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3
群体成员身份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社会交往如何影响我们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如何更好地说服别人?
人为什么会随大流?
人会过分服从quanwei吗?
哪些意想不到的因素影响着人的吸引力?
人该怎样追寻幸福?
如何减少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
群体生活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有纯粹利他的人吗?
暴力源自何处,又该如何调节?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性世界中,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因他人的存在而深受影响,而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本书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社会心理学教材的框架结构,建构了范围广泛的知识体系。本书对自我、社会认知、社会归因、情绪、态度、说服、人际吸引、刻板印象、群体、利他与合作等主题的阐释将带来极大的启示,让我们立足社会,洞察人心。
为了拓展视野,本书最后的四个模块反映了社会心理学的四个应用领域—健康、金融、教育和法律—并为解决这些领域的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法。
作者简介
Thomas Gilovich 美国康奈尔大学行为经济学与决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教授社会心理学课程30余年,是康奈尔大学拉塞尔杰出教学奖的获得者。他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建树使得社会心理学成为了经济学的重要基础。
Dacher Keltner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及至善科学中心主任。教授社会心理学课程20余年。2008年,《优涅读者》(Utne Reader)将他列为50位改变世界的卓见者之一。
Serena Chen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是多项杰出与创新教学奖获得者。
Richard E. Nisbett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杰出心理学教授”,密歇根社会研究学院的研究教授。他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院唯一的两院院士。
译者简介
侯玉波 博士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及北京大学—香港青年协会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领域涉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领导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和网络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不同与其他的平淡的心理学,告诉了我们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许多细节。人们会被虚假的忏悔影响吗?周围有其他人的时候,工作表现会变好还是变差?可以使用那些策略来说服别人。
这本教材的叙述性很强,总结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相关研究。我常常觉得心理学教材会现在具体研究的泥沼中,看不见大局。但我要说,这本教材没有掉进研究的陷阱中……
——美国读者
第1章 走进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概述
情境的力量
解释的作用
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
进化和人类行为:我们何其相似
进化和人类行为:我们何其不同
第2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为什么社会心理学家要做研究(你又为什么
需要阅读与之相关的内容)
社会心理学家如何检验想法
有助于理解研究的其他概念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伦理问题
第3章 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的本质
自我认知的起源
自我认知的组织功能
自尊
自我评价的动机
自我调节:激励自我和控制自我
自我展示
第4章 社会认知:考虑人与情境
为什么要了解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可使用的信息
信息是如何呈现的
我们如何搜寻信息
自上而下的加工:运用图式来理解新信息
推理、直觉和启发式
第5章 社会归因:对行为的解释
从行为到性格:推断行为的原因
归因过程
归因时的错误和偏差
文化和因果归因
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之外的维度
