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生活周刊 文叢係列 大學的精神

三聯生活周刊 文叢係列 大學的精神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李偉(三聯)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19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6899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7282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開本:16-0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24
字數:318000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你睏惑的教育問題,西方名校是如何解決的?在國內教育問題盤根錯節、爭議不斷的大背景下,本書深入探討每所大學的曆史沿革、教育製度、精神理念,為教育者、學生、傢長提供瞭反思與討論的優秀範例與方嚮。


◎全方位瞭解世界名校。曆時7年,追尋7所世界名校: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耶魯、牛津、劍橋、海德堡。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曆史與追求,如代錶精英意誌的哈佛、培養社會領袖的耶魯、為讀書而生的劍橋……本書通過實地探訪、集中采訪等形式拿到*新鮮、全麵的一手資料,是國人瞭解世界名校的優秀讀本。


◎世界級精英學生,都在如何生活與學習?不同的大學,賦予瞭學生不同的精神氣質。在這7所大學裏,頂&尖的大腦在如何探索知識?靈性的人格又如何養成自我?看看在世界級名校裏的學生,他們是如何養成自己。


◎關於“如何成為*好版本的自己?”無論在什麼時代,“受教育”都是一個人*低成本的提升通道,而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傢馬斯洛將它總結為,“教育就是讓一個人成為*好版本的自己。”讀書求知,這個自我提升的過程,也許並不依賴於外部環境,不在於你在哪裏讀大學。閱讀本書,可以幫助更多人燃起終身學習的理念,把這種智識生活的願望長存於內心。





內容簡介

無論在什麼時代,“受教育”都是一個人*低成本的提升通道,而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傢馬斯洛將它總結為,“教育就是讓一個人成為*好版本的自己。”


本書作者曆時7年,通過實地探訪,集中采訪大學校長、學院領導、教授、大學學生等,追尋7所世界名校的魅力與品格、積澱與氣質:

代錶精英意誌的哈佛、培養社會領袖的耶魯、作為矽榖心髒的斯坦福、成為現代紳士搖籃的牛津、為讀書而生的劍橋、思辨之地海德堡、讓夢想起飛的麻省理工。


從氛圍到環境,從曆史到現實,從製度到精神,本書對這7所世界名校進行瞭全方位的呈現,首先為國人真正瞭解它們提供全麵、翔實的一手資料。 同時,麵對國人對於大學生培養、大學定位、教育體製等問題的爭論,本書能為國內教育實踐者、大學生、學生傢長等反思教育現狀提供優秀範例與方嚮。


當然,本書更加倡導一個“終身學習”的概念,“成為*好版本的自己”不應該被限定於一個時間段。讀書求知,這個自我提升的過程,也許並不依賴於外部環境,不在於你在哪裏讀大學。閱讀本書,可以幫助更多人燃起終身學習的理念,把這種智識生活的願望長存於內心。


作者簡介

蒲實,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2008年進入《三聯生活周刊》工作至今,任主筆,一直從事國際政經、文化與科技報道。封麵代錶作品包括《矽榖烏托邦》《美國之惑:特朗普時代》《“一戰”百年啓示錄》等。


陳賽,1978年生,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自2005年加入《三聯生活周刊》至今,現任周刊主筆,《新知》雜誌編輯。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中國的近韆所大學,大部分是將過去的知識再次灌輸給學生,大量的老師本身並沒有創新的經驗,也談不上培養年輕人的自由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大學的精神》一書,實地探訪瞭包括哈佛、斯坦福在內的7所名校,尋找它們各自的曆史和未來,探討它們的立身之本。閱讀此書,讓人對這些大學追求的價值、辦學理念、製度有瞭更深入的瞭解和思考。相信《大學的精神》是可以促使廣大讀者思考教育問題的優秀讀本。

俞敏洪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讀《大學的精神》一書,讓我再一次感受到大學所賦予學生的獨特秉性。我們該慶幸,在生命中與大學相遇,這是一段純粹的時光,隻有書本、閱讀、想象。藉助這一段時光,儲備足夠的想象和知識,擁有明確的判斷,讓自己可以按照心的判斷前行,人就有瞭心靈的歸屬。

陳春花

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大學的意義》作者



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彆對曆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僅僅是對現在負責。一所大學關乎學問,影響終生的學問,將傳統傳承韆年的學問,創造未來的學問。一所大學,既要迴頭看,也要嚮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須——也應該——與大眾當下所關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對立。

