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套装1-4册)

史记(套装1-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 司马迁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史学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司马迁
  • 二十四史
  • 经典
  • 文化
  • 传记
  • 纪传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60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282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8
套装数量:4
字数:22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史记》为汉司马迁撰,与《三国志》、《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是学史者必读之经典。

内容简介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表十,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叙事上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终于汉武帝。全书编排以类相从,以人物为中心,“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为后世著史提供了良好范例。

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少时游历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迹,后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其代表作《史记》开我国纪传体通史之先河,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目录

前言 / 1
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 1
卷二夏本纪第二 / 38
卷三殷本纪第三 / 71
卷四周本纪第四 / 88
卷五秦本纪第五 / 138
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 179
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 238
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 276
卷九吕后本纪第九 / 321
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 337
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 360
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 369
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 398
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 413
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 496
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 544
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 / 568
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 601
卷十九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 664
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 693
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 718
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 747
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 771
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 786
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 835
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 848
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 874
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 930
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 974
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 983
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 1006
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 1031
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 1062
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 1090
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 1102
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 1113
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 1124
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 1139
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 1161
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 1208
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 1250
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 1265
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 1283
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 1331
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 1358
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 1371
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 1394
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 1431
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 1445
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 1463
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 1467
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 1472
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 1485
卷五十四曹参世家第二十四 / 1492
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 1501
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 1516
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 1527
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 1541
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 1552
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 1563
卷六十一老子伯夷列传第一 / 1577
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 1590
卷六十三申不害韩非列传第三 / 1596
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 1606
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 1609
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 1617
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 1629
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 1667
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 1677
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 1709
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 1733
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 1745
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 1751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 1761
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 1768
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 1779
卷七十七信陵君列传第十七 / 1790
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 1798
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 1809
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 1831
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 1840
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 1852
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 1857
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 1874
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 1893
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 1902
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 1923
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 1945
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 1951
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 1965
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 1971
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 1981
卷九十三韩王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 1999
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 2009
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 2015
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 2033
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 2046
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 2060
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 2066
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 2077
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 2083
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 2094
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 2103
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 2113
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 2121
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 2151
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 2165
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 2180
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 2187
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 2197
卷一百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 2232
卷一百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 2253
卷一百十三南越尉佗列传第五十三 / 2268
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 2278
卷一百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 2283
卷一百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 2288
卷一百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 2294
卷一百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 2352
卷一百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 2373
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 2377
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 2386
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 2398
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 2419
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 2440
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 2448
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 2453
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 2469
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 2477
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 2502
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 2525

史记集解序裴骃 / 2559
史记索隐序司马贞 / 2564
史记索隐后序司马贞 / 2566
史记正义序张守节 / 2568
史记正义张守节 / 2569

附录
补《史记》序司马贞 / 2585
三皇本纪〔唐〕司马贞撰并注 / 2587

精彩书摘

  《史记(套装1-4册)》:
  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五大夫礼出亡奔魏。任鄙为汉中守。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复予之。攻楚,取宛。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邓。冄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邓,魏冄陶,为诸侯。十七年,城阳君入朝,及东周君来朝。秦以垣为蒲阪、皮氏。王之宜阳。十八年,错攻垣、河雍,决桥取之。十九年,王为西帝,齐为东帝,皆复去之。吕礼来自归。齐破宋,宋王在魏,死温。任鄙卒。二十年,王之汉中,又之上郡、北河。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泾阳君封宛。二十二年,蒙武伐齐。河东为九县。与楚王会宛。与赵王会中阳。二十三年,尉斯离与三晋、燕伐齐,破之济西。王与魏王会宜阳,与韩王会新城。二十四年,与楚王会鄢,又会穰。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魏冄免相。二十五年,拔赵二城。与韩王会新城,与魏王会新明邑。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侯冄复相。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周君来。王与楚王会襄陵。白起为武安君。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楚人反我江南。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鸢,斩首四万,鸢走,魏人三县请和。三十三年,客卿胡(伤)[阳]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魏入南阳以和。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齐,取刚、寿,予穰侯。三十八年,中更胡(伤)[阳]攻赵阏与,不能取。四十年,悼太子死魏,归葬芷阳。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怀。四十二年,安国君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郦山。九月,穰侯出之陶。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攻韩南(郡)[阳],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贲攻韩,取十城。叶阳[君]悝出之国,未至而死。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四十八年十月,韩献垣雍。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龅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正月,兵罢,复守上党。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四十九年正月,益发卒佐陵。陵战不善,免,王龅代将。其十月,将军张唐攻魏,为蔡尉捐弗守,还斩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为士伍,迁阴密。张唐攻郑,拔之。十二月,益发卒军汾城旁。武安君白起有罪,死。龅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
  ……

