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艾叶的研究与应用(第3版)》全面地挖掘和整理了古代医药学家和本草医籍在艾叶研究和应用上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回顾和总结了现代医药工作者对艾叶进行研究和应用所取得的新进展,同时也融入了作者自己对艾叶的研究成果,是继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所撰《蕲艾传》之后的又一全面系统阐述总结艾叶的专著。全书共分10章,即艾叶的药用历史、艾叶的本草学概述与生药学研究、艾叶的药性、艾叶的炮制、艾叶的制剂、艾叶的化学成分、艾叶的药理作用、艾叶的现代应用和艾灸的作用机理与临床应用,在最后的章节中还全面介绍了艾叶辟邪的传说起源与科学道理、艾叶防治禽流感、艾叶的养生保健作用、艾叶食用、艾叶洗浴及作者的艾叶情怀等科普内容。
《艾叶的研究与应用(第3版)》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参考书,可供临床医师、医药生产经营人员、中医药科研人员、医药院校师生、中医药爱好者及相关人员参阅。
作者简介
梅全喜,男,1962年5月生,湖北蕲春人。1982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并获学士学位。先后在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医院、蕲春县药检所、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研究所、广东省博罗制药厂、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从事中药制剂、中药检验、中药研究开发及医院药剂管理工作。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科教科科长、药学部中药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教授、主任中药师、博士生导师。1992年8月破格晋升为副主任药师,1993年底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被国家医药管理局认定为首批执业药师,1998年底晋升为主任药师。兼任全国高等学校中药临床药学创新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时珍中医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学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执业药师协会副会长,广东省药学会理事兼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兼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编委会主任,《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房》《中国药师》《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副主编,《中药材》《中国药业》《今日药学》《中国合理用药探索》《亚洲社会药学》《抗感染药学》等多家专业期刊编委。研制出医药新产品10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计10多项。出版个人主编中药专著30多部,参编并担任副主编、编委的专著有20多部,在国内外医药杂志上公开发表中药专业学术论文300多篇,中医药科普文章80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艾叶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艾叶的药用历史概况
第二节 历代名医名著应用艾叶的概况
一、张仲景
二、华佗
三、葛洪
四、孙思邈
五、王焘
六、宋代名著
七、金元时代名医
八、明代名医
九、清代名医
第二章 艾叶的本草学概述与生药学研究
第一节 艾叶的本草学概述
一、品种
二、产地
三、生长、采收
四、种植
第二节 艾叶的生药学研究
一、艾叶的品种基原与植物形态
二、艾叶的生药鉴定
三、艾叶的品质研究
四、艾叶的资源利用与综合开发
第三章 艾叶的药性
第一节 艾叶的性味、归经和升降浮沉
一、性味
二、归经
三、升降浮沉
第二节 艾叶的功能主治与配伍应用
一、功能主治
二、配伍应用
第三节 艾叶的剂量、毒性与禁忌
一、剂量
二、有毒与无毒
三、禁忌
第四章 艾叶的炮制
第一节 艾叶炮制的历史沿革
一、艾叶净制与切制的历史沿革
二、艾叶炮制的历史沿革
三、熟艾炮制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艾叶的炮制方法及理论
一、古代的艾叶炮制方法
二、现代的艾叶炮制方法
三、艾叶的炮制理论
第三节 艾叶炮制方法的改进及研究
一、艾叶炮制方法的改进
二、艾叶炮制的研究
第四节 艾绒的制法及质量鉴别
一、艾绒的制法
二、艾绒的质量鉴别
第五节 艾叶的处方用名及应付炮制品
……
第五章 艾叶的制剂
第六章 艾叶的化学成分
第七章 艾叶的药理作用
第八章 艾叶的现代应用
第九章 艾灸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
第十章 艾叶漫话
附录
前言/序言
艾叶,在我国不仅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也是一种民俗用品。远古时艾叶被用于取火及保留火种,其后被用于巫术及祭祀,到后来逐渐应用于“避邪”,慢慢发展成为端午节的一个民俗用品。艾叶辟邪的应用也从早期的悬挂艾叶,发展到后来的熏艾烟、洗艾澡、饮艾酒、食艾糕等应用形式,并逐步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和治病等医疗保健方面。现代的研究已从多方面证实了古代艾叶“避邪”的认识是有科学道理的,艾叶确实能抑制或杀灭导致瘟疫流行的“邪气”(细菌和病毒)。肆虐欧洲导致千万人死亡的流感大流行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如此猖獗呢?笔者觉得这与中国民间的风俗和卫生习惯有关,风行于广大中国乡村的悬艾叶、熏艾烟、洗艾澡、饮艾酒、食艾糕等,这些习俗对于防止流感等瘟疫的大流行应该说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几千年来艾叶为保护我国人民的繁衍与生存作出了重要贡献。艾叶不仅是一味重要的中药,也是一个“伟大”的药物。
我这一生可以说是与艾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出生不久就与艾叶有了接触,最早能记起的事是搓艾叶、泡艾脚。大学毕业后最早进行研究和开发的也是艾叶,出版的第一本单味药专著是《艾叶》,在艾叶研究过程中也结识了许多的“艾”朋友。如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林有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副所长胡世林教授、谢宗万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谢海洲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赵中振教授,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难波恒雄教授等都是通过艾叶研究结识和交往的。他们在我编写出版《艾叶》专著时给予了重要的帮助和指导。