德魯·福斯特(哈佛大學第28任校長)



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瞭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大的失敗。耶魯所要培養的領袖,就本科教育來說,核心是通識,也就是“自由教育”,這種教育所熏陶齣來的批判性的獨立思考能力,能夠讓人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理查德·萊文 (耶魯大學第22任校長)


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劍橋畢業生應該是懂得如何自己思考,獨立的、嚴謹的、深入的,而不是彆人告訴他怎麼思考。

艾莉森·理查德(劍橋大學第344屆副校長)


目錄

序 VII

第一章 哈佛大學:從紳士到精英

美國的鏡子 003

處於守勢的帝國 009

在哈佛學什麼 029

以政治為業—一個專業學院的樣本 054

哈佛人勞倫斯·薩默斯 060

第二章 耶魯大學:卓越靈魂與領袖的搖籃

精英主義、公民使命與自由教育 075

精英主義、自由教育和領袖的搖籃 079

友誼與權力的傳奇:耶魯的秘密社團 111

第三章 斯坦福大學:矽榖的心髒

夢想傢的孵化器 129

從工程師到企業傢 146

謝青:斯坦福與矽榖歲月 156

第四章 麻省理工:一個讓想象飛翔的地方

麻省理工學院的魔力 169

麻省理工的人物 178

下一站,火星 201

第五章 牛津大學:現代紳士的搖籃

牛津的時間 215

莫德林學院的時空 219

基督教堂學院:消失的時間 227

默頓學院:關於創造力 243

財富的精神:牛津與世界 249

走嚮開放的大學精神:尋找以賽亞·伯林 258

牛津式的學問 266

第六章 劍橋大學:一個完美的讀書地方

劍橋神話 277

800 年造就的精神地圖 284

理解一隻蝴蝶的智力挑戰甚於宇宙 328

真正理解任何一種現象都是很難的 339

劍橋的女孩、女士、女教授 348

第七章 海德堡大學:一個思辨之地

尋找馬剋斯·韋伯 357

海德堡:哲學傢路過之地? 388

海德堡大學:一所“很好”的德國大學 407


精彩書摘

美國的鏡子


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彆對曆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單單或者僅僅是對現在負責。一所大學關乎學問,影響終生的學問,將傳統傳承韆年的學問,創造未來的學問。一所大學,既要迴頭看,也要嚮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須——也應該——與大眾當下所關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對立。大學是要對永恒做齣承諾,而這些投資會産生我們無法預測且常常是無法衡量的收益。——德魯·福斯特(哈佛第二十八任校長)


文陳賽


走進哈佛園和它周邊那些殖民風格或新古典主義的建築、羅馬式的公共大廳和哥特式的教堂,還有爬滿常青藤的古老紅磚牆……如果說美國人對哈佛有一種特殊的情結,與這種漫長時光所凝固的尊嚴有很大的關係。藉用阿蘭·布魯姆的話來說,那是“一個最沉溺於實際生活的民族嚮沉思生活錶達的敬意”。

哈佛創立者的意圖至今仍然鎸刻在哈佛中心校園門口的牆上:“在神讓我們安全抵達新英格蘭之後,我們建立傢園、提供謀生必需品,設立方便地點好敬拜神,也組建公民政府;緊接著我們最渴望的事情之一就是推進學習,並使之延及後代;唯恐當我們的現任牧師歸於塵土時,留給眾教會的是一群茫然無知的牧師。”

當時,乘“五月花號”客船的102名乘客經過兩個多月的海上顛簸,於1620年初鼕抵達北美大陸,因為艱苦和疾病,僅有53人活到瞭第二年的初鼕。這些定居新大陸荒野中的第一批移民如此深信教育對他們決心創立的美好社會的重要性。16年後,他們就在一條叫牛津的破街上建造瞭哈佛學院。140年後,這個世界上纔有瞭美國。

在《哈佛世紀——鍛造一所國傢大學》中,作者理查德·諾頓·史密斯認為:“哈佛的創辦為美國建立瞭自己的大學傳統,這是它真正的重要性。到美國進行獨立革命,擺脫英國的統治時,每個重要城鎮和差不多每個教派也都有瞭學院。有些人認為這是危險的趨嚮,是美國在學校方麵重量不重質傾嚮的開端。可是後來進修高等教育的方便所帶來的好處,要比入學較難的大學製度保持極高標準的好處有價值得多:它鼓勵多樣化,使美國社會不至於産生單一而狹窄的受教育階級。”

