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三:菩萨行处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三:菩萨行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铃木大拙 著
图书标签:
  • 禅宗
  • 铃木大拙
  • 菩萨行处
  • 佛教哲学
  • 大乘佛教
  • 禅学
  • 日本佛教
  • 精神成长
  • 内观
  • 修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670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180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套献给入门读者的禅学权wei佳作,一套适合大众读者的心灵智慧读本。

★铃木大拙不仅是日本当代禅宗代言人,更是世界禅学权wei。

★胡适、钱穆、海德格尔等东西方思想文化大师鼎力推荐。

★菩萨行处:一次关于习禅最终归趣的探寻,能够帮助我们如实地看清人生与人世的实相,建立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禅是人生的一味解心良药,可以让灵魂抵达安乐之境。

★不论生活多么失意,不要让现实的烦恼阻碍自己回归真我,相信自己、安静地做好自己,这就是禅带给我们的生活智慧。


内容简介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wei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wei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三,译者又将其称为《菩萨行处》,从《华严经》和《般若经》(包括《心经》)两部大经谈到菩萨的理想、菩萨生命的源头和行处,主要探讨学者的归趣。重点揭示禅对于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及疗愈作用。铃木先生文笔凝练,论述真切深刻,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现代读者同样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尤其有助于现代人自行自省安顿心灵、挣脱藩篱,如实地看清生命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


作者简介

铃木大拙(1870~1966) 不仅是日本当代禅学大师,更是世界禅学权wei。早年曾跟随今北洪川与释宗演两位著名禅师学禅,研究禅宗思想及华严、净土等佛教思想。游历美、欧期间著述了大量禅学著作,成为接引西方人亲近禅宗的入门阶梯。由于他对禅学的宣扬,西方世界开始对东方禅学产生兴趣,东方人对佛教也再度关注,因而他又被誉为“世界的禅者”。

他的禅学思想对东西方世界带来了持续影响,使得禅学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思想潮流。

禅宗为西方思想史注入新鲜内容,使整个西方文化史发生了转变。为当时由于战争创伤而陷入迷茫与颓废的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抚慰。

在东方,他曾就中国禅学史与胡适展开激烈辩论,并得到胡适的大加赞赏。而作为新儒家代表的钱穆先生也深受其影响。

主要著作有铃木大拙禅论集系列、《禅是什么》《禅学入门》《禅生活》《禅与精神分析》等。


精彩书评

我的学识渊博的朋友——前日本京都大谷大学教授铃木大拙博士,近30年来,一直都在做着向西方人士解说和介绍禅的工作…… 作为他的一个朋友和研究中国思想的历史学者,我一直以热烈的兴趣注视着铃木的著作。

——胡适 一代文化巨匠

铃木大拙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表达的。

——马丁·海德格尔 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静定即天台之止,禅家之定,铃木谓之禅那。虑是天台之观,禅家之慧,铃木谓之般若。

——钱穆 当代著名国学大师

铃木大拙只手将禅带到了西方,这个移植的历史重要性,可媲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理查德·贝克 美国禅宗研究者

铃木大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一位思想家。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是一位少见的坚持到底的人物。他用九十年的生涯专注于把握人的整体性,这不是一般哲学家、思想家所能做到的。他通过自己的局部探究,完成了他的人生任务,走完了他应走的历程。他不是所谓的学者。但是,他按照自己的意图,从根本上彻悟了一般学者所不能做到的一切。

——玉城康四郎 日本学者


目录

编序 001

前言 003

第一篇 从禅说到《华严经》

一、禅与华严教义 / 003

二、初期禅匠与《华严经》 / 005

三、禅与中国人的心性 / 006

...

第二篇 《华严经》、菩萨的理想与佛陀

一、完全改观的华严景象 / 041

二、本经特有的观念 / 044

三、相入相即的教义 / 048

...

第三篇 菩萨的住处

一、来处与去处 / 067

二、大乘经典的“无住”与禅匠 / 071

三、作为菩萨住处的昆卢遮那楼阁 / 076

...

第四篇 《华严经》所说的发菩提心

一、发菩提心的意义 / 109

二、海云比丘与《十地经》所说的

发菩提心与开悟的要素 / 116

三、弥勒菩萨谈发菩提心 / 122

...

