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经典丛书:中医养生 饮膳正要+食疗本草+闲情偶寄(套装共3册)

博雅经典丛书:中医养生 饮膳正要+食疗本草+闲情偶寄(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忽思慧,章宏伟,李渔 著,章宏伟 编,王永宽,王梅格,曹明 等 注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饮膳
  • 食疗
  • 本草
  • 传统文化
  • 养生保健
  • 博雅经典
  • 健康
  • 饮食
  • 闲情偶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120182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82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经典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饮膳正要》是我国古代*早的一部集饮食文化与营养学于一身的著作。在食谱部分标举品名主治、材料、做法,层次井然,已粗具食谱之规模。它总结了当时蒙、汉、回、藏等各民族的各种饮食经验,多种饮食烹饪方法和饮食疗法兼收并蓄,而以蒙族饮食烹饪方法为主,是迄今所知收录元代宫廷御膳与民间疗法*为翔实之书。

《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公元713年)所撰。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此书是唐代食物药治病专书。原书早佚,仅有残卷及佚文散见于《医心方》、《证类本草》等书中。书中除收有许多卓有疗效的药物和单方外,还记载了某些药物禁忌。所载食疗方下均注明药性,其次分记功效、禁忌,其间或夹有形态、产地等。该书是我国现存*早的食疗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早的食疗专著,后世多有引用,是一部研究食疗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博雅经典:闲情偶寄》一书*突出的特色,在于创新,林语堂说他“对每件东西都有新颖的议论”,绝非虚语。李渔在《博雅经典:闲情偶寄》的“凡例”中说:“不佞半世操觚,不攘他人一字,空疏自愧者有之,诞妄贻讥者有之,至于剿窠袭臼,嚼前人唾馀,而谓舌花新发者,则不特自信其无,而海内名贤,亦尽知其不屑有也。”又说:“阅是编者,请由始迄终验其是新是旧。如觅得一语为他书所现载,人口所既言者,则作者非他,即武库之穿窬,词场之大盗也。”这里的表态性的语言,说得是多么自信,也是多么的可贵!古时历代的著书立说者,对前人的著作或引录,或综述,或类编,或阐发,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像李渔这样自诩标新立异、不剽窃陈言的作者,实属罕见。从《博雅经典:闲情偶寄》的实际内容来看,李渔的自我标榜大体是属实的。书中所论诸事,观点新奇,思路新颖,自始至终贯穿着独立思考的智慧和求实创新的精神。


内容简介

《饮膳正要》是我国 zui 早从营养卫生和健康长寿的角度来论证烹饪调和的一部文献,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上zui 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对传播和发展中国卫生保健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该书的名称虽为《饮膳正要》,但内容包括了医疗卫生,以及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也引用了该书的有关内容。所以,《饮膳正要》一书,对于研究与传承中国的医药、食疗和蒙古民族的医药科技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饮食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日常的饮食。而每个民族又因自然环境的差异、所从事的物质生产不同,以及历史上各自形成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等原因,在饮食系统和饮食文化上各有特色,因此,饮食也就成为区别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蒙古族贵族为统治者的元朝,虽然就时间而言,只有一个世纪,但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元蒙人民根据本民族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按照自身的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饮食文化。这不仅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也为整个元代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显著的贡献,《饮膳正要》一书就详细地记载了这一历史事实。

《博雅经典:食疗本草》主要内容包括:石燕、黄精、甘菊、天门冬、地黄、薯蓣(山药)、白蒿、决明子、生姜、苍耳、葛根、栝楼(瓜蒌)、燕覆子(通草)、百合、艾叶、蓟菜(小蓟)、恶食(牛蒡)、海藻和昆布等。

