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契文集第七卷: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增订版)

冯契文集第七卷: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契 著
图书标签:
  • 冯契
  • 中国哲学
  • 近代哲学
  • 哲学史
  • 思想史
  • 中国思想史
  • 革命
  • 增订版
  • 学术著作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49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239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冯契文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0
字数:4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冯契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早年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经过一生的沉思,建构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成为新中国极少数具有自己理论体系的哲学家之一。继冯友兰之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两种中国哲学通史著作。代表作有“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和“哲学史两种”(《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冯契文集》新版本的增订工作主要包括:
1、搜集、整理了原先没有编入文集的文学作品、政论短文、理论札记及部分学术论文,编为《冯契文集》第11卷;
2、订正了原书字句上的一些错漏;
3、对于先秦以后的典籍引文,尽可能参照近些年出版的整理点校本,加注了页码、出版社、出版年份;
4、重新编制了人名、名词索引。

内容简介

1996至1998年间,冯契先生的著作、论文、讲演录和哲学通信等汇集成十卷本的《冯契文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近20年来,冯契的哲学思想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为了给学术界研究冯契哲学思想提供更好、更完备的文本,2014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发起并承担了文集增订版的整理工作,对前十卷精心校勘,订正错漏;并搜集、整理了原先没有收入文集的有关作品,编为第十一卷,除哲学著作外,还包含了先生早年创作的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

《冯契文集 第七卷: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的续篇,论述了中国近代哲学(1840--1949年)的发展历程。这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哲学史上继先秦和秦汉至明清之际以后的第三个大圆圈。论证了中国传统哲学不同于西方哲 学的民族特点,以及中国近代中西哲学合流的趋势。

作者简介

冯契(1915-1995),原名冯宝麟,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早年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等。经过一生的沉思,建构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代表作有“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和“哲学史两种”(《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精彩书摘

