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文章:蒋士铨传(平装)

气节文章:蒋士铨传(平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江 著
图书标签:
  • 蒋士铨
  • 清代文学
  • 清代人物
  • 传记
  • 历史
  • 文学史
  • 气节
  • 文化
  • 人物传记
  • 平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60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45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64
字数:31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传主系清代与乾隆皇帝同时的文学家、戏剧家。

  一个在盛世年华的才子却屡试不第;好容易在翰林院做编修,吃上皇粮,竟拂袖而去!

  一介刚介耿直、有气节、有骨气的书生!

内容简介

  蒋士铨是我国清代乾隆年间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其一生诗文词曲无一不工。本书以蒋士铨生平为线索,以饶有兴味的真实故事为表现形式,重在体现蒋士铨先生的人格、信念、气节。以散文体的叙事方式,按照人物命运的走向、脉络,结合蒋士铨先生的戏曲及诗文成就,努力做到全方位展现蒋士铨先生高深渊博的学识素养和学问根基。蒋士铨一生坎坷,早年随父游学山西等地,后归铅山参加科举考试,于三十三岁中进士。其性情刚介耿直,在翰林院编修任上,拂袖而去,遁身扬州等地任教十余年。母亲去世后,回到南昌。后闻乾隆帝传召,古稀之年进京,才三年,因病重归故里,于南昌筑藏园栖身,最后于藏园瞑目离世。

作者简介

  陶江,男,1955年生,江西新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南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市散文学会副会长。著有中篇小说集《平手》;短篇小说集《一朵芙蓉出水来》。长篇小说《轿谱》。长篇儿童文学小说《水边的仙茅草》。《水边的仙茅草》为2007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篇目。长篇文化散文《银的镇》。散文集《幽夜听雨》。学术著作有《陶姓史话》等五部。至今在全国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二百五十余万字。

目录

001引子007第一章/先行者的背影007一、金台雷鸣008二、鸣机夜课014第二章/穷途的游走014三、壮游豫晋020四、甫冠而归051第三章/一飞鸣岐阳051五、凤凰亦孤090六、会试之殇117七、总纂南昌121八、一片青石127九、西江祝嘏144十、草秀空山155十一、空谷留香165十二、倾巢北上175十三、江右名士182十四、典裘具殓187十五、心头兄弟190十六、忠义雅致194十七、江南纵情201第四章/道行的驱使201十八、红梅雪楼206十九、江船泛宅212二十、一灯红雨217二十一、蕺山论道237二十二、烟墨幽香249二十三、桂林霜雪253二十四、安定掌教259二十五、四弦悟秋265二十六、临川遗梦272二十七、蒋彭两卿282第五章/藏园的风景282二十八、藏园之隐286二十九、德比乡粹295三十、风痹之累316三十一、梦剪丹青317三十二、青树雁冬324三十三、日与飘风335三十四、西江谪仙347附录一/蒋士铨年表363附录二/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引子

  蒋士铨一生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诗词文曲,无一不工。今存诗歌五言、七言、古体、近体、乐府诗共四千九百余首,词二百零八首(附南北曲十二首),古文二百四十九篇,戏曲剧本十六部。蒋先生的于文之道,纵观横视都是个多面手,可谓全才。他是清中叶一位享有盛誉的戏曲家、文学家,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诗坛“三大家”。他以杰出诗人兼戏曲家之名载入中国文学史册。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和二〇一五年六月,我曾两次前往蒋士铨的故乡铅山县考察采风,寻找先生的足迹。随后又先后前往蒋士铨母亲的居所——蒋士铨小时候生活过的余干县瑞洪镇考察采风;前往蒋士铨曾经生活过的鄱阳县考察采风。在掌握了较多的第一手资料后,开始了《气节文章——蒋士铨传》的写作。

