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的文化史作品。影迷和好莱坞迷必读之作。
——安德鲁·欧·赫尔,《纽约时报书评》
(马克·哈里斯)扣人心弦的叙事在各个方面均属一流,这是为影迷书写的战争故事,也是为对二战感兴趣的读者写的一部连续剧般的美国历史。
——美联社
在《五个人的战争》一书中,马克·哈里斯写出了一段让人不忍释卷的二战宣传电影史,展示了战争如何改变了电影人,以及电影人如何改变了好莱坞电影的语言与内容。
——《旧金山纪事报》
《五个人的战争: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是关于约翰·福特、乔治·史蒂文斯、约翰·休斯顿、威廉·惠勒和弗兰克·卡普拉五位好莱坞著名导演非凡的、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它讲述了他们如何给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同时也被其所改变的。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将其战争宣传的工作外包给了好莱坞——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政府让这些导演自由出入战区。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美国的几乎每个战场,并让美国公众形成了关于美国正在参与一场正义战争的集体意识。在对这些资料进行了五年的严谨研究之后,本书通过五位导演的参战和归来,及其在战区的生活和工作对好莱坞在战争中的角色提供了一种新的具有启示性的理解。
作者:(美国)马克·哈里斯(Mark Harris) 译者:黎绮妮
马克·哈里斯(Mark Harris),美国记者、作家,毕业于耶鲁大学,《娱乐周刊》执行编辑、专栏作家。他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纽约杂志》等撰写过关于流行文化以及电影史的文章。哈里斯著有《改革中的电影:五部电影和新好莱坞的诞生》,该书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优秀作品,并被《沙龙》选为近十年优秀的十本非虚构作品之一。
译者简介
黎绮妮,中山大学经济学学士,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媒体与文化研究专业硕士,现于剧院从事艺术宣传和涉外艺术交流工作。
电影、流行文化和世界史之间的影响和被影响关系很难说是一个新鲜的研究领域,但哈里斯很可能比过去及现在的任何作家更成功地在这种共生关系中找到了伟大的故事。每一章都包含电影历史上的有趣故事,而且几乎每一页都可以看到哈里斯用寥寥数句话精准捕捉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本质的能力。这部非虚构故事作品兼具精彩有趣和细致详尽的特点。
——《书单》杂志(星级评论)
《五个人的战争》是一部思想深入、信息丰富且引人入胜的电影文化批评作品。和优秀的二战电影一样,它通过讲述赫赫有名的人物和为人熟知的情节来探讨严肃话题:为服兵役付出的人力成本、电影的催眠能力以及艺术追求和战争紧迫性之间的矛盾。哈里斯先生比彩色印片技术、宽银幕技术甚至是逐渐失效的《电影制片法典》更有效地向我们展示了二战如何改变了美国人对电影的看法。
——《纽约时报》
考据严谨,让人欲罢不能。
——《洛杉矶时报》
一流作品……这是目前关于这个故事丰富、全面的版本……读过《五个人的战争》之后,影迷对于电影人的看法必将改变。
——《美国瞭望》
哈里斯描述了广阔的历史和丰富的主题:好莱坞与华盛顿之间不稳定的关系;宣传活动的道德问题;真实镜头和场景重现;以及重要的,加入战争的决定……对五位极具影响力的导演的冲击……哈里斯是一位有趣的评论员,他善于把多条故事线编织到一起。《五个人的战争》……引人入胜。
——《帝国杂志》
极具洞察力。哈里斯对政治化严重的电影时代的意识形态洪流做出了出色解读,而在他那刻画生动的主角身上……我们看到了好莱坞抛弃了多愁善感的虚幻来直面残酷的现实。
——《出版人周刊》(星级评论)
哈里斯先生出色地讲述了一个宏大的故事。在叙述这个结局早已明晰的故事时,他依然能时刻留有悬念。《五个人的战争》充满了比小说还出人意料的真实事件。五位导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历的事情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了电影行业,看到了电影制作的本质,并且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认清了艺术创作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虽然初看之下《五个人的战争》似乎是在记录一个行业的发展,但你会渐渐发现它讲述的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关于个体战胜集体,个人视角战胜群体思维,以及最终的,艺术战胜宣传手段。
——《华尔街日报》
序言:珍珠港事件
1“这是我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
好莱坞,1938年3月~1939年4月
2“我内心和血液的号召”
好莱坞和华盛顿,1939年4月~1940年5月
3“你肯定没有意识到有一场战争正在进行”
好莱坞,1940年6~9月
4“一条信息有什么意义?”
好莱坞,1941年年初
5“我们国家最危险的间谍”
好莱坞和华盛顿,1941年7~12月
6“我需要等待命令吗?”