前言/序言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父司马谈,历任太史令。司马谈卒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自幼生活在民间,二十岁起游览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迹,广为搜集史料,为他日后撰写《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当局判处腐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在此期间,他一直从事《史记》的写作。直至武帝征和二年(前91),才基本完成全书的撰写工作。他的卒年,约在完成《史记》以后的一二年或二三年,已无从查考。
《史记》是世界史学巨著,文学杰作,又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叙事起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迄于汉武帝,历时约三千年。据《汉书·司马迁传》: 《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又据三国魏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按: 即褚少孙,汉博士)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历来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看来张晏的话只能作为参考,不过《史记》中确有后人补缀的文字,这是可想而知的。
《史记》的版本颇多,史文与注文亦各有不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以清朝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为底本。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本子。还有清朝的武英殿本,也是较为通行的本子。我们此次采用的是现存最早的南宋黄善夫刻本。这一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是一个较好的本子。
南宋黄善夫本《史记》在内容编排上与金陵书局本、武英殿本略有不同。如金陵局本和殿本第六十一卷为《伯夷列传》,而黄本则为《老子伯夷列传》;金陵局本和殿本第六十三卷为《老子韩非列传》,而黄本则为《申不害韩非列传》。另外,黄本和殿本收有唐司马贞补的《三皇本纪》,而金陵局本则没有。
黄善夫本《史记》的三家注都排列在正文之下,此次整理标点时,都移到每段正文之后。裴骃《史记集解序》、司马贞《史记索隐序》、《史记索隐后序》、张守节《史记正义序》、《史记正义》,以及司马贞的《补史记序》、《三皇本纪》,原来都列于书前,现在都移至书后。
黄善夫本《史记》三家注较金陵局本、殿本为简,注文前后有重复者均删去不用。
黄善夫本《史记》的正文与他本略有异同,凡有增删,均不出校记,只给应删的字加上圆括号,用较正文小一号字排出;应增的字只加上方括号,以资区别。
三家注中应增删之处颇多,本书采用两种办法处理: 一是与正文作同样处理,即加增删符号以资区别;二是据引书径改,不加增删号。对有些注码的地位略作变动,一般是往下移至逗号或句号下面。
无论正文或注文,有些脱误或衍文,此次未便径作改动,留待学者自行斟酌解决。
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是古籍整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史记》多所研究,尤其在文字校订方面,成果颇丰。本书整理时尽可能地汲取了学术界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参校了日人泷川资言、水泽利忠的《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点校本,以及其他有关书籍和资料,谨此表示感谢。
标点符号采取一般用法,按本丛书规定的统一体例进行。对于底本中因刊刻而改动的避讳字则径改,但对作者写作时使用的避讳字则大多未作改动。异体字则参照国家颁发的整理表加以统一。

