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祝总斌 著
图书标签:
  • 两汉
  • 魏晋南北朝
  • 宰相制度
  • 政治史
  • 制度史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官僚制度
  • 中央政治
  • 权力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96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796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博雅英华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字数:26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是中国古代政治史、制度史研究中的名著,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专著。全书分九章,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纷繁缭乱的变化,逐一作了细致考证与论述。主要特点是:1.对历代宰相究竟握有什么权力,提出了与前人完全不同的新看法。历史上频出现的皇帝、宰相、秘书咨询官员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就制度言,全可通过这一新看法得到解释。2.不同意长期以来流行的宰相制度变化发展主要出于君相权力之争说。3.详细探讨秘书咨询官员的职掌、任务,特别是其出现、演变的历史背景。4.将政治制度与宫廷内外的建筑布局联系起来分析,这是一个前人很少留意的新视角。《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对整个两千年政治制度的研究,也具有启发性。

作者简介

  祝总斌,1930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科研,尤长于政治制度史和法律制度史。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著有《材不材斋文集》《材不材斋史学丛稿》等。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两汉的三公(上)
第三章 两汉的三公(下)
第四章 西汉的中朝官与尚书
第五章 东汉的尚书
第六章 魏晋的三公、尚书
第七章 南北朝的三公、尚书
第八章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门下
第九章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中书
简短的结论

