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獻給入門讀者的禪學權wei佳作,一套適閤大眾讀者的心靈智慧讀本。
★鈴木大拙不僅是日本當代禪宗代言人,更是世界禪學權wei。
★鬍適、錢穆、海德格爾等東西方思想文化大師鼎力推薦。
★菩薩行處:一次關於習禪最終歸趣的探尋,能夠幫助我們如實地看清人生與人世的實相,建立一種理想的人生境界。
★禪是人生的一味解心良藥,可以讓靈魂抵達安樂之境。
★不論生活多麼失意,不要讓現實的煩惱阻礙自己迴歸真我,相信自己、安靜地做好自己,這就是禪帶給我們的生活智慧。
《鈴木大拙禪論集》是世界禪學權wei鈴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國學者、專傢視作權wei而廣泛援引。本書為論集係列之三,譯者又將其稱為《菩薩行處》,從《華嚴經》和《般若經》(包括《心經》)兩部大經談到菩薩的理想、菩薩生命的源頭和行處,主要探討學者的歸趣。重點揭示禪對於人們現實生活的影響、對於人們精神世界的滋養及療愈作用。鈴木先生文筆凝練,論述真切深刻,又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於現代讀者同樣具有深刻的啓迪意義,尤其有助於現代人自行自省安頓心靈、掙脫藩籬,如實地看清生命的奧秘和人生的意義。
鈴木大拙(1870~1966) 不僅是日本當代禪學大師,更是世界禪學權wei。早年曾跟隨今北洪川與釋宗演兩位著名禪師學禪,研究禪宗思想及華嚴、淨土等佛教思想。遊曆美、歐期間著述瞭大量禪學著作,成為接引西方人親近禪宗的入門階梯。由於他對禪學的宣揚,西方世界開始對東方禪學産生興趣,東方人對佛教也再度關注,因而他又被譽為“世界的禪者”。
他的禪學思想對東西方世界帶來瞭持續影響,使得禪學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一種文化現象和思想潮流。
禪宗為西方思想史注入新鮮內容,使整個西方文化史發生瞭轉變。為當時由於戰爭創傷而陷入迷茫與頹廢的人們提供瞭心靈的撫慰。
在東方,他曾就中國禪學史與鬍適展開激烈辯論,並得到鬍適的大加贊賞。而作為新儒傢代錶的錢穆先生也深受其影響。
主要著作有鈴木大拙禪論集係列、《禪是什麼》《禪學入門》《禪生活》《禪與精神分析》等。
我的學識淵博的朋友——前日本京都大榖大學教授鈴木大拙博士,近30年來,一直都在做著嚮西方人士解說和介紹禪的工作…… 作為他的一個朋友和研究中國思想的曆史學者,我一直以熱烈的興趣注視著鈴木的著作。
——鬍適 一代文化巨匠
鈴木大拙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我想錶達的。
——馬丁·海德格爾 20世紀偉大的哲學傢之一
《大學》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知止靜定即天颱之止,禪傢之定,鈴木謂之禪那。慮是天颱之觀,禪傢之慧,鈴木謂之般若。
——錢穆 當代著名國學大師
鈴木大拙隻手將禪帶到瞭西方,這個移植的曆史重要性,可媲美亞裏士多德和柏拉圖。
——理查德·貝剋 美國禪宗研究者
鈴木大拙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一位思想傢。作為一個現代人,他是一位少見的堅持到底的人物。他用九十年的生涯專注於把握人的整體性,這不是一般哲學傢、思想傢所能做到的。他通過自己的局部探究,完成瞭他的人生任務,走完瞭他應走的曆程。他不是所謂的學者。但是,他按照自己的意圖,從根本上徹悟瞭一般學者所不能做到的一切。
——玉城康四郎 日本學者
編序 001
前言 003
第一篇 從禪說到《華嚴經》
一、禪與華嚴教義 / 003
二、初期禪匠與《華嚴經》 / 005
三、禪與中國人的心性 / 006
...
第二篇 《華嚴經》、菩薩的理想與佛陀
一、完全改觀的華嚴景象 / 041
二、本經特有的觀念 / 044
三、相入相即的教義 / 048
...
第三篇 菩薩的住處
一、來處與去處 / 067
二、大乘經典的“無住”與禪匠 / 071
三、作為菩薩住處的昆盧遮那樓閣 / 076
...
第四篇 《華嚴經》所說的發菩提心
一、發菩提心的意義 / 109
二、海雲比丘與《十地經》所說的
發菩提心與開悟的要素 / 116
三、彌勒菩薩談發菩提心 / 122
...
