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岱译集:歌德与贝多芬

梁宗岱译集:歌德与贝多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曼·罗兰 著,梁宗岱 译
图书标签:
  • 梁宗岱
  • 歌德
  • 贝多芬
  • 德语文学
  • 古典音乐
  • 翻译文学
  • 人文社科
  • 艺术
  • 文化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50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200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梁宗岱译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字数: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学翻译一代宗师
中国比较文学先驱者
梁宗岱译诗译文全集

他是瓦莱里的入室弟子
他是罗曼·罗兰的授权译者
他是徐志摩的诗友
他是冯至的译诗同道
他是朱光潜的“畏友”
他是巴金、傅雷、罗念生的辩友
他是卞之琳、罗大冈的老师

内容简介

《歌德与贝多芬》是法国著名作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的艺术评论专著。罗曼·罗兰是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他对音乐的造诣极深,在这两方面都深深影响了梁宗岱,翻译这本书也是梁宗岱对诗人歌德和音乐家贝多芬的双重致敬。

梁宗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集诗人、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法语教育家于一身的翻译家,也是法国象征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影响的旗手。梁宗岱的翻译与文论为众多译家推崇备至,被视为一位高山仰止的前辈,但由于一些历史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认知,这套八卷本精装版《梁宗岱译集》收录了梁宗岱一生所有翻译作品,全面而丰富地向读者和研究者呈现梁译经典作品。
这套《梁宗岱译集》包括梁宗岱所有翻译作品:
《一切的峰顶》(歌德 等著)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莎士比亚 著)
《浮士德》(歌德 著)
《交错集》(里尔克 等著)
《蒙田试笔》(蒙田 著)
《罗丹论》(里尔克 著)
《歌德与贝多芬》(罗曼·罗兰 著)
《梁宗岱早期著译》(梁宗岱 著)

作者简介

梁宗岱(1903-1983),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和教授。一九二四年留学欧洲,与保罗瓦莱里、罗曼罗兰等文学大师过从甚密;一九三一年底回国,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外国语学院等著名学府。著述广及诗歌创作、中外文学翻译和文艺批评,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精彩书评

我认识这个种族的first one是梁宗岱先生。……他跟我谈诗带着一种热情,一进入这个崇高的话题,就收敛笑容,甚至露出几分狂热。这种罕见的火焰令我喜欢。
——瓦莱里