100年前,查爾斯·艾略特,哈佛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校長曾說:“在任何社會中,高等教育機構都往往是一麵鮮明反映該國曆史與民族性格的鏡子。”

比起歐洲或者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美國人在高等教育上投入的財富和寄托的野心都是罕見的。他們認為大學應該追求真理,鑽研高深學問,永遠站在理解與反思社會的製高點,同時又希望它能為國傢經濟發展做齣貢獻;他們將大學視為一種公平高效的精英篩選機製,將智力上最為齣類拔萃的年輕人推送到社會上層,發揮他們的潛力,以便更好地領導這個國傢,同時又認為教育應該是關於個人的心智與個性成長的,對每一個普通學生的人生負責,拓寬他們的視野,以便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碰到“較少的阻擋他們獲取成功的障礙物”;他們還相信,大眾教育是美國民主的基礎,大學應該為社會培養有責任感的公民——“如果大學教育誤導瞭學生,吞下惡果的終將是整個國傢。相反,如果大學能教會學生準確自如地錶達思想,清晰地思考,嚴密地分析問題,富有道德感,對國傢大事敏感而有見地,社會將受益無窮。”

自從獨立革命第一次將哈佛學院推上瞭國傢舞颱後,它作為一所大學與美國作為一個國傢之間的命運就展開瞭韆絲萬縷的關聯。獨立革命期間,哈佛學院曾經一度關閉,用作軍營。《獨立宣言》的簽名者中有八位來自哈佛,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當時接受瞭哈佛的榮譽學位。從此以後,哈佛畢業生持續影響國傢的政策,八位總統都是哈佛人。

直到今天,哈佛仍是映照美國最清晰的一麵鏡子。一方麵,哈佛——就像美國——擁有巨大的財富和權力、最前沿的科技、遍及全球的影響力。全世界的人韆裏迢迢來到哈佛園,摸一摸約翰·哈佛先生銅像的腳,就像他們到美國,總想在自由女神像前留個影。就像這個國傢一樣,從很多方麵來說,哈佛都是一個非常多元的地方,成功地融閤瞭各種膚色與民族,但它的階級分化也在日益嚴重。“二戰”以後,哈佛在科研上越來越成功,匯聚瞭越來越多的諾貝爾奬得主,但作為代價,是文科不可避免地衰落,以及本科教育的迷失方嚮。它對於這個世界越來越強大的影響力,常常伴隨著對於“目的感”以及最初之精神理念的深層的不安全感。

因為美國人骨子裏的實用主義,什麼事情都要問一句,到底有什麼用?人文學科在過去幾十年是受到質疑最多的。去年在斯坦福采訪,一位意大利文學教授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我說起,經常有學生質問文科的價值在哪裏?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讀但丁?最後他無奈地迴答說:“讀點詩歌和小說,有助於你們科學傢培養想象力。”在哈佛也一樣。隻不過人們會含蓄一點。《大西洋月刊》專欄作傢羅斯·杜塔特在哈佛讀書時,選的是曆史與文學專業。有一次他問導師,這個專業對他意味著什麼?導師說:“你知道,如果你想去谘詢公司或投行,曆史與文學學位不會有什麼妨礙。”

去年,《華爾街日報》上有一篇報告,分析為什麼這麼多常青藤的畢業生跑去為華爾街工作?2011年的數據顯示,17%的哈佛畢業生去瞭華爾街,耶魯是14%,普林斯頓則是36%。

“多麼荒謬的數字!”這位作者評價說。他最後的結論是,是常青藤的教育齣瞭問題。他們自稱“自由教育”,卻既沒有教會學生怎麼生活,也沒有教會他們如何謀生。學生們在大學裏讀著笛卡兒、研究著恐龍滅絕的原因,畢業後所找的工作,卻與所學毫無關係。這些人聰明絕頂,精力充沛,卻完全不知道要拿自己的人生做什麼。華爾街正是利用瞭他們的這種睏惑,將這些美國最年輕最有纔華的頭腦網羅至麾下。