  蒋士铨一生著作等身,成就非凡。

  他的戏曲成就得到历史的肯定。自清以来不少戏剧评论家都对蒋士铨戏曲的独特风格有过很好的描述,对他的至尊地位有过充分肯定。蒋士铨被誉为“乾隆曲家第一”“雅部之殿军”,成就卓越。他的戏曲中有着浓厚的“江右”情结,“在戏曲创作上追步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且又不因循守旧,而是独辟蹊径,以忠义节烈为作品的主题,有着显明的教化作用。蒋士铨不少剧本总是在开头和结尾以梦和仙境为引子,渲染剧本主旨。这种写作方法得到其后剧作家的仿效,成为一种新的戏剧创作方法。他的剧本创作与众不同的还有一点:剧本中的人物命运和矛盾冲突都以生活的原生态形式呈现,打破以前剧本创作大团圆结局的写作路子。在他所创作的剧本中,主要人物都以悲剧了结。这成为正剧和悲剧创作的主要写作模式。蒋士铨在戏曲创作上选题独特,文词别致,重情弘义,重史扬忠,表现了他厚重的人格力量和正义观。

  他的诗歌成就卓著。语词清丽,俊采飞扬,格调高昂,心智远大,铿然有声,气壮山河。蒋士铨的诗歌与戏曲齐名,时与袁枚、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清乾隆帝赞誉蒋士铨与彭元瑞为“江右两名士”。同朝诗人王昶说他“博通淹雅,自古文辞及填词度曲,无所不工,而最擅长者莫如诗。当其摇笔掷简,意绪触发,如雷奋地,如风决土,如熊咆虎哮,鲸吞鳌掷,山负海涵,莫可穷诘。故论诗于当代,以君为首;而论君之诗,以五七言古诗为极则”。道光时期黄钊也评价他的诗:“当乾隆间,随园效法香山,为广大教主;云松则别竖精进幢,间为六贼之戏,以扰禅定;而藏园叟如维摩面壁,不见不闻。近数十年来,标正宗者乃共推清容居士。”他所创作的诗歌,内容宽泛,词语独特,用典纵横历史空间,文字使用空阔,如果没有扎实的史学功底和文字功底,很难有如此的文词之妙。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追者。

  他的词作洪亮铿锵,激越明快,跌宕起伏,表达哀怨幽深的情绪,又抒发激烈豪放的气势。他写亲情的词作,多给人情意绵绵之感。题咏山水词写得灵动而富有情趣,耐人寻味。他的词意境深邃,独创的锻词炼字之功,表现了文词的恢宏情韵和唯美色彩,在词的创作中独特的思路和创作方法,成为我国词作的一个里程碑。《铜弦词》是其代表作。清冯震祥把蒋士铨与王昶、吴锡麟、屠倬、孙原湘、郭麔六家词辑为《国朝六家词钞》;蒋氏词与乐钧、勒方锜、文廷式又被称为“江西四大家”,入选《清名家词》(陈乃乾辑),由此不难看到蒋士铨在清代词坛上的地位。

  他的古文创作质朴无华,清晰流畅,情义文字,挥洒自如。

  拙于仕宦、教授于乡的经历,率真、忠雅的性格,穷典朝衫的困窘生活,出口成章、著作等身的文学成就——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体现在蒋士铨身上。他在天地间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坎坷的戏剧人生,其演绎过程既让人叹为观止又让人感叹天道酬勤。命运所赋予的文华总是显露出苦涩和不堪。重新浏览他对生命的思考,他对生活的评判,他对家国田园的挚爱,他对理想抱负的希冀,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他的忠义气节和雅致气质,也让我们在南国的夜空中看到了一线光亮正朝着一个遥远的星际驰骋。一个生命在人世的呐喊中随着岁月的脚步消失了,可留给我们的是一份厚重的文学“教科书”,读懂他,也许能给予我们很多很多……