我已经收到你那精美的《陶潜诗选》,我衷心感谢你。这是一部杰作,从各方面看:灵感,迻译,和版本。
——罗曼·罗兰

梁氏的译文对原文体会深入,诠释委婉……所入颇深,所出也颇纯。
——余光中

梁宗岱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丰碑。
——柳鸣九

目录

歌德与贝多芬
序曲
歌德与贝多芬
歌德的缄默
歌德与音乐
贝婷娜
附录
《马赛曲》在德国
贝蒂娜谈音乐的信

精彩书摘

  《梁宗岱译集:歌德与贝多芬》:
  贝婷娜在她的一八三五年的书简里,发表一封说不定她会在一八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写给歌德的信,而且在她和贝多芬初次会面的晚上,还燃烧着那火样的话语。
  这封信,她曾经每天晚上在这些可纪念的会晤之后独自静处时写在心里,我们却可以相信的:因为我们看见她接连几个月念念不忘;这简直是她心灵里的一番革命。也许她曾经把她记录的草稿拿给贝多芬看。贝多芬在这心情镇静的时候重读那从忘形中挖出来的密语或许会惊喊道:“怎么,我曾说过这样的话么?那我一定在发狂里了!”然而,事实上,这封给歌德的信到七月初才开始,当贝婷娜离开维也纳,在布果环乡问享受着安静去重新活过那五月的伟大的记忆的时候。
  贝多芬的显现留在她生命里的是怎样的震撼,一件简单的事实可以说明:她哥哥科莱芒在六月里带了那以为一定得到她许婚的年轻的阿尔宁穆(Arnim)来会她,发现她神思恍怫而且疏远;她对他说起献身给那时代的伟大使命,献身给音乐。而当阿尔宁穆失望地离开她,写信求她爱他,贝婷娜诚恳而且挚爱地回答,说她愿意使他幸福,但她认不清楚她自己的心情。一八○九年,她老早就已经对阿尔宁穆提起过那环绕着她的音乐的维系——现在,这和贝多芬的相遇更加强这些维系了。一种工作在她里面完成着。
  七月七日,她开始写一封长信给歌德;中间停顿了两次,十三日,十八日又继续写下去;她竭力在那里面倾吐她三个月来积聚得过于盈满的胸怀,我们感到她摆脱不了,感到她完全浸没在她梦想的洪涛里:她老是拖延那要说出关键的一刻……她终于决定了;她开始叙述她和贝多芬的相遇。她在一八三五年发表的那封幻想的信里所说的还是同样的话,不过涂掉几处重复的地方罢了。她在原信里也特别着重他们对于歌德的共同的爱慕,这是使他接近贝多芬的原因。她的策略是很明显的:为要使歌德愿意听她的话,她就在歌德名义下介绍贝多芬……看,他来了!贝婷娜的心满盈了,它快要溢出来了:
  ……现在,留神啊!就是关于这贝多芬我要对你
  谈:全世界在这个人的周围起伏着好像……
  那封信突然在这几个神秘的字上终止。笔儿写不完这句刚开始的话。贝婷娜不能继续下去……她的确不能……她要说的话太多了。
  歌德那时正在卡尔士巴特(Karsbad),他七月二十二日写给他夫人说曾经接到贝婷娜一封信,一封无地名,无日子的短简,在这信里预告她不久就会到魏玛探访,否则会有一封长信。贝婷娜感觉要对歌德笔述那贝多芬的发现在她里面所激起的整个情感世界实在非常困难,而且说不定已经写了又撕了不止一封信了,决意等到下次会面才高声诉说她的心事。
  这次会面比她和歌德所期望还早到。歌德受他的大公爵召赴特普里兹(Teplitz),恰巧贝婷娜假道布拉格(Prague)赴柏林经过特普里兹时得悉歌德在那里,赶紧跑去见他。于是在两天充满了幸福的亲密的光阴里(一八一○年八月十一及十二日)终于把那启发她并且摇撼和丰富了她的生命的一切全盘对他倾吐出来。
  “她对我说不尽她的新旧的奇遇。”歌德写道。
  这些新的奇遇就是她和贝多芬的邂逅,歌德不屑把他的名字说出来:至于贝婷娜的兴奋,他不愿意重视。他对贝多芬的意见究竟怎样呢?没有什么了不起,在这个时期。而且,我们就要看见,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好处都没有,但是,他当时太受这可爱的少女的魔力所迷了,不能不任她畅谈。他只看她的嘴,并不听那话的内容。
  “贝婷娜的确比向来都妍丽可爱。”——她去后第二天他不谨慎地写信给那妒忌的,那将永远忘不了这话的基士梯安娜(Christiane)这样说。
  他并不听,但他总听见了:贝婷娜对他说些什么呢?
  就是她在一八三五年那封幻想的信里所说的。并不是她第一次访贝多芬的详情,而是所有的探访,所有的日子并在一起,那些散步,那些梦想,那伟大人物在她心灵里所激起的震撼——这人物,离别使他显得愈伟大,回忆的陶醉并且在他头上围了一道圆光了。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书籍的详细简介,这些书籍与《梁宗岱译集:歌德与贝多芬》无关。 --- 梁宗岱译集:歌德与贝多芬 以外的文学与思想之旅 一、《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巨著 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 《追忆似水年华》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结构最宏大也最个人化的巨著之一。它以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视角,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由记忆、情感、艺术和时间构成的复杂迷宫。 这部鸿篇巨制并非一个简单的情节驱动的故事,而是一场对“时间”本质的深刻哲学探索。叙述者对童年往事、对盖尔芒特家族的社交生活、对难以捉摸的斯万夫人(Odette de Crécy)的爱恋,以及对贵族生活细致入微的描摹,构成了叙事的主体。 核心主题:非自愿记忆与时间的主观性 普鲁斯特最著名的贡献在于他对手工回忆(involuntary memory)的刻画。当叙述者偶然品尝到浸泡在茶水中的玛德琳蛋糕时,瞬间被唤醒的童年感官体验,成为贯穿全书的母题。这表明,真正的“过去”并非被理性保留,而是潜藏在身体的感知之中,随时可能被重现。 书中对上层社会沙龙的描绘达到了惊人的细致程度,揭示了爱情的嫉妒与折磨、友谊的脆弱与变质、以及社会阶层间的微妙张力。叙述者对艺术(特别是音乐和文学)的探讨,也提升了作品的哲学高度,暗示了艺术是唯一能够抵抗时间侵蚀、实现永恒的途径。 最终,历经对爱情的幻灭、对友谊的背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后,叙述者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最终归宿——通过创作一部伟大的作品,将破碎的时间碎片整合起来,使之获得永恒的价值。 