《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公元713年)所撰。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此书是唐代食物药治病专书。原书早佚,仅有残卷及佚文散见于《医心方》、《证类本草》等书中。书中除收有许多卓有疗效的药物和单方外,还记载了某些药物禁忌。所载食疗方下均注明药性,其次分记功效、禁忌,其间或夹有形态、产地等。该书是我国现存 zui 早的食疗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zui早的食疗专著,后世多有引用,是一部研究食疗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饮膳正要》原作者忽思慧,一作和思辉,或说是回人,或说是蒙古人,也有人认为其为西域人或汉人的。忽思慧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年)被选任为宫廷饮膳太医,负责宫庭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加之他重视食疗与食补的研定与实践,因此得以有条件将元文宗以前历朝宫廷的食疗经验加以及时总结整理,他还继承了前代著名本草著作与名医经验中的食疗学成就,并注意汲取当时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食疗经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编撰成了饮食营养学名著《饮膳正要》一书。

本书注评作者姚伟钧,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文献学、中国文化史、饮食生活史和文化产业。主要著作有《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史》《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探源》等个人专著,并先后在《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文献》、《浙江学刊》、《社会科学战线》、《中国文化研究》、《中华文史论丛》、《月术学刊》、《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这些论著对中国文化史、饮食文化史方面有很大的贡献。