好莱坞、华盛顿和夏威夷,1941年12月~1942年4月
7“我这里只有一名德国人”
好莱坞,1941年12月~1942年4月
8“这将成为一个问题,一场战斗”
华盛顿,1942年3~6月
9“我所知道的是我并不勇敢”
中途岛和华盛顿,1942年6~8月
10“你能雇用我吗?”
华盛顿和好莱坞,1942年8~9月
11“危机时的好搭档”
英格兰、北非和好莱坞,1942年9月~1943年1月
12“迎击或者逃避结果可能都一样”
阿留申群岛、好莱坞、华盛顿、北非,1942年9月~1943年5月
13“足以令它失去真实感”
英格兰、好莱坞和华盛顿,1943年1~5月
14“跟着我们只为了拍电影?”
华盛顿、英格兰和纽约,1943年3~7月
15“如何在军队生存”
北非、好莱坞、佛罗里达州和华盛顿,1943年夏天
16“我不适合做这种事”
华盛顿、好莱坞和英格兰,1943年6~12月
17“我需要做出一部好电影”
英格兰和意大利,1943年10月~1944年1月
18“我们真的不知道这表面之下在发生什么”
华盛顿、中国—缅甸—印度战区、意大利和纽约,1943年9月~1944年3月
19“如果你相信这点,我们会非常感激”
好莱坞和英格兰,1944年3~5月
20“欧洲大陆上会有零星的突袭”
好莱坞、华盛顿和纽约,1944年3~5月
21“看见什么就拍什么”
法国,1944年6~7月
22“如果希特勒可以坚持,那我也可以”
好莱坞和华盛顿,1944年7~12月
23“时间和我们共同前进”
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英格兰,1944年7月~1945年1月
24“你为谁而工作——你自己?”
好莱坞、佛罗里达、意大利和纽约,1945年2~5月
25“我了解人生的地方”
德国,1945年3~8月
26“为什么拍摄这部电影?”
华盛顿和好莱坞,1945年夏天
27“一段愤怒的过去在暴风中和未来缠绕”
好莱坞、纽约和德国,1945年
28“一张紧绷的脸和一颗痛苦的成熟的心”
好莱坞、纽约和华盛顿,1945年12月~1946年3月
29“更接近世界正在发生的事”
好莱坞,1946年5月~1947年2月
后记
一切先从约翰·福特说起。在日本帝国海军偷袭珍珠港的那天,他已经身穿军服3个月,身处离好莱坞3000英里远的地方。当轰炸的消息传来,已是海军少校的福特和妻子玛丽正在安德鲁·皮肯斯少将位于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的家中参加周日午宴。一名女仆焦急地拿着话筒走进房间。“是陆军部……那帮人”,她结结巴巴地说出主人的军衔。少将离开餐桌去接听电话,宾客们在各自的座位做好准备。随后他重返宴会厅宣布:“先生们,珍珠港刚刚被日本袭击。我们正式进入交战状态。”宴会厅四下议论纷纷,少将夫人试图拯救这个下午,“光在这里兴奋于事无补,这已经是在这间饭厅宣布的第7场战争了”,她向福特夫妇展示墙上的一个弹洞,那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被火枪子弹射穿的。“我不让人把它填起来”,她告诉他们。
玛丽·福特事后回忆道:“那张桌旁每一个人的生命从那一秒开始改变。”但福特早已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彻底地,骤然地。1941年后期,电影业内大多数人,一如这个国家的其他人,都相信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是时间问题。但这场被同事看作只会笼罩远方地平线的战争阴影,却被福特看作一种必然,它要求进一步的准备,而且会回报做好准备的人。数月前,他就已经离开好莱坞来到华盛顿。那个9月,他把所有晚上和周末都用来监督海军志愿摄影分队的组建,亲自训练摄影师、录音师和剪辑师,让他们可以在战争条件下近距离完成工作;为了能够在颠簸摇曳的船上进行拍摄,他甚至使用了常平架平台。如果战争不可避免,他相信对战争的记录将必不可少,而这项工作绝不可以交给业余的人或者陆军部笨拙的官员。
即便如此,福特依然不可能是带领好莱坞迎战的候选人。他老到可以成为应召军人的父亲了,他已46岁,再过几年就会迎来第一个孙子。虽然在过去几年,他一直在好莱坞的各个委员会上贡献他的力量——奔波于干涉主义者、热诚的反纳粹活动家和一个致力于为西班牙内战提供援助的特别小组的领导们之间——但他并没有真正到这些战争的前线去。自1939年起,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一系列电影,包括《关山飞渡》(Stagecoach)、《童年林肯》(Young Mr. Lincoln)、《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等,这些电影让他成为好莱坞最受尊敬的导演。
到底是什么触动了福特,让他在完成《青山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的拍摄仅3个星期后——这部电影让他赢得了7年内第3个最佳导演奖——就离开他如日中天的事业,要求从海军后备役调到现役?是由于1/4个世纪以前,作为高中生参加安纳波利斯的海军学院入学考试名落孙山带来的挥之不去的耻辱感吗?是由于当时为了闯入好莱坞而忙于担当替身、演员和初出茅庐的导演,以至于错过1917年美国加入一战因而生出的尴尬吗?福特的动机即使对于其至亲来说都是个谜,包括他的妻子,共同制作电影的同事,以及在他最爱的地方——好莱坞运动员俱乐部喝酒的伙伴。“莫非这位顶尖导演……厌倦了好莱坞的华而不实?”其中一篇报道提出这样的疑问。福特似乎乐于完全不给予解释,他答应接受采访谈论他的决定,最后却只肯给出一个答复:“我认为这是这个时间该做的事。”
读完这本书的感受,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被拖拽着深入到光影迷雾深处的“体验”。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擅长捕捉那些戏剧性的瞬间:比如某位大导演如何在白宫的走廊里与罗斯福总统进行一场关于“如何塑造美国精神”的密谈,那种空气中弥漫着的紧张感和历史的重量,仿佛能穿透纸面。它跳出了传统历史叙事的框架,不再纠结于具体的战役细节,而是专注于“形象”的塑造。比如,对“美国英雄”形象是如何被反复打磨、提炼,最终固化在公众集体记忆中的过程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族裔和性别在战争叙事中的被呈现方式也有着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揭示了光鲜亮丽的宣传背后,那些被刻意“遗忘”或“边缘化”的声音。这本书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分析与引人入胜的幕后轶事完美结合,读起来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枯燥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电影史学家,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秘密。