二、《尤利西斯》:现代主义的语言实验场 作者: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尤利西斯》被誉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极其大胆的语言创新和结构复杂性,重构了荷马史诗《奥德赛》的叙事框架,将其浓缩到都柏林一个寻常的夏日——1904年6月16日。 小说的主角是利奥波德·布鲁姆(Leopold Bloom),一位犹太广告推销员,他的一天行程包括了前往葬礼、在城中漫步、光顾报社、在酒吧饮酒以及最终返回家中的过程。 结构与技巧的革命 《尤利西斯》的革命性在于其对叙事视角的肆意切换和对语言技巧的极致运用。每一章节都模仿了不同的文学风格,从早期的散文体到中期的报纸体报道,再到后期近乎纯粹的意识流动(Stream of Consciousness)。 其中最著名、也最难解的部分是第18章——“卡吕普索之歌”,描述了布鲁姆的妻子莫莉·布鲁姆(Molly Bloom)在床上的内心独白。这一长达数十页、几乎没有标点符号的章节,以其惊人的生物学真实性和对女性欲望的坦诚描绘,成为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段落。 乔伊斯通过对日常琐事的史诗化处理,揭示了平凡生活中的普遍人性与英雄主义。他打破了传统叙事的线性逻辑,强迫读者直接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体验思想的跳跃、联想和潜意识的涌动。阅读《尤利西斯》是一场对语言界限的挑战,也是对人类意识深度的探险。 三、《论人的局限性》:萨特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宣言 作者:让-保罗·萨特 (Jean-Paul Sartre) 这本书是萨特早期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它对现象学方法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奠定了其后来“存在主义”思想的基石。萨特在此书中试图超越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框架,建立一套以“自由”和“责任”为核心的人类学。 核心论点:在世存在与他者 萨特首先区分了“自在之物”(être-en-soi,指物体的存在,缺乏意识和目的性)和“自为之物”(être-pour-soi,指人类意识的存在,其本质是“虚无”)。人类的存在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不断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创造自身。 “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在书中得到了阐述:人首先出现在世界上,然后才通过其自由的行动定义自己是什么。这种绝对的自由也带来了绝对的责任。 书中对“他者”(The Other)的分析尤其深刻。当他者凝视我时,我突然被物化(objectified),我体验到“羞耻”或“自卑”,因为我的自由被他者的目光所限定。这种“目光”(Le Regard)的冲突,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痛苦的张力来源。萨特认为,人类的本质困境在于:我们渴望成为一个完整的、确定的存在(自在之物),却永远被困在不断选择和创造自我的过程中(自为之物)。 四、《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的家族史诗 作者: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以哥伦比亚虚构小镇马孔多的诞生、繁荣、衰败直至最终毁灭的全过程,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史。 小说的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年,但叙事结构却是循环往复的,家族成员的名字不断重复(如奥雷里亚诺和阿尔卡蒂奥),他们的命运和性格也惊人地相似,预示着一种逃不脱的宿命。 魔幻与现实的交织 马尔克斯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超自然现象——如飞升上天、预知死亡、连绵不绝的大雨——描写得如同日常琐事般自然可信。这种叙事手法模糊了神话与历史、梦想与现实的界限,深刻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复杂文化与历史经验。 主题:孤独与遗忘 “孤独”是贯穿全书的主旋律。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无论处于战争、爱情还是权力巅峰,都带着一种无法与外界真正连接的宿命感。他们沉迷于发明、战争、情欲或炼金术,最终都走向了自我封闭。 小说也探讨了历史的循环性、记忆与遗忘的关系。马孔多因失忆症的瘟疫而差点被历史抹去,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位成员破译了梅尔基亚德斯留下的羊皮卷,才完成了对家族百年历史的最终记录,也迎来了马孔多的彻底终结——预言的实现。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西方文化史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它聚焦于两位标志性人物的交集与互文性,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来探讨启蒙运动末期与早期浪漫主义高潮时期的精神面貌。梁先生的译文风格极其沉稳内敛,这一点与歌德和贝多芬作品中那种内在的激情和外在的克制感形成了完美的呼应。我特别注意到,在一些涉及美学原理和艺术创造力的论述中,译者没有采取过于现代或口语化的表达,而是保留了那种古典文本特有的庄重和距离感,这反而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历史厚重感。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起初可能觉得文字略显拗口,但深入其中后,便能体会到这种“拗”实则是在忠实地再现原著的结构美学。它强迫你慢下来,去咀嚼那些长句中的逻辑关系,去体味那些看似重复实则递进的论证过程。这绝不是一本适合“消遣”的书籍,它更像是一场对严肃思想的“约会”,需要付出专注和尊敬,但回报却是对西方人文精神核心的一次深刻洗礼。