目录

卷一

三皇圣纪

养生避忌

妊娠食忌

乳母食忌

饮酒避忌

聚珍异馔

马思答吉汤/大麦汤/八儿不汤/沙乞某儿汤/

苦豆汤/木瓜汤/鹿头汤/松黄汤/粆汤/

大麦筭子粉/大麦片粉/糯米粉粉/河豚羹/

阿菜汤/鸡头粉雀舌子/鸡头粉血粉/

鸡头粉撅面/鸡头粉粉/鸡头粉馄饨/杂羹/

荤素羹/珍珠粉/黄汤/三下锅/葵菜羹/

瓠子汤/团鱼汤/盏蒸/台苗羹/熊汤/

鲤鱼汤/炒狼汤/围像/春盘面/皂羹面/

山药面/挂面/经带面/羊皮面/

秃秃麻食/细水滑/水龙子/

马乞/搠罗脱因/乞马粥/汤粥/粱米淡粥/

河西米汤粥/撒速汤/炙羊心/炙羊腰/

攒鸡儿/炒鹌鹑/盘兔/河西肺/姜黄腱子/

鼓儿签子/带花羊头/鱼弹儿/芙蓉鸡/

肉饼儿/盐肠/脑瓦剌/姜黄鱼/攒雁/

猪头姜豉/蒲黄瓜齑/攒羊头/攒牛蹄/

细乞思哥/肝生/马肚盘/炸儿/

熬蹄儿/熬羊胸子/鱼脍/红丝/烧雁/

烧水札/柳蒸羊/仓馒头/鹿奶肪馒头/

茄子馒头/剪花馒头/水晶角儿/酥皮奄子/

撇列角儿/莳萝角儿/天花包子/荷莲兜子/

黑子儿烧饼/牛奶子烧饼/蒸饼/颇儿必汤/

米哈讷关列孙/

卷二

诸般汤煎

桂浆/桂沉浆/荔枝膏/梅子丸/五味子汤/

人参汤/仙术汤/杏霜汤/山药汤/四和汤/

枣姜汤/茴香汤/破气汤/白梅汤/木瓜汤/

橘皮醒酲汤/渴忒饼儿/官桂渴忒饼儿/

荅必纳饼儿/橙香饼儿/牛髓膏子/木瓜煎/

香圆煎/株子煎/紫苏煎/金橘煎/樱桃煎/

桃煎/石榴浆/小石榴煎/五味子舍儿别/

赤赤哈纳/松子油/杏子油/酥油/

醍醐油/马思哥油/枸杞茶/玉磨茶/

金字茶/范殿帅茶/紫笋雀舌茶/女须儿/

西番茶/川茶、藤茶、夸茶/燕尾茶/孩儿茶/

温桑茶/清茶/炒茶/兰膏/酥签/

建汤/香茶/

诸水

玉泉水/井华水/

神仙服饵

铁瓮先生琼玉膏/地仙煎/金髓煎/

天门冬膏/服天门冬/服地黄/服苍术/

服茯苓/服远志/服五加皮酒/服桂/

服松子/服松节酒/服槐实/服枸杞/

服莲花/服栗子/服黄精/神枕法/

神枕方/服菖蒲/服胡麻/服五味/

服藕实/服莲子、莲蕊/服何首乌/

导读
注译说明
卷上

石燕
黄精
甘菊
天门冬
地黄
薯蓣(山药)
白蒿
决明子
生姜
苍耳
葛根
栝楼(瓜蒌)
燕覆子(通草)
百合
艾叶
蓟菜(小蓟)
恶食(牛蒡)
海藻
昆布
紫菜
船底苔
干苔
蘹香(小茴香)
荠苊
蒟酱
青蒿(草蒿)
菌子
牵牛子
羊蹄
菰菜、茭首
篇竹(萹蓄)
甘蕉
蛇莓
苦芙
槐实
枸杞
榆荚

精彩书摘

  把《闲情偶寄》列为“博雅经典”丛书之一,对于体现本丛书的编纂宗旨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因为它的内容极其广博,格调极其高雅,而它的作者李渔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位著名的知识广博、情趣高雅的奇人。
  李渔的名字及其雅号笠翁,见于各种辞书和工具书,人们并不陌生:关于李渔的全集、诗文集、戏曲集、小说集等著作的整理,关于李渔的研究著作,关于他的这一本《闲情偶寄》,都已经出版了好多种了。但是,对于一位贡献巨大的作家,对于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总是需要反复研讨、反复品读的。欧洲文学史上曾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俗语,当代中国学术文化界也常听人言“说不尽的《红楼梦》”“说不尽的《金瓶梅》”“说不尽的《诗经》”“说不尽的李白杜甫”等,如今,我们还可以依此类比,提出“说不尽的李笠翁”“说不尽的《闲情偶寄》”,也未尝不可。
  生活于17世纪的李渔(1611-1680),一生经历很不平凡。他初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为名渔,字笠鸿,号笠翁。他的作品中使用的别号还有伊园主人、湖上笠翁、随庵主人、笠道人、觉道人、觉世稗官、新亭樵客、回道人、情隐道人、情痴子等。其宗族中人们还尊称他为“佳九公”,文坛上还有人称他为“李十郎”。明万历三十九年夏历八月初七日(1611年9月13日),李渔出生于浙江兰溪,即今浙江省兰溪市孟湖乡夏李村。其父李如松曾在江苏如皋做药材生意,李渔随父在如皋生活,十七八岁时才回到故乡。明崇祯八年(1635),他赴婺州(今浙江金华)应童子试,受到试官许豸赏识。之后,他两次参加省试都未考中,于是就放弃科举,在家乡居住。时值明清易代的政治变动时期,李渔曾亲身经受乱离,被迫剃发,成为清朝顺民。清顺治七年(1650),李渔移家杭州:从顺治十四年(1657)起,他开始移家南京,康熙元年(1662)正式在南京定居。康熙五年(1666),李渔前往北京,又经山西平阳前往甘肃兰州、陕西西安等地,此后他组建起以其姬妾为主体的家庭戏班,并带领这个戏班游历于燕、晋、陕、豫、江、浙、闽、粤等地,周旋于封疆大吏及达官显贵之门,靠富家施赠为生计。后来其家庭戏班解体,游历生活结束,于是于康熙十六年(1677)离开南京,重回杭州居住。晚年生活陷于贫困,加上患病,穷苦不堪,于康熙十九年正月十三日(1680年2月12日)去世,终年70岁。
  李渔的著作,其在世时曾将诗文部分编定为《笠翁一家言》初集、二集,至雍正年间后人编定为《笠翁一家言全集》和《李笠翁一家言全集》。小说作品有《无声戏》《连城璧》《十二楼》《合锦回文传》,学术界还有人认为小说《肉蒲团》也出自其手。其戏曲作品传世者有《笠翁传奇十种》,包括《怜香伴》《风筝误》《蜃中楼》《意中缘》《凰求凤》《奈何天》《比目鱼》《玉搔头》《巧团圆》《慎鸾交》。其史学著作有《古今史略》《千古奇闻》《资治新书》等。其杂学专著则有《闲情偶寄》,另有《笠翁诗韵》《笠翁词韵》《笠翁对韵》《芥子园图章汇纂》等。此外.李渔还批阅过史籍《三国志》,评阅过小说《金瓶梅》,评鉴过朱素臣的传奇《秦楼月》和徐沁的传奇《香草吟》。上述各种著作,今人单锦珩整理合编为《李渔全集》。
  ……