  写好蒋士铨的传记,我感觉把握人物特性是关键,其戏曲成就及诗文的透析是依据,故事传说为参考。重点表现蒋先生的人格、蒋先生的信念、蒋先生的气节、蒋先生的忠雅。以散文的叙事方式,按照人物命运走向、脉络,结合戏曲及诗文成就以及生动有趣的文雅故事,着重推介蒋先生的戏曲成就、诗文成果和高深渊博的学问根基,将一个优雅、大方、直率、无邪的蒋先生形象展现在文字中。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一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的传记的详细介绍。 《风骨长存:林则徐传》 内容提要 《风骨长存:林则徐传》是一部深入剖析晚清名臣林则徐(1785—1850)生平、思想与历史功过的权威性传记。本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全景式地再现了这位“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跌宕起伏的一生。 本书结构宏大,脉络清晰,从林则徐的早年家学渊源、科举步入仕途的艰辛,到他如何在复杂的清朝官场中崭露头角,直至其人生的高峰——虎门销烟,以及随后的贬谪与复起,直至生命终结的最后时刻。作者不仅聚焦于林则徐作为禁烟大臣的壮举,更细致地描绘了他作为地方大员,在治理水患、整顿吏治、兴修水利等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他对开埠通商、了解西方文明的深刻洞察。 第一部分:翰林学子的初露锋芒(1785—1820) 林则徐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书香门第。本部分详述了他在传统儒家教育下接受的熏陶,特别是他如何在科举道路上脱颖而出,进入翰林院。这一时期的记载着重于他如何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融入日常实践。年轻的林则徐展现出超越同侪的政治敏感度和忧患意识。他早年参与处理漕运、盐政等繁杂事务,初步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作者在此阶段探讨了林则徐对地方治理的早期探索,以及他如何以严谨的作风和清廉的形象,在官场中赢得“林青天”的美誉。 第二部分:改革与治理的实践者(1820—1838) 随着林则徐官职的提升,他被派往各地担任重要职务,包括陕甘总督和湖广总督。这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详细阐述了林则徐作为“能臣干吏”的典范形象。 在治理黄河水患方面,他力排众议,提出一系列创新的防洪和治河方略,其“擘画之精,执行之毅”被后世水利专家所称道。在湖广总督任上,他致力于禁绝鸦片,整饬吏治,严惩贪腐。本书通过大量档案史料,还原了林则徐如何面对地方势力的掣肘与阻挠,采取雷厉风行的手段,使鸦片贸易得到了有效遏制,为后来的虎门销烟奠定了基础。这不仅是政治手腕的较量,更是对传统官僚体制深层弊病的挑战。 第三部分:民族的脊梁——虎门销烟与中西冲突(1838—1842) 这一部分是林则徐一生中最光辉也最悲壮的篇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鸦片事宜,是林则徐政治生涯的最高点。 作者细致描绘了林则徐从北京出发到广州履职的全过程。通过对当时中英双方往来的外交文书、地方官员的秘密奏折以及西方传教士的记录的交叉印证,本书立体呈现了林则徐在销烟过程中的坚定立场、周密计划和铁腕执行力。虎门销烟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销毁行动,更是一场关乎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庄严宣告。 随后,本书深入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复杂背景。林则徐作为前线主帅,展现出超前的战略眼光。尽管清廷内部的保守势力掣肘,他仍积极备战,主持翻译西方书籍,派遣人员绘制地图,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本书详细记载了他在广东的军事部署、与英军的初期交锋,以及因主战态度与朝中主和派的冲突,最终被革职远贬的悲剧性结局。 第四部分:贬谪中的担当与最后的岁月(1842—1850) 被贬至伊犁(今新疆)的经历,是林则徐人生中极具反思意义的阶段。本书并未将此视为彻底的衰落,而是着重展现了林则徐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非凡气节。 在伊犁,林则徐没有消沉,而是将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投向了边疆治理。他积极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丈量土地,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后世的西北开发留下了宝贵的经验遗产。本书收录了大量他在新疆地区撰写的信函和公牍,揭示了他对民族关系、边疆安全的深刻思考。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精神的传承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林则徐的晚年和逝世。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他被重新起用,但积劳成疾,最终在赴任途中病逝于广东。本书总结了林则徐的历史地位:他不仅是禁烟英雄,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改革家。他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成为激励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旗帜。 《风骨长存:林则徐传》不仅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关于责任、担当与民族气节的教科书。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一个伟大灵魂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所做的艰难抉择与不朽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气节文章:蒋士铨传》(平装),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蒋士铨身上那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淡泊与坚守。他并非不追求名利,而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不让名利模糊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作者通过对蒋士铨生活点滴的细致捕捉,塑造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形象,让我看到了他身上那种超越时代的闪光点。这本书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刻意拔高,而是以一种客观而温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正直文人的传奇一生。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蒋士铨神化,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这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的深度,也照出了人性的光辉。

