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藏·文心雕龙》这本书,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品”。我并非系统地从头读到尾,更多的是在某个午后,或者某个静谧的夜晚,随意翻开一页,让古老的文字在指尖流淌。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才略”和“情采”的讨论。在我看来,“才略”指的是作者的格局和智慧,是驾驭文字、驾驭题材的能力,而“情采”则是文字表面的光华,是修辞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刘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才”是“情”的基础,没有“才”的“情”是虚浮的,“情”是“才”的体现,没有“情”的“才”是枯燥的。他甚至谈到,如何区分“浮文”与“实文”,如何避免“雕虫小技”。这些论述,虽然是古代的文学理论,但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内在的深刻与外在的美丽的完美结合,是思想的深度与语言的艺术性的统一。这本书,让我对“好文章”的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如何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国学典藏·文心雕龙》的时候,是带着一种“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谈论写作的”心态。刚开始读,有些古文的表述方式对我来说有点挑战,特别是那些成语和典故,需要时不时查阅一下。我重点翻阅了关于“风骨”和“比兴”的章节。关于“风骨”,它不单单是指文章的骨架,更是指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作者内在的生命力。这让我联想到现在很多写作,虽然辞藻华丽,但总感觉少了点“魂”。刘勰在这里的论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思考如何在文字中注入更多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而“比兴”,则是古代文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描绘景物来引发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书中对“比兴”的剖析,让我对很多古典诗词的理解又进了一层。我发现,古人对语言的运用,对情感的表达,都有着极其细腻和独到的见解。这本书就像一本宝典,里面藏着各种写作的“秘籍”,需要我们慢慢去发掘,去领悟。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感觉像是在一个藏宝阁里寻宝。我不是那种能一口气读完学术巨著的人,更多的是在闲暇时,随便翻翻,看看哪个章节能吸引我的眼球。这次《国学典藏·文心雕龙》到手,我花了些时间在“论说”和“辨骚”这几部分。读“论说”,感觉就像在听一位老先生娓娓道来,他讲的是如何看待文章的“言”与“意”,如何把握“体”与“用”。虽然有些地方的逻辑链条有点绕,需要反复琢磨,但一旦理顺,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很 satisfying 的。比如,关于“文约而义广”的讨论,让我对如何写出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文字有了新的认识。而“辨骚”,则更像是文学侦探的工作,作者对屈原作品的细致分析,对历代评论的梳理,展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我个人对这种“寻根究底”式的探讨非常感兴趣,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已经被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也并非全然没有争议,反而正是在不断的辨析与解读中,其价值才得以更清晰地呈现。这本书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这一点我非常欣赏。
评分这次拜读《国学典藏·文心雕龙》,完全是一种随性的“扫荡式”阅读,并没有预设要读懂多少,而是让书中的文字引领我的思绪。我尤其被“神思”一篇所吸引。它谈论的是创作的灵感与构思,那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让我对文学创作的“神来之笔”有了更深的敬畏。刘勰认为,好的作品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作者广博的知识、深刻的体验和敏锐的感受。这让我反思,我们如今的创作,是否过于依赖技巧,而忽略了内在的积累?书中关于“酌奇”与“协律”的论述,也让我眼前一亮。前者强调从天地万物中汲取灵感,后者则指出艺术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美感。这两点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既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也要有炉火纯青的技艺。我并非文学评论家,也写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但通过阅读,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一种对文学本体的深邃理解,这本身就足够令人动容。
评分翻开《国学典藏·文心雕龙》,仿佛踏入了一个古老而璀璨的殿堂。我的阅读之旅并非从头至尾的“啃读”,而是带着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几分好奇与探究,随机翻阅。初时,对书中那些晦涩的字句和严谨的论证感到一丝距离感,但随着目光在篇章间游移,那些关于文学创作的精辟论述逐渐显露其深邃的智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文之史”的篇章,它不仅仅是文学史的叙述,更是对文学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作者刘勰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将文学创作置于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乃至思想观念之中进行审视,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一部杰出的作品,都绝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根植于其所处的土壤。书中对不同时期文学风格的辨析,对创作技法的剖析,甚至对作家心境的揣摩,都让我深受启发。我并非学究,无法一一解读其所有精妙之处,但那种对文学本体的尊重,对创作艰辛的理解,以及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却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对文学的理解。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好的理论能够“点石成金”,而《文心雕龙》无疑具备这样的魔力,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古籍,仿佛看到了它们在创作时的挣扎、闪光与升华。
评分《国学典藏:世说新语》是一部反映魏晋时代文人风貌、体现时代特征的笔记小说,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和士人精神等影响巨大,千百年来深受读者喜爱,并远播海外。《国学典藏: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乎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阅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国学典藏:世说新语》的流行性与通俗性、专业性至今难以动摇,是青年普及性古文选本。
评分可以参考参考,辅助性资料!
评分作为家乡桐城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一直想买来着,终于赶上了。
评分非常好的书,正版印刷精美绝伦。没有注解。京东出品,值得信赖。物流速度快。
评分清桐城派大家姚鼐编纂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共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本书点校以李承渊求要堂本为底本,参校以康绍庸刻本和吴启昌刻本,遇有疑难处,根据通行各篇所出原书订正。此书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国学典藏: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早期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先秦时《国学典藏:诗经》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国学典藏:诗经》,并沿用至今。这次整理选择了宋代以后影响巨大、十分通行的朱熹《诗集传》为底本。 《国学典藏: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早期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先秦时《国学典藏:诗经》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国学典藏:诗经》,并沿用至今。这次整理选择了宋代以后影响巨大、十分通行的朱熹《诗集传》为底本。
评分《国学典藏: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宋朝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此次整理,即以朱熹的《孟子集注》为底本。
评分书很好,小散文形式的,建议大家购买史记和聊斋志异
评分传世作品值得推荐,希望大家买给自己的孩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