前言/序言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于天历三年(1330)三月三日——传说中的王母上寿之期,向朝廷献了一部书,名为《饮膳正要》,这是迄今所知记述元代宫廷御膳与民间饮食疗法最为翔实的一本书。忽思慧,一作和思辉,或说是回人,或说是蒙古人,也有人认为其为西域人或汉人。忽思慧于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被选任为宫廷饮膳太医,负责宫廷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加之他重视食疗与食补的研究与实践,因此得以有条件将元文宗以前历朝宫廷的食疗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整理,他还继承了前代著名本草著作与名医经验中的食疗学成就,并注意汲取当时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食疗经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编撰成了饮食营养学名著《饮膳正要》一书。

《饮膳正要》完成于元天历三年(1330),进呈朝廷后,受到元朝皇帝嘉赏,并命刊刻,由元代著名文学家虞集撰序。后至明代景泰七年(1456),又重刻于内府,明景帝为之序曰:“朕嘉是书而用之,以资摄养之助,且锓诸梓,以广惠利于人。”可见此书早在元、明时就受到帝王们的赞赏,并已刊刻印刷,普及世间,广为传布。《四库全书总目》也对此书作了介绍:“《饮膳正要》三卷,元忽思慧撰。忽思慧官饮膳太医。其始末未详。是编前有天历三年进书奏,称世祖设掌饮膳太医四人,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味,与饮食相互调和五味,并以每日所造珍品御膳,所职何人,所用何物,标注于历,以验后效。忽思慧自延祐间选充是职,因以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又据明景泰本将此书铅印成册,成为后来的通行本。

《饮膳正要》全书共分三卷,约31200余字。卷一载有“三皇圣纪”“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馔”,其中有“聚珍异馔”95方,每方皆说明其食疗效用、材料、调味品、烹调技术,如蒸、炒、滑、炙、攒、盐、熬诸法。在这些珍异馔肴中,除了鲤鱼汤、攒鸡、炒鹌鹑、盘兔、攒雁、猪头姜豉、攒牛蹄、马肚盘等约20种以外,其他70多种,皆用羊肉或羊的脏器制成,因而实是一个以羊为主料的食谱,这也突出反映了元代蒙古人饮膳的特色。

卷二载有“诸般汤煎”56方,“诸水”2种,“神仙服饵”26方,“食疗诸病”61方,另外还有“四时所宜”“五味偏走”“食物中毒”“禽兽变异”等内容。这一卷主要是阐述用于保健医疗的药用饮料与食品的配料及制作方法,寓养生治病于日常饮食,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但“神仙服饵”一篇,多摘自前代道家文献,如《八帝经》《神仙传》《抱朴子》《药经》《食医心镜》《日华子诸家本草》之属,其中不少记述纯为迷信,无可取之处,如“茯苓久服……役使鬼神”,“赵他子服桂二十年,足下生毛,日行五百里,力举千斤”等,所以,《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书“所言皆当时之制,其中如邹店井水之类,颇足以资考证。惟‘神仙服食’一门,词多荒诞耳”。

卷三载有各种食品原料200余种,其中谷品44种,包括用粮食制成的调味品,如曲、醋、酱、豉、酒等,兽品35种,禽品19种,鱼品22种,果品39种,菜品46种,包括干鲜蔬菜、料物28种。对于每种食品的性味和作用,皆依次予以说明,而酒类,则简述其制法与疗效。此卷大部分内容都有绘图,使人一目了然。