第五篇 《般若心经》对禅的意义

一、《般若心经》的梵典及其汉文与英文译本 / 145

二、本经的分析 / 169

三、作为禅悟经验的心理记述 / 174

第六篇 般若的哲学与宗教

引言 / 183

一、般若的哲学 / 185

二、般若的宗教 / 224

三、结述 / 248

第七篇 祖师西来密意—禅悟经验的内容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三:菩萨行处 卷首语 在浩瀚的佛教智慧长河中,禅宗以其独特的解脱之道,深深地影响着东亚乃至世界的精神文化。铃木大拙博士,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禅宗阐释者之一,其著作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追寻内心平静与觉悟的道路。本卷《菩萨行处》,是其“禅论集”系列的第三部,继前两卷对禅宗基本教义和实践的深入剖析之后,将目光聚焦于“菩萨道”这一核心概念,旨在勾勒出觉悟者在世间自在行走、普度众生的广阔图景。 本书并非对《菩萨处胎经》等经典文本的简单复述,也不是对某个特定禅师生平事迹的流水账式记载。相反,它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思辨与精神探索。铃木大拙博士以其融贯东西的哲学视野,结合了严谨的学术分析与对禅宗精神内核的直观体悟,将“菩萨行处”这一宏大而精微的命题,分解为一个个可触可及的面向,引导读者一同深入其中。 “菩萨”,梵语 Bodhisattva,意为“觉悟的有情”,是在追求自身究竟解脱的同时,发誓救度一切众生的智者。这一概念,构成了大乘佛教最为鲜明的特色。然而,何为“觉悟”?“有情”又是如何转化为“觉悟的有情”?“救度众生”的具体途径和内涵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是理解菩萨道的关键,也是本书着力探讨的核心。 铃木大拙博士在此卷中,并没有将菩萨置于遥不可及的神坛之上,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生生的、在我们身边就能体悟到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模式。他试图剥离掉历史积淀中可能形成的神秘主义色彩,回归禅宗最本真的关怀——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活出一种超越二元对立、充满慈悲与智慧的生命状态。 本书的结构,并非严格按照某个理论体系铺陈,而是如同禅宗的公案一样,充满了跳跃、关联与启发。读者可能会在某个章节读到关于“空性”的论辩,下一章又会转向具体的“生活禅”实践。这种看似跳跃的叙述方式,恰恰体现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精髓——真理并非存在于书本的字里行间,而是蕴藏在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当下、每一次与世界的互动之中。 第一章:菩提之 seeds:觉悟的萌芽与培育 本章将首先深入探讨“菩提”,即觉悟的本质。铃木大拙博士会从禅宗的视角,解析“菩提”并非某种外在的赐予,而是每位众生本自具足的智慧光明。他会剖析“无明”是如何遮蔽这光明,以及禅宗通过何种方法(如参禅、公案、话头等)来“净洗”尘埃,使菩提之心得以显现。 这里并非单纯地罗列佛教的教理,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洞见,揭示觉悟的发生机制。读者将了解到,觉悟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生长的过程,是不断地去除习气、深化理解、扩充慈悲的过程。“seeds”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菩提之心的潜能,以及如何通过精进的修行来浇灌和培育,使其最终绽放出智慧的花朵。 第二章:行履之处:从“我”到“无我”的转化 “菩萨行处”,即菩萨行走、居住、活动于世间的各个场所。本章将重点探讨菩萨在行为上的转化。核心在于“无我”的实践。铃木大拙博士会剖析“我执”的种种形态,以及它如何成为痛苦的根源。他将揭示,菩萨道的修行,便是不断地消融“我”的界限,将个体的小我融入到广阔的宇宙生命之中。 这种转化并非意味着个体生命的消失,而是如同河流汇入大海,保持其流动性与生机,同时获得更宏大的存在感。菩萨的“行处”,可以是任何地方——繁华都市的喧嚣,宁静山林的孤寂,病痛中的挣扎,失意时的彷徨。在这些看似平凡乃至苦难的境遇中,菩萨以无我的智慧和无尽的慈悲,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量。本章将通过对一系列禅宗公案的解读,展现这种“无我”的行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 第三章:慈悲之流:心念的拓展与普度的实践 “慈悲”,是大乘佛教的另一大支柱,也是菩萨精神的核心驱动力。本章将深入探讨“慈悲”的内涵及其拓展。铃木大拙博士会指出,菩萨的慈悲,并非仅仅是一种善意的愿望,而是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行动。这种力量,源于对众生苦难的深刻体认,以及对万物一体的全然感知。 “慈悲之流”,比喻这种心念的力量如同源源不断的河流,滋润着一切有情。它涵盖了“拔苦”与“予乐”两个层面。拔苦,是指解除众生的痛苦;予乐,是指给予众生安乐。菩萨的普度,并非以强制的方式,而是以智慧和方便,引导众生走向解脱。本章将结合铃木大拙博士对禅宗“方便善巧”的阐释,说明菩萨如何因应众生的根器和因缘,以最恰当的方式施予帮助。 第四章:智慧之眼:照见实相与洞悉缘起 “智慧”,是与慈悲并行的菩萨行。本章将聚焦于“智慧之眼”的开显。铃木大拙博士会从禅宗的视角,解读“空性”的真实义,以及“缘起”法则。他将澄清,空性并非虚无,而是指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独立存在的实体。而缘起,则揭示了万物相互依存、彼此联系的运作规律。 智慧的眼睛,能够照见事物的真实面貌,破除我们对虚妄实相的执着。它使我们能够洞悉因果的链条,理解业力的运作,从而避免造作无谓的烦恼。