精彩书摘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遂便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千余人攻打尚书省,而统治者不予理会,如果尚书省仍在禁中附近,前殿以南,是不能想象的。不过尚书省仍在宫城以内。《魏书·尔朱世隆传》:为尚书令,“正月晦日,令、仆并不上省,西门不开。忽有……家奴告省门亭长云:‘今旦为令王借车牛一乘,终日于洛滨游观。至晚,王还省。将车出东掖门,始觉车上无褥,请为记识。’时世隆封王,故呼为令王”。家奴的话证明尚书省在东掖门内,而东掖门正是官城门。《孙绍传》:“迁右将军、太中大夫。绍曾与百僚赴朝,东掖未开,守门候旦”,是其强证。
  北齐邺城情况相同。《北齐书·鲜于世荣传》:以领军将军判尚书右仆射事,“在尚书省检试举人。为乘马至云龙门外入省北门,为宪司举奏免官”。既不允许骑马至云龙门外,则尚书省必在宫城中,因为官城外里坊中是不存在骑马之禁令的。而且邺城之云龙门与北魏洛阳作为宫城东门的云龙门不同,乃是禁中所在官城东门。
  ……
书名:《帝国黄昏:中古时期权力结构与官僚阶层的变迁》 图书简介 一、本书核心议题与史学定位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从东汉晚期至隋唐建立前夕,这一漫长而动荡的“中古时期”——国家权力结构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在此背景下,服务于皇权的官僚阶层如何重塑自身、适应并最终驾驭了新的政治格局。我们聚焦于帝国权力的中枢神经系统,探讨其在战乱、分裂与统一尝试中如何适应权力下移、地方割据、士族崛起等多重压力,并最终为隋唐成熟的中央集权体制奠下结构性基础。 本书突破传统以朝代更迭为经纬的叙事模式,采取“结构分析”与“制度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力图揭示表面上政权更迭频繁、看似分裂割据的表象下,隐藏着的政治理念、官僚选拔与行政运作的内在延续性与断裂性。我们尤其关注“宰相”这一核心职位的复杂演变,将其置于魏晋南北朝复杂的政治生态中进行审视,但重点并不限于制度的细枝末节,而是着眼于其所反映的权力分配哲学与士人政治的实践路径。 二、内容纲要与特色章节 本书结构严谨,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系统梳理中古政治权力运行的肌理: 第一部分:汉末巨变:传统宰相权力的瓦解与重构的契机 本部分回顾东汉察举制崩溃后的政治真空,分析豪强、军阀如何架空传统三公制度。重点剖析“虚位化”的宰相权柄,以及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初步施行对官僚选拔的根本性影响。探讨门阀士族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崛起,成为左右中央决策的关键力量,并分析他们如何将世袭的社会地位转化为政治权力,冲击皇权的核心。 第二部分:魏晋风骨与权力异化:虚职化与集团化 深入考察西晋短暂统一后的政治实践。本章详述“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分析在士族政治高峰期,决策权如何从制度化的宰相职位(如尚书台、中书省)转移到皇帝的私人幕僚系统(如幕府)和权力集团内部的协商机制。特别关注“清谈”背后的政治逻辑,以及权臣如何以顾问或监察者的身份,实际行使超越传统宰相职权的权力。 第三部分:南北对峙中的行政模式分化与整合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比较研究部分。 南方政权(东晋至南朝): 分析南渡士族如何通过对禁中与典司的把控,维持其对中央行政的绝对影响力。探讨南朝宋齐梁陈时期,宰相系统(如门下省、尚书省)的职权分配如何服务于士族政治的维系,以及皇帝权力在士族集团内部的有限扩张。 北方政权(十六国至北魏): 考察鲜卑入主中原后,汉文化官僚与胡族军事贵族之间的制度张力。本书将重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行政重塑,尤其关注汉化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如何借鉴汉地官僚制度的经验,同时通过军事、宗室制度来限制文官集团的权力膨胀。 第四部分:隋唐的预演:权力中枢的最终定型 本部分聚焦于隋朝的制度创新,将其视为对魏晋南北朝结构性矛盾的总清算。我们分析隋文帝、隋炀帝如何系统性地瓦解士族政治的基础,通过创立三省六部制(重点讨论三省的互相制衡与分工),实现了对宰相权力的制度化分割、分散与制约。本书认为,隋朝对“宰相”职能的细化与流程化设计,是中古时期对权力失衡的长期反思的最终成果,为唐代高度成熟的君主专制提供了清晰的蓝图。 三、本书的独特贡献 本书并非简单的制度沿革史,其独特之处在于: 1. 权力转移视角的聚焦: 本书的主线是从“以宰相为核心的权力分配模式”转向“以皇帝为核心的权力运行模式”的艰难过程,着重分析权力如何从“制度职位”流向“幕僚系统”,再回归于“被严格分割的机构”。 2. 士族与皇权的动态博弈: 强调士族门阀不仅仅是阻碍改革的力量,更是中古时期官僚制度的塑造者。他们的文化认同与政治操作,直接定义了各阶段宰相集团的构成与权限。 3. 跨越南北的比较深度: 首次系统地将南方士族主导的“雅致政治”与北方胡汉融合背景下的“实用主义行政”进行对比,揭示不同政权在应对统治合法性危机时,对中央行政权力配置采取的不同策略。 结语: 《帝国黄昏》力求以宏大的史观和细致的制度比较,为读者描绘一幅中古时期权力结构在变动中求存、在分裂中积蓄力量的复杂图景。它揭示了宰相制度的每一次调整,都不是孤立的技术操作,而是帝国在士族与皇权之间寻求平衡点的深刻政治宣言。本书将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官僚制度史乃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套系统而富有洞见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术研究,不如说是一次深度沉浸式的“政治考古”。我尤其对作者处理魏晋玄学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的方式感到震撼。过去总觉得魏晋风度是文人雅士的清谈与颓废,但本书却通过对当时核心决策圈人物的考察,揭示了“玄谈”如何成为一种政治资本和自我保护的工具。例如,那些被推崇为清流的宰辅,他们私下里对具体政务的处理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清议的声望来架空或平衡军权派系,书中都有详实的案例支撑。这种将思想史与制度史无缝衔接的写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不再仅仅是看谁坐在了最高的行政位置上,而是探究“如何才能坐稳”这个位置,以及“坐稳”的代价是什么。对东晋衣冠南渡后,门阀士族如何通过对特定机构(如尚书台)的垄断来维持其宰辅地位的剖析,尤为精彩,展现了权力转移的隐蔽性和持久性。