第6章 情绪
描述情绪
情绪的组成
情绪的普遍性与文化特殊性
情绪与社会关系
情绪与社会认知
幸福与快乐
第7章 态度、行为与合理化
态度的三个成分
测量态度
由态度预测行为
由行为预测态度
自我知觉理论
超越认知一致性,从更广泛的视角
认识合理化现象
第8章 说服
态度的功能
说服与态度改变
媒体与说服
对说服的抵御
第9章 社会影响
什么是社会影响
从众
服从权威
顺从
第10章 人际吸引
人际关系的特征
吸引力
爱情关系
第11章 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
描述群际偏见的特征
经济学视角
动机视角
认知视角
作为受非难的群体中的一员
减少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
第12章 群体
群体生活的性质和目的
社会促进作用
群体决策
领导与权力
去个体化与暴民心理
第13章 攻击性
攻击行为的情境决定因素
解释过程与攻击性
文化与攻击性
进化与攻击性
冲突与调解
第14章 利他主义与合作
利他主义
合作
应用模块1 社会心理学与健康
进化和健康:短期和长期压力
文化和健康:阶级、压力和健康状况
情境因素和健康:社会联系的益处
解释与健康:心理控制感与乐观的好处
应用模块2 社会心理学与个人财务
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
损失厌恶
心理账户
决策困境
开始属于你自己的金融计划
应用模块3 社会心理学与教育
皮格马利翁效应
智力: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文化与成就
在课堂里阻止刻板印象威胁
社交恐惧与学术成就
借助电视教学
统计学、社会科学方法论和批判性思维
应用模块4 社会心理学与法律
案件审判前
在法庭上
惩罚:我们为什么惩罚,什么使之公平
刑事审判制度下对公平的看法
自我调节:激励自我和控制自我
自我调节指人们在追求目标时发起、调整、控制他们行为的过程,无论这个目标是提高学习成绩、增进友情、提高滑雪技巧还是塑造更好的体型(Carver & Scheier,1982;Higgins,1999;Muraven & Baumeister,2000)。考虑到成功实现目标常常需要抵制诱惑,自我调节同时也着眼于人们延迟享乐的能力,即能放弃眼下唾手可得的奖励(比如晚上下班以后出去逛街)来优先考虑长远目标(比如考研)。让我们来看看社会心理学有关自我调节的研究都有哪些发现。
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人们在追求目标时发起、调整、控制他们的行为的过程,包括抵制那些妨碍长远目标实现的短期奖励的能力。
可能自我
考察自我调节的一个角度是可能自我的概念。可能自我指我们希望自己在将来成为的那种人(Cross & Markus,1991;Markus & Nurius,1986)。像所有其他形式的自我认知一样,可能自我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具有自我监管的作用,就像树起一个标杆,激励着人们的目标导向行为。比如说,你可能想象10年后的自己成为一位环境科学家或是一位为别人申诉冤屈的律师。这类自我认知能够激励当下的行为(比如学习有机化学或准备法学院入学考试),这些行为能够让你离可能自我更近一步。研究表明,对自己的可能自我有着丰富想法的人更加乐观、更有活力,且更不容易抑郁(Markus & Nurius,1986)。
可能自我能够激励人们做出旨在实现可能自我的行动,而不仅仅是想象未来。人们必须要感觉到,他们的可能自我是可以实现的(Destin & Oyserman,2009;Oyserman,Bybee, & Terry,2006)。举例来说,对于渴望接受大学教育并成为成功人士的贫困学生来说,如果他认为在其实现自我的道路上阻碍重重(经济受限),而不是能获得支持或机遇(有助学金),那么他期待成为的那个可能自我就不太能够有效地激励他的行动。
自我差距理论
Tory Higgins的自我差距理论提出了一个相关的视角来分析自我认知是如何激励、指引建设性行动的(Higgins,1987)。该理论假设,人们不仅拥有他实际上是怎样的信念(现实自我),同时也知道他们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理想自我),以及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自我)。因此,理想自我代表了我们的希望和愿望,而应该自我代表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依据该理论,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具有自我指引的作用,能激励人们缩小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或应该自我之间的差距。当人们感到自己没能达到自己的标准时——也就是说,当他们感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或应该自我有差距的时候——会产生可预测的情绪反应。具体来说,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会带来沮丧情绪,而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距会带来不安情绪(见图3.6)。举例来说,当《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的评委贬低萨米尔的歌唱水平时,他的现实自我(糟糕的歌手)和理想自我(摇滚明星)间的差距会激发沮丧情绪,比如失望和羞耻感。而如果在米娜的应该自我标准中有一条是“成为一个耐心、有爱的孙女”,那么当米娜对她年老体衰的祖母失去耐心(她的现实自我)时,她可能感到不安情绪,比如愧疚和焦虑。
