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眩晕诊治问与答》是对《眩晕诊治》一书的补充和辅助阅读。
《眩晕诊治问与答》作者田军茹汇总两年来读者阅读《眩晕诊治》遇到的相关问题,挑选出较为普遍和重要的73个问题分为七大类,结合前庭眩晕领域的新进展和动向,并附一些案例分析,以专题短文的形式给予详细而通俗的解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临床实用性。
作者简介
田军茹,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获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硕士学位。获美国Mississippi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学位及Phi Kappa Phi学术荣誉。获HDSA基金奖,在美国著名学府Johns Hopkins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在美国UCLA大学医学中心长期从事眩晕、平衡及前庭眼动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NIH研究基金支持下,探索VOR生理病理机制及高敏感性新检测手段,范围涉及前庭外周至大脑皮层的各个层面,以及视觉一眼动和前庭一眼动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开展了前庭康复、防跌倒预防性康复、认知行为治疗等多方面工作。从事眩晕领域的基础和临床工作三十多年,发表大量有建树的论文,特别涉及现代高科技在眩晕和前庭功能评估中的临床应用。是多个国际专业学会的成员,多个杂志的审稿专家或编委。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部分 眩晕领域动向
1.怎样阅读和使用《眩晕诊治》一书?
2.什么是ICVD?在前庭疾病诊治中有什么意义?
3.什么是Barany协会会议?——记第29届Barany协会会议:前庭领域的学术盛宴
4.什么是前庭磁流体动力学刺激?有什么意义?
5.Robinson是谁?——前庭眼动领域的一代巨星(人物介绍)
6.什么是Tian Integrative Sequence系列眩晕专题讲座?
第2部分 前庭和眼动基础
7.眼球运动如何分类?
8.为什么检查眩晕病人时医生总看病人的眼睛?
——前庭.眼动反射(VOR)的构成
9.什么是VOR的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
10.为什么前庭系统的特殊性造成前庭症状的识别困难?
11.什么是Alexander定律?
12.什么是半规管参照系和坐标系?在诊断中有什么作用?
13.扫视眼动有哪些传出通路?
14.脑干扫视启动中枢是如何构成的?
15.眼震快相是如何产生的?
16.视跟踪眼动有哪些传出通路?
第3部分 病史-查体-实验室检测及病例分析
17.什么是眼倾斜反应(OTR)?如何检查诊断OTR?
18.什么是固视能力?怎样检查固视维持能力?
19.什么是VOR取消?如何检查VOR取消?
20.眩晕床边检查与前庭实验室检测可以互相取代吗?
21.温度试验病例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反向眼震?
22.VNG病例分析:OKN不对称来自哪里?
23.什么是视振荡?
24.什么是扫视性侵扰?如何识别扫视性侵扰?
25.怎样定位前庭疾病?——解剖定位与功能定位
26.眩晕诊断涉及哪两个基本过程?
27.扫视异常病例分析:如何定位?
28.临床查体与实验室检测结果互相矛盾时怎么办?
第4部分 眼震
29.如何在床边检查和观察眼震?
30.什么是Brtm眼震?
31.什么是凝视性眼震(GEN)?
32.什么是半跷跷板眼震?
33.什么是周期交替性眼震?
34.什么是位置性酒精性眼震?
35.什么是癫痫性眼震?
36.先天类型眼震(一):什么是婴儿眼震综合征(INS)?
37.先天类型眼震(二):什么是融合发育不良眼震综合征(FMNS)?
38.视觉系统疾病可以引起眼震吗?
39.什么是后天获得性摆动型眼震?
40.病例分析:变位试验为什么出现方向恒定性眼震?
41.什么是旋转性眼震(TN)?
42.什么是下向眼震(DBN)?
43.什么是上向眼震(UBN)?
44.DBN/UBN/TN可能涉及哪些发病机制?
第5部分 位置性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疾病
45.BPPV:ICVD版诊断标准是怎样出台的?
46.BPPV:ICVD版诊断标准
47.BPPV复位时耳石能否从半规管两端回归椭圆囊?
48.如何在不同情况下使用Gufoni复位方法?
49.病例讨论:背地性眼震如何转化成向地性眼震?