评分

这本译作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那些对欧洲古典文学和音乐思潮有深入探究兴趣的读者来说,它就像是一扇通往18世纪末19世纪初精神世界的窗户。虽然我手中的是梁宗岱先生的译本,但阅读过程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的是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译者精准地把握了原著中那种深沉的哲学思辨和勃发的浪漫主义激情,使歌德和贝多芬这两座文化巨人的思想火花得以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阅读的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初读时,会被其中蕴含的宏大叙事和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刻剖析所震撼;再读时,则能体会到语句中蕴含的细微之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实则暗含着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洞察。梁先生的译文功力深厚,他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典的美感,不堆砌辞藻,却字字珠玑,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仿佛能听见德语原声在脑海中回响。这种对文本的尊重与再创造,使得我们不必费力去“翻译”那些深奥的德语概念,而是可以直接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感受文学与音乐交织产生的巨大张力。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收录了什么具体篇章,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伟大”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天才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以艺术为武器,对抗虚无与平庸的。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些担心,梁宗岱先生的译文风格是否会过于晦涩,毕竟经典重译总伴随着风险。但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却出乎意料地流畅,这可能得益于译者对两位大师精神内核的深刻理解。他似乎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既维护了原著的学术严谨性,又确保了作为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在我看来,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思想的迷宫,但又清晰地标示了出口。它探讨的主题,从对人类命运的终极追问,到艺术形式如何承载时代精神,无不展现出一种宏大的视野。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被某些精妙的措辞所吸引,不得不细细品味。例如,在描述艺术家面对创作困境时的内心挣扎时,梁先生的用词极其精准,既有哲学的深度,又有文学的温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歌德和贝多芬的只言片语,而是将他们的思想置于一个相互印证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展示,让读者在比较和对照中,建立起自己对“伟大艺术”的全新认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然而,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文本中那种无处不在的内在张力。歌德的理性之光与贝多芬的激情燃烧,在梁宗岱先生的翻译下,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振。我尤其欣赏在处理那些涉及艺术批评和生命哲学的段落时,译者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激情并存的笔调。他似乎懂得,有些思想是需要用缓慢、沉着的语言来承载的,一旦过于轻佻或随意,便会失去其神圣性。读这本书,就像是走在一条铺满鹅卵石的小路上,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但每一步都能感受到脚下坚实的土地——那是经过时间淘洗的、真正有价值的思想沉淀。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周末午后轻松翻阅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次必须投入心力的“思想远征”,但当你成功抵达彼岸,那种精神上的富足感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无疑是献给那些愿意深入探寻文化源头和精神深度读者的佳作。

评分

我通常不太容易被单一的译本深深吸引,因为翻译的质量往往决定了我们理解原著的深度,而“信、达、雅”三者兼备实属不易。然而,梁宗岱先生的这部选集,至少在我阅读的这部分体验中,成功地达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高度。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转译,更像是对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美学精神的精准捕捉与重塑。那些关于“永恒的女性引力”的探讨,那些关于艺术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在梁先生的笔下,褪去了部分外文的隔阂感,变得触手可及,却又不失其原有的思想重量。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跋涉,需要投入专注力去梳理那些复杂的哲学脉络,但每一次努力的回报都是丰厚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文学作品中“瞬间”与“永恒”之间张力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启发了我对当下所处环境的思考。这本译集,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部引人沉思的文学作品本身,它要求读者以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态去对待,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领悟,让读者不禁反思,在今天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对这种深度思考的耐心与能力。

评分

不错的译本。

评分

丰富音乐知识,写的不错

评分

评分

不错的译本。

评分

评分

包装完好,送货快捷。

评分

包装完好,送货快捷。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