1999年9月,我主编的《艾叶》一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古今中外有关艾叶的研究成果,是国内唯一一本论述艾叶的专著,对于艾叶及艾叶产品的研发、应用与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13年,我又组织我的几个研究生在原来《艾叶》专著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整理编撰《艾叶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版)专著,交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艾叶的研究与应用》是在原书《艾叶》的基础上把近年来有关艾叶研究的新内容增补进来而成书的,其篇幅在原书的基础上也增加了一倍多。全书共分十章,其中第一章艾叶的文献研究由戴卫波负责,第二章艾叶的本草学概述与生药学研究由田素英负责,第三章艾叶的药性由高玉桥负责,第四章艾叶的炮制由胡莹负责,第五章艾叶的制剂由庞蕾蕾负责,第六章艾叶的化学成分由陈小露负责,第七章艾叶的药理作用由李红念负责,第八章艾叶的现代应用由范文昌负责,第九章艾灸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由梁方旭负责,第十章艾叶漫话由我本人负责。全书由高玉桥、田素英和戴卫波三人各负责审核三章,全部稿件均由我审核定稿。本书全面挖掘和整理了古代医药学家和本草医籍在艾叶研究和应用上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回顾和总结了现代医药工作者对艾叶进行研究和应用所取得的成果,也融入了作者自己对艾叶研究的体会、情怀和取得的成果,是继《艾叶》之后的又一全面系统阐述总结艾叶的专著。该书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出版三年多时间已加印4次,仍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而这几年正是艾叶种植、生产、研发、应用及艾叶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其研究成果显著,产业成绩突出,为了更好地反映这些成果和成绩,我们再次对这本书进行了修订,增补了许多新的内容。相信本书的再版对未来艾叶的研究、应用和开发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和重要的参考作用。
艾叶的研究与应用(第3版) 《艾叶的研究与应用(第3版)》是一部深入探讨艾草(Artemisia argyi)这种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植物在现代科学与民生领域的综合性著作。本书的第三版在继承前两版扎实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入了最新、最前沿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展,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系统、与时俱进的艾叶知识体系。本书不仅是对艾叶的植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细致剖析,更广泛地拓展到其在医药、保健、农业、环保、纺织乃至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旨在揭示艾叶的巨大潜力和多重价值。 一、 艾叶的本草渊源与现代科学的融合 本书从艾叶的本草学根源入手,追溯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数千年的应用历史。详细介绍了艾叶作为一种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历代医家对其药用价值的认识和发展。通过对经典本草文献的梳理,读者可以了解到艾叶“温中、散寒、止血、安胎”等核心功效的形成过程。 然而,本书的精髓并非止步于传统。它紧密结合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艾叶的内在品质进行深度挖掘。在植物学部分,详尽阐述了艾叶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地理分布及其不同品种的细微差异,为后续的成分分析和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在化学成分分析方面,本书重点介绍了艾叶中含量丰富且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如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桉叶素、侧柏酮、樟脑等)、黄酮类化合物、倍半萜内酯、多糖等。书中不仅列举了这些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它们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下的检测与定量方法,确保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 二、 艾叶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本书对艾叶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涵盖了其在抗炎、抗菌、抗病毒、镇痛、止血、平喘、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的作用机制。通过大量引用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文献,本书详细解读了艾叶中关键活性成分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在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学效应。 在临床应用方面,本书将艾叶的药理作用与实际的医疗保健需求相结合,展示了其在治疗多种疾病中的潜力和实践。 妇科疾病: 艾叶在妇科领域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尤其是在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等妇科常见病方面。本书将深入探讨艾叶的温经散寒、活血止血功效的科学依据,并介绍其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现代临床应用案例和疗效评价。 