50.为什么变位试验时出现的下旋眼震在复位后变成了上旋眼震?
51.BPPV病人在耳石复位坐起来时为什么会突然跌倒?
52.病例报告:为什么出现持续性向地性方向改变性位置性眼震?
53.前半规管耳石复位方法主要有哪些?
54.LC.BPPV:卧向一侧时为什么会出现静止性眼震方向反转?
55.什么是BPPV症状学的基础?——论位置性重力流体动力学
56.病例分析:如何识别中枢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CPPV)?
第6部分 非位置性前庭综合征疾病
57.是前庭偏头痛(vM)还是假性前庭偏头痛(PVM)?
58.如何诊断梅尼埃病?——ICVD版诊断标准
59.癫痫性眩晕或头晕(EVD)有什么特点?
60.小脑损害可引起眼动异常吗?——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
61.小脑损害可引起眼动异常吗?——家族性发作性共济失调(FEA)
62.病例分析:如何早期诊治EA2型家族性发作性共济失调?
63.前庭阵发症(VP):诊断标准是怎样发展形成的?
64.前庭阵发症(VP):ICVD版诊断标准
65.什么是“Mal de debarquement”综合征(MdDS)?
66.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诊断标准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展出来的?
67.持续性姿势一知觉性头晕(PPPD):ICVD版诊断标准讨论稿形成了哪些共识意见?
第7部分 眩晕治疗
68.药物治疗有哪些近期进展?
69.什么是眩晕量表?
70.患前庭神经炎后很长时间还有症状是什么原因?
71.什么是前庭适应?
72.什么是前庭代偿?
73.前庭康复:什么是VOR康复和VSR康复?
前言/序言
到2017年7月《眩晕诊治》这本书就出版整整两年了。在过去两年里,我常常收到与眩晕诊治相关的各种问题。为了回复这些热心的读者,就在田军茹眩晕工作室公众号上,每周定期发布一篇短文,力求通俗地解释或说明大家在读《眩晕诊治》-书中遇到的问题。这中间也结合前庭眩晕领域的发展,介绍一些最新进展和动向,还包括一些病例分析。两年下来居然积累了不少短文。经大家建议,将这些短文进一步修订后,根据内容归入不同类别,分成7类专题集结成册,作为《眩晕诊治问与答》出版,以帮助热心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在《眩晕诊治》这本书出版两年之际,《眩晕诊治问与答》这本书也问世了。这本书的出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此我感到由衷地高兴。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亲眼看到了眩晕会议的热烈场面,亲身体验了大家对眩晕知识的渴求。在过去的两年中,我收到了很多鼓励的短信,大家的学习热情也时时激励着我,给我继续坚持的动力。
在《眩晕诊治问与答》出版之际,我首先感谢所有通过不同方式提出各种问题的同道们和朋友们。正是大家所提出的问题给了我一个机会:一个学习的机会,一个研究的机会,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正是在针对这些具体问题的系统研究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才有了这本书。可以说,没有大家的问题就没有这本书,是大家的问题成就了这本书。
《眩晕诊治问与答》是《眩晕诊治》的补充或辅助阅读材料。这本书有这样几个特点:
1.对于因时间和篇幅关系未能在《眩晕诊治》-书中充分展开的内容,以专题短文的形式做了充分说明。例如,眼震是一个重要的临床体征,有时候可能是唯一的临床体征。在《眩晕诊治》床边查体章节讲解了眼震的检查方法,也提到了一些最主要的眼震类型,但是没有机会包括更多不同类型的眼震及其临床特征。本书以不同短文的形式进一步介绍了更多眼震类型,收录在眼震的专题之下,结合眼震检查方法,有助于系统了解和认识眼震。
2.对于在《眩晕诊治》一书截稿时来不及包括的最新进展内容,在本书以专题短文形式做了与时俱进的介绍和说明。例如,前庭疾病国际分类(Intem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Vestibular Disorders,ICVD)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于ICVD的后续发展以及新发布的诊断标准都通过短文形式做了介绍和解读。对于国际前庭领域的重大学术会议和最新进展也做了及时介绍。
3.对于《眩晕诊治》-书中不能系统性讲解的基础理论问题,也尝试着针对某一个问题以短文形式加以说明和解释。例如,前庭眼动反射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半规管参照系和坐标系的组成和作用,视眼动的传出通路和定位,脑干快速眼动启动中枢及其功能,嵴顶的结构和功能等,以促进基础知识的学习,加深对临床问题的理解。当然,还会继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性介绍眩晕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
4.本书还收录了较多病例分析。希望通过病例分析使大家了解观察和分析临床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5.对收到的问题一般通过分类,梳理出要讨论的主题,以期更好解答同类问题。由于收到的问题较多,各种各样,可能有些读者提出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在这本书里得到解答,但是我们会努力逐步涵盖还没有来得及说明的问题。
6.为了更好地与同道们交流和讨论眩晕诊治的相关内容,开通了新浪博客和微信公众号。有关上述讲座的信息,可以通过田军茹眩晕工作室了解。也可以通过博客和微信公众号留言。