第五篇 《般若心經》對禪的意義
一、《般若心經》的梵典及其漢文與英文譯本 / 145
二、本經的分析 / 169
三、作為禪悟經驗的心理記述 / 174
第六篇 般若的哲學與宗教
引言 / 183
一、般若的哲學 / 185
二、般若的宗教 / 224
三、結述 / 248
第七篇 祖師西來密意—禪悟經驗的內容
坦白講,我對鈴木大拙先生的敬仰由來已久,但這一本《菩薩行處》對我個人的觸動程度,是前幾本都無法比擬的。我一直試圖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尋找一種既能達成目標,又不會迷失自我價值的平衡點,但常常在“取”與“捨”之間搖擺不定,進退失據。這一冊深入探討的“不二法門”下的利他行為,給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讓我看到瞭“付齣”和“收獲”可以是一種循環,而不是綫性的對立關係。當你的心真正地麵嚮他人的需要時,那個“自我”的邊界就開始模糊,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更宏大、更持久的滿足感。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到“放下恐懼纔能真正地給予”,這句話像一記重錘,敲醒瞭我對失敗和評判的過度關注。這本書沒有給我一個簡單的“成功秘籍”,但它提供瞭一種更深層次的“存在狀態”,讓我開始學著在不確定的浪潮中站穩腳跟,而不是急著去抓住任何一片浮木。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這不是給你用來“知道”的,而是給你用來“做”的。我之前讀過一些東方哲學相關的書籍,很多作者都試圖用西方的邏輯框架去梳理和解釋東方智慧,結果往往是失瞭其神韻,變成瞭精美的標本。鈴木大拙先生的筆法則完全不同,他似乎是直接從那個心性的源頭汩汩流淌齣來,帶著一種渾然天成的力量感。尤其是在論述“悲憫”與“智慧”如何統一於菩薩的實踐時,那種震撼是難以言喻的。我個人是那種很容易被情緒裹挾的人,麵對不公或痛苦時,常常會陷入一種無助的憤慨,或者乾脆選擇逃避。而書中描述的菩薩如何承擔世界的苦難,卻又不被苦難所吞噬,那份遊刃有餘的慈悲,簡直像是一束高強度的光,直接照亮瞭我的盲區。它沒有要求我成為一個“完美”的人,而是鼓勵我以一種更具韌性和開放性的姿態去麵對生命中必然齣現的坎坷。說實話,讀完後,我立刻去做瞭平時總想拖延的一件傢務,不是因為書裏說瞭要怎樣怎樣,而是那種內在的“動起來”的驅動力自然而然地産生瞭,這纔是最奇妙的轉變。
评分這本書,說實話,剛拿到手的時候,我還有點將信將疑。畢竟這個係列已經齣瞭好幾本,每一本都抱著一種“這次總該能摸到點皮毛瞭吧”的心態去翻閱,結果往往是翻完瞭一半,腦子裏還是霧濛濛一片。但是這一冊,也就是“菩薩行處”這個副標題,一下子就抓住瞭我。我一直覺得,禪宗的精髓,如果僅僅停留在公案和打機鋒的層麵,未免有些高冷,不夠“入世”。而“菩薩行”,這纔是真正讓人感到親近和可操作的地方。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伴隨著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纔算是把它啃下來。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闡釋,不再是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被拆解成瞭如何在日常的瑣碎中保持那份清明和不執著。比如講到行路,講到吃飯,講到與人交談時的那種微妙的心態變化,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經意間就種下的煩惱之根。與其說它是一本理論書,不如說它是一本自我觀照的指南,雖然文字依然帶著鈴木老師那種特有的深邃和跳躍感,但這次,我感覺自己終於找到瞭一把能打開那扇半掩之門的鑰匙。它沒有給我標準答案,但它讓我學會瞭如何更好地提齣問題,這比直接得到答案要寶貴得多。
评分與其他探討禪宗思想的書籍相比,這一冊在行文的節奏感上把握得尤為精妙。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闆著臉孔,也不像某些心靈雞湯那樣過分煽情。它保持瞭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讓你既能感受到思想的重量,又不至於被它壓得喘不過氣。我特彆欣賞他引用和穿插的那些看似不相關的例子,有時候是古代的詩句,有時候是他對西方現代藝術的評論,這些“離題”的片段,反而成瞭連接“理論”與“當下”的堅實橋梁。比如,他用一幅印象派畫作的光影變化來解釋“空性”的流動性,一下子就讓那些晦澀的詞匯變得生動起來,仿佛觸手可及。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智慧是無界的,它不局限於特定的文本或教條,而是可以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隻要我們願意睜開眼睛去看。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教你如何“翻譯”這些古老的智慧,讓它們重新在我們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裏煥發生機。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次長期的“浸泡”。我不是那種一口氣就能讀完並完全吸收的讀者,我需要反復咀嚼,甚至在某個句子下留白,讓它在我的潛意識裏慢慢發酵。它最巧妙的地方在於,它既保持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流淌著一種讓人心安的詩意。它沒有直接提供答案,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論述,引導讀者自己去觸碰那個“不可說”的核心。尤其是在談及“化身”的概念時,我感到瞭一種強烈的共鳴——我們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下,都在扮演著無數個“菩薩”的角色,隻是我們常常忘記瞭這份潛能。這本書就像一麵高倍放大鏡,幫助我清晰地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那些未被開發的、渴望付齣的力量。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周圍的世界,對那些平日裏不屑一顧的小生命,都多瞭一層溫柔的理解和敬意。這是一種寜靜而堅定的力量感,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非常非常不錯,收獲很大
評分本書為論集係列之三,譯者又將其稱為《菩薩行處》,從《華嚴經》和《般若經》(包括《心經》)兩部大經談到菩薩的理想、菩薩生命的源頭和行處,主要探討學者的歸趣。重點揭示禪對於人們現實生活的影響、對於人們精神世界的滋養及療愈作用。
評分好書送人用,包裝安全穩固
評分內容不錯,值得推薦購買。
評分大師著作,觀點新。
評分鈴木大拙禪論集之三:菩薩行處,可以看看。
評分買瞭一整套,很棒
評分還沒看呢趁著搞活動先屯著留到以後慢慢看
評分這本書翻譯的有點問題,到不影響閱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