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逻斯之战:唐与阿拉伯帝国的交锋

怛逻斯之战:唐与阿拉伯帝国的交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军,高厦 著
图书标签:
  • 唐朝史
  • 阿拉伯史
  • 怛逻斯之战
  • 中亚史
  • 军事史
  • 文化交流
  • 丝绸之路
  • 边疆史
  • 历史战争
  • 中世纪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64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416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丝瓷之路博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西关系史、中西交通史、中西文化交流史、西北民族史、西域史、中亚史、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的学者和师生,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作者在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生动地展现了中古时期唐帝国和阿巴斯王朝间的著名战役怛逻斯之战。

  用有趣、文学性的语言,演绎了一部聚焦中亚的战争史、文化交流史,具有很好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精美彩色插图,用多幅图片镜像展示了历史人物和中亚图景。

内容简介

  公元八世纪中叶,大唐王朝与阿拔斯王朝在中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著名的怛逻斯之战爆发。由于地缘上的原因,中亚各个小国,也被卷进了这一场两大王朝的对决之中。怛逻斯之战以中国人的失败而告终,几万唐军死伤殆尽,盛世唐朝也在之后的安史之乱中受到了重创,慢慢走出了昔日辉煌。中亚的大部分地区,逐渐被阿拉伯帝国控制。但怛逻斯之战的发生,却使中国的造纸术传遍了世界,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本书用严谨的史学考证,再现了怛逻斯战役前中亚道路上各国的发展及战争后各种文明在此交流的历史,描述了这场zui容易被岁月忽视却又影响了世界的战争。

  丛书简介:

  “丝瓷之路博览”是一套普及丛书,试图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向广大读者介绍稳定可靠的古代中外关系史知识。由于涉及形形色色的文化背景,故古代中外关系史可说是一个非常艰深的研究领域,成果不易为一般读者掌握和利用。但这又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领域。从浩瀚的大海直至无垠的沙漠,一代又一代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活剧。既有友好交往,又有诡诈博弈,时而风光旖旎,时而腥风血雨。数不清的人、事、物兴衰嬗递,前赴后继,可歌可泣,发人深省。毫无疑问,这些故事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作者简介

  杨军,辽宁省朝阳市人,1967年12月7日生。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留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1997年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专业为中国古代史,导师为吕绍纲先生。2005年任博士生导师。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译著5部,主编教材2部,主编论文集2部,古籍整理类著作5部。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朝鲜半岛古代史研究》。

  现任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国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研究所兼职教授、民族研究所兼职教授、现代服务业研究院兼职教授、廉政研究中心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兼任吉林省高句丽渤海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易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吉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国学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华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辽宁契丹女真史研究会顾问、长春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兼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高级经理人培训中心特聘教授。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入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013年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4年任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

  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一书历史与文学性好,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欢迎。

