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奎松写史,严谨而又独出己见,本书即为其代表之一。
2.《民国人物过眼录》内容极具吸引力,如因嫖娼而被抓后招供的中共总书记向忠发,以往史家多为否定其才能,杨奎松层层剥离史料后发现,向忠发其实还是颇有能力的。
3.《民国人物过眼录》既有演讲、又有历史纪实,读来比传统历史作品更多了一些好读性。
⊙牛兰事件及共产国际在华秘密组织
⊙宋庆龄何时加入共产党?
⊙王明上台记
⊙向忠发是怎样一个总书记?
⊙孙中山的西北军事计划及其夭折
⊙蒋介石与中国抗战的开启
⊙蒋经国莫斯科历险记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
嫖娼被抓后变节的中共第三任总书记向忠发真是传统史家所说的“理论水平低、工作能力差”“贪污”“吃喝嫖赌”的挂名总书记吗?
两三周时间里,中央宣传部干事王明靠什么火箭般上升,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江南省委书记、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西安事变究竟为什么张学良冒险扣蒋,又为何转而决定放蒋?
留学苏联的蒋经国为何因一句玩笑差点“被枪毙”?
在《民国人物过眼录》这本既有学术论文,也有读史札记,既有演讲整理,又有演绎历史的书里,学者杨奎松拨开历史迷雾,廓清事件、人物的本来面貌,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历史。
杨奎松,历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的研究。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特聘教授。
主要著作有:《“中间地带”的革命》《西安事变新探》《读史求实:中国近代史读史札记》《民国人物过眼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忍不住的“关怀”》《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等。
华人洋事
瞿秋白与共产国际
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
洋人华事
牛兰事件及共产国际在华秘密组织
苏联大使罗申的秘密使命
联苏秘闻
孙中山的西北军事计划及其夭折
抗战前夕陈立夫赴苏秘密使命失败及原因
抗日秘辛
蒋介石与1936年绥远抗战
蒋介石与中国抗战之开启
党人内争
向忠发是怎样一个总书记?
张学良反蒋问题之探讨
论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之解决
读史札记
蒋经国莫斯科历险记
王明上台记
宋庆龄何时加入共产党?
人物纵谈
蒋介石与民国外交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
历史纪实
李、白反蒋和共的密谋
美国驻沈阳总领事瓦尔德事件始末
后 记
向忠发是怎样一个总书记?
总书记一职,曾经是中共党内最高领导职务。在毛泽东六届六中全会成为中共事实上的最高领袖之前,中共至少有过五任总书记。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曾经是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学教授,第二任总书记瞿秋白同样是相当有名气的记者兼教授,第四任总书记秦邦宪和第五任总书记张闻天也都受过高等教育,张闻天还进过莫斯科的红色教授学院。在这五任总书记当中,有一位典型工人出身的总书记,他就是第三任总书记向忠发。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工人出身的党的最高领导人,也仅此一位。因此,向忠发的经历,以及他如何能够在以知识分子为背景的党的领导人中脱颖而出,他又是在何时起过何种作用,等等,应该是中共党史研究中的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课题。
然而,向忠发却没有因为其工人出身而引起后人的兴趣。这是因为这个唯一工人出身的总书记,在位三年的时间里,不仅没有留下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反而成了中共历任最高领导人中,唯一的一个被捕变节者。尽管向忠发被捕三天就被处死,但这种死显然不能洗刷他向国民党供出自己组织的机密而带来的耻辱。他因此成为中共党史中一位最受鄙视的党的领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可以看到的有关向忠发的材料,都是相当刻薄的。向忠发的工人出身,被说成是“流氓无产者”;他的文化程度,被说成是“大字不识几个,连文件也看不了”;他在党内的作用,自然只是“挂名”;而他的品质,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因为据说他自任总书记以来,在那种极端危险的白色恐怖的条件下,竟长期“利用职权大搞特殊化,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贪污了党的很多经费,吃喝嫖赌什么都干,甚至还包了一个妓女叫杨秀贞的整天在他的住所鬼混”,以至“党组织”反过来“研究决定”派人监视自己总书记的“种种不轨行为”。
不知道是否真的有人相信以上的种种说法。反而在近些年出版的有关著作中,对于向忠发的说法多少有了一些重要的改变。比如,关于向忠发是个“流氓无产者”的说法没有了,承认他是个工人,至少是“仗着老工人的牌子才被捧上总书记的位子”的。关于向忠发“大字不识几个,连文件也看不了”的说法,换成了此人“理论水平低,工作能力也差,不具备当领袖的才能”。关于向忠发长期“利用职权大搞特殊化,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贪污了党的很多经费,吃喝嫖赌什么都干”之类,则被简单地概括为追求生活安乐,与妓女姘居。不过,看起来关于向忠发是“挂名的总书记”的说法是难以改变了,只是换了一个更贴切的字眼儿,叫做“名义上的总书记”,并且断言此人是“上什么山唱什么歌,一会儿听李立三的,一会听瞿秋白的,后来又听王明的,连自己也对总书记的职务厌倦了”。
过分地贬低共产党的总书记,结果只能令人们对共产党本身的水平与能力产生疑问。一个人才济济的共产党,怎么可能容忍一个只是对嫖妓感兴趣的庸人来做自己名义上的领袖?如果说,这纯粹是共产国际的主意的话,那么,第一,难道它就不了解向忠发的能力?难道它不知道让一个毫无德行的人来做中共领袖,即使不会引起无穷无尽的麻烦,也会严重损害共产党人对自己党的信任?第二,稍微熟悉中共历史的读者都会知道,当时的中共领导人绝不是共产国际的驯服工具,发生在向忠发就任总书记之时的“立三路线”与共产国际之间的斗争,再清楚不过地反映出当时的中共中央是绝不可能听任共产国际安排一个蠢材来做自己的领袖的。