郭逸郭曼
1993年5月


史记(套装1-4册) 之外的广阔阅读天地:一份精选书单导览 既然您已对鸿篇巨制《史记》(套装1-4册)有所涉猎,那么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史学巨著的魅力在于其包罗万象的历史叙事与人物群像,然而,阅读的乐趣恰恰在于多样性。以下为您精心梳理的几部重量级著作,它们或在深度上补充了历史的侧面,或在广度上拓宽了知识的疆域,能与《史记》形成完美的阅读互补。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剖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论》 作者:钱穆 对于一位认真研读过《史记》的读者而言,理解秦汉及以前的政治制度如何演变至明清,是深化历史认知的关键。《史记》提供了鲜活的史料和生动的故事,但缺乏对制度的系统性梳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论》恰好弥补了这一缺口。 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历代政府机构的沿革、权力分配的演变,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全书结构清晰,从汉代讲起,依次论述了唐、宋、明、清的政府组织形态、考试制度、兵役制度和财政收支等核心议题。 为何推荐: 制度脉络的梳理: 《史记》中记载的“权谋”与“人事”,在此书中获得了制度基础的支撑。理解了官僚体系的运行逻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司马迁笔下人物的作为与局限。 跨越断代的比较: 钱穆先生擅长进行跨朝代的比较分析,指出不同制度下的优劣得失。这种宏观视角,能帮助读者从“人物史”跳脱出来,进入“制度史”的深度思考。 语言的精炼与洞察: 钱穆的文字简洁有力,直指要害。它不是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充满洞察力的文化遗产解读,读来令人茅塞顿开。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历史“不变”与“常变”的智慧。 二、 世界文明的宏大叙事:《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如果说《史记》聚焦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那么《人类简史》则将视野提升到了整个地球生物圈的层面,探讨了智人如何崛起,又是如何通过“虚构的故事”——宗教、国家、金钱——来组织起跨越地域的庞大协作网络。 赫拉利以生物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视角,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观。他探讨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这三大关键转折点,每一转折都彻底重塑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结构。 为何推荐: 拓宽历史的尺度: 《史记》的时间跨度以“朝代”和“人物生平”为单位,而本书则将时间尺度拉伸至数万年,帮助读者以更“宏大”的眼光看待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 思考“虚构的力量”: 司马迁记录了无数信誓旦旦的承诺与破灭的理想,而赫拉利则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疑问:支撑起秦汉帝国乃至后世王朝的“天命”、“仁义”等概念,其本质是否也是一种集体相信的“虚构故事”?这种思辨能极大地丰富阅读《史记》时的哲学层面体验。 现代性的反思: 通过理解人类如何从“采集者”一步步走向“神祇”,读者能更好地审视当代社会中信息技术、资本主义等新“神话”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三、 文学与哲学的融合典范:《追忆似水年华》(全七卷) 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 从厚重的史学转向细腻的意识流文学,这份书单需要一次风格的剧烈转变,以平衡阅读体验。《追忆似水年华》是现代文学的里程碑,它以极其精微的笔触,描绘了法国上流社会近三十年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它探索了记忆、时间、艺术与爱的本质。 小说以主人公马塞尔的视角展开,大量篇幅用于对童年记忆的“非自主回忆”(如著名的玛德莱娜蛋糕引发的回忆)。普鲁斯特用极其冗长、层层嵌套的句子,构建了一个无比精密的内心世界景观。 为何推荐: 时间概念的对立统一: 《史记》中的时间是线性的、可供考证的“信史”,是外在事件的记录;而《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间是主观的、流动的、由感觉决定的“内心时间”。对比这两种时间观,有助于理解历史书写与个人经验的张力。 观察力的极致: 司马迁对人物言行的观察入木三分,而普鲁斯特则将这种观察力运用到了对自我情感和细微感觉的剖析上。阅读此书,能训练读者对“细节”的敏感度,这种能力同样适用于解读《史记》中晦涩的细节记载。 “美”的追寻: 《史记》中的美是英雄主义与悲剧命运交织的磅礴之美;而普鲁斯特的美,则存在于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需要通过艺术的提炼才能永恒。 四、 中国思想史的深层溯源:《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要真正理解秦汉思想(如黄老之学、儒家思想的定型)在《史记》中所处的位置,必须回溯其思想源头。《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为西方读者撰写的一部经典入门著作,它以清晰的脉络梳理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近代的哲学流派。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介绍了主要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核心观点,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思想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阐释,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影响。 为何推荐: 思想背景的补强: 读《史记》时,我们常常看到不同流派人物的争论与实践。有了冯友兰的梳理,读者就能清晰分辨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与李斯所秉持的理念有何异同,或是项羽、刘邦在用人上体现的儒家与法家思想的拉扯。 体系化的认知: 史记是点状的、人物驱动的叙事;哲学史则是网状的、思想驱动的论述。两者结合,能构建起一个更坚固的认知框架,使历史事件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思想碰撞的结果。 语言的平实与准确: 冯友兰先生的文字力求平实准确,避免了过度玄奥的术语,非常适合作为进一步深入研读《论语》《道德经》之前的准备。 总结:阅读的张力与互补 上述四部著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论》(制度分析)、《人类简史》(宏观尺度)、《追忆似水年华》(内心世界)和《中国哲学简史》(思想溯源)——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阅读矩阵。它们分别从制度、尺度、内在体验和思想根源四个维度,与《史记》所提供的“事件与人物”构成张力,使您的阅读体验从对历史故事的欣赏,提升到对历史规律、人类本质和文明演变的深刻洞察。这种多维度的阅读,方能真正将历史知识内化为个人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那种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深深吸引了。纸张的选用相当考究,触感细腻,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最小的字号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行距和字间距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整本书看起来疏朗有致,充满了阅读的仪式感。每一册书的封面设计都蕴含着深意,色彩的搭配既沉稳大气又不失雅致,仿佛能让人立刻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空。对于我这种对书籍实体有着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捧在手中细读,都让人心生欢喜。它不仅仅是一套书籍,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细节之处彰显着出版方对经典的敬畏与尊重。