忆佩弦先生(附冯象注)
读其文,想见其人,在中学里的时候,总以为朱先生是个翩翩佳公子,风华清靡,一如“荷塘月色”。后来进了清华,在迎新会上,有同学远远指给我看一个身材矮小,连走路的姿势都活像日本人的教授,说:“那就是朱自清先生!”这使我非常失望。
我不是中文系学生,大一国文也没被编在朱先生那一组。所以平时和朱先生根本没有接近的机会。但当时他住在清华园的东北角上,门前有个土山,长满绿草。我晚饭后,爱到那边散步。有一次,我经过他门前,见他挺在躺椅上,凸起腹,驾起腿,好像还歪着嘴巴剔着牙齿。十足的中年人的神态,在青年人看来,是难堪的。我低头避开他的视线,却不想忽然听得他在叫我了。这很使我奇怪,他怎么认识我?而当我走近去时,他却又夸奖了我一句:“听说你的白话文写得很不错!”白话文!他为什么不说文章、散文,而要说白话文呢?我满心不快。
不过此后路上碰见,就免不了要笑笑,点点头了。“一二九”之后数月,宋哲元派大兵抄检清华园。很有几个榜上挂名的同学,躲在朱先生家里,得免于难。而且听说非常优待,夜里请同学睡沙发,早晨又是每人一个荷包蛋*。这使我对他开始有了好感,虽然接近的机会还是不多。
一直到昆明,一直到一九四一年夏天*,清华文科研究所成立,我才有将近一年的时间,跟朱先生在一起生活。
那时朱先生的胃病和家庭负担,都已十分严重。他把朱太太和孩子全部送到成都,寄在亲戚家,自己孤零零的在昆明过着和尚一般的生活。清华文科研究所在乡下,离昆明城相当远。如果步行,得走一个半至两个小时;如果绕道去搭一段马车,可减少半小时。朱先生在西南联大有课,所以必须两面奔跑,半星期在城里,半星期在乡下研究所。如果到时候不见他回乡下,我们研究所里的人,就猜到他的胃病又发作了。
研究所的教授和同学,除了闻一多先生之外,合组一个伙食团。雇了个乡下人做饭,是个可爱的戆徒。人是忠诚极了,饭烧糊,菜没煮熟,也不忍责备他。有次异想天开,去田里捉了许多蚂蚱,炸了捧到饭桌上来孝敬大家。弄得每个人摇头,他还笑嘻嘻的直说,“滋味好呐好!”而忽然谣传“有吏夜抓丁”,我们这位戆徒就马上逾墙而走,常常数天甚至半个月不回来。于是一早起来,一群秀才手忙脚乱的生火,淘米,挑水,赶街子……终至于整个研究所翻身,弄得每个人垂头丧气。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吃点这样的苦,算不了什么。但是一个有病而又长期过惯家庭生活像朱先生这样的中年人,怎么受得了呢?然而,他在我们当中,是最不发怨言的一个。
到过后方的人,都知道“公米”的味道。那是需要一个如鸡肫一般的胃来消化的。朱先生平时跟大家吃公米,只有当胃病发作的时候,才吃烤面包。那面包是用又黑又粗的配给面粉,自己在火油箱里烘成的。论滋味,并不比公米强,不过比较容易消化罢了。他瘦得厉害,“骨瘦如柴”不足以形容他。我从前见过的那种“凸起腹,挺在躺椅上”的神态,不用说,是再也没有了。为了营养,他每天早晨添个鸡蛋。这是早餐桌上常谈的话题之一:打碎煮好呢,带壳煮好?煮三分钟好,煮五分钟好呢?……但后来鸡蛋涨得厉害,这一点小小的滋补品,似乎也裁去了。
过着这样的生活,大家在一个大房子里,在丛书、类书、经解、注疏……的围困之中,做着“抱残守缺”的工作。朱先生私人有几架书,也摆在研究所里。他的桌子后面,竖着一个同图书馆的目录柜似的旧柜子,一二十小抽屉里塞满卡片。内容如何,不得详知。只知道他写文章时,总要去查一查。有时拿出一两张来,远远瞥见,卡片上是蚂蚁一般的小字。我心里奇怪,要写满这么多卡片,得化多少时间啊?朱先生治学之严谨,于此可见一斑。
那时闻先生正在考证伏羲是葫芦,女娲是个瓜;朱先生大概已开始写“诗话”。闻先生写文章,喜欢在落笔之前,先说出口来;衔着烟斗,喊:“佩弦,我有个很好的idea……”于是接着总是一场热烈的讨论。朱先生的习惯不同,他默默无声就脱了稿,捧着稿子交到闻先生面前,谦逊地说:“一多,请你看看,看有问题没有?”似乎只有一次例外。一天晚上,他握着笔,忽然抬头对大家说:“我觉得王静安的无我之境很难说。”为这问题,讨论很长久。我以一个门外汉的资格,也说了一点意见,大意是“无我即忘我”。还记得那次讨论,是以朱先生的谦逊的话语作结的,他说:“这样的讨论很有意思,我受益不浅。”
朱先生的生活很有规则。早晨总是他第一个起床,我爱睡懒觉,他到底几点钟起来,始终弄不清楚。只知道他洗漱之后,总要到大门外的晒谷场上跑两圈,练几节健身操。在乡下人看来,这是很有趣的。所以起初,常有些女人和孩子,远远的立定了看他,议论他。晚饭后,照例是一道在田野间散步,或者聚在晒谷场上聊天。聊些什么,多已忘记。只记得有次谈起清朝的汉学大师,数他们的年纪,一个个活到七八十岁。闻先生就说:“做汉学家可以长寿。”朱先生说:“是因为他们长寿,才做得到汉学大师。我身体坏,不敢存这妄想。你却行。”闻先生就笑起来:“能不能做大师,不敢说。活七八十岁,我绝对有把握。”言犹在耳,说有把握的竟遭毒手;自知身体坏的,到底也接着给穷困之手扼死了!
穷困迫人谋出路。后来昆明的教授们便开始以治印、鬻字、卖文为副业,共同订了个润例,十多个教授一道具名,朱先生也参加了。湖南有个朋友给我写信,说要找名人代他的一个亲戚写篇寿序。我马上想到朱先生,便去求他,也希望因此对他的经济小有帮助。寿序写好了,按照共订的润例,我开了价格去,仿佛记得是八石米的市价。却不想那个朋友的亲戚竟觉得价钱太贵,回信说不要了。弄得我哭笑不得,只恨自己拿不出八石米来买这篇文章。我好没意思的跑去向朱先生表示歉意,满心准备挨一顿骂,再没料到他竟又谦逊地说:“我练习练习,这样的文章从没写过,写得不好。”
想起这事,我至今尚觉惭愧,我无意中跟他开了个大玩笑。原来希望以后或有机会,补偿这一过失。而现在竟不可能了,永远不可能了。
朱先生著作俱在,平日的言论印在青年们的脑子里,也决不会磨灭,他对于民主与文学的功绩,尽人皆知,用不着我多说。草此短文,记琐事数则,驻笔低眉,倍觉黯然。

