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2年9月,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30周年之际,研究会组织编纂了四卷本的“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30周年丛书”,其中第四卷《孤寂的辉煌》,包括了纪念画册和外法史同仁所写的随笔,出版至今时隔五年过去啦!由于丛书以精装套书特制,全套印量有限尚未敞开于市,而一册随笔因内容可读多被学人提及,又遗憾无处可以购买。于是,研究会与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商议,便有了《法律人生 孤寂的辉煌:外法史学人随笔》。《法律人生 孤寂的辉煌:外法史学人随笔》纳入商务印书馆“法律人生”系列,以平装本出版,以期满足学人读者之愿望。
  《法律人生 孤寂的辉煌:外法史学人随笔》截选了《孤寂的辉煌》精装本从第212页之后的47篇随笔文章。同时,考虑到精装本编辑时因时间紧出现的一些约稿方面的遗憾,在此次出版时应当尽量弥补。因此,增加了两篇记述外法史前辈学者卢干东先生、徐尚清先生的文章,由卢干东先生的女儿卢允萍、徐尚清先生的开门弟子张彩凤撰写。前者“回忆我的父亲卢干东”,文章平实而真切,表达了儿女对父亲的深沉理解与无限敬意;后者“我的老师徐尚清”,详实地记录了前辈学者在改革开放之初为学科发展而做出的一系列奠基性工作,铭记这些透过文字表达着的前辈学者严谨执着的精神,也记住在先生身边那些难以忘怀的求学时光。最后,是现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华东政法大学前校长何勤华先生的访谈录——“法律文明的互动与变迁”。在访谈中,何勤华先生回顾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叙及日本留学经历对其后学术研究的重要影响;阐发了一个法学研究的亲历者对中国近30年法学史的当代思考;主持国家重大项目——“法律文明史”课题的学术研究进展与学术进步;还对青年法学者提出了几点建议。访谈作为《法律人生 孤寂的辉煌:外法史学人随笔》的末章,既有对中国法学研究的使命感,又体现学术大家高瞻远瞩的视域,还有对青年学者的谆谆教导,读来感佩又激励!     
作者简介
   何勤华,原华东政法大学校长,现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我国知名法律史学家,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中华司法研究会副会长。
     精彩书评
     ★《题美国法史》:七条大法定一尊,九柱老朽意纷纷。跛足总统匡危世,黑肤小妹争自尊。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高鸿钧  
  ★部门法研究中,由于受实务界的影响,甚至受到利益集团的干扰,很多时间花费了,成果出来没多久,却又过时啦!法律文明的研究,注重从长时段的视角看问题,可以弥补单纯部门法研究的不足。
  ——全国外法史研究会会长 何勤华  
  ★中国研究罗马法的重镇不在外法史,而是在民法。对香港和威海殖民地法律的研究,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是以中国传统法律和习惯为主要内容,但实际上,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英国普通法制度的了解是不可少的。遗憾的是,研究这些问题的都是中法史学者,外法史方面似乎没有人参与。这种缺席是不应该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粱治平     
目录
   《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30周年丛书》总序
1 我的外法史导师——林榕年
2 林榕年教授与外国法制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3 陈老盛清在海南
4 悼念我们的老师林向荣先生
5 真正的师者——记由嵘老师
6 我的老师潘华仿、许显侯
7 外法史人张梦梅先生
8 我所认识的李昌道老师
9 学问的楷模人生的导师——回忆满达人先生
10 音容宛在风范永存——忆满达人先生
11 亦师亦父的导师——我和李启欣教授的缘分
12 弟子永远的楷模——我的导师李启欣教授
13 丹心铁血铸师魂春蚕受屈终无悔——忆念杨联华恩师
14 林榕年、由嵘先生与湘潭大学的非洲法研究
15 带走一个时代的法学家——追忆周枂先生
16 周枂先生与中国的罗马法研究
17 九十高龄的法学家潘汉典先生——《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会议侧记
18 我的导师潘汉典先生
19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一一悼念李景禧先生
20 胡大展教授访谈
21 雁塔午后的茶香——记冯卓慧老师
22 外法史学科群英谱——奠基人
23 新疆年会杂论
24 在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第24届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25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林榕年老师从教60年庆典上的发言
26 淡定从容为当所为
27 外法史年会的那些人和事
28 厦门会议印象
29 我心中的外法史研究会
30 年会忆记
31 外法史研究会与上海人
32 何为学者
33 记我的恩师张学仁先生      
精彩书摘
     《法律人生 孤寂的辉煌:外法史学人随笔》:
  1949年的7月,高中毕业后的林老师顺利考取了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正当他的亲人们为家里有了大学生而无比激动和欣喜的时候,林老师看到了一份由华北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成立“中国政法大学”的简章公告,上面清清楚楚地载明要“培养新中国的法律人才”。真是天赐机缘,正中心怀,一直对律师和法官职业十分敬仰的林老师,不顾家人的阻拦和反对,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已被天津师范学院录取的机会,乘火车直奔北京朝阳门外的海运仓报考了“中国政法大学”,立志当一名主持公平正义的革命的法律工作者。勤奋努力,学业一直不错的他又一次很顺利地考取了。对那段历史有着刻骨铭心记忆的林老师告诉我们,当时的“这所政法大学,并不是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而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前身”。1949年10月23日,林老师和众多学员一起参加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开学典礼,校长谢觉哉主持了这次典礼。
  1950年是林老师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年,也是他结缘外法史颇具传奇经历的重要一年。这一年的3月,林老师等100多名学员搬到了北京城东的铁狮子胡同,成为即将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第一届本科生。1950年的10月3日,林老师亲历了中国人民大学那场无比隆重的开学典礼,校长吴玉章主持了这场对新中国教育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盛典,刘少奇等许多重要的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典礼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而1950年这一年的机遇,也使林老师的人生发生了传奇性的变化。林老师很幽默地说:“这一年,我经历了‘三级跳,,先是成为本科生,继而改变为研究生,最后变成了外国法制史专业的老师。”林老师还很清楚地记得,那是在1950年7月里的一天,他和张晋藩、傅兴岭等四名学生被法律系领导叫去谈话,正渴望去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林老师以为是自己的申请被批准了,满心愉悦。可是,领导并没有谈到抗美援朝,而是告知他们,系里决定让他们几个人到法制史教研室去当研究生。那时,创建之初的人大法律系仿照苏联莫斯科大学的模式设置了法制史专业,共开设三门课程,即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苏联国家与法权历史、国家与法权通史(即中、苏两国以外的外国法制史)。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刚刚学了一些研究生基础课的林老师等人,因为讲授法制史专业课的苏联专家没有到位,因教学工作的急需又被选调到法制史教研室当了老师。林老师被领导指定讲授国家与法权通史即外国法制史课程。这样,22岁年轻的林老师肩负领导的信任,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和自己的辛勤努力下,从此跋涉在几千年异彩纷呈的世界法制园林之中,上下求索,播种耕耘,成为新中国最早讲授外国法制史的老师。
  ……      
前言/序言
     2012年9月,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30周年之际,研究会组织编纂了四卷本的“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30周年丛书”,其中第四卷《孤寂的辉煌》,包括了纪念画册和外法史同仁所写的随笔,出版至今时隔五年过去啦!由于丛书以精装套书特制,全套印量有限尚未敞开于市,而一册随笔因内容可读多被学人提及,又遗憾无处可以购买。于是,研究会与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商议,便有了本书。本书纳入商务印书馆“法律人生”系列,以平装本出版,以期满足学人读者之愿望。
  本书截选了《孤寂的辉煌》精装本从第212页之后的47篇随笔文章。同时,考虑到精装本编辑时因时间紧出现的一些约稿方面的遗憾,在此次出版时应当尽量弥补。因此,增加了两篇记述外法史前辈学者卢干东先生、徐尚清先生的文章,由卢干东先生的女儿卢允萍、徐尚清先生的开门弟子张彩凤撰写。前者“回忆我的父亲卢干东”,文章平实而真切,表达了儿女对父亲的深沉理解与无限敬意;后者“我的老师徐尚清”,详实地记录了前辈学者在改革开放之初为学科发展而做出的一系列奠基性工作,铭记这些透过文字表达着的前辈学者严谨执着的精神,也记住在先生身边那些难以忘怀的求学时光。最后,是现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华东政法大学前校长何勤华先生的访谈录——“法律文明的互动与变迁”。在访谈中,何勤华先生回顾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叙及日本留学经历对其后学术研究的重要影响;阐发了一个法学研究的亲历者对中国近30年法学史的当代思考;主持国家重大项目——“法律文明史”课题的学术研究进展与学术进步;还对青年法学者提出了几点建议。访谈作为本书的末章,既有对中国法学研究的使命感,又体现学术大家高瞻远瞩的视域,还有对青年学者的谆谆教导,读来感佩又激励!
  此外,本书新增内容的组织约稿、撰稿联系,均得到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张彩凤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项焱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陈灵海教授的高效配合与督促,在此对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表达一份诚挚的谢意!