博雅经典丛书:中医养生 饮膳正要+食疗本草+闲情偶寄(套装共3册) 此套装精选三部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们分别是《饮膳正要》、《食疗本草》和《闲情偶寄》。这套书不仅是中医养生智慧的集大成者,更是对中国古人尊重自然、顺应天时、追求身心和谐的深刻体现。通过深入解读这些经典,读者将得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医食同源”、“食药同功”的养生哲学,以及古人如何从日常饮食与生活中寻得长寿与安康之道。 《饮膳正要》:一部开创性的饮食养生宝典 《饮膳正要》,成书于元代,由忽思慧所著,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以“饮膳”为名的系统性食疗专著,其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不言而喻。该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饮食养生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零散的经验积累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性总结。 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将饮食养生置于防治疾病、颐养生命的核心地位。他并非仅仅罗列食物的功效,而是将饮食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食疗”这一概念的早期雏形。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食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适宜人群。其内容涵盖了五谷、蔬菜、果品、肉类、禽类、水产、调味品等方方面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各类食材。 更为重要的是,《饮膳正要》强调了“因人施食”和“因时施食”的原则。书中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群,以及一年四季的不同气候变化,提出了相应的饮食建议。例如,针对体质虚弱者,推荐温补益气的食物;针对燥热体质者,则建议清热滋润的食品。在季节养生方面,书中也给出了详尽的指导,如春季宜食升发之品,夏季宜食甘寒之物,秋季宜食滋润养肺之品,冬季宜食温热补益之品。这些原则至今仍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此外,《饮膳正要》中还包含了大量的食疗方剂,这些方剂往往以日常食材为基础,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针对各种常见病症,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失眠等,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食疗方案。这些方剂不仅疗效显著,而且操作简便,取材易得,充分体现了中医养生“简便验廉”的特点。 《饮膳正要》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将饮食从单纯的果腹需求提升到了“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层面。其科学的论述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后世的医学著作和饮食养生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食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食疗本草》:古籍中蕴含的天然疗愈智慧 《食疗本草》,作者佚名,成书年代不详,但其内容无疑是中华民族宝贵食疗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虽然篇幅相对《饮膳正要》可能更为精炼,但其核心理念与实践价值却丝毫不减。它将日常饮食与天然草药的功效融为一体,展现了古人对食物疗愈潜力的深刻认识。 《食疗本草》的核心在于“食药同功”。书中将许多我们日常所食用的食物,从蔬菜、水果到谷物、肉类,都赋予了药用价值。它详细列举了各种食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以及其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的具体应用。这种观点颠覆了人们对于食物的传统认知,将它们视为温和而持久的天然药物,能够从根本上调理身体,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该书的一大特色是其对食物药性的细致描述。例如,它会告诉你某种蔬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缓解上火症状;某种水果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适合消化不良的人群;某种肉类则能补益气血,强身健体。这些描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长期的实践观察和经验总结。书中提供的食疗方剂,往往简单易行,以食物为主,辅以少量的草药,或者直接以单一食物来治疗特定病症,体现了中医“用之于早,用之于小”的养生理念。 《食疗本草》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提供的食疗方,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刻的健康哲学。它引导人们认识到,身体的健康并非依赖于突如其来的药物干预,而是可以从日常的饮食中获得长远的滋养。这种“潜移默化”的疗愈方式,更加符合人体的自然规律,能够帮助身体建立起强大的自愈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食疗本草》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热爱。他们善于观察自然,发现食物的奥秘,并将这份智慧传承下来,造福后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古人朴素而又深刻的生命智慧,通过最日常的饮食,传递给每一个读者,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忘记从食物中汲取自然的能量,实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闲情偶寄》:古人雅致生活中的养生情趣 《闲情偶寄》,由清代李渔所著,与前两部专注于“食”的养生著作不同,《闲情偶寄》是一部内容极其广泛的生活艺术全书,它从文学、戏曲、园林、服饰、饮食、疾病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精妙的见解。