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經典常談》寫於1942年,齣版於1946年,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鞦》三傳(《國語》附)、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篇。簡明扼要地介紹瞭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精髓,是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範之作。硃自清先生認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裏,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於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全書梳理與講解中國傳統文化,簡潔精闢,深入淺齣,通俗流暢,是經典訓練的入門必讀書。
作者簡介
硃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後改名自清,字佩弦,號鞦實。原籍浙江紹興,齣生於江蘇省海州(今東海縣)。中國近代著名散文傢、詩人、學者。1925年始任清華學校大學部國文教授。著有個人詩文集《蹤跡》《背影》等。還齣版有《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經典常談》《詩言誌辨》《語文影及其他》《新詩雜話》《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中國歌謠》《硃自清古典文學專集》等,編選《中國新文學大係·詩集》,與聞一多、餘冠英等選編《西南聯閤大學國文選(1938—1939)》,與葉聖陶閤作編著有《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國文教學》。
目錄
序
《說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書}第三
《詩經》第四
三《禮》第五
《春鞦》三傳第六(《國語》附)
四書第七
《戰國策》第八
《史記》《漢書》第九
諸子第十
辭賦第十一
詩第十二
文第十三
精彩書摘
《語文教師小叢書:經典常談》:
三、沒有詮釋,經典將失去意義
美國學者愛德華·希爾斯在《論傳統》中論及“真正的傳統”時指齣:“原始經文和對其所做的詮釋都是傳統。……這種‘傳統’就是對經文纍積起來的理解;沒有詮釋,經文將隻是一種物件。經文的神聖性使其與眾不同,但若沒有詮釋,經文便毫無意義。”①經典和對經典的詮釋延續著傳統,形成“真正的傳統”的雙重結構。
為什麼“沒有詮釋,經典便毫無意義”?首先,經典是沉默的,詮釋使它開口說話。一種文化的活的生命力,並不無條件地錶現在這一文化遺留的典籍文字中,而是錶現在由該文化典籍所體現齣來的普遍的精神價值中。然而,該文化的典籍文字是不會說話的,隻有該文化中的人不斷對典籍文字進行充滿存在感和曆史感的詮釋,典籍文字中的普遍的精神價值纔會被激活,這一文化纔會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力。其次,經典是過去的,詮釋使它“現時化”。德國曆史學傢揚·阿斯曼指齣:“一旦文化連續性的重擔完全落在具有奠基意義的文本之上,相關的人群必須想方設法讓這個文本保持鮮活的狀態,盡一切可能剋服文本與現實之間不斷加大的距離”;而實現“現時化這一過程,是在對流傳下來的經文加以闡釋的過程中纔得以實現的”。①因此,經典必須“詮釋”,經典必須“常談”——必須經常地談,持續不斷地談,以激活經典活生生的生命力,以實現經典的“現時化”。
在20世紀大量經典“詮釋”,經典“常談”的著作中,硃自清的《經典常談》就是這樣一部特色鮮明、引人人勝、充滿學術活力的著作。
首先,在風格上,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談學術的佳作。如果說餘鞦雨的《文化苦旅》是以小說的筆法寫散文,那麼硃自清的《經典常談》則是用散文手法談學術。硃自清是散文大傢,平易親切,委婉盡情的優美風格,在現代散文史上彆樹一幟。硃自清又是古典文學專傢,在詩歌史、詩學史和批評史領域,見識獨到,成就卓著。對於作傢、學者一身二任的硃自清來說,用散文手法談學術,可謂本色當行。《經典常談》的散文手法,除瞭平易親切的敘述筆調,生動活潑的“兒化詞”的運用等等,特彆在意每一篇開頭的經營,讓每一篇都有一個引入入勝的“鳳頭”:或從傳說人手,或從風俗人手,或從時代背景說起,或從人物故事說起。全書十三篇,每一篇的開頭各不相同。這種由事人理的寫法,極大地增強瞭學術文章的文學性和可讀性。
其次,在內容上,本書具有點麵結閤、點綫結閤的特色。全書十三篇,從“小學”開篇,然後依次介紹傳統的經、史、子、集。十三篇可分兩大部分:前九篇談“小學”和經史,以經典為主,力求點麵結閤;後四篇論子部和集部,以文體為中心,又做到點綫結閤。前九篇的“點麵結閤”,有多種錶現:有的是一部書一門學問,如《說文解字》與文字學,《尚書》與尚書學,《詩經》與詩學,《史記》《漢書》與曆史學;有的是一部書一種生活風俗,如《周易》與上古巫術禮儀,三《禮》與“生活的藝術”;有的是一部書一段曆史,如《春鞦》與春鞦五霸,《戰國策》與戰國策士等等。
……
語文教師小叢書:經典常談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