本章将通过对“般若波罗蜜多”的阐释,以及对“照见五蕴皆空”等禅宗核心概念的深入解析,帮助读者开启这双智慧之眼。 第五章:道场之处:于诸有情中成就圆满 “道场”,传统上是指佛教修行和弘法的场所。但在本书中,铃木大拙博士将其拓展为一种心境和一种状态。菩萨的道场,并非局限于寺院或山林,而是遍布于一切众生之中,一切境界之内。 本章将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将修行融入其中,将每一个接触到的众生,视为修行和成就的助缘。无论是与人交往的言谈举止,还是面对挑战时的内心反应,都构成了菩萨成就的“道场”。铃木大拙博士会强调,“于诸有情中成就圆满”,意味着菩萨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完善和提升自己,最终实现自身与众生的圆融无碍。 第六章:方便善巧:灵活应变,无碍自在 “方便善巧”,是菩萨普度众生的重要手段。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铃木大拙博士会指出,菩萨并非刻板地遵循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据具体的时空、对象和因缘,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引导众生。 这包括了语言的艺术、行为的智慧,甚至是不动声色的引导。关键在于“无碍自在”——不被任何形式所束缚,能够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触及众生的心灵。本章将通过对禅宗祖师们令人称奇的“机锋”和“棒喝”的解读,展现方便善巧的精妙之处,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慈悲。 第七章:无住行处:超越二元,安住当下 “无住”,是禅宗重要的修行境界,也是菩萨行处的重要特征。本章将探讨“无住”如何体现在菩萨的行动之中。铃木大拙博士会指出,菩萨不住于生死,不住于涅槃,不住于一切相,而是以一种超然、自在的态度,安住在每一个当下。 “行处”的“无住”,意味着菩萨的行动不被任何执着所局限,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这种“无住”,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在一切活动中,保持觉知,不沾染,不造作。本章将深入解析“金刚经”等经典中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开示,并结合铃木大拙博士的见解,帮助读者体悟“无住”的妙处。 结语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三:菩萨行处》,是一次通往觉悟之道的深度邀约。它并非一本“如何成为菩萨”的实用手册,而是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一次对内心无限可能性的探索。通过阅读本书,我们或许无法立刻获得“神通”,也无法立即超凡入圣。然而,它将为我们开启一扇门,让我们看到,在那超越二元对立、充满慈悲与智慧的世界里,生命可以拥有怎样的广度和深度。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古老的禅宗智慧,以一种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它鼓励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觉悟的契机,从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微笑、每一次的付出中,体悟菩萨道的精髓。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菩萨行处”,就在我们当下所处的每一个地方,就在我们与每一个众生的每一次互动之中。 愿本书的阅读,能成为您内心觉醒之旅的起点,愿您在对“菩萨行处”的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在与安宁。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对铃木大拙先生的敬仰由来已久,但这一本《菩萨行处》对我个人的触动程度,是前几本都无法比拟的。我一直试图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寻找一种既能达成目标,又不会迷失自我价值的平衡点,但常常在“取”与“舍”之间摇摆不定,进退失据。这一册深入探讨的“不二法门”下的利他行为,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让我看到了“付出”和“收获”可以是一种循环,而不是线性的对立关系。当你的心真正地面向他人的需要时,那个“自我”的边界就开始模糊,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更宏大、更持久的满足感。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到“放下恐惧才能真正地给予”,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对失败和评判的过度关注。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成功秘籍”,但它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存在状态”,让我开始学着在不确定的浪潮中站稳脚跟,而不是急着去抓住任何一片浮木。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不是给你用来“知道”的,而是给你用来“做”的。我之前读过一些东方哲学相关的书籍,很多作者都试图用西方的逻辑框架去梳理和解释东方智慧,结果往往是失了其神韵,变成了精美的标本。铃木大拙先生的笔法则完全不同,他似乎是直接从那个心性的源头汩汩流淌出来,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力量感。尤其是在论述“悲悯”与“智慧”如何统一于菩萨的实践时,那种震撼是难以言喻的。