评分

对于一个非专业研究者来说,阅读这类典籍往往会面临术语繁多、脉络不清的困境,但此书的行文风格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讶的清晰度。作者似乎有一种将复杂逻辑简化而不失精度的能力。我发现,书中的叙述逻辑并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性推进,而是以功能性模块来构建的,例如,专门有一部分探讨了“给谏与监察权力在宰相体系中的异化”,这使得我可以有针对性地深入理解特定制度的衰变过程。在论及南北朝时期,胡汉政权交替带来的制度融合与冲突时,作者的处理方式尤为高明。他没有简单地套用“汉化”或“异族统治”的二元对立框架,而是通过比较不同政权下,对“士”的吸纳标准和“汉法”的继承程度,来解释宰相人选的流动性与稳定性。这种跨越文化边界的制度比较分析,让原本看似分裂的南北朝历史,有了一个清晰的制度主线可以贯穿。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让我感到意犹未尽的,那或许是对“宰相”这一群体内部的等级差异的进一步细化。尽管本书对三公九卿到中枢决策层的整体权力结构有宏观的梳理,但我个人非常渴望能在某个章节,更深入地看到不同“副相”之间的权力博弈细节。比如,当设有多位“侍中”或“尚书”时,他们如何通过争夺皇帝的近身信任来架空彼此,这种微观层面的制度权力分配,往往是决定政局走向的关键。不过,这也许是史料的限制所致,能将两汉至南北朝这一千年间的制度演变脉络梳理得如此清晰和详尽,已属不易。全书资料之丰富、论证之审慎,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历史细节的执着追求。对于任何想理解中国古代官僚体制如何从秦汉的集权雏形,演变为魏晋的士族共治,再到南北朝时期的多头并治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奠基性参考书。

评分

这部厚重的史学著作,甫一上手便能感受到其扑面而来的严谨与扎实。我原本对这个时期的政治架构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以为无非是士族门阀轮流坐庄的局面。然而,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将“宰相”这一关键角色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这一漫长而动荡的历史阶段中的演变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书中对不同朝代中央决策层级的称谓变迁,如丞相、相国、尚书令、仆射乃至后期的三公职权的消长与重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是如何将制度的僵化与历史的偶然性结合起来,比如汉末豪强并起时,士人的推荐制度如何异化,以及曹魏时期“唯才是举”的口号下,实际权力是如何向特定集团倾斜的。那些被后世史家一笔带过的权力交接,在本书中被还原成了错综复杂的个人博弈与制度性制衡的拉锯战。读来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原来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权力结构”,其基础是建立在如此复杂而脆弱的历史基石之上的。这绝非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对历史动态平衡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权力运作的灰色地带”的挖掘。很多时候,制度条文上的记载与实际发生的政治事件是存在巨大鸿沟的。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通过大量引述的奏议、人物传记中的侧面描写,甚至是一些地方志中的零星记录,力图还原出那个时代宰辅们真实的日常工作状态——他们是如何应对皇帝的反复无常、如何处理地方豪强与中央税收的矛盾、以及在战乱频仍的岁月里,如何通过模糊的行政权责界限来为自己和家族谋求生存空间。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身着朝服的士人,在宫廷的阴影下,小心翼翼地平衡着来自不同派系的压力。这种还原历史的“现场感”,使得对“宰相”这一职位的理解,从一个抽象的官职名称,变成了一群在历史洪流中不断挣扎、抉择的鲜活个体。它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制度的变迁,最终都是由人的行动驱动的。

评分

书是好书。京东买了很多这次,纸箱包装好,塑料袋太容易破损,比某d好多了,价格很便宜,s书还没打开,希望有售后如果打开发现问题。

评分

导师推荐的入门书,挺有名的魏晋南北朝学术著作。

评分

读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人类之为人类的意义

评分

送货很快,包装的也不错,一如既往的好评,有需要还会再来的。

评分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评分

618活动购入!质量很好!!好评!

评分

挺好的书!品相很好,速度还很快!不错不错!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的

评分

老先生的作品就是扎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