  高厦,吉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缘起:鼎盛天朝

第一节 大唐的恢宏气象/2

第二节 盛世危情/8

第三节 唐王朝对西域、中亚地区的管辖/15

第二章

阿拔斯王朝的建立

第一节 伊斯兰文明的诞生/26

第二节 穆罕默德及四大哈里发时代/30

第三节 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42

第四节 阿拔斯王朝建立/54

第三章

不稳定的西域

第一节 夹在中间的中亚/64

第二节 伍麦叶王朝时期的中亚/70

第三节 盛唐在中亚扩张的顶点:安西都护府的设立/78

第四节 镇西名将高仙芝/85

第五节 战争的导火索——石国/93

第四章

剑拔弩张:备战

第一节 高仙芝对战争形势的分析/102

第二节 唐军副将李嗣业、段秀实/109

第三节 阿拔斯帝国对战争的态度/116

第四节 阿拔斯主帅艾布·穆斯林/121

第五节 唐军投入部队人数及装备情况/126

第六节 阿军投入部队人数及装备情况/138

第五章

龙战于野

第一节 双方的战略部署/146

第二节 首战告捷/155

第三节 激战/164

第四节 溃败/172

第六章

战后

第一节 封常清,为安西都护府“疗伤”/182

第二节 战后的中亚形势及各小国的态度/189

第三节 安史之乱/194

第四节 高仙芝、封常清的结局/201

第五节 艾布·穆斯林、齐亚德的结局/207

第六节 两大王朝的结局/212

第七章

怛逻斯之战的影响

第一节 战败俘虏缔造传奇/220

第二节 造纸术西传/225

第三节 中亚地区伊斯兰化/230


前言/序言

  前言

  751年,刚刚建立的阿拔斯王朝进军中亚。一个新兴的王朝,一个野心勃勃的将军,朝着已称雄中亚地区一个多世纪的大唐帝国,且正处在唐玄宗统治下开元盛世的大唐帝国,挺进。曾经横扫朝鲜半岛至中亚各地的唐军同样迅速集结在此,在名将高仙芝的率领下开赴怛逻斯。面对挑战,掌控中亚的大唐安西都护府已经运转起来。由于地缘的原因,中亚各个小国,也被卷进了这一场两大王朝的对决之中,它们都在审慎地抉择何去何从。阿拔斯王朝,曾打败另一个由阿拉伯人建立的王朝——伍麦叶王朝。其势力遂由北非西部的大西洋沿岸,一直延伸到中亚,在经历短暂的统一后,阿拉伯民族的将军与士兵,都处在自信与兴奋之中。与此同时的唐王朝,历经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百余年来一直是东西世界最富庶强大的帝国,似乎是不可战胜的。然而,即将到来的战争却以唐朝的惨败而告终。四年之后,唐朝的一位粟特族将军发动了叛乱——安史之乱,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叛乱,终结了大唐盛世。此后,人们渐渐地忘却了此前那场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对决……本书希望以严谨的史学考证,自然的文学描述,还原这一段历史,开启这一段尘封的往事。本书由杨军拟定体例和章节设计,大家合作完成。本书的写作分工,各章执笔人,第一章李艺,第二章合灿温,第三章孙大坤,第四章陈俊达,其余部分为高厦。杨军负责统稿。限于学识,关于怛逻斯之战的域外史料应用得不多,粗浅谬误之处恐亦在所难免,尚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创作一本名为《漠北风云:草原民族的兴衰史》的图书简介,此书内容将完全不涉及《怛逻斯之战:唐与阿拉伯帝国的交锋》的相关主题。 --- 图书名称:漠北风云:草原民族的兴衰史 图书简介 导言:苍茫大地上的不朽史诗 从广袤无垠的蒙古高原向西延伸至多瑙河畔的欧亚大草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动荡、也最为辉煌的舞台之一。这里孕育了无数骁勇善战的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逐牛羊而行,以马背上的力量塑造了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版图。《漠北风云:草原民族的兴衰史》正是聚焦于这片土地上那些呼啸而过、又留下深刻印记的族群——从匈奴的铁蹄到突厥的崛起,从蒙古帝国的横扫到金帐汗国的衰落,系统而深入地梳理了数千年间草原文明的勃发、冲突、融合与最终的归宿。 本书并非简单的英雄事迹汇编,而是一部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军事技术乃至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对草原民族进行全景式扫描的宏大叙事。我们试图揭示,是什么样的自然法则与内在驱动力,使得这些游牧群体能够持续地挑战定居文明的壁垒,并最终在世界舞台上扮演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远古的足音与匈奴的阴影(公元前4世纪—公元1世纪) 本卷追溯了草原民族的起源,探讨了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阿尔泰语系诸部族如何逐渐形成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游牧共同体。重点分析了匈奴帝国的形成过程,不仅关注其军事上的辉煌成就,更深入剖析其独特的“首领—部落”结构,以及面对汉帝国时所采取的灵活外交策略——“和亲”与“战争”的交替运用。 我们详细考察了河西走廊的争夺战,以及匈奴分裂后,南匈奴归汉、北匈奴西迁的连锁反应。这段历史清晰地展示了,即便是最强大的游牧帝国,其结构性的弱点——如继承权不稳定和对农耕物资的依赖——如何最终导致其衰亡。 第二部分:突厥的崛起与汗国的鼎盛(公元6世纪—公元9世纪) 随着铁勒诸部的整合,突厥汗国在鄂尔浑河流域横空出世。本部分着重研究了突厥汗国如何建立起一套横跨东西的庞大帝国体系,并首次将中原的丝绸之路与拜占庭、萨珊波斯等西方政权联系起来。 本书特别引用了新近解读的鄂尔浑碑铭文,深入分析了突厥贵族对于“天可汗”称号的理解,以及其在宗教转型(从萨满教到摩尼教与景教的引入)中的态度。我们将探讨突厥化对中亚乃至东欧地区的深远影响,并详细描述后突厥时代的分裂局面,如后突厥汗国的短暂复兴及其最终瓦解的内部原因。 第三部分:铁血与信仰的交织:契丹、女真与西夏的博弈(公元10世纪—公元12世纪) 中世纪的草原不再是单一霸主的天下。辽朝(契丹)的建立,标志着游牧文明开始全面借鉴并适应农耕社会的治理模式。本卷细致对比了契丹的“南北面官制”与女真(金朝)的“猛安谋克制”,探究了这些草原民族在定居后如何平衡其军事贵族传统与政治统治需求。 我们同时关注了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政权,它地处河西走廊的咽喉,凭借其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精湛的边境防御体系,在宋、辽、金的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历程。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是:文化认同的转变,以及游牧军事力量在面对高度组织化的农耕王朝时,所需付出的体制化代价。 第四部分:蒙古的飓风:马背上的世界帝国(公元13世纪—公元14世纪初) 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们如何将松散的部落联盟铸造成横跨欧亚的军事机器,是本卷的核心。我们将超越传统的战役叙述,聚焦于蒙古征服背后的组织学原理:例如,闪电战术的后勤保障系统、严密的十户制军事动员,以及对被征服技术人才的无差别吸收能力。 本书详尽分析了四大汗国(金帐、察合台、伊尔汗国、元朝)的各自发展轨迹。特别讨论了元朝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以及金帐汗国在东欧的长期存在对斯拉夫文明起源的影响。