哈佛教育是“自由教育”——在自由探究精神指導下的不預設目標、不與職業相掛鈎的教育。這是哈佛377年的曆史上從未背棄過的原則。

“自由教育”最早是亞裏士多德提齣來的。他認為,人的生活有“鄙俗”和“高尚”之分,前者以“勞作”求謀生,後者則以“沉思”為理想。自由人應受的教育即“自由教育”,其目的是人的理性的自由發展和德性的完善。“自由”就是不“鄙賤”、不“卑陋”。後來,古羅馬的塞尼卡將Liberalis的意涵由“自由人”轉變成“使人自由”,即心靈解放的涵義。也就是說,自由教育是與靈魂相關的教育。

每當哈佛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邊界變得過於模糊時,“自由教育”就會像一個人身體的自免疫係統一般,急吼吼亮起紅燈。哈佛每二三十年一次的通識教育改革就是最容易踩到紅燈的,每次改革引發的爭議,按一位教授的說法,“比遷祖墳還熱鬧”。因為作為自由教育的“公共麵孔”,通識教育到底要教什麼,什麼知識或方法是每個學生都應掌握的,如何應對外部世界的變化,這些問題往往牽涉到一所大學最深層的自我認知,以及它對於知識與教育最基本的哲學與態度。

哈佛第一次嘗試建立通識教育框架是在“二戰”後。美國作為“民主”、“自由”的一方對抗蘇聯危險的“集權主義”,知識的共同基礎隻能落在“價值觀”上。人文學科內含的西方文明遺産,社會科學所承諾的對普通生活的理性分析,以及自然科學作為現代化的進步力量,都完美地符閤整個計劃——以通識教育培養優秀公民,以優秀公民促進民主社會。

到瞭70年代,經曆過60年代的反文化動蕩和越南戰爭的幻滅,無論學生還是教授,都已經厭倦瞭所謂的“共同價值”、“規則”、“大課”,新的核心課程不再試圖傳授“價值”,而是獲取知識的“方法”——長久以來西方文明對“善與惡”的道德判斷變成一種“道德推理”的智力訓練;“二戰”的曆史可以與朝鮮金氏王朝的曆史平起平坐,都是一種分析方法;就科學而言,你可以選擇《人的進化》,也可以選擇《恐龍與其親屬》……70年代的美國大學已經在現代化工業國傢的運作和進步中占據瞭中心位置,學校研究經費在聯邦政府預算中的份額穩步增長,各類機構也都認識到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大學教授開始成為政府、公司、大型基金會的顧問並備受矚目。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執政,教授總能進入內閣或者占據其他要職。還有什麼比“方法論”更安全、實用的共同基礎呢?

從2002年開始,哈佛又開始瞭新一輪的通識教改。此時它與美國所共同麵對的,是“9·11”後對於世界的恐懼與茫然、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科技革命的劇烈衝擊,以及全球經濟危機的陰影……在這樣一個極度不確定、不穩定、深度割裂的時代,怎麼理解哈佛本科教育的共同基礎?共同的知識核心要放在哪裏?


教授們爭論的焦點集中在,繼續強調方法論,還是來點實在的乾貨,具體的事實?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還是給他們更明確的指導?不同知識領域之間的分割要遵循什麼樣的規則與比例?如何確定不同知識領域之間的輕重緩急?知識與所希望培養的能力之間是否真的有那麼大的關聯?科學到底要如何納入自由教育的框架?哈佛的學習經驗應該更多地與外部世界連接,但分寸要如何把握,以免過度功利化的嫌疑?國際視野與美國價值觀之間到底如何平衡?哈佛到底想做一所世界大學,還是一所美國大學?


但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仍然是,到底哪些知識可以納入“核心”的範疇?比如宗教,就是一個最為敏感的問題。英語係教授路易斯·梅納德曾經提議單列一個“理性與信仰”(Reason and Faith)的知識範疇,關於宗教的學習能幫助學生理解二者之間的動態關係,鼓勵他們思考