评分这本《甲骨文丛书·五个人的战争: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选本眼光实在独到,我本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本老生常谈的战史,谁知翻开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叙事权力”的深度剖析。作者巧妙地将聚光灯从前线的硝烟转向了遥远的好莱坞制片厂,揭示了一个被忽略的事实:在真正意义上赢得人心和历史记忆的,往往是那些善于讲故事的人。那些精心制作的宣传片、鼓舞士气的电影,它们在意识形态战场上的作用,丝毫不亚于真正的坦克和飞机。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几位关键制片人如何周旋于政府、审查制度与商业利益之间的描述,那种在巨大时代洪流下,个体如何进行微妙的平衡和博弈的描写,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这些“幕后英雄”的视角,重新建构了我们对二战宣传机器的理解,看完后,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带着批判性眼光去看待那些经典的老电影,感觉就像是第一次看到了电影胶片背后的齿轮是如何咬合的。这对于任何对媒体权力运作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本。
评分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军事历史与流行文化工业——编织成一个密不可分、互相成就的有机体。它没有陷入对战争场面的渲染,而是聚焦于“想象力的战场”。通过对几位关键人物,比如那位传奇制片人和那位战地记者出身的编剧之间的合作与冲突的细致描摹,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又极度受限的创作生态。每一次电影的公映,都像是一次小型的战役胜利,不仅对盟军士气有提振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了美国作为“民主灯塔”的形象基调。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老派的学者风范,逻辑清晰,论据扎实,但又不失叙事的张力,使得即便是对好莱坞黄金时代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迅速地吸引进去,并且在阅读结束后,对“宣传”这个概念产生全新的、更加审慎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就像一部剪辑得当的纪录片,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沉静反思。我尤其被其中对于“虚构的力量”的探讨所吸引。在那个信息被严格管控的年代,好莱坞不仅仅是娱乐的提供者,更是“现实的定义者”。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制片厂在处理敏感题材时的策略差异,展现了在意识形态高度统一的要求下,创作者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实际操作中的巨大张力。那种为了“大局”而不得不自我审查、甚至美化某些事实的心路历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身处那个位置,面对那样的压力,又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书籍所不具备的。它迫使我们思考,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关于那段历史的认知,到底有多少成分是真实的发生,又有多少成分是精心编排的“剧本”?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史料挖掘工作令人敬佩。它显然不是基于二手资料的简单拼凑,而是深入到档案馆和私人信件中,挖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例如,书中提及的几份关于电影审查标准的内部备忘录,其措辞之严谨、管控之细密,让人不寒而栗。这本“丛书”的装帧和设计也很有格调,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珍藏的感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旧胶片放映机散发出的热量,听到那些老派制片人的沙哑嗓音。它不是在说战争有多残酷,而是在探讨“如何让公众相信战争的必要性与正义性”这一更为复杂的议题。这种从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工具”和“媒介”的独特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解构”历史的表象。
评分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
评分物美价廉,非常满意,送货及时,下次还来。
评分让我们一起追寻甲骨文系列
评分京东自营的书就是正品,书质量好,也喜欢这类的书,以后还会支持的!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趁着活动扫一波货。
评分查完豆瓣评分才买的,趁着1111,买一堆书,够看很久了
评分趁活动囤书收的,京东好价格
评分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