蒙古的“大一统”固然短暂,但其开辟的陆上交通线——即“蒙古治下的和平”(Pax Mongolica)——如何间接促进了欧亚大陆内部的技术、商品乃至瘟疫的大规模流动,被视为中古世界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第五部分:草原的黄昏与余晖(公元14世纪末—公元17世纪) 随着帖木儿帝国的短暂回光返照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传统草原游牧模式的中心开始向西、向北偏移。本书探讨了蒙古本部(鞑靼诸部)在明朝兴起后的衰落过程,以及其内部的部落权力斗争如何导致了持续的内耗。 最后,我们分析了北方的崛起力量——如后来的满洲,他们如何吸收了蒙古的军事经验,结合女真的部落组织,最终建立起一个更具国家形态的政权。这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草原帝国”模式的终结,草原民族的命运开始与定居的、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王朝深度绑定。 结语:历史的回响 《漠北风云》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理解草原民族如何从“世界秩序的破坏者”转变为“世界秩序的参与者”。他们的历史证明了人类适应环境的惊人能力,也揭示了权力结构无论在游牧状态还是定居状态下,都面临着永恒的挑战:如何保持内部的活力,同时有效治理广阔的疆域。本书试图让读者在广阔的草原地平线上,看到那些被风沙掩盖的文明脉络。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魅力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对一场著名战役的简单复述,更是一次对东西方文明碰撞与融合的深刻探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唐朝的盛世气象与新兴的阿拉伯帝国的勃勃生机并置对比,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是如何在命运的安排下交汇。我尤其赞叹作者在梳理复杂历史脉络时的清晰度,即便涉及多方势力和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依然能保持叙事的流畅和逻辑的严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查阅相关的地理和文化背景资料,深感作者在构建这个历史场景时所付出的巨大心力。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对古代史尤其是东西方关系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量身打造的精品。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对信息进行整合和结构化处理方面的能力非常出色。面对如此宏大且涉及多个文化圈的事件,很多作者会显得力不从心,信息冗余或逻辑跳跃。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巧妙,层次分明,从事件的背景铺陈,到关键人物的引入,再到冲突的升级和最终的转折,每一步都像是精心布置的棋局,环环相扣,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作者预设的历史情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特定时期的国际格局有了远比以往更立体、更系统化的认知。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向你揭示历史深处的秘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十足,读起来就像是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尤其是那些身处关键时刻的将领和谋士,他们的抉择和挣扎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思考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个体命运如何被宏大的历史背景所裹挟。书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更是精彩纷呈,不仅有宏观的战略部署,更有微观的个体战斗细节,那种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紧张感扑面而来,让人手心冒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历史细节上的考究,那些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军事思想和作战方式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这种将厚重历史与鲜活叙事完美结合的功力,实属难得。合上书页时,我仿佛还能听到那远古的号角声在耳边回荡,心潮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带来的那种强烈的“人”的体验。它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巨大历史压力下的困境、荣耀与失落。我仿佛能感受到戍边将士的艰辛、决策者背负的重担,乃至那些无名小卒在沙场上的恐惧与勇气。这种对个体经验的关注,使得原本遥远的历史事件变得可触摸、可共情。它成功地打破了时间和文化的隔阂,让人体会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在面对冲突和抉择时的基本情感是相通的。这是一次充满人文关怀的历史重述,值得每一个热爱历史和关注人类命运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学欣赏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盛宴。那种古朴典雅又不失力量的文字,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读起来极具韵味。作者似乎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遣词造句间常常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事实,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文学想象,转化成了触动人心的故事。那些描绘大漠风光、军队行进的段落,简直可以作为散文佳作来品读。它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证,而是用生动的笔触,将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在一起,引人深思。对于那些寻求在阅读中获得审美愉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评分

京东售后太差 我的图书退货后卡在拆包检测环节卡了五天 还是不给处理 给京东客服打电话打了五六个 一直让耐心等待 导致我现在根本无法报销 作为一个在京东每年在京东采购几十万图书的忠实顾客 我真的太失望了 售后差 态度恶劣 问题得不到解决 现在根本没地方说 只能等者 然胡我现在就没办法报销 一直压着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

描写怛罗斯之战本身的内容还是太少了点。

评分

一直想买有关这场战役的书藉,总算是找到了,细细品味!

评分

这书就是骗钱的,请大家远离,完全就是为了蹭一带一路的热度。

评分

快递小哥很辛苦搬着两大箱子书上楼,感谢。

评分

还没看,有点贵啊啊啊啊啊擦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历史读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