注释
佩弦(朱自清)先生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二日病逝于北平,终年五十岁。此文原载《时与文》三卷十八期,1948,据照片校订。
*原文:三个荷包蛋。据母亲《忆孙兰》订正: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大批军警闯入清华园搜捕“一二九”运动积极分子,母亲和八姨(徐骣宝)跟中文系同学韦毓梅(孙兰)躲在佩弦先生家,同去的还有王作民、魏蓁一(韦君宜)。“朱先生是大哥的好友,我进清华时,大哥就把我介绍给朱先生……他和师母安排我们睡在沙发上,又从楼上送来毯子。次日清晨吃早点,还给每人煎了一个荷包蛋”。
孙兰,原名韦毓梅,江苏盐城人,父亲为沪上律师。一九三六年入党,曾跟随宋庆龄、许广平做妇女工作,宣传抗日,孙兰(孙男)是宋庆龄给改的名字。解放后历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文革中惨遭迫害,跳楼成仁。
*原文:一九四二年夏天。但据《冯契文集》卷十所附年表: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变,白色恐怖降临,地下党决定疏散,“群社”停止活动。遂避居昆明郊区龙头村北大文科研究所,“王明为他在数百函《道藏》的包围中安了张书桌,搭个帆布床”。同年夏,大学毕业,进清华研究院哲学部,搬至司家营清华文科研究所,从汤用彤、金岳霖二先生读书。至四三年,敌机轰炸稍减,才回城写论文。四四年完成《智慧》(发表在《哲学评论》十卷五期,1947),受聘云南大学,讲授哲学、逻辑学。
(冯象校注)