我个人是那种很容易被情绪裹挟的人,面对不公或痛苦时,常常会陷入一种无助的愤慨,或者干脆选择逃避。而书中描述的菩萨如何承担世界的苦难,却又不被苦难所吞噬,那份游刃有余的慈悲,简直像是一束高强度的光,直接照亮了我的盲区。它没有要求我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是鼓励我以一种更具韧性和开放性的姿态去面对生命中必然出现的坎坷。说实话,读完后,我立刻去做了平时总想拖延的一件家务,不是因为书里说了要怎样怎样,而是那种内在的“动起来”的驱动力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才是最奇妙的转变。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长期的“浸泡”。我不是那种一口气就能读完并完全吸收的读者,我需要反复咀嚼,甚至在某个句子下留白,让它在我的潜意识里慢慢发酵。它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它既保持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流淌着一种让人心安的诗意。它没有直接提供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引导读者自己去触碰那个“不可说”的核心。尤其是在谈及“化身”的概念时,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都在扮演着无数个“菩萨”的角色,只是我们常常忘记了这份潜能。这本书就像一面高倍放大镜,帮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未被开发的、渴望付出的力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世界,对那些平日里不屑一顾的小生命,都多了一层温柔的理解和敬意。这是一种宁静而坚定的力量感,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将信将疑。毕竟这个系列已经出了好几本,每一本都抱着一种“这次总该能摸到点皮毛了吧”的心态去翻阅,结果往往是翻完了一半,脑子里还是雾蒙蒙一片。但是这一册,也就是“菩萨行处”这个副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一直觉得,禅宗的精髓,如果仅仅停留在公案和打机锋的层面,未免有些高冷,不够“入世”。而“菩萨行”,这才是真正让人感到亲近和可操作的地方。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伴随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才算是把它啃下来。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阐释,不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被拆解成了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保持那份清明和不执着。比如讲到行路,讲到吃饭,讲到与人交谈时的那种微妙的心态变化,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间就种下的烦恼之根。与其说它是一本理论书,不如说它是一本自我观照的指南,虽然文字依然带着铃木老师那种特有的深邃和跳跃感,但这次,我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把能打开那扇半掩之门的钥匙。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但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提出问题,这比直接得到答案要宝贵得多。

评分

与其他探讨禅宗思想的书籍相比,这一册在行文的节奏感上把握得尤为精妙。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也不像某些心灵鸡汤那样过分煽情。它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让你既能感受到思想的重量,又不至于被它压得喘不过气。我特别欣赏他引用和穿插的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例子,有时候是古代的诗句,有时候是他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评论,这些“离题”的片段,反而成了连接“理论”与“当下”的坚实桥梁。比如,他用一幅印象派画作的光影变化来解释“空性”的流动性,一下子就让那些晦涩的词汇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触手可及。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是无界的,它不局限于特定的文本或教条,而是可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愿意睁开眼睛去看。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教你如何“翻译”这些古老的智慧,让它们重新在我们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焕发生机。

评分

买了这系列的书,慢慢品读

评分

就是喜欢铃木大拙的书,精品书很喜欢!不错!

评分

买了一整套,很棒

评分

这本书翻译的有点问题,到不影响阅读

评分

好书送人用,包装安全稳固

评分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三:菩萨行处,可以看看。

评分

快递速度真快!是想要的东东,包装完整!

评分

内容不错,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

修禅宗,平心静气的内观自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