理想和应该的标准与两种基本的追求目标的手段有关。当人们以理想自我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时,他们有一种专注趋利的倾向,专注于获得积极的结果(Higgins,1996)。相反,当人们以应该自我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时,他们有专注避害的倾向,专注于逃避消极的结果。当人们专注于趋利时,他们对积极的结果十分敏感,且更愿意采取趋近行为;当人们专注于避害时,他们也会对消极的结果非常敏感,且会显示出逃避倾向。
大量证据支持Higgins对于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会如何造成不同的情绪性和动机性后果的看法。当人们在巧妙的诱导下(比如阅读抓住了其理想自我的特质词)思考他们有多接近于理想自我时,人们的心情会更加愉悦(Higgins,Shah,& Friedman,1997;Shah & iggins,2001),对积极的结果变得更加敏感(Brendl,Higgins, & Lemm,1995)。但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理想自我,他们往往会感觉到沮丧类的情感,如抑郁和羞愧,其生理唤起水平也会减弱。相比之下,由应该自我与对应该自我的偏离所引起的专注避害倾向会激发焦虑情绪(比如负疚感或恐慌),唤起更高水平的生理反应,导致逃避行为,以及对消极的结果更敏感(Strauman & Higgins,1987)。
自我损耗
试图达到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的标准可能会很困难。这常常需要控制冲动,不让自己做那些可能有碍于实现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的行为。事实上,自我控制行为可能相当令人精疲力竭。Roy Baumeister、Kathleen Vohs及其同事提出,当我们试图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达到重要的标准时,我们常常会经历自我损耗(Baumeister,Vohs, & Tice,2007)。就像体育锻炼会让肌肉疲劳一样,自我控制也会让我们的精神疲劳。这个主张基于的理念是,自我控制所能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Muraven & Baumeister,2000)。当我们执行自我控制行为时,我们消耗掉了一部分珍贵的资源,所以用于继续维持自我控制的资源就少了。
有一些研究展现了自我控制所要付出的代价。在其中一个研究中,被试要在观看一段能唤起情感的电影片段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之后,与对照组相比,他们能够握紧拳头的时间更短。在另一个研究中,刻意不碰闻起来很香的饼干而去吃健康的水萝卜的被试,比没有进行自我控制尽情享用饼干的被试,更快放弃了无解的谜题(Baumeister,Bratslavsky,Muraven, & Tice,1998)。每次进行自我控制时,都会削弱你随后调节自我的能力,这个念头可能会让你想投子认输。但是别这么着急,研究者们已经发现,有很多因素能够抵消自我损耗效应。比如,现金奖励或其他激励都能够抵消进行自我控制对随后任务的消极影响(Muraven & Slessareva,2003)。积极的心情也有同样的效果,据此推测可能是因为积极情绪能给人带去掌控感且使人充满活力(Tice,Baumeister,Shmueli,& Muraven,2007)。
Matthew Gailliot及其同事的研究指出了可能抵消自我损耗效应的一个有趣因素:葡萄糖(糖类)。这些研究者假设,自我调节依靠血糖水平。这为探究自我损耗效应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方向。因此,当人们行使自我控制时,他们的血糖水平降低,在接下来的任务中显示出自我控制能力被削弱。如果血糖水平在初始的自我控制的任务后通过某种方式得到了恢复,自我损耗效应就不再显现了。Gailliot及其同事发现了证据支持这些发人深思的观点:一开始进行一个自我控制任务——比如控制情绪——确实能降低血糖水平,进而预测了人们在接下来的自我控制任务中有更差的表现(Gailliot et al.,2007)。为测试血糖水平的提升能否抵消自我损耗效应,他们让被试先进行一项自我控制任务,然后分别喝用糖(也就是含葡萄糖)或三氯蔗糖(不含葡萄糖)调味的柠檬汽水。喝了三氯蔗糖调味饮料的被试在接下来的自我控制任务中表现出了一般水平的自我损耗效应,但喝了含葡萄糖饮料的被试并没有表现出自我损耗效应。总体而言,尽管证据表明自我控制是耗费精力的,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不会完全剥夺我们进行自我调节的资源。只要有足够的外在或内在诱因(包括葡萄糖),我们就能凌驾于自我损耗之上。
自动化自我控制策略
Ayelet Fishbach及其同事最近调查了人们用以抵御可能妨碍长期目标实现的短期诱惑的策略。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尽管我们显然能够有意识地使用自我控制策略,我们也确实这样做了,但自我控制策略同样也可以自动被调动,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其在执行。这种自动化自我控制策略的例子有哪些呢?
