫、黃等不無異同,然心誌固在匡救時艱,而無錙珠之私也。洪憲竊國,先生復以反袁遭係,不得齣戶者三載,絕食者再,當庭詬詈,耿耿不可屈,而袁氏亦無如之何也。袁氏亡,先生乃得南歸。其時南北紛攘,國猶未安,乃奔走南北,遊說四方,期中華之光復,冀黎民之安康。及國民黨北伐,先生復以政見不閤,退隱滬上,弘道一隅,若無與於政,然拳拳之心,固未嘗少懈也。繼而東北兵退,熱河不守,淞滬亟變,先生皆唱大義於天下;責張漢卿,助十九路軍,不廢實行。先生晚節昭昭,絕無縴毫之頹唐焉。
  先生之學博而約,閎而邃,於經、史、子、集及印、西諸學皆有獨得。舉凡古近政俗之消長,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聖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莫不察其利病,識其流變,觀其會通,窮其指歸。故黃季剛(侃)先生曰:“先生懿行至多,著述尤富。文辭訓故,集清儒之大成;內典玄言,闡晉康(唐)之遺緒;博綜兼善,實命世之大儒”,誠不刊之論也。
  先生尤精於小學,學者謂為乾嘉正統派之殿軍。清之樸學,自昆山顧氏肇其端,後竟蔚為大國。文字、音韻、訓詁、目錄、版本、校勘、輯佚、辨僞、沿革地理諸學漸為專門,學者苟通其一,即獲贊嘆,而先生乃能會而通之,上承戴東原(震)、段懋堂(玉裁)、王懷祖(念孫)、王伯申(引之)、俞麯園(樾)之緒餘;下啓近代各專門學科之興盛。先生好顧、江、戴、段、王、孔音韻之學,及繙閱大徐《說文》十數過,旳然見語言文字之本原,著《文始》、《新方言》。其躐越前人者,於文與字,不駐足於音同義同、音近義通、一聲之轉之混沌,而依文字之演進以探其源,即後世所謂以曆時觀念檢視本體也。其於音聲,亦不拘於同、近,創《成均圖》,明言對轉、次對轉、次旁轉,益閤於音理及語言實際矣。至於發明孳乳、變易二例,尤為前人所不能言。如是,遂使附庸經學之小學,一躍而為獨樹大纛之語言文字學。季剛先生踵而襄之,遂有“章黃學派”之綿綿。
  先生治經,專尚古文,與康有為相頡頏。破燕齊方士怪迂之談,謂《春鞦》乃史傢之實錄而非萬世之聖經;《易》明古今之變,史事之情狀見焉;《禮》、《樂》為周室法製,《詩》記列國之政,《書》之為史益莫須辨;孔子刪定六經,非素王製法,乃在存故史,彰先世,故孔子為史傢宗主。然亦許孔氏以“變禨祥神怪之說而務人事,變疇人世官之學而及平民,此其功亦夐絕韆古”。此其立意有彆於康氏,而摧破之功則略同,經學由是而遂失廟堂之尊。是先生尤斤斤於學術獨立,永葆中國獨有之史學也。先生之治史,繼浙東太衝、二萬一脈,尚博雅,切人事,而於明清易代之際,嘗三緻意焉,先生論經史之真意於斯可見矣。
  先生亦措意於今所謂哲學者,其論周秦諸子、法相莊周之類是也。先生自敘:“蓋學問以語言為本質,故音韻訓詁,其管籥也;以真理為歸宿,故周秦諸子,其堂奧也。”故先生不以樸學為極歸,進而上之,期於哲理之構建有所成就。乃作《齊物論釋》,以釋氏法相之學釋莊生之書,“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製大理,莫不孫順”,自許為“一字韆金”。著《國故論衡》、《檢論》,平章古今學術,如以西方名學解墨,明人性之不離於民族之類,皆能洞幽燭微,臻於圓融超邁之境。先生首唱“文學復古”,實即擬於泰西之文藝復興,而應機說法,“以樸學立根基,以玄學緻廣大”,以周秦九流之學復華夏之舊物,新中華之來日也。
  先生之學,淹博閎通,而不能忘情於政治,故少年針砭之論,晚乃有駟不及舌之嘆。實則先生光復中華文物之誌,條貫始終。晚歲講學吳門,如“子夏居衛(魏),西河於以嚮學;仲尼反魯,雅頌繇是得職”;匪止此也,乃一則以挽頹風,厲薄俗,取顧寜人知恥、厚重、耿介之說,復揭必信一語,以圖治時人之弊,使人皆得卓立;一則以宣揚國粹,激勵種姓,以文史之學傳中國之命脈,國即亡而必復。嘗言:
  夫國於天地,必有與立,所不與他國同者,曆史也,語言文字也。二者國之特性,不可失墜者也。昔餘講學,未斤斤於此;今則外患孔亟,非專力於此不可。餘意凡史皆春鞦,凡許書所載及後世新添之字足錶語言者皆小學。尊信國史,保全中國語言文字,此餘之誌也。