前言/序言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增订版) 一、 时代背景:巨变中的思想洪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一个跌宕起伏、充满挑战的时代——中国近代。在这个时期,古老的帝国在内忧外患中挣扎,西方文明的浪潮汹涌而至,剧烈的社会变革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根基。封建王朝的瓦解,民族危机的加剧,以及对“救亡图存”的迫切渴望,共同构筑了一个思想解放和观念革新的壮阔舞台。 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时代洪流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古老的价值体系摇摇欲坠。而西方的各种思潮,如进化论、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科学主义等,则如同一股股新鲜空气,被急切的知识分子引进,试图为古老的中国注入新的生命力。这是一个思想碰撞、熔铸与再生的时代,也是一个中国哲学自觉进行反思、改革与创新的时代。 二、 革命的动力: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的呼唤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并非凭空而生,其最根本的驱动力源于民族的危亡与复兴的强烈呼唤。当列强的炮火撕裂了古老帝国的宁静,当不平等条约剥夺了国家的自主权,当传统的生存方式面临崩溃的边缘,如何才能救中国?这成为了摆在所有有识之士面前的头等大事。 在这种背景下,思想家们开始系统地审视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反思其在近代社会中的适应性与局限性。他们意识到,仅仅依靠传统的智慧已经无法应对外部的挑战,必须寻求新的思想武器,以实现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独立。哲学,作为一种对世界、人生、价值进行根本性探究的思想体系,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场“救亡图存”运动的核心组成部分。 哲学家们积极地从西方引进和借鉴各种思想资源,试图从中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钥匙。他们翻译、研究、介绍西方的哲学流派,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对中国的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试图为中国哲学开辟新的道路。 三、 革命的内涵:观念的冲击、重塑与融合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其内涵是多方面且深刻的。首先,它是一场关于“新”与“旧”的观念的激烈冲突。传统的“天命观”、“等级观”、“仁爱观”等受到了科学主义、民主主义、个人主义等新观念的严峻挑战。关于“道统”与“科学”、“德治”与“法治”、“修身”与“民权”的争论,贯穿了整个近代。 其次,它是一场对中国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深刻重塑。传统的“格物致知”被赋予了科学实验的内涵,“心即理”的讨论转向了对人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的关注,“仁”的伦理观念被纳入了更广泛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考量。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不同学派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和思想资源。 再者,它是一场东西方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创新。中国哲学家并非全盘照搬西方,而是在借鉴中进行融汇。他们试图在保持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吸收西方哲学的优点,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现代哲学。这种融合体现在对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现代诠释,以及将西方哲学理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努力之中。 四、 革命的进程:从零散引进到体系构建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 萌芽期(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 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界开始零星地接触西方思想,主要通过传教士的翻译和介绍。严复等人开始引进西方近代科学和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天演论”、“群学”等,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哲学思潮。 探索期(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 甲午战争的惨败,激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反思。维新派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开始系统地引进西方的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思想。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新的解读,并开始探讨哲学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民主革命先行者们则引入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为推翻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 发展期(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中国的社会矛盾并未解决。这一时期,西方各种哲学思潮如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唯物主义等纷至沓来。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知识分子积极介绍和传播西方的新思想,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高潮期(五四运动后至20世纪30年代):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同时,其他各种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新康德主义、现象学等也得到了介绍和研究。一批重要的哲学家如胡适、张东荪、梁漱溟、熊十力等,在各自的领域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论述,为中国现代哲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调整与深化期(20世纪30年代至抗日战争爆发): 在抗日战争的严峻考验下,中国哲学界对民族命运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更深刻的反思。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与其他思想流派展开对话。中国哲学家们更加关注中国哲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哲学体系。 五、 关键议题与代表人物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议题和杰出的思想家。 科学与形而上学之争: 围绕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形而上学的价值,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强调科学的普适性,而以梁漱溟、熊十力为代表的学者则试图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重新发掘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价值。 民主与自由的内涵: 如何理解和实现民主与自由,是近代哲学家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从早期对西方代议制的引进,到后来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关于民主和自由的模式与路径的探讨从未停止。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如何处理中国文化的民族特性与世界文化的普遍性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是全盘西化,还是坚守传统,抑或是创新融合,不同思想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人的价值与社会改造: 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困境,如何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个体价值,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改造,是贯穿近代哲学的永恒主题。 在这一过程中,涌现了如严复、梁启超、章太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张东荪、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等一大批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哲学家。他们或致力于引进西方新知,或致力于发掘民族智慧,或致力于调和中西思想,共同推动了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 六、 增订版的意义:回溯、反思与启示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增订版)的出现,是对这一波澜壮阔的思想史画卷的再次梳理和深入挖掘。通过增订和补充,本书旨在: 更全面地呈现史实: 增订版可能收录了更多重要的史料、文献和学者的观点,力求更完整地展现近代哲学发展的全貌,弥补原有版本的不足。 更深入地分析问题: 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订版可能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揭示了不同思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变逻辑,深化了对革命进程的理解。 更清晰地梳理脉络: 增订版可能对近代哲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清晰的梳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整个思想史的演进脉络。 更具启示性的视角: 通过对近代哲学革命的重审,本书旨在为当下的思想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和启示。理解近代中国哲学家们在面对挑战时的探索与奋斗,有助于我们思考当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文化自信。 反思与传承: 增订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它让我们看到,思想的革命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勇气、智慧和坚持。同时,也提醒我们,任何思想的创新都离不开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的关切。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增订版)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著作,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思想变迁,更揭示了中国哲学在现代转型中的不懈追求与不朽贡献。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思想的过往,也为我们理解当下和展望未来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我对《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纲》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怕它又是一本陈旧的、充满宏大叙事的著作。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部作品的突破点在于其对“边缘声音”的关注。它没有将目光仅仅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师,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被忽略的、小众的思想群体和个体。例如,作者对五四时期女性主义思潮的重新评估,就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敏锐度和人文关怀。文字的风格是冷静而克制的,但其背后蕴含的批判力量却十分强大,它促使读者反思我们既有的历史叙事是否太过扁平化。阅读过程中,我像是在进行一场考古发掘,不断地从被掩埋的碎片中重建完整的思想图景。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拓展了“近代哲学”的边界,让历史的维度更加丰富立体,绝对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思想的迷宫:20世纪中国哲学流变》时,立刻被其宏大的叙事结构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将二十世纪中国哲学这块纷繁复杂的锦缎,一针一线地展现出来。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主义”的辨析,不同于教科书式的僵硬定义,作者更侧重于探讨特定思想流派在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比如,书中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与本土化过程的描述,就非常生动,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移植”过程,而是一场充满张力的本土实践与理论革新的互动。文字的张力十足,充满了对思想家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洪流之间关系的关切。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知识点,更触摸到了那个时代思想家们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渴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如何以一种动态的、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哲学思想的演进,而不是将其视为静止的教条。