其中,关于养生与生活艺术的部分,更是将“养生”的范畴进行了极大的拓展,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赋予了养生以情趣和雅致。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倡导的是一种“顺天应人”的、充满情趣的生活方式。他认为,养生并非苦行,也并非仅仅是医学的范畴,而是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他对饮食的看法,虽然不像《饮膳正要》那样系统,却充满了对食材的考究和对烹饪艺术的欣赏。他强调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及其所带来的感官享受,认为美好的饮食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例如,他对于不同季节、不同食材的烹饪方法,以及如何搭配才能达到最佳的风味和营养,都有独到的见解。这种对饮食的品味与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高雅的养生之道。 在《闲情偶寄》的其他章节中,我们也能够看到李渔将养生理念融入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他谈论到如何欣赏园林景致,如何品味戏曲艺术,如何选择适宜的服饰,这些看似与养生无关的内容,实则都与人的精神状态、情志舒畅有着密切的联系。李渔认为,一个人的精神愉悦、情志开朗,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他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体验美,并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来陶冶情操,舒缓压力,从而达到身心的平衡。 《闲情偶寄》所展现的养生观,是一种“乐活”的理念,它告诉我们,养生不仅仅是为了延年益寿,更是为了让生命的过程充满乐趣和意义。李渔以其生动幽默的笔触,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智慧,融入到字里行间,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悟到深刻的养生哲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生活指南,更是一本人生的哲学书,它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追求一种更加有品质、有情趣的生活。 套装的价值与意义 这套“博雅经典丛书:中医养生 饮膳正要+食疗本草+闲情偶寄(套装共3册)”,将三部风格各异却又殊途同归的经典汇集一堂,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智慧的绝佳窗口。 《饮膳正要》以其系统性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奠定了中医食疗的基石;《食疗本草》则以其贴近生活、易于实践的特点,展现了食物的天然疗愈力量;而《闲情偶寄》则以其广阔的视角和雅致的情趣,将养生理念升华到生活艺术的层面,倡导一种身心和谐、乐享人生的生活态度。 这套书不仅适合中医养生爱好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所有希望通过科学、自然的方式来提升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的人们。通过研读这三部经典,读者将能够: 1. 深入理解中医“医食同源”的理念:认识到食物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学会如何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季节变化来选择合适的饮食。 2. 掌握实用的食疗方法:学习古人如何利用日常食材来调理身体,解决常见的健康问题,实现“药补不如食补”的理想状态。 3. 提升生活品质与情趣:从李渔的智慧中汲取灵感,将养生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更优雅、更具艺术性的方式来度过人生。 4. 感受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体味古人顺应自然、尊重生命、追求和谐的生存哲学,获得精神上的启迪。 这套“博雅经典丛书”,是穿越时空的智慧传承,是连接古今的健康桥梁。它将引导您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安宁与健康,拥抱一种更加自然、更加美好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收到的“博雅经典丛书”真是让我惊喜连连,尤其是《食疗本草》这本。相较于《饮膳正要》的宏观指导,这本书似乎更加侧重于具体的病症和食材的对应关系,给我一种“对症下药”的实用感。我被书中那些看似简单却功效显著的食疗方所吸引,它们大多取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如姜、葱、蒜、豆类等等。我之前一直觉得这些不过是寻常的调味品,没想到在《食疗本草》里,它们被赋予了如此强大的治愈力量。书中对各种食材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比如如何用姜来驱寒暖胃,如何用大枣来补气养血,还有一些针对失眠、消化不良、咳嗽等常见症状的食疗建议,都写得十分具体,甚至还包括了具体的用量和烹饪方法。这对于我这种平时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去研究复杂养生理论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可以立刻将书中的一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自己和家人准备一些既美味又健康的食疗餐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古老的中医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提供了一种自然、温和、无副作用的健康解决方案。

