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之中,阿城乐于创造传奇性的浪漫色彩,因而,平常的故事具有了戏剧性,平凡的小人物被赋予了传奇色彩。
描写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题材的《棋王》《树王》《孩子王》,是阿城小说的代表作。作为“寻根”文学的旗手之一,阿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坛光芒四射,他的《棋王》曾在文坛卷起了一股 “旋风”。阿城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小说迥异于同代作家的风格与特色,经过时间的淘洗,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阿城 1949年生。原名钟阿城。原籍四川江津,生于北京。高中一年级逢“文革”中断学业,1968年下放山西、内蒙等地插队,后又去云南农场当农工。1979年回北京,曾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工作。1984年发表中篇处女作《棋王》,一举成名;1985年发表文章《文化制约着人类》,成为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期间连续创作了中篇小说《树王》《孩子王》及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他的作品具有独树一帜的鲜明风格。
《棋王》在艺术上平淡克制的叙述形式,在当时不少写作文革的故事,已经热衷于“荒诞奇特”,而阿城能以冷静的关照“更见其奇特”。——许子东
《棋王》的文化是时代想象的投射物,但它的叙述文字却有真功夫,这也是它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根本缘由。《棋王》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显得十分老道。《棋王》的文字平淡简洁,但故事和细节却是富有戏剧性,叙述也是在追逐戏剧性。从王一生出场下棋,到他学棋的一系列经历,以及他的身世,都充满了不平凡的戏剧性。小说也是按照向戏剧性高潮推进的结构来进展的,“下棋”本身就是一项竞赛活动,而更大规模的下棋比赛就是典型的戏剧性了。小说花费很大篇幅在描写下棋比赛,最后的场面就是一场热闹非常的戏剧场面。这几乎就象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过招场面,也如同传统戏剧的那些高潮场面,这里面涌溢着具有大众性的娱乐因素。经过一场较量,最后是那位老者出场,阿城的描写几乎是绘声绘色,充满了表演的欲望。经过一场较量,胜负已然分晓。这时,“只见一老者,精光头皮,由旁人搀着,慢慢走出来,嘴嚼动着,上上下下看着八张残子。”而小说进一步的描写颇有奇观性: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半晌,老者咳嗽一下,底气很足,十分洪亮,在屋里荡来荡去。王一生忽然目光短了,发觉了众人,轻轻地挣了一下,却动不了。老者推开搀的人,向前迈了几步,立定,双手合在腹前摩挲了一下,朗声叫道:“后生……”
阿城的描写与细节刻画相当细致精到,语言简洁干脆,看似平淡,没有历史敌对冲突的巨大场面,但却隐含着风起云涌的那种情状。平淡简洁中孕育着戏剧性,这是《棋王》在艺术中的特色,既具有本色,那种艺术上的本真性,又有故事性和奇观性,可以说它在艺术上具有相当的境界。这也是人们通常会认为《棋王》笔法不凡的缘由所在。
——陈晓明
《提琴》
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低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硷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的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至于“孩子王”的部分,其叙事视角和情感表达又转向了一种更贴近市井烟火气的温情与无奈。这种对童年群体动态的捕捉极其精准,那些孩子们之间微妙的权力结构、友谊的建立与崩塌,以及成年世界投射在他们身上的影子,都被作者用一种带着回忆滤镜的幽默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凉勾勒了出来。主角如何在这种群体中获得权威,又如何处理这种权威带来的责任与诱惑,写得非常细腻。它探讨了“领导力”的本质——它并非与年龄或地位挂钩,而是一种天赋和对群体心理的把握。这种对集体无意识的剖析,读起来非常有趣,仿佛能嗅到旧时弄堂里传来的喧闹声和汗水的味道。这本书的叙事者展现了一种对底层社会生活细节的敏锐洞察力,语言平实却暗藏机锋,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不禁思考自己童年经历中的那些未解之谜。
评分整本书读完,我最大的感受是三种截然不同的“王”——棋王的精神洁癖、树王的自然殉道、孩子王的群体掌控——它们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互文关系,彼此映照出人性的不同侧面和生存的艰难路径。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让这种并置产生了巨大的张力,仿佛在问:在现代社会,真正的“王道”究竟是什么?是精神的绝对纯粹,是对物质世界的坚决抵抗,还是对人际关系的精妙周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物心态时,那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不加过多评判,只是将人物置于极端的环境中,让他们自己去“生长”和“凋零”。这种处理方式,让故事充满了生命力,也让读者有更多的空间去进行自己的解读和共鸣。它绝非那种一览无余的通俗小说,更像是一组关于“孤独的个体如何与世界达成复杂和解”的精妙素描集。
评分从文学技法上看,这本书的文本处理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其最大的特点是“形神兼备”,即无论是描写棋局的精妙布局,还是描绘山林的郁郁葱葱,抑或是捕捉孩童嬉闹的场面,文字都紧紧贴合其描绘的对象,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例如,描述棋局时,句子结构往往是工整、严密、富有逻辑性的;而进入“树王”的部分,长句和排比句大量出现,充满了呼吸感和蔓延感;而在“孩子王”的章节,则充满了短促、跳跃的对话和场景切换,非常具有画面感。这种行文风格的灵活变幻,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不同题材驾驭的自信。阅读过程就像是观看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不同乐章有着迥异的主题和配器,但最终都汇聚成一种对“人在世间挣扎与存在”的深沉喟叹,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棋王 树王 孩子王》着实让我沉浸了好一阵子,尤其是在读完“棋王”的部分后,那种对弈的紧张感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简直让人手心冒汗。作者对围棋那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描绘得淋漓尽致,主角在棋盘上的每一次落子,都仿佛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与个人的命运。我能感受到那种为了追求“道”而甘愿忍受清贫与寂寞的执拗劲儿,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胜负,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修行。那种老一辈匠人身上特有的那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在字里行间散发出来,让人既敬佩又心酸。特别是描写他与那些体制内棋手的对比时,高下立判,文字的力度非常到位,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艺术与商业、纯粹与功利之间的巨大鸿沟。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棋局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了棋手灵魂深处那片荒凉而又充满光芒的土地。读完后,我竟然有种想重新拾起旧棋盘,哪怕只是对着墙壁自弈几局的冲动,足见其文字的感染力之强。
评分“树王”那一段的叙事节奏和笔触,与前一部分的沉静内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一下子从静谧的棋室跃入了生机勃勃却又危机四伏的密林之中。我对那种对自然近乎痴迷的描绘深感震撼,作者对植物学的知识储备令人赞叹,每一个树种的特性、它们的生长习性,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主角对那片山林的守护,与其说是保护环境,不如说是在维护他自己的精神家园和一种失落的文明符号。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甚至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决绝,让我想起了古老的拓荒者精神,只不过这次的战场是生态的博弈。尤其是描写到伐木声响起时,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无能为力的悲怆感,像一把钝刀子在心里慢慢拉扯,让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扩张产生深刻的反思。这不是一篇简单的环保宣传,而是对“人与土地的关系”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哲学探讨,文风粗犷有力,充满了泥土和汗水的味道。
评分棋王最后以一敌众,让人荡气回肠
评分帮别人买的,还没看,但是应该还不错吧
评分买就买了,好书,但愿他能看
评分书还行,正版,包装好,内容也好。
评分阿城的文字
评分6666666666
评分好书好店好服务,感谢京东,感谢张富贵。
评分送货非常快 包装的很仔细 还没开始看 是正品
评分喜欢在京东买书,是正品,配送还快。相当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