因此,时至今日,人们关于向忠发的种种说法都还不尽准确。对向忠发的情况,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与说明。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搭配着工整的宋体印刷,一下子就把我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书页边缘的细微磨损痕迹,仿佛在低语着岁月的沧桑,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喜欢它排版上的留白处理,疏密得当,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封面上的插画风格更是考究,既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审美的简洁,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装订的工艺也十分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非常可靠,绝对不是那种一翻就散架的廉价品。可以看出,出版方在书籍的实体呈现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这对于喜爱收藏实体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值得被郑重对待,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呈现的时代侧面——那些光怪陆离、充满张力的社会生态。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能力,堪称一绝。你仿佛能闻到旧式茶馆里弥漫的烟草味,能听到弄堂深处传来的吴侬软语,甚至能感受到西风东渐浪潮冲击下,人们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它不仅关注了舞台中央的巨擘,更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存的小人物,他们的命运与那些风云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极其丰富且立体的社会画卷。这种全景式的展现,使得我们对那个年代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而是充满了层次感和厚重感,让人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同情与理解。
评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就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很多时候,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构建一幅完整的画面,细细品味作者留下的那些言外之意和留白之处。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最终的评判,而是将判断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自己,这种“引导式思考”的写作手法非常高明。它挑战了我们固有的历史认知,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事件。它不是一本速食读物,而是一本需要细嚼慢咽、反复思量的佳作,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领悟,仿佛那扇通往往昔的大门,随着每一次阅读的深入,都向内开启了更深邃的区域。
评分我必须得说,作者的叙事功力简直是炉火纯青,他笔下的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僵硬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一个微小的细节而陷入沉思,比如某位名流不为人知的童年困境,或者他在关键时刻那种近乎本能的抉择。作者擅长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抽离出个体命运的缩影,用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挣扎与情感波动。文字的节奏感掌握得极佳,时而如山间清泉般婉转流畅,时而又似疾风骤雨般铿锵有力,精准地配合着叙事内容的情绪张力。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变得引人入胜,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的故事,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坦率地讲,我起初对这种题材的书抱持着一丝谨慎的态度,担心会陷入泛泛而谈的窠臼。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史料考证工作做得极其扎实,每一个观点、每一个轶事背后,似乎都有着深厚的文献支撑。作者的注释部分也处理得非常得体,既没有过度干扰正文的流畅性,又在需要时提供了详实的背景补充和出处说明。这使得我作为读者,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知识的确认感和信赖感。它不是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的主观臆测,而是建立在严谨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富有洞察力的历史重构。这种“有理有据”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深度和可信度,让人愿意反复咀嚼其中的细节,并相信其所呈现的“真相”的可靠性。
评分杨的书必买,没得说!
评分值得关注的一本书,很不错。
评分物流很快,很给力
评分书包裹的不错,但是书封面不知道被什么有污渍,与有色的物品摩擦过留下的感觉。里头的纸质、字体大小内容还是不错的。所以给予中评
评分好书,值得购买 。
评分满意!名家之作,值得一读!
评分西安事变究竟为什么张学良冒险扣蒋,又为何转而决定放蒋?
评分⊙蒋经国莫斯科历险记
评分没收到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