评分

初读《从王国维到陈寅恪:近世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共情”能力。这本书并没有沉溺于对哲学理论本身的纯粹分析,而是将理论置于鲜活的生命体验之中。它探讨的是,当旧有的宇宙观崩溃,新的思想尚未完全确立时,像王国维、陈寅恪这样的大家,是如何在精神上安放自己的。作者对王国维的“新民主义”思想与他最终的悲剧性命运之间的张力分析得极其深刻,那种“不知世界何以为治,不知吾身何以为处”的迷惘感,通过文字直击人心。行文流畅,富有散文诗般的感染力,但学术根基却丝毫不松动。它让我意识到,哲学史不只是概念的堆砌,更是人类面对存在终极问题时最真诚的呐喊。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去理解那一代知识精英如何背负起整个民族的精神重量。

评分

这本《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那个时代思想变迁的把握精准到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康德哲学影响时所展现出的深厚学养,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概念,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西方思想是如何被中国知识分子所理解、改造,并最终融入本土哲学语境的。书中对梁启超思想的论述更是精彩,揭示了他如何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寻求一种能够支撑现代化的思想框架。那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艰难徘徊、寻求突破的知识分子群像跃然纸上,让人深感那个时代的厚重与不易。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深刻问题,比如如何在保留民族主体性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思潮?这种深入的思考让人感到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智慧的对话。全书逻辑严谨,资料详实,是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绝佳入门读物,也为资深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评分

这本《西方哲学入门指南》的阅读体验堪称一次精神的远足。它没有过度依赖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极其亲切、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引领读者走进了柏拉松的洞穴,感受尼采的呼喊。尤其在阐述现象学的心得时,作者的描述简直妙不可言,他把那种“回到事物本身”的探寻过程写得如同侦探解谜一般引人入胜。我过去总觉得许多西方哲学概念高不可攀,但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普通读者也能窥见哲学的魅力。作者在引介康德的知识论时,巧妙地引入了现代科学的一些例子进行对比,使得“先天综合判断”不再是空中楼阁。这种跨学科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同时又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对于任何想在忙碌生活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进行一次高质量精神滋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上乘之选。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发货速度快,快递小哥态度超好!东东也很好!

评分

布面精装带书签丝,字大!我非常喜欢!

评分

送给朋友的,他说非常喜欢!

评分

发货速度快,快递小哥态度超好!东东也很好!

评分

冯先生千古!

评分

高端大气上档次 齐全

评分

很不错的好书!你值得拥有哟!

评分

冯契文集第二卷: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增订版)。冯契教授的书,非常智慧,必须收藏,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