最后,我也由衷地感谢在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积极支持和热情鼓励的家人、同道和朋友们。我先生和儿子给予我巨大支持和鼓励。尤其我先生DeweyNorton所给予我的无怨无悔和任劳任怨的帮助,还有很多我在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中国这一领域的同道们,常常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就把我需要的或索取的文献资料通过电子邮件发过来,给予我极大的支持。在这里一并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疑难杂症求索记》 引言 医学的海洋浩瀚无垠,疾病的谜团层层叠叠,其中不乏一些让医者和患者都感到棘手的“疑难杂症”。它们可能症状隐匿,病因复杂,诊断困难,治疗周期漫长,甚至常常伴随着患者身心的双重煎熬。这些疾病,如同医学领域中闪烁着晦暗光芒的星辰,吸引着无数探索者前赴后继,也让许多寻求健康之路的人们在迷雾中徘徊。《疑难杂症求索记》正是一部致力于拨开这些迷雾,照亮疑难杂症诊治道路的探索之作。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也不是一本堆砌大量专业术语的学术专著。相反,它以一种更为亲切、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临床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以及患者在与疾病抗争中的真实心声融为一体,旨在为广大读者,包括医学专业人士、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疑难杂症认知框架和实践指南。 本书内容概述 《疑难杂症求索记》共分为若干篇章,每一篇章都聚焦于一类或一个具体的疑难杂症,或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探讨疑难杂症的诊治。内容编排力求科学严谨,逻辑清晰,同时又注重知识的易读性和实用性。 第一部分:解码疑难——病因机制的深度剖析 疑难杂症之所以“疑难”,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复杂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那些让医学界至今仍在不懈探索的疾病根源。 基因与环境的交织: 许多疑难杂症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基因易感性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将解析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罕见遗传病的发病机制,阐释特定基因突变如何增加疾病风险,以及环境暴露(如病毒感染、化学物质、生活方式等)如何诱发或加速疾病的发生。我们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基因测序、分子标记等前沿技术在疾病溯源中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如何共同塑造健康与疾病。 微观世界的奥秘: 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以及肠道菌群、细胞内共生体等,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这些微观世界的居民失衡,就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健康问题。本部分将重点关注那些与微生物失调相关的疑难杂症,如慢性疲劳综合征、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甚至某些精神疾病。我们将探讨肠道微生态与大脑轴、免疫系统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微生态来改善病情。 免疫系统的“错位”: 免疫系统是我们抵御外敌的忠诚卫士,但有时它会“误伤”自身,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都是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典型代表。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免疫细胞的异常激活、细胞因子风暴、免疫耐受丧失等机制,并介绍当前免疫疗法的最新进展,为理解这些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清晰的视角。 神经系统信号的“误读”: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总指挥部”,一旦其信号传递出现问题,便会引发各种令人困惑的症状。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一些原因不明的神经精神障碍,其诊断和治疗都充满挑战。本部分将探讨神经元损伤、神经递质失衡、神经炎症等核心病理,并展望神经再生、基因疗法等前沿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临床的求索——诊断的智慧与挑战 “疑难”之处,往往在于“难”在诊断。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本部分将聚焦于疑难杂症的诊断策略和方法,分享医者在临床实践中的智慧与经验。 症状的“潜行”与“变奏”: 许多疑难杂症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者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我们将详细分析各类疑难杂症的典型症状,以及那些易被误诊的“非典型”表现,教会读者如何捕捉疾病的蛛丝马迹。同时,我们会探讨如何在疾病的各个阶段,根据症状的变化调整诊断思路。 影像学与实验室的“火眼金睛”: 现代医学高度依赖各种先进的检查技术。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在疑难杂症诊断中,核磁共振(MRI)、CT、PET-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各种血液、尿液、脑脊液等实验室检查的重要作用。