评分

当“博雅经典丛书”的其他两本被我细细品读过后,《食疗本草》终于轮到了我的案头。这本书的风格和前两本有着显著的不同,它更像是一本“民间秘方大全”,但又绝非那些不靠谱的小道消息,而是基于历代本草学和民间经验的集大成者。我被书中那些针对具体病症的食疗方所深深吸引,无论是常见的感冒咳嗽,还是稍微复杂一些的消化系统问题,甚至是一些女性特有的困扰,书中都有详细的食疗对策。我尝试了书中关于缓解胃胀气的食疗建议,用简单的姜汤加红糖,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传统的草药知识与日常饮食巧妙地结合起来,让那些原本可能需要专门炮制、服用不便的药材,通过简单的烹饪方式,融入到我们的餐桌上。书中对每一种食材的功效、性味、归经都做了清晰的说明,并且会详细列出针对不同病症的用法用量,非常具有指导性。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家庭医生,时刻守候在你的身边,为你提供最贴近生活、最天然的健康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养生不再是高深莫测的学问,而是可以切实地改变我们生活状态的实用智慧。

评分

拿到这套“博雅经典丛书”后,我立刻被《饮膳正要》吸引住了。我一直对传统中医的养生理论和食疗方法深感兴趣,但往往觉得内容过于庞杂,难以入门。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遗憾。它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阐述了食物的五味、五色与人体的五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达到“辨证施食”的目的。书中对于各种食材的介绍,不仅仅是罗列它们的药性,更重要的是讲解了这些药性是如何影响人体的,并且还结合了古人的养生经验,提出了很多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一些复杂的概念时,会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和通俗的语言,让我这个中医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例如,它在谈到“脾胃”的重要性时,会将其比喻为“仓廪之官”,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在人体消化吸收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医的“药食同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调理身体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它让我明白,健康的身体并非一定要依赖药物,而是可以通过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吃”这件事来实现。

评分

终于收到这套“博雅经典丛书:中医养生”了,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本,是《饮膳正要》。我一直对古代食疗养生颇感兴趣,这套书的组合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饮膳正要》这本书,尽管书名听起来有些古老,但内容却是那么地贴近生活,并且深入浅出。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食材的功效,更重要的是讲解了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如何根据不同体质、不同季节来选择食物。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的食材,如五谷、蔬菜、水果、肉类等的介绍都非常详尽,不仅写明了它们的性味归经,还深入剖析了它们对身体的具体益处,甚至是潜在的禁忌。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养生原理时,会引用古籍的说法,但又不会过于晦涩难懂,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让人读起来既增长了知识,又不会感到枯燥。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实际操作的建议,比如如何制作一些简单的食疗方,如何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的某些常见不适。这让我觉得,中医养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吃”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将饮食视为一种养生之道。

评分

收到“博雅经典丛书”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就如同书名中的“闲情”二字一样,充满了期待与悠然。这套书中的《闲情偶寄》,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不同于前两本的严谨与专业,而是以一种更加轻松、写意、充满生活情趣的笔触,展现了古代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雅趣与智慧。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分享着他对花鸟、对居室、对园林、对器玩、对饮馔、对服饰的种种观察与体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花”的部分,作者对各种花卉的描写栩栩如生,仿佛我能闻到那淡淡的幽香,看到那娇嫩的花瓣。他不仅描写了花的形态美,更挖掘了花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将赏花品玩融入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质。这种对美的细腻感知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深受触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那些微小的美好。而《闲情偶寄》提醒了我,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能因为细致的观察和一点点雅致的心思,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本书不讲大道理,却处处充满生活哲理,它教会我如何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如何在琐碎中发现诗意,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

1

评分

这一套书全部收入囊中,觉得里面的,有选题和翻译都很不错。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买来学习一下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一套买下来。活动价格好

评分

宝贝蛮不错的

评分

学习养生好资料,物流也快,快递小哥送货到门。赞

评分

学习养生好资料,物流也快,快递小哥送货到门。赞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一套买下来。活动价格好

评分

学习养生好资料,物流也快,快递小哥送货到门。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