  臨終,先生尚以為飯可以不食,學不可以不講,是先生拯溺救危,以祈斯文不墜於地為己任,發揚國之瑰寶為天職,其自任者重矣,遠矣。先生自謂“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迴真嚮俗”,斯亦見其終以國運人事為第一要諦也。
  先生講學卌年,門生遍天下,從遊者各得其一體,皆為名傢。承其小學者,黃季剛、錢玄同;繼其史學者硃希祖、王仲犖;汪旭初以文學顯,吳檢齋以經學鳴。餘者自成一傢者更僕難數。先生實亦下啓新文化運動者。健將如周樹人、周作人、錢玄同、陳獨秀、蔡元培輩,多嘗登章氏之堂或其同道;而其論周秦諸子齣於王官,平章曆代學術,實為近代學術史之濫觴;論有清之學,指斥清廷之桎梏,分吳、皖為二派,條析古、今之得失,為總結清學首齣之作。其後劉師培、梁任公、錢賓四等繼之,雖勝義迭齣,要皆未能破其樊籬……是先生開啓山林,後來可循道而有所成,其嘉惠於學林後世者,豈可以道裏計哉,先生者可謂近代之大師矣!
  昔錢玄同挽先生曰:
  纘蒼水寜人太衝薑齋之遺緒而革命,蠻夷戎狄,矢誌攘除,遭名捕七迴,拘幽三載,卒能驅逐客帝,光復中華,國土雲亡,是誠宜勒石紀勛,鑄銅立像;
  萃莊生荀卿子長叔重之道術於一身,文史儒玄,殫心研究,凡著書廿種,講學卌年,期欲擁護民彝,發揚種姓,昊天不吊,痛從此微言遽絕,大義無聞。
  是為得先生學術之精義,顯先生踐行之精神也。
  先生之功偉,先生之學精,後之仰之者,有誌於為國為學者,可不識全豹而言前修耶!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乃有梓行先生《全集》之議,且列入國傢古籍齣版規劃。上海人民齣版社榮膺此任,聚海內英華,句讀校錄,費時多載,乃有《全集》八捲問世。惜非完璧,且囿於時空物力,不免於偶疏。先生文宗魏晉六朝,喜用古字僻典,學人時苦艱晦,難以卒讀,魯迅即嘗言其於《訄書》,“讀不斷,當然也看不懂”。《全集》八捲齣,乃得以便人之披覽。近歲先生文字選本漸多,實多本此;學林亦得藉以探賾先生之生平學術及近代之政局、學界之變遷。《全集》之功不可沒也。
  雖然,時人亦不能不以《全集》而未全為憾。先生及門,尚在者無多,前輩學人亦如晨星,董理編校之事,一似救寶物於屋火,豈可稍遲哉?三十年來,學界多措意於先生之事之學,求索所得益富益明,再版《全集》,補其未備,此其時也。是以上海人民齣版社乃重啓刊行《章太炎全集》之計劃,藉海內外著名教育、研究機構諸公之力,復得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政府戮力褒崇鄉梓先賢,為之大力襄助,乃有新刊《全集》之剞劂,後齣轉精,必可期也。
  昔予從陸宗達(穎明)先生習小學,承章黃一脈,於太炎先生宏論每有會心,獲益良多。迄今六十載,無時不以章、黃及其高足如穎師者之為學為人自勵,雖不敢以傳人自矜,要亦繼其誌而張大其學。今濛太炎先生哲孫章君念馳與上海人民齣版社謬愛,以《全集》之序囑予,憶先哲之諄諄,念來者之嗷嗷,敢不勉而為之。乃略陳所識先生行事、為學之衷心,祈於今於後,繼之者當念茲在茲之意,並及《全集》整理齣版、再整理再版之始末雲。
  繄!先生捨身求義於民族危亡、國粹陵替之際,後學拜誦校理則值民族復興、文化蓬勃之春,先生以文史傳民族命脈,國運必復之論,今也益見其先知矣。傳道於國運轉戾存亡之鞦,承前啓後,逝者已矣;繼學於阜平安和之日,改舊立新,其待來者!


用戶評價

評分

孫少平上這學實在是太艱難瞭。像他這樣十七八歲的後生,正是能吃能喝的年齡。可是他每頓飯隻能啃兩個高粱麵饃。以前他聽父親說過,舊社會地主喂牲口都不用高粱這是一種最沒營養的糧食。

評分

章太炎全集不用多說,這是集外文的收集,雖說有可議之處,但總是聊勝於無吧。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章太炎全集第三輯中的一個,皮麵的比布麵的有質感,不過是單行本,要挨個買

評分

此是第三輯,咬牙全收瞭。

評分

章太炎全集不用多說,這是集外文的收集,雖說有可議之處,但總是聊勝於無吧。

評分

收集完畢 太炎入我囊中

評分

本書全麵搜集整理章太炎各種未刊文字,是瞭解章太炎生平與學術的重要資料。這本是感興趣的,收

評分

收集完畢 太炎入我囊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