  《孤寂的辉煌》纳入“法律人生”系列,为了方便读者明晰内容的直观愿望,特别增加了副标题——外法史学人随笔,以此点题。本书涉猎的人物与作者都是外法史研究会扶植而成长起来的几代学人,其中既有前辈学者,也有中年学者,还有青年才俊。总之,在外法史研究会的岁月,师生、朋友、手足诸多情谊均记录于此。期待学人辈出,法治春光无限。    
				
 
				
				
					《法苑探微:中古法律制度的演变与实践》  第一部分:律典的构建与中古法律的形塑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古时期(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欧洲大陆及部分亚洲文明区域法律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社会基础。不同于侧重于宏大历史叙事的传统法史著作,本书聚焦于具体法律条文的文本分析、司法实践的细节重构,以及法律观念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社会渗透。  第一章:罗马法遗产的重铸与地方化的挑战  我们将从查士丁尼法典(Corpus Juris Civilis)在西欧的“再发现”开始,探讨其如何在加洛林王朝复兴的背景下,与日耳曼习惯法进行痛苦而富有成效的融合。重点分析《萨利克法典》等日耳曼习惯法在财产继承、犯罪惩罚(如“血价”制度)方面的特征,并对比它们如何被罗马法的抽象原则所吸收或排斥。     1.1 习惯的固化与成文法的张力: 探讨教会法庭与世俗领主法庭在管辖权上的冲突,以及地方性惯例(Usages Locaux)对统一法律秩序构建的阻碍。    1.2 法律的口头传统与记忆的传承: 分析在识字率普遍低下的社会中,法律知识如何依赖于专业化的“法官”(Judices)群体,以及这些群体如何通过口头解释来塑造法律的实际效力。  第二章:封建契约与人身依附的法律化  封建制度是中古社会的核心结构,而法律在其中扮演了粘合剂的角色。本章将详细考察领主与附庸之间关系的法律基础——效忠宣誓、采邑授予与军事义务的制度化过程。     2.1 采邑(Feudum)的物权化与用益权: 深入研究采邑的继承规则(如“代际限制”的演变),以及土地使用权与政治权力的相互转化机制。    2.2 农奴身份的法律界定: 区分“自由人”与“农奴”在法律上的差异,尤其关注农奴在人身自由、婚姻许可及逃离领地方面的法律限制。讨论教会对农奴身份的介入(如禁止奴隶贸易的教会敕令)。  第二部分:司法实践与权力结构的微观观察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实施过程。本部分将跳出宏伟的法典叙事,关注中世纪普通民众在法庭上所经历的司法程序。  第三章:神验审判的衰落与证据规则的萌芽  中世纪早期,神圣的介入(如“铁环审判”、“热水审判”)被视为确定事实真相的最终手段。本章探究这些“神验”(Ordeals)如何逐渐被更具理性色彩的证据体系所取代。     3.1 教会会议的干预: 分析拉特兰第四次大公会议(1215年)对神验审判的禁止,及其对世俗司法体系产生的连锁反应。    3.2 询问式诉讼(Inquisitorial Procedure)的早期形态: 考察城市法庭和教会异端裁判所如何发展出对证人、文书及物证的系统性收集与评估方法,标志着法律推理的初步成熟。  第四章:城市商业法与市民权利的兴起  随着商业活动的复苏,传统的土地本位法律体系难以应对新兴的贸易需求。城市自治运动催生了一套适应商业实践的实用性法律规范。     4.1 共同法(Lex Mercatoria)的形成: 考察行会规章、集市法庭在处理合同、债务和海上风险方面的创新,特别是这些非国家制定的规则如何获得官方认可。    4.2 城市特许状(Charters)的法律效力: 分析城市通过购买或争取特许状获得的司法独立权,以及市民(Burgesses)在人身自由和商业活动上享有的优于农村居民的法律地位。  第三部分:法律与信仰:教会法的内在逻辑  教会法(Canon Law)不仅是宗教规范,更是中古欧洲最系统化、最专业化的法律体系,深刻影响了世俗法。  第五章:格拉提安的汇编与规范的整合  重点分析格拉提安(Gratian)对教会法典的首次系统性汇编《法学汇编》(Concordia Discordantium Canonum)的意义,即它如何试图调和看似矛盾的教会法规。     5.1 教会管辖权的核心领域: 详细阐述教会在婚姻、遗嘱、契约解除(如“诚实信用原则”的早期应用)方面的裁决权。    5.2 教会法对世俗法的影响: 讨论信托(Fiducia)概念、合同履行中的善意原则(Bona Fides)等关键概念如何从教会法渗透入民法领域。  第六章:教权扩张与世俗王权的法律抗衡  中世纪后期,教皇权力的巅峰与世俗君主中央集权的需求产生了激烈的法律冲突。     6.1 法律诉讼中的“司法豁免权”争议: 探讨教会人员在面临世俗法庭指控时所主张的特权,以及世俗君主(如英格兰的亨利二世)为限制教会法庭权力所做的法律斗争。    6.2 罗马法的“复兴”与国家法理的构建: 分析13、14世纪大学中对古罗马法的深入研究(如注释法学派),如何为新兴的君主制国家提供构建“主权”与“最高立法权”的理论框架,预示着近代法律秩序的来临。  结语:中古法律的遗产与断裂  本书总结中古法律作为连续性与断裂性的交汇点,阐明了其在构建现代法律概念(如法人、证据、契约自由)中所起到的关键而常被低估的作用。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法律如何在等级森严、信仰主导的社会中,悄然发展出精密的规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