想象一下,你正在试图按照健康食谱饮食(长期目标),但你面前摆着一盘温热软糯的巧克力饼干(诱惑)。显然,饼干诱人的滋味和它能立刻提供的满足感会让你把健康饮食的念头放在脑后,对吧?但Fishbach、Friedman和Kruglanski(2003)的一系列研究显示,事实上,事情可能正好相反。也就是说,面前摆着一盘饼干可能反而会让你更多地思考健康饮食目标。这里的中心思想就是,诱惑(不健康食品)可能在我们的脑海中与目标(吃得健康)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当我们想到前者时,后者也会自动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Fishbach及其同事进一步发现,若人们先在脑中想想自己的目标,可以削弱关于诱惑的想法。如此以来,面对诱惑能够让我们想起目标,而想起目标又能让我们把诱惑赶出脑海。不过在你决定放弃所有有意识的抗拒诱惑的努力之前,请记住,该研究中发现的这些结果主要是在目标很重要且被试曾经成功抵抗过妨碍目标实现的诱惑时才成立。
自动化自我控制策略不仅能够影响思维,还能影响行为,指引人们向目标靠拢,以远离诱惑。Fishbach和Shah(2006)用一系列聪明的实验证实了这个效应。他们记录了被试在听到有关目标或诱惑的词语后去拉或推一个操纵杆的反应时(见图3.7)。把操纵杆拉向自己被认为代表了趋近性倾向,因为这是使一个物体离自己更近。相对而言,把操纵杆推离自己代表了逃避性倾向,因为这是使一个物体离自己更远。你知道这是要干什么了吧?
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新的视角
社会心理学解释和阐明了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为人类道德情感的基础、暴力的起源以及人们为什么会恋爱等现象提供了新颖的解释;社会心理学所提供的工具,还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怎样说服他人、为什么会产生信任和合作,以及怎样为不良的行为找借口等;同时社会心理学也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基于科学的答案。回答了“人类是理性的生物吗”、“怎样寻找幸福”、“什么是个体和社会之间最适当的关系”、“人类如何被成长的环境所塑造”等自从人类诞生就在自我反省并一直在进行思考的问题。
经过数十年的社会心理学教学,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因而我们决定在21世纪来临之际开始着手写下在我们看来引人入胜的社会心理学教材。现在正好是完成这件事情的理想时刻,因为在这个领域里,很多新的研究和发展正在重塑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最近十年的研究已经揭示出各种各样的文化(国家的起源、地域文化、社会等级)是如何塑造人们的思想、感觉和行动的。进化论有助于指导社会心理学研究类似于杀人、品德和合作等问题。社会心理学家们目前也开始积极进行有关人脑的研究。我们感兴趣的特定的领域包括判断、决策、情绪、利他和幸福等,已经成为定义明确的值得深入探究的领域。促使我们撰写这本书的,是一项新的挑战——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新发展与经典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整合。
Serena
Chen答应合著这本书,大大提升了我们在社会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上的整合。Serena有十多年的社会心理学教学经验,她主要研究的几个核心领域包括:自我、社会认知、态度与说服以及亲密关系,她的这些经验和研究给予这本书更加综合而全面的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作为一个由四个人组成的团体,撰写本书的第三版具有深刻的意义。作为这本书的一部分,我们对于这个领域的迷恋和作为其中一员的骄傲重新燃起了下一代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学生的热情,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满足的事情。
我们的科研故事
学生们走出校园之后,无论是成为教师、销售人员、经纪人、软件工程师、森林保护员还是作家,每个人都将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中心。我们所有人的成长都依赖于自己的核心家庭(或在很多文化环境中是一个较大的延伸的家庭)中的成员;我们经历的青春期,伴随着我们对于社会地位的痴迷和对于浪漫与性的展望;作为成人时,我们在工作单位、俱乐部、朝拜地或者假期里寻找朋友。社会心理学家将他们的职业生涯用在研究这种强大的社会性上,检验人们在这些社会情境中是怎样反应、思考和感受的,以及为什么是以这种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 [Social Psychology (Third Edition)]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 [Social Psychology (Third Edition)]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 [Social Psychology (Third Edition)]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非常好的书,正版,质量好,京东还是实惠!
评分该学习,多读读书了
评分没看凑单用的
评分包装好 速度快 内容值得学习
评分质量还是很不错的。。。正版书。
评分还算可以吧
评分经典教材,正版
评分非常好?
评分感谢作者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 [Social Psychology (Third Edition)]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