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解读这些检查结果,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哪些检查是“必选项”,哪些可以作为“辅助”。 基因检测与分子诊断的“精准定位”: 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检测和分子诊断在疑难杂症的诊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将介绍全外显子组测序、全基因组测序、基因芯片等技术,以及各种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如何帮助我们找到疾病的“罪魁祸首”,特别是对于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等。 跨学科的“会诊”智慧: 许多疑难杂症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位专家的共同会诊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本部分将强调多学科协作(MDT)的重要性,并分享不同学科背景的医生如何通过沟通与协作,共同攻克疑难病例。我们将以一些真实案例为例,展示跨学科会诊的巨大价值。 “未病先防”与早期筛查: 对于某些已知具有较高发病风险的疑难杂症,早期筛查和预防至关重要。本部分将介绍针对特定人群的疾病筛查建议,以及一些生活方式干预、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守护健康。 第三部分:治疗的探索——个体化与多模式的实践 疑难杂症的治疗往往没有“万能钥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多模式的治疗方案。本部分将引领读者走进疑难杂症的治疗前沿。 药物治疗的“精准靶向”: 随着对疾病机制理解的深入,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越来越多。本部分将介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新兴药物疗法,以及它们在某些疑难杂症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同时,也会探讨传统药物治疗的优化和联合应用。 手术治疗的“精雕细琢”: 对于一些结构性病变或实体性肿瘤,手术治疗仍然是重要的手段。本部分将介绍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等先进技术在复杂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性。 康复与支持性治疗的“全程守护”: 许多疑难杂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和支持性治疗是提升患者生活品质的关键。本部分将涵盖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心理咨询、营养支持、姑息治疗等内容,强调“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关注患者的全面福祉。 新兴疗法的“未来曙光”: 干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纳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为疑难杂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部分将对这些前沿技术进行介绍,展望它们在未来可能发挥的作用,让读者对医学的未来充满信心。 临床试验与患者参与: 参与临床试验是获得前沿治疗机会的途径之一,也是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方式。本部分将介绍临床试验的流程、注意事项,以及患者如何安全有效地参与其中。 第四部分:患者的声音——与疾病共存的智慧 疑难杂症的诊治不仅仅是医学的问题,更是患者及其家庭的重大挑战。本部分将聚焦于患者的视角,分享他们与疾病共存的经验和智慧。 “被诊断”后的情绪管理: 面对疾病的诊断,患者往往会经历震惊、否认、愤怒、抑郁等一系列复杂的情绪。本部分将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建议,帮助患者逐步接纳现实,积极面对。 “与病共舞”的生活艺术: 许多疑难杂症需要长期管理,患者需要学会如何在疾病的限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本部分将分享患者的日常管理经验,包括饮食、运动、社交、工作等方面的调整。 “信息洪流”中的辨别: 互联网上有海量的健康信息,但并非都准确可靠。本部分将指导患者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有效与医生沟通,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家人的支持”力量: 家人的理解、关爱和支持,是患者战胜疾病的重要力量。本部分将强调家庭成员在疾病管理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希望的灯塔”——患者互助: 拥有共同经历的患者群体,能够提供独特的理解和支持。本部分将探讨患者互助组织的作用,以及如何从中获得情感和信息上的支持。 结语 《疑难杂症求索记》是一场关于医学探索、临床实践与生命韧性的深刻写照。它旨在点亮疑难杂症诊治道路上的每一处节点,让知识的力量穿透迷雾,让希望的光芒照进现实。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医学专业人士的得力助手,患者及其家属的贴心向导,以及所有关心健康的人们的宝贵读物。通过持续的探索与不懈的努力,我们必将逐步揭开更多疾病的神秘面纱,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