评分

坦白说,最初我有点担心,作为一部被奉为圭臬的古代经典,阅读起来会不会过于艰深晦涩,变成一种负担。但实际接触后,我的顾虑完全被消除了。这套书的版本选择和整体设计,显然是面向现代读者的,它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微妙平衡。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对文本准确性的严苛要求,又能让普通历史爱好者在阅读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知识增益。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与一位跨越千年的智者对话,他既能告诉我国家兴衰的规律,也能揭示人性的幽微曲折。这本书的价值是持久的,它不仅仅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历史快餐”,而是可以时常翻阅、常读常新的工具书和文学宝藏。我确信,这套书会成为我书架上使用频率最高,也最值得反复咀嚼的经典之一,它所蕴含的智慧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套书的注释和校勘工作做得非常扎实,这一点对于深入理解古代史籍至关重要。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人名、地名以及古老的官职制度,书中都提供了详尽且精准的注解,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即便是对先秦历史略感陌生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进司马迁的叙事脉络。更值得称赞的是,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异处理得非常智慧,它没有一味地进行简化或“今译”,而是巧妙地保留了原文的古朴韵味,同时辅以现代学术界公认的权威解释。当我遇到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段落时,翻阅旁注或文后的导读,总能豁然开朗,这种亦步亦趋的引导,让人感觉不是在单枪匹马地面对浩瀚史海,而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在身旁随时提供指点。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态度,让这部鸿篇巨制变得可亲近,却又不失其应有的深度与厚重。

评分

故事叙述的节奏感和历史人物的刻画,是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部分。作者笔下的历史人物,绝非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拥有复杂多面的人性。比如,你看那些帝王的雄才大略与私德败坏,权臣的忠肝义胆与尔虞我诈,都描摹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叙事中充满了戏剧张力,事件的起承转合自然而然,环环相扣,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下一个章节,去探究命运的最终走向。特别是那些著名的战役和政治斗争的描绘,宏大场面调度得当,微观细节又见真章,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声响,感受到朝堂之上暗流涌动的气息。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枯燥的历史事件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让读者不仅是在学习历史知识,更是在体验一场场跌宕起伏的人生戏剧,真正体会到“史者,人也”的至高境界。

评分

这套书的附加价值体现在其附录和导读的丰富性上。我惊喜地发现,在正文阅读完毕之后,附带的几篇导读文章简直是锦上添花。它们并非简单的内容梗概,而是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对全书的史学意义、文学成就以及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特别是其中一篇关于“纪传体”这一独特写作手法的分析,让我对司马迁的创新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理解了这种体例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历史的立体呈现。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精美的历史地图和人物关系图谱,虽然只是简单的线条勾勒,却极大地帮助我梳理了错综复杂的时间线和血缘、仕途关系网,避免了在阅读过程中因为人物众多而产生的混淆。这些配套的辅助材料,体现了编者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易于消化的阅读体验的努力,使得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和实用性都大大提升了。

评分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评分

好评 很好 很满意 非常好 好评

评分

书是好书,比一般的大部头养眼。值得读。

评分

书是好书,比一般的大部头养眼。值得读。

评分

书是好书,比一般的大部头养眼。值得读。

评分

经典之作。

评分

好评 很好 很满意 非常好 好评

评分

好评 很好 很满意 非常好 好评

评分

好评 很好 很满意 非常好 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