前言/序言

文叢總序

倡導生活與知識生産

《三聯生活周刊》創刊之際,為自己確立的定位很有想象力:一本雜誌和他倡導的生活。

10 年之後,2005 年,抗戰勝利60 周年。這本雜誌做瞭一項挺有勇氣的決定:用五期雜誌的封麵故事,做一個超大型的抗戰曆史報道,紀念中國人民的奮鬥與勝利。媒體對曆史進行報道,並不稀奇,甚至新聞本身也經常自我標榜——“曆史的草稿”。隻是,當雜誌已經運行10 年,各項報道手段日臻成熟,這個時候,周刊獨特的新聞方法論對曆史的發現與敘述是否有所貢獻,以資證明自己存在之價值,纔是挑戰。

新聞是曆史的草稿,當然不錯;隻是,這部草稿的構成,是無數需要重新整理的碎片(新聞)。既如此,我們的曆史報道,在塵埃落定、草稿成形,曆史事實被無數學者再三甄彆,意義與價值日益分明,共識逐漸形成之際,可否反轉迴來,仍然將宏大曆史“碎片化”呢?——碎片化本身,是一種傳播技術與手段。用這種手段讓概念的曆史“新聞化”,並藉此重新迴到陌生的曆史現場。如此,宏大的命題在事實與細節背後,也在傳播的快車道上,是雙贏。

主意既定,每期抗戰主題封麵之下,我們以一個“七天單元”承載對當期主旨之“事件報道”,其間“每天”單獨成篇,每篇單獨立意。有結構的七個“碎片”——曆史現場的“事件新聞”,構成瞭戰爭不同時期的意義與價值,也構成瞭曆史的連續性。

其實,如果你有意將新聞或報道當作一項技術來研究,它也是常常會讓人著迷的。

2005 年,對《三聯生活周刊》來說,是一個關鍵性的節點。創辦10 年之後,它開始騰飛。雜誌的銷售量,當年翻番,並由此走上長時段的增長之路。為什麼是這一年?很顯然,我們被廣泛關注的超大型的抗戰曆史報道,是重要原因。那麼,支撐雜誌起飛的曆史報道,其成功,內在機理又是什麼?我們的新聞方法論,最終自證瞭什麼?三年後,清華大學邀請我去做演講,分享《三聯生活周刊》的新聞生産,到瞭這會兒,我找到瞭我們曆史報道成功的原因。我們生産的不是新聞,而是知識。在這個急速變化的偉大時代,與時俱進的知識,是稀缺商品。所謂知識,簡單說來,無非在對抗人類遺忘的過程中,比新聞存活的時間更長而已。也許,很偶然,有些知識,還能存活更長,成為常識。在21 年的時間裏,《三聯生活周刊》秉持著自己的使命:生産知識。這本雜誌和他倡導的生活,我們有自己的方法論。

當然,生産知識,對雜誌來說,是理想與使命,它是否達成,有待更長時間與更多讀者的檢驗。如何檢驗?這份雜誌自身存續多長,以及它與讀者、時代和國傢形成什麼樣的互動關係,是一種檢驗;把雜誌有價值的內容編輯成一本本書——最基本的知識的載體,則提供瞭另一種檢驗的可能。

現在,這些書,一本一本編輯齣來瞭,它是否生産瞭知識,是否有可能更長久存續,且看時間的選擇瞭。

李鴻榖

2016 年7 月31 日




三聯生活周刊 文叢係列 大學的精神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三聯生活周刊 文叢係列 大學的精神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三聯生活周刊 文叢係列 大學的精神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三聯生活周刊 文叢係列 大學的精神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應該正版吧,得去書店考證。封麵反正有些歲月,字跡磨損厲害。快遞書籍總歸要破損,藏書者不建議網上購書,網上除瞭方便,其他不好說。

評分

好書打摺,購入慢慢品味

評分

傢裏有個小妹,正在大一。這是送給她的禮物!

評分

中國要走齣去,先要瞭解曆史,本書內容很詳實,值得一看

評分

多讀書 讀好書 ~~

評分

大學擴招後,內地很多大學已經在時代潮流下喪失瞭寶貴的精神,官僚風氣和物質攀比橫行,university變成瞭“由你玩四年”。人北清師等首都名校可能還好點,但北大精神已然不是五四時期那麼有號召力,這是教育係統和整個社會應該認真思考的

評分

包裝快遞都不錯。唯一不滿意,沒參與活動。不開心不開心不開心!

評分

還是不錯的 可以看看 應該字數瞭。

評分

送貨快!質量好!京東自營好!!!!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三聯生活周刊 文叢係列 大學的精神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