评分

《气节文章:蒋士铨传》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何为真正的“气节”。蒋士铨无疑就是其中一位。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实而真诚的语言,将蒋士铨的生平娓娓道来。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蒋士铨的敬佩之情,这种敬佩并非盲目的崇拜,而是基于对历史事实的深入了解和对人物精神的深刻洞察。书中对于蒋士铨在困境中如何保持积极心态,如何用他的才华和智慧化解危机,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让我明白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才能坚守内心的纯粹,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

评分

在读完《气节文章:蒋士铨传(平装)》之后,我深刻感受到这位历史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蒋士铨的一生,并非一路坦途,相反,他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尤其是在政治漩涡中,他的正直和气节显得尤为珍贵。作者在字里行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蒋士铨如何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下,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不为权贵所折腰。书中对于他个人经历的细节描写,比如他在仕途上的起起伏伏,他与同僚、上级的交往,甚至是他的家庭生活,都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他功绩的歌颂,而是深入挖掘了他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保持自我、坚持信念的真实蒋士铨。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刻画,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人生选择与价值坚守的智慧之书,让我受益匪浅,也对“气节”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这本《气节文章:蒋士铨传》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一位历史人物的了解。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蒋士铨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传奇,更是那个时代士大夫群体命运的一个缩影。书中对于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政治气候的描绘,都相当到位,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他所面临的困境和所做的选择。我被他那种“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愿吹落北风中”的坚韧所打动,也为他身处逆境时的冷静与睿智所折服。作者在梳理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流畅的笔触,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重新展现在读者眼前,引人入胜。读这本书,仿佛与蒋士铨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他内心的澎湃与激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更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精神。

评分

《气节文章:蒋士铨传》这本书,让我对“气节”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之前,我可能只是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通过蒋士铨的人生轨迹,我才真正体会到它在现实中的分量。作者对于蒋士铨在面对诱惑、压力时如何做出选择的描写,非常细致入微,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有内心的软弱和摇摆,但最终他凭借着内心深处的坚守,战胜了那些负面的情绪。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他对朋友的忠诚,对家人的责任,以及在公共事务上的担当,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而有深度的人物。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蒋士铨作品的解读,将他的文章与他的人生经历相结合,展现了他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也越发觉得回味无穷。

评分

还没看呢应该不错

评分

还没看呢应该不错

评分

这服务非常满意

评分

这服务非常满意

评分

还没看呢应该不错

评分

还没看呢应该不错

评分

蒋士铨是我国清代乾隆年间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其一生诗文词曲无一不工。本书以蒋士铨生平为线索,以饶有兴味的真实故事为表现形式,重在体现蒋士铨先生的人格、信念、气节。以散文体的叙事方式,按照人物命运的走向、脉络,结合蒋士铨先生的戏曲及诗文成就,努力做到全方位展现蒋士铨先生高深渊博的学识素养和学问根基。蒋士铨一生坎坷,早年随父游学山西等地,后归铅山参加科举考试,于三十三岁中进士。其性情刚介耿直,在翰林院编修任上,拂袖而去,遁身扬州等地任教十余年。母亲去世后,回到南昌。后闻乾隆帝传召,古稀之年进京,才三年,因病重归故里,于南昌筑藏园栖身,最后于藏园瞑目离世。

评分

good

评分

good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