呼吸系统疾病: 艾叶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显著的祛痰、平喘、抗炎作用,因此在治疗支气管炎、哮喘、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优势。书中将详细阐述艾叶对呼吸道的保护机制,并提供相关的临床应用指导。 消化系统疾病: 艾叶的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功效,使其在治疗胃寒、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发挥作用。本书将分析艾叶对胃肠道蠕动、消化液分泌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皮肤病及外用: 艾叶具有消炎止痒、杀菌的特性,常用于治疗皮肤瘙痒、湿疹、跌打损伤等。书中将介绍艾叶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其作为传统熏蒸、泡浴剂的科学原理。 其他应用: 除了上述传统应用领域,本书还将拓展至艾叶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辅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现艾叶作为天然药物的广阔前景。 三、 艾叶的保健功能与创新产品开发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艾叶作为一种天然、安全的保健资源,其在保健品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本书将深入剖析艾叶的抗氧化、提高免疫力、调节血脂、助眠等保健功能,并提供科学的证据支持。 在此基础上,本书着重探讨了艾叶在创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巨大潜力。 艾灸与艾制品: 作为艾叶最经典的运用方式,本书将从科学的角度解读艾灸的温热效应、药理作用及其对人体经络、气血的影响。同时,也会介绍现代艾制品,如艾条、艾柱、艾贴、艾枕、艾香等,并探讨其在居家保健、养生美容等方面的创新应用。 艾叶提取物与功能性食品/饮料: 针对艾叶的特定活性成分,通过先进的提取和分离技术,可以开发出高纯度的艾叶提取物,并将其应用于功能性食品、保健饮料、营养补充剂的开发。本书将探讨这些产品的制备工艺、功效宣称以及市场前景。 艾叶在化妆品和日化产品中的应用: 艾叶的抗炎、抗菌、抗氧化和香氛特性,使其成为化妆品和日化产品中的理想成分。本书将介绍艾叶在护肤品、洗护用品、香薰产品等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关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评价。 艾叶与健康生活方式: 艾叶的养生文化与现代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催生了诸如艾叶足浴、艾叶熏蒸、艾叶茶饮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实践。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这些实践的科学原理,并鼓励其将艾叶融入日常生活。 四、 艾叶的农业生产与生态价值 本书并未忽视艾叶作为一种农作物的生产与生态意义。 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 详细介绍了艾叶的适宜生长环境、栽培管理要点,包括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环节。同时,也关注艾叶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治策略,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艾叶作为生物农药的潜力: 艾叶具有天然的驱虫、杀菌作用,其提取物或粗制品可作为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符合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本书将探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艾叶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艾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净化空气的潜力,可用于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领域。本书将介绍艾叶在这些方面的初步研究和潜在应用。 五、 艾叶的文化内涵与未来展望 艾叶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书将适时地探讨艾叶的文化意涵,包括其在节日习俗(如端午节)、民俗疗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体现,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艾叶的价值。 最后,本书将对艾叶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深化机制研究: 进一步揭示艾叶活性成分的更多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为开发更精准、高效的药物和保健品提供理论基础。 创新提取与制备技术: 发展更高效、环保的艾叶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以获得更高品质、更稳定的艾叶活性成分。 拓展应用领域: 积极探索艾叶在食品科学、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 推动产业化发展: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艾叶相关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升艾叶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将艾叶的优秀研究成果和传统智慧推向世界。 《艾叶的研究与应用(第3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的研究数据和广阔的应用视野,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关于艾叶的全面认知框架。无论您是从事科研、医药、保健品开发、农业生产的专业人士,还是对艾叶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知识和启示,帮助您深刻理解并充分利用这种古老而神奇的植物的无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