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紀十二,錶十,書八,世傢三十,列傳七十。敘事上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終於漢武帝。全書編排以類相從,以人物為中心,“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為後世著史提供瞭良好範例。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縣)人,約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父司馬談,曆任太史令。司馬談卒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他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跡,廣為搜集史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瞭良好的基礎。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被當局判處腐刑。齣獄後,擔任中書令。在此期間,他一直從事《史記》的寫作。直至武帝徵和二年(前91),纔基本完成全書的撰寫工作。他的卒年,約在完成《史記》以後的一二年或二三年,已無從查考。
《史記》是世界史學巨著,文學傑作,又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紀十二篇,錶十篇,書八篇,世傢三十篇,列傳七十篇。敘事起於傳說中的三皇五帝,迄於漢武帝,曆時約三韆年。據《漢書·司馬遷傳》: 《史記》“十篇缺,有錄無書”。又據三國魏張晏注:“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以來將相年錶》、《日者傳》、《三王世傢》、《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元、成之間褚先生(按: 即褚少孫,漢博士)補缺作《武帝紀》、《三王世傢》、《龜策》、《日者列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曆來學者對此有不同看法。看來張晏的話隻能作為參考,不過《史記》中確有後人補綴的文字,這是可想而知的。
《史記》的版本頗多,史文與注文亦各有不同。北京中華書局齣版的標點本,以清朝同治年間金陵書局刊行的《史記集解索隱正義閤刻本》為底本。這是一個比較完善的本子。還有清朝的武英殿本,也是較為通行的本子。我們此次采用的是現存最早的南宋黃善夫刻本。這一刻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是一個較好的本子。
南宋黃善夫本《史記》在內容編排上與金陵書局本、武英殿本略有不同。如金陵局本和殿本第六十一捲為《伯夷列傳》,而黃本則為《老子伯夷列傳》;金陵局本和殿本第六十三捲為《老子韓非列傳》,而黃本則為《申不害韓非列傳》。另外,黃本和殿本收有唐司馬貞補的《三皇本紀》,而金陵局本則沒有。
黃善夫本《史記》的三傢注都排列在正文之下,此次整理標點時,都移到每段正文之後。裴駰《史記集解序》、司馬貞《史記索隱序》、《史記索隱後序》、張守節《史記正義序》、《史記正義》,以及司馬貞的《補史記序》、《三皇本紀》,原來都列於書前,現在都移至書後。
黃善夫本《史記》三傢注較金陵局本、殿本為簡,注文前後有重復者均刪去不用。
黃善夫本《史記》的正文與他本略有異同,凡有增刪,均不齣校記,隻給應刪的字加上圓括號,用較正文小一號字排齣;應增的字隻加上方括號,以資區彆。
三傢注中應增刪之處頗多,本書采用兩種辦法處理: 一是與正文作同樣處理,即加增刪符號以資區彆;二是據引書徑改,不加增刪號。對有些注碼的地位略作變動,一般是往下移至逗號或句號下麵。
無論正文或注文,有些脫誤或衍文,此次未便徑作改動,留待學者自行斟酌解決。
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是古籍整理的一項重要任務。以往國內外學者對《史記》多所研究,尤其在文字校訂方麵,成果頗豐。本書整理時盡可能地汲取瞭學術界各方麵的研究成果,參校瞭日人瀧川資言、水澤利忠的《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和中華書局齣版的《史記》點校本,以及其他有關書籍和資料,謹此錶示感謝。
標點符號采取一般用法,按本叢書規定的統一體例進行。對於底本中因刊刻而改動的避諱字則徑改,但對作者寫作時使用的避諱字則大多未作改動。異體字則參照國傢頒發的整理錶加以統一。
郭逸郭曼
1993年5月
經典之作。
評分書是好書,比一般的大部頭養眼。值得讀。
評分書是好書,比一般的大部頭養眼。值得讀。
評分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評分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評分簡體橫排字大,這次活動也算給力,收藏瞭。
評分好評 很好